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社会摇?

回答
当下流行的“社会摇”啊,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它不像那些需要深厚功底或者复杂情感才能玩得转的东西,反而是一种相当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全民皆可参与”的舞蹈形式。

要说“社会摇”是什么,其实很难给它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因为它太灵活了。最核心的特点,我觉得就是它的“不拘泥”。没有固定的舞步,没有复杂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自然律动,一种随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的感觉。你看到很多视频里的人,可能就是简单的左右摇摆,胳膊甩起来,脑袋跟着点,再配上一些简单的扭胯、耸肩,就能被称之为“社会摇”。

这种简单性,恰恰是它能火起来的关键。试想一下,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每天忙得够呛,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一套完整的舞蹈?“社会摇”门槛极低,你只需要有音乐,有那么点儿想动一动的冲动,就可以开始。而且,它不挑人,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胖是瘦,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跟着音乐摇起来。这种普适性,让它迅速突破了年龄、性别、体型等各种界限,成为了一种“全民娱乐”。

然后,再来说说它的“灵魂”。我个人觉得,“社会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自由”和“释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总是要顾忌很多,要注意形象,要注意场合,要注意别人的眼光。但在“社会摇”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可以暂时把这些都放下。音乐一响,身体动起来,就是一种纯粹的表达,一种能量的释放。那种不受约束、随心所欲的感觉,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当然,这种释放也有它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人跳得很有感染力,很有活力,让你看着也想跟着一起晃;有的人可能就只是在角落里默默地摇,也是一种自我放松。甚至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比较夸张、搞笑的动作,但你不会觉得尴尬,反而觉得很有趣,因为在这个场景下,这些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娱乐和表达。

为什么它会“流行”呢?我觉得这和我们当下的一些社会情绪和文化现象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短视频平台是“社会摇”的温床。大量用户发布自己跳“社会摇”的视频,有的只是随手一拍,有的则是精心制作,有的是为了搞笑,有的是为了秀一下自己的音乐感。这些视频被不断地传播、模仿、二次创作,就形成了一个滚雪球效应。你今天看到一个人跳,明天可能就有几十上百万人都在跳,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交货币。

其次,“解压”和“情绪出口”的需求。生活压力大,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等,都会让人感到疲惫和焦虑。“社会摇”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简单的途径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不需要复杂的思考,也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跟着音乐把身体动起来,就像是把心中的郁闷和压力甩出去一样,那种身体上的舒展和节奏感,本身就带有一种宣泄的力量。

再者,“陪伴感”和“归属感”的构建。当你在某个平台上看到很多人都在跳同一个风格的“社会摇”,或者听着同一首BGM在摇,会产生一种“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的连接感。这种共同的参与,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陪伴,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的烦恼。尤其是一些节奏感强、旋律洗脑的音乐,很容易将大家的情绪汇聚起来。

当然,对于“社会摇”,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觉得它“土”、“low”,认为这是一种低俗的文化表现。也有人觉得它过于简单,缺乏艺术性。

从艺术性上来说,如果用传统的舞蹈标准来衡量,“社会摇”确实可能显得不够专业。它没有复杂的编舞,没有高难度的技巧,更侧重于原始的身体律动和情绪表达。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我认为,“社会摇”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艺术高度,而在于它的“草根性”和“生活化”。它是一种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表达方式。它没有把舞蹈变成一种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掌握的技艺,而是让大多数普通人都能参与进来,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就像广场舞一样,它可能在艺术评论家眼中不够“高级”,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为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和社交。

至于“土”或者“low”的评价,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很多人眼中,那种奔放、不加修饰的表达,就是一种真诚和接地气。而另一些人则更偏爱精致、内敛、富有技巧性的艺术形式。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人对“美”和“有趣”的定义不同。

而且,你仔细观察,很多“社会摇”视频,背后其实是有创作者在努力营造氛围、制造笑点、或者表达某种情绪的。它可能是在用一种比较夸张、戏谑的方式来处理音乐和身体的结合,这本身也是一种创作。

总的来说,我认为“社会摇”是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个有趣缩影。它反映了大家对简单快乐的追求,对压力宣泄的需求,以及在社交媒体时代,一种病毒式传播的文化现象。它不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它实实在在地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轻松和趣味。与其用苛责的眼光去评判它,不如试着去理解它为什么会流行,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些普通人的情绪和需求。这可能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本文作者雅各布。转载自公众号雅各布的灯塔(id:jacob_lighthouse),Welcome to the middle of nowhere。
=======
转载 希望有些人能全看完 无意冒犯 如有侵权我会立即删除
=======

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
睡前刷20分钟的知乎,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是一个探知欲很强的人,甚至曾经一度留恋背包走在路上与人交谈的感觉,永远都想着,我要翻过下一座山,到下一个村子,去下一个国家。

所以当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相较而言更安定的时候,除了工作本身,知乎就是我“发现更大的世界”的直接工具。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说过:

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答案,只是被分散在了无数个不同的大脑中。
不得不承认,我是很迷恋这种感觉的,进入到别人的大脑里去,去看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有怎么样的不同见解。

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是我一直期待自己做到的。

当然这并不容易。我想到在我大一的时候,一位来自斐济的朋友跟我说,他特别爱听中文歌,而且很喜欢那个唱中国风的歌手,据说在中国还销量第一。

我想都没想,就跟他说,是啊,我从小开始听周杰伦,也特别喜欢。这场对话最终以尴尬收尾,因为他说的是凤凰传奇


而我为了求证打开网页搜索了一下,发现铺天盖地都是“凤凰传奇专辑销量远超周杰伦”的报道。

在次年过年时我回到国内,也才注意到原来大街小巷广场上真的都在放他们的歌:

这么low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回国后的几年里,出现了越多越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在杭州的地铁里,会时常看到无法分辨性别的红绿色头发青年,夹杂着台腔和方言,一边在车厢内跳舞,一边直播。当然,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可能他们每个月比我赚得多多了。

我的工作需要去一些偏远山区做调研,也是在那里(这一次是四川大凉山地区),我第一次正式接触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快手。

村民们快手用得很溜,在农活的休息间隙,总是笑呵呵地看着手机。

我开始以为是直播,但因为她们不懂普通话也不识字,无法与她们交流。后来我直接凑过去,原来她们对着在快手上唱民歌的人、吃超大烤鱿鱼的、吃相夸张的小姑娘乐得不行。


我这才知道,哦,原来不是直播,是短视频。她们想让我加入,让我挑几个视频看,我摆了摆手。

我当晚下载了快手,发现了一个我明明很熟悉,却又从未仔细了解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

你意想不到的问题

说我熟悉,是因为这恰恰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告诉公众,现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没有被解决。

比如我在众多的精准扶贫的调研项目上,将项目地的情况反馈在大城市里的客户——他们往往都非常惊讶:“中国真的还有这样的地方?”

是的,遍地都是。

我在学校的时候,我的人类学学科导师曾经给我看过一个视频,关于First World Problems(第一世界问题,是指微不足道的烦心事,和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当真实的社会存在着吃不饱、活不下去的问题时,我们的烦心事是Wifi连不上,忘带手机,和某一家的海底捞服务似乎没这么好。

在视频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将第一世界的问题们念出来,形成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反差
巧的是,我身边许多公益机构,就致力于这样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关注边缘的社会问题,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来。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冰桶挑战”,那么可能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听说“渐冻症”、“渐冻人”。

但即使我知道了“渐冻人”,我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我在快手上看到的弱势群体:



从左到右分别是孤寡老人、尘肺病人、瓷娃娃小姑娘

我能想象这个孤寡老人没有人陪伴,每天只能靠着自言自语通过仅有的平台与人沟通,他每天只上传一张照片,配一段文字。



分别是肢体残障的朋友(左)

自闭症儿童与康复中心(中、右)

我去过杭州的两个自闭症公益机构,几乎每一次去都给我带来重大的冲击,从完全不了解到记得他们的名字,从担心到佩服他们:原来他们还可以画出漂亮的画、做出漂亮的手工!

快手上同样也有“14岁未婚先孕妈妈”、“男人打女人的家暴”的短视频。

这也是快手的槽点所在,当我回到杭州上海,想要和朋友去聊一聊快手上的现象时,他们总是说:“快手上这么多问题,他们为什么不管一管?”

可是,并不是快手下架了这些视频,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我做一个云南文山的项目,要去村民家,那个家中的女性一直一言不发地干活、做菜、倒酒,如果盐淡了还会被责骂。而她们只有收拾完我们的碗筷,才能开始吃饭。

我相信很多女权/平权主义者看到这就生气了,在场的我也有说不出的无奈,我能做点什么呢,我能和他们无障碍交流“平权”概念吗?



19世纪女权主义者抗议罢工游行示威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所以你看,这样的问题,甚至比这还要严重的问题,都在中国的角角落落。

我看到过太多未婚先孕的十几岁少女,吃不饱饭又没钱只能去偷盗的青少年,村庄没有产业不得不去猎杀保护动物来卖钱的村长……

而当你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指责、举报是没有用的,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而看到之后,我希望每个人能多想一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甚至认为,公益机构都应该好好利用快手,让更多人关注到每个机构关注的问题中来。

日常短视频或许在这个层面才是最好的载体:

扶贫机构可以让公众看到什么才是“贫困的一天”;

罕见病机构可以让媒体来共情“罕见病人的生活困境”;

环保机构可以让政府看到被污染的环境是怎么“影响周边社区生活”的……

以“青少年性教育”为例,无论是线上的内容输出,还是线下三色幼儿园事件爆发,我都想问一句:你真的愿意为性教育付出时间与精力吗?

吐槽容易,但是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去解决问题,你愿意吗?

你眼中的低俗和夸张

反映的是乡村教育的缺失
当我使用快手半个月,被几个朋友知道后,第一句就是:“你居然喜欢这么低俗的东西?”

唉,没毛病,一个月前我也这么想。你打开搜索引擎,看到对快手的介绍,往往就是“这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直播流媒体平台,但也是最庸俗的”。

正如我上面说到,快手里的世界是很真实的,而低俗也是这真实的一部分。

其实我相信,每个人多少都了解中国的乡村现状,这种低俗感,有的时候就像过年回老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时候的感觉。

但实际上,他们晒的吃超大烤鱿鱼的视频,本质上,和我们晒星巴克咖啡是同一回事。

这些是快手上,你可能觉得“低俗夸张”的内容:


但是问题来了,他们自己知道这是“低俗”的吗?未必。

他们缺少自知与自制,这两样东西获得过高等教育的你有,而他们,不一定有。

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仅为17093万人。大部分人都还是小学初中文化。

而美国的数据显然好看得多:


图片来自原作者

为什么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低俗”实际上是个相对的概念。

我自己在刚回国的时候有强烈的反文化冲击,似乎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俗不可耐。

直到有一天,我指责父母“电梯上为什么不靠右站,把左边留出来”,他们一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从来都不是他们“为什么不做”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设定,他们都不知道。

你或许觉得快手上很多人在“贩卖自尊”,但是他们可能连“自尊”是什么词都没有听说过。

在那些精准扶贫的项目地上,村里的初中生说,他们的梦想就是在高中能有一个女朋友,陪她去县城把头发弄得漂漂亮亮的,带给兄弟们看有面子。

他们崇拜村头小卖部的老板,有很多好吃的,还能天天在手机上打游戏。


父母总让他们干农活,而他们羡慕那个一边干活一边把纹身露出来的叔叔。

我想,这恰恰反映了乡村教育的缺失。

当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后,我不再觉得某一个平台或内容是“低俗”的,我也不再觉得我应该花时间吐槽他们。

如果我们把快手比作一块农田的话,用户就是在这块田上耕作的农民。

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产量而破坏土地,比如滥用农药、不良种植等等;也有受过高级教育的返乡青年采用生态种植的办法。

我相信任何人传视频都是有其内在驱动的,这个驱动就在于对自己有好处,无论是为了回忆还是博眼球。

类比种田的话,农民种田可能是为了满足自身食物来源,也可能是为了赚钱。


这里的农民群体(或者低知人群),都有自己的局限,无论学识或审美或者心理。

所以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举个例子,截止2017年,光四川留守儿童总数就超过了93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

而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他们的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你在快手上看到那些不理解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来自于他们。

再说一次,并不是快手上没有,这些问题就不存在。

希望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到一些教育类公益机构,让他们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

这也正是他们希望所展示给政府与高知人群看到的——乡村需要更好的教育。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在向上爬的同时
也要往下看
或许正因为我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我才会意识到“贴标签”不是一个好行为。在快手上能看到很多乡村的场景,但这并不是全部。
快手不等于乡村,快手也不等于低俗。用了半个月后,我真心觉得快手上什么都有。

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的一个朋友在几天前的闲谈中说道: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到了27岁这个年纪,才知道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
真实的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我相信互联网已经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的机会。

我们有了TED,有了可汗学院,有了知乎和Quora,这些都是“往上爬”的资源。相反,能够“往下走”的渠道并不多:

那些没有肯德基与星巴克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那些你从没听说过的职业是怎么样的?

那一个搬砖工人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我在快手上关注了几个“网红”,没有大长腿整容脸,却也有成千上万的粉丝:


小凉山的电工、每天只剥桔子的女工、建筑工地的情侣

我看到了很多从未关注过的职业,或者那些听说过但不了解的职业:

非洲的电焊工、乡村里的拖拉机师傅、餐厅里打扫卫生的老奶奶……

你能想象这样的危险工作吗?


你看,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工作者,被这个社会忽略已久。他们上不了热搜头条,他们读不懂知乎,看不懂美剧。

他们很有可能是你每天给你送外卖的小哥,很有可能是给你理发的学徒,是你有一次做公益献过爱心的远方村民,是你手上拿着的手机的流水线上的工人……

他们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沉默的大多数”。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教授Mark Newman在2012年做的Election maps显示出,如果投票不按照州划分,而根据更小的县/郡,那么共和党(红色)的覆盖率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这些人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从结果上来看,正是Trump影响到的那些人。


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或者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精英”都是小众。

我们口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第一世界问题。

而我能告诉你一些多元世界的美好片段:

云南中缅边境的一家医疗服务NGO告诉我他们与当地病人之间的故事:

因为生活单调,网络上其他东西看不太明白,识字的也不多。我看有一些病人和家属会记录一些瞬间,能得到很多赞和关注,他们就笑的很开心。

还有一些治不好的病,本来心情很差的,每天看一下都会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志愿者)做不到的。

曾经去过的项目地贵州黎平的大哥告诉我:

我们这里人喜欢唱歌啊跳舞啊,不怎么识字。这两年有人用了这个之后,被邀请出去演出的。

一开始我们还不知道。如果你过来旅游,听歌要收费的,现在你直接看,免费的,也能感受到。

我们一直想侗族大歌能走出国门,有人去德国法国表演,也能让我们看到,多好呀。

与此同时,这个多元的真实也包含着自残、暴力、儿童安全。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快手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内容管理,总会有一些游走在边缘地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带来巨大流量的。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过了度就是猎奇;同理,展示欲过了度也就成为了虚荣心与自我膨胀。


不光是快手,所有流媒体可能都面临同样的挑战:这样的内容在商业流量上带来很强的资本价值,但又很难避免几乎是负面的社会价值。

电影多元,但同时也有分级制度。快手也好,其他UGC平台也罢,都需要好好思考:

这些内容会不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不好影响?平台如何做出正向引导?
多元是一把双刃剑。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我的大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学生。

课堂上,中日韩三国学生操着不同的英语口音,为一个你懂的历史事件吵得不可开交,毕竟每个国家的历史书都不一样;

偶尔出来国际事件,图书馆也刚好放着来自各国的报纸,你就能看到原来每个人的角度与立场都不一样;

一些研讨会上,我们有时作为独立的个体发表见解,有时又代表国家和其他十几个“国家”争得面红耳赤。

而这个时候,教授、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万一真的出现打架伤人事件怎么办?

一方面,学校不会明令禁止这样的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又很难去鼓励这样的讨论。所以设立规则及其边界,是重中之重


更为合适的类比是微信公众号,从每个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平台开始,微信渐渐设置了保护原创、消除谣言等机制让平台生态更为健康。

如之前的比喻,如果快手是一片农田,那么这片农田的生态绝对不能允许农药的使用过度,甚至要去更多地教育农民如何可持续地耕作。

在有良好监管的基础上,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学、人类学调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总算能看到那些之前忽略了的大多数。

而对他们而言,可能一点点关注就是幸福,即使需要做一点夸张的行为;而他们也持续地相互认同与理解中。

说到底,其实“我们”才是少数。

而有趣的是,这个代表“少数”的知乎也告诉我:

对于沉默的群体,你可以把他们当淳朴的好人,也可以把他们当无知的蠢蛋,但唯独,别把他们当成空气。

试着去理解

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我有的时候也觉得奇怪,快手上居然没有任何好看的滤镜。

我自己尝试发过几个美食短视频,没有什么关注量,从来没有得到过666。

而大凉山的妇女们显然比我拥有更多的粉丝,她们有的发连续剧,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的外婆,可能一辈子没有参加过什么特别的娱乐活动,不识字,看不懂大部分电视内容,喜欢听戏,像其他老人一样没受过教育,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不识字,不了解动漫、网友和小确幸。

如果有什么App是她们可以完全平等地观看与使用,似乎也只有快手了。


左边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每天把一些恩爱的日常发上来。中间是儿子为自己的年老父亲治病打药,我特意截了底下留言的图,满满的都是鼓励。

试想一位到县城为父亲治病的儿子,每天能做的不多,心理压力巨大,而在快手平台上,这么多陌生人给他鼓励,或许是他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最好的安慰。

在云南有很多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庄的妇女,她每天的生活都重复单调,但是突然有一个App,能够让她将自己的平凡生活展现出来,还能得到这么多的认可,或许是她这辈子都没有过的开心。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相信,我从睡前看知乎变成了睡前看快手,它甚至偶尔让我有一些感动。


我不知道他们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但是一个总是照顾着另一个,这真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



有很多公益机构,在这个时代也会呼吁,不要歧视残疾人,要尊重他们。

而我也正在快手上看到了如此坚强的两位女性:用脚给自己化妆、用脚给自己的孩子穿衣服。她们灵活、自信,相信我,这样的群体绝对不在少数。

我有的时候觉得,他们仿佛在通过屏幕对我说,“请看看我的生活”。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去评价他们的好坏而只是认可他们的不同与意义呢?

就像李银河说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言论立场的权利。有关心政治和沉默不语的权利。

我相信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一一有人往东,有人往西,社会最终往南,每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社会最终还是会进步的。

说回到探索,我也一个人背包走了好几十个国家。

自己在路上的时候刻意回避了人山人海的景点,尽可能去那些没有人去过的小村庄。

我不想看到那些“包装”后的产物,而是把自己也晒黑,和当地人住一段时间,才能去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与生活。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搞明白一个道理:快手上的用户,就是普通人、平凡人,包括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

它或许用了一种很low的方式将这个真实、多元甚至有点问题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看到的生活。

所以,我依然会走走停停。就像我在开始前说得那样,我期待自己做到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

知乎和快手,你站哪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下流行的“社会摇”啊,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它不像那些需要深厚功底或者复杂情感才能玩得转的东西,反而是一种相当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全民皆可参与”的舞蹈形式。要说“社会摇”是什么,其实很难给它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因为它太灵活了。最核心的特点,我觉得就是它的“不拘泥”。没有固定的舞步,没有复.............
  • 回答
    这年头,打开朋友圈、刷刷短视频,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土味文案”。什么“颜值不够,努力来凑”、“姐妹们,冲鸭!”、“这件衣服也太绝了吧!”…… 它们不追求华丽辞藻,不玩弄深邃哲理,就那么直白地、接地气地往你心窝子里敲。那么,这股“土味文案”的浪潮,到底是怎么起来的?直白文案是不是真的比那些包装.............
  • 回答
    这两年网络上流行起来的“爸爸梗”,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大家随口一说,但渐渐地,你会发现它已经渗透到了各种社交场景,而且挺多男生似乎还挺享受这个角色的。“爸爸梗”到底是个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爸爸梗”究竟是咋回事。它不像是什么有深度的哲学讨论,更多是一种网络文化的玩梗方式。通常来说.............
  • 回答
    当代年轻人的“流动”与“安定”,并非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交织、辩证的存在,是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自我价值、生活方式和未来期许的多元探索。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动态平衡。“流动”:不安于现状的时代脉搏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年轻人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地理空间的.............
  • 回答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即“如果拜登当选,美国家庭将永无宁日,混乱与流血将蔓延至国家的每一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其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策略、历史语境以及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或操纵)。1. 政治策略与选举语言的分析: 煽动恐惧 (Fear Mongering): 这是特朗普一贯的竞选策略.............
  • 回答
    关于“当今日韩流行文化只剩下韩文化”的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现象。不过,如果说“只剩下韩文化”,那就有点太绝对了。准确地说,是韩流在当下强势崛起,在很多方面甚至盖过了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但日本流行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忠实受众。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张颖主任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声音的回应,特别是那些将奥密克戎简单化、轻描淡写为“大号流感”的论调。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奥密克戎并非“大号流感”。 传播速度与传染性: 奥密克戎的变异速度和传播能力,相比于季节性流感病毒,有.............
  • 回答
    当下白瘦幼的主流审美是一种复杂且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也深刻渗透到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中。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白瘦幼”审美特征的解析首先,我们来具体拆解“白瘦幼”这三个词所代表的审美取向: 白(白皙的皮肤): 这一特征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就占.............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分享经济和传销之间是否存在界限,以及分享经济是否可能演变成传销,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分享经济的核心特征、传销的法律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交集和区别。一、 分享经济的核心特征:分享经济,又称协作消费、点对点经济,其核心在于“闲置资源再利用”和“连接供需双方”。它通.............
  • 回答
    当下社会中,玄学、封建鬼神之说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深层心理需求与情感慰藉的投射这是玄学和鬼神之说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
  • 回答
    “历史饭圈化”,这个词近几年真是越来越刺耳,也越来越普遍。一提起它,脑子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大概是:某个历史人物被捧上了天,但凡有点不同意见,立马被扣上“黑子”、“洗白”的帽子,群起而攻之。这哪里是在讨论历史?这分明是粉丝在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这事儿闹腾得挺欢,但我细琢磨起来,味道.............
  • 回答
    最近维珍航空空乘Jay Nathan Hopwood的种族歧视事件,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从报道来看,这位名叫Hopwood的空乘,在一次飞行过程中,对一名马来西亚籍乘客说了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侮辱性言语。具体细节是,他询问该乘客是否来自“中国,因为你戴着口罩”,并进一步嘲笑了他.............
  • 回答
    关于当下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为何被认为“处处跟中国作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某一方的“恶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历史、现实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交织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下中日关系的一些关键表现。表面上看,两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中.............
  • 回答
    当下社会中,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人生节点,这种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从古至今,许愿似乎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到民间传说中的神灯精灵,再到现代生活中各种许愿池、许愿树,乃至网络上的“许愿墙”,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这种将未来期待寄托.............
  • 回答
    眼下网络上弥漫的“仇女”和“仇男”情绪,实在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两股风潮,说起来都有点历史渊源,又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里被无限地放大和扭曲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是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情绪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这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公平和压抑感.............
  •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
  • 回答
    在游戏社区,尤其是在《原神》这样一款拥有庞大玩家群体和显著话题度的游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颇为熟悉的论调:“你可以不玩”、“又没逼着你”。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承载着复杂的情绪和多样的语境,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到玩家体验、社区生态和产品设计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根本上说,“你可.............
  • 回答
    媒体曝光了某公司将还在申请中的“丁真”商标以18万元的高价转让,这着实让人咋舌,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当下网红热词被抢注、炒卖的现象上。这桩“丁真”商标案,与其说是一次商业交易,不如说是一次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丁真,一个因几张照片意外走红的康巴汉子,瞬间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络红人。他的纯真、.............
  • 回答
    中概股近期遭遇了令人不安的两连跌,市场情绪似乎跌至冰点。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雾芯科技(RLX Technology)和滴滴(DiDi Global)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如同过山车般,分别出现了高达40%的惊人跌幅。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场市场的寒冬究竟何时才能迎来转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下这种剧烈的波动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