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究竟是不是战神?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层面来聊。

首先,从“战神”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和普遍认知来看,亚历山大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战神”。

他是一个奇迹般的人物,他的军事成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不妨掰开来看看:

年龄与成就的比例: 亚历山大十五岁开始跟随父亲腓力二世学习军事,二十岁继承王位。在他三十三岁去世之前,他横扫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很大一部分。从希腊北部的王国,到富饶的波斯帝国,再到埃及,一路向东,最远抵达了如今的印度河流域。你能想象吗?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征服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几乎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壮举。他的军事生涯几乎是一场不败的传奇,即便有几次险象环生的战斗,最终也都以他的胜利告终。

战术上的创新与灵活: 亚历山大并非只是匹夫之勇。他继承了父亲腓力二世训练有素的马其顿方阵,这是当时最精锐的步兵部队,长矛密集,如同推进的刺猬。但亚历山大更进一步,他善于将这支坚实的步兵与他的骑兵精锐——“伙伴骑兵”——巧妙结合。他的骑兵冲锋往往是决定性的,他本人就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勇气和魅力激励士兵。他懂得利用地形,善于出奇制胜,比如在伊苏斯战役中,他利用狭窄的战场空间,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分割包围,最终迫使大流士本人仓皇逃窜。他又能在高加米拉战役这样的大规模决战中,以少胜多,用精准的战术调动和预判,瓦解了数量远超自己的波斯大军。

领导力与士兵的忠诚: 亚历山大不是一个坐在后方发号施令的将军。他与士兵同甘共苦,一起行军,一起战斗,甚至在战场上多次受伤。他熟悉士兵们的名字,关心他们的疾苦。这种以身作则的领导力赢得了士兵们无与伦比的忠诚和士气。他的军队追随他跨越千山万水,面对未知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这种凝聚力是其他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士兵们相信他,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战略眼光与征服后的规划: 亚历山大不仅仅是一个征服者,他还是一位有长远眼光的统治者。他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亚历山大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这些城市成为了希腊文化传播的中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他鼓励希腊人和波斯人通婚,试图融合不同的民族,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帝国。虽然这些规划在他死后未能完全实现,但其影响力是深远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战神”理解为仅仅是“战争之神”的字面意思,或者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神话人物,那么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亚历山大是一位凡人,他拥有凡人的情感、欲望和局限性。

神话色彩的叠加: 亚历山大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他带有神性。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就宣称他是宙斯之子,并且亚历山大自己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说法。在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中,他都被描绘成受到神灵眷顾,甚至在战斗中得到神祇的指引。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和艺术加工,目的是为了神化他,突出他的伟大。

凡人的情感与弱点: 尽管他战无不胜,但亚历山大并非没有情感和弱点。他也有过愤怒、猜忌,甚至因为酗酒而导致了一些悲剧,比如误杀了自己亲密的朋友克莱图斯。他的野心也随着征服的深入而不断膨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计划着进一步的征服。这些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备的复杂性和不完美性。

“战神”的象征意义: 通常我们说某人是“战神”,更多的是一种赞誉,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无畏精神和所向披靡的战绩。从这个角度来看,亚历山大当之无愧。他不仅仅是打赢了仗,他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赢得了胜利,并且他的胜利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成为了无数后世军事家和统治者学习的榜样。

所以,总而言之,亚历山大是否是“战神”?

如果“战神”代表的是无敌的军事天才、卓越的领导者、勇猛无畏的战士,以及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征服者,那么,是的,亚历山大无疑是“战神”。 他的名字本身就成为了“征服”和“胜利”的代名词。

但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那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凡人,只不过他的凡人之处,被他非凡的成就和传奇经历所掩盖,并且被历史赋予了近乎神话的光环。

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一位影响了世界历史的人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在人们的记忆和叙述中,他早已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战神”的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少有人知道,在东征之前,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就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希腊世界古今第一的统帅。

不论是奇袭坦佩隘口之战里,对工兵用途的惊人理解和用谈判拖延时间的深谋;还是快速运动突破温泉关,迫降底比斯和雅典两座雄城的袭击;亦或是一夜之间渡过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的多瑙河,在上岸之后利用农田掩护悄悄接近敌军,以少胜多,大败格泰族的奇谋妙计;以及在巴尔干半岛通过山间小路不断发起急行军,以最快速度结束每一场会战的有如艺术般的战略……这些战例已经完全足以让亚历山大跻身历史第一流统帅的位置。

哈伊莫斯山会战中,亚历山大识破色雷斯人将轻车推下山的奇计,随后在中军步兵推进的同时,先派出弓箭手登上位于色雷斯人左翼的制高点进行射击,以吸引色雷斯人的注意力,随后亲率近卫步兵投入战场,出其不意地猛攻色雷斯人的右翼,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最终顺利击溃敌军;吕吉努斯河河边战役中,亚历山大意外发觉自己后路被野蛮人切断后,果断回师派出轻装步兵袭扰敌军迫使特里巴利人主动出击,随后指挥马其顿军主力以逸待劳,轻松将试图截断自己后路的敌军击溃;佩利昂战役中,亚历山大过于信任强行军的威力,不慎被赶来增援佩利昂城的西部叛军主力部队包围在了一片狭小平原当中。亚历山大于是在第二天,让部队吃饱喝足之后指挥全军出营列阵,让麾下士兵以沉默着不断变化队形,整齐划一地先将长矛提起而后又将长矛放平的方式,向这些包围了马其顿士兵的蛮夷们展示了一番文明世界的军威。等到敌人被马其顿军整齐有序的军演深深震撼的时刻,亚历山大果断命令部队转向,朝敌军包围圈的弱点进军。马其顿的步兵们猛烈敲击着手中盾牌,不断发出凶狠而响亮的战吼,而马其顿的骑兵则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悄然布置成楔形冲击队形,猛地冲向了此时还未反应过来,以为这次接近仍是军威表演的敌军,顺利将敌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通过奇谋撤出佩利昂盆地后,亚历山大又指挥马其顿轻步兵抢占处在河流中心位置的河心岛,配合在马其顿人在河流对岸立起的投石机和弩炮,掩护马其顿军主力撤退。最后,亚历山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率领马其顿士兵撤出了一段距离之后,又利用敌人自以为安全的心理盲区,返身奇袭了这些觉得马其顿人已经跑远了的敌人,最终大获全胜;得知底比斯和雅典再次叛乱后,率领疲惫的部队马不停蹄,穿越山间小路迅速奔袭底比斯,仅花了数日时间便成功将底比斯给攻克。

不论战略还是战术,在东征之前,亚历山大就已经是足以跻身世界历史第一流的存在。而在那个年代的希腊,毫不客气的说他的战略战术造诣就是当时希腊人的古今第一。而此时——我再强调一遍,以上战绩都发生在东征之前——他才年仅20岁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层面来聊。首先,从“战神”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和普遍认知来看,亚历山大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战神”。他是一个奇迹般的人物,他的军事成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不妨掰开来看看: 年龄与成就的比例: 亚历山大十五岁开始跟随父亲腓力二世学习军事,二十岁继承王位。在他三十三岁去世之前,他横扫了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定论,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相隔千年的伟大文明,它们各自的军事思想、装备、战术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智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遇上大秦的秦军,到底谁更胜一筹。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谁”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马其顿方阵:方圆之阵,势不可挡的革新者亚.............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将古希腊军事思想的巅峰与东方文明的巍峨相碰撞。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细致地分析双方的军事实力、战术理念、后勤保障,以及可能遇到的文化和地理障碍。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与局限亚历山大,这位不朽的军事天才,他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一支精锐的步兵方阵。他拥有的是一支协同作战、攻守兼备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亚历山大真的率领他的铁军一路西征,最终抵达了那时的华夏大地,秦军能否抵挡住马其顿方阵?这不仅仅是两个军事体系的较量,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仔细审视双方的底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亚历山大最辉.............
  • 回答
    马其顿方阵,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古代军事组织,它的威力曾让无数强大的敌人胆寒,也留下了“坚不可摧”的传说。很多人对此感到好奇,真的就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将其破解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对马其顿方阵的构成和优势有个清晰的认识。想象一下,这是一个由大量长矛手组成的密集方阵,士兵们肩并肩,手持比人还长的萨.............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要对比希腊、马其顿和罗马的军事与秦汉时期的中国军队,并判断是否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这不仅仅是装备的简单比较,更涉及到战术、战略、组织、后勤以及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等诸多因素。总的来说,很难断言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因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不同的战场环境和历史时期会有.............
  • 回答
    马其顿方阵,一个让那个时代许多古老文明心悸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种战术阵型,更是一种凝聚了步兵力量与将领智慧的战争艺术。想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凭此阵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留下无数传奇。那么,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方阵,到底是如何作战的呢?要理解马其顿方阵,咱们得先从它的“基石”说起。方阵的核心是那些装备着.............
  • 回答
    “依林登马其顿共和国”——一个承载历史与民族认同的备选国名在马其顿共和国寻求新国名以解决与希腊共和国之间长达二十余载的名称争议的过程中,“依林登(Ilinden)马其顿共和国”作为一个备选方案浮现出来,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要理解这个名称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依林登”这一.............
  • 回答
    要说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罗马军团方阵谁优谁劣,那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史,就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战场的痕迹和历史的讨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有自己的软肋,但最终,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裁判,判了马其顿方阵的“退休”。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马其顿步兵方阵:密不透风的移动城墙想象一下,一片密.............
  • 回答
    要评价马前卒的理论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他这个人在互联网上挺有名的,尤其是在历史和经济这两个领域,提出的观点常常能引起一番争论。马前卒的理论体系大致上是建立在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尤其是围绕着国家发展、工业化和阶级斗争展开的。 他喜欢用一种宏大的、长时段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认为中国的发展脉络,包.............
  • 回答
    马克思的一生,与其说是充满了“有趣”的事,不如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而且常常是那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戏剧性。毕竟,他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而且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经济也常常捉襟见肘。但仔细挖掘,确实有一些能让我们嘴角上扬,或者拍案叫绝的片段。穷困潦倒下的“巴黎漫游”与“理性啤酒”大家一提到马克思,脑子.............
  • 回答
    提起马友友,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大提琴家之一,更是许多人心目中“大提琴”的代名词。要评价他的演奏水平,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可能都不为过,但我们不妨更细致地聊聊,到底是什么让他达到了如今的高度,又是什么让他的演奏如此深入人心。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马友友无疑是站在世界顶尖.............
  • 回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支持者和批评者。要说它是“假的”,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的解释力在现代经济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并且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什么是劳动价值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商品的.............
  • 回答
    马前卒(本名王骁)的“睡前消息”节目,其信息来源极其广泛且多样,并非单一渠道。他本人也多次在节目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提及,其内容是基于大量公开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如果要详细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核心的“事实依据”来源: 海量公开新闻报道: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来源。马前卒团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凭着第一印象觉得马这种体型庞大的动物,肯定比人跑得快,耐力也应该差不了。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答案可能出乎意料。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耐力”这俩字到底是指什么。如果单说短距离爆发力,那马肯定是完胜人类的。一匹马能轻松达到每小时60公里以上的速度,而且能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 回答
    关于马克思(Marx)这个姓氏是否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颇受关注的话题。不过,要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姓氏的起源、家族历史以及语言学的角度去深入探究,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一个神祇的名字划上等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姓氏的出现和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
  • 回答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对马克思原意的解读以及后世不同学派的演变。要说它是斯大林的“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其实是个有点误导性的提问,因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编号式的阶段划分。我们得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思想家.............
  • 回答
    马克思本人并非生活得“极度穷困”,他虽然一生为革命奔走,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并且有朋友和支持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确实称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的。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将他的个人处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且区分开他作为思想家和作为普.............
  • 回答
    唐代马的胸前没有固定叫做“红球”的装饰物。您所说的“红球”可能指的是唐代马匹装饰中的一种,但它有更具体和准确的名称,并且其形态和作用也有一定的解释。最接近您描述的可能是“挽具”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用于盛装或仪仗场合的马匹的装饰。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1. “红球”可能指的是“拍兽”(pāi shòu).............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