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雪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红楼梦》却又是悲剧结尾?

回答
要理解曹雪芹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红楼梦》为何是悲剧,我们需要深入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再回过头来看他的这部巨著。

曹雪芹究竟是个理想主义者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理想主义”。

从一个层面看,曹雪芹无疑是怀揣着某种理想的。他出身于一个曾经显赫,后来迅速衰落的官宦世家。他的童年,或许经历过锦衣玉食、钟鸣鼎食的繁华,见识过“一门父子三探花,十个女儿八枝花”的家族荣耀。他亲身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巨大落差,这种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残酷性。

这种经历,很可能让他对人生的美好、家族的繁荣,甚至社会的秩序,都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光明面,他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对真挚情感、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渴望,这种渴望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体现。

尤其是贾宝玉,他简直就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宝玉厌恶仕途经济,鄙视功名利禄,他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连接,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性别平等观念,是对“世人但知读书做官,不知风月情浓”的深刻批判。他宁愿在大观园里与姐妹们吟诗作对,赏花赋词,也不愿去迎合那个他认为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吗?

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对大观园里姐妹们的珍视,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这些都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曹雪芹通过宝玉,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加纯净、更加有人情味的世界的渴望。

然而,如果“理想主义”仅仅是指“空想”,是指“脱离现实”,那曹雪芹绝不是那种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的“理想”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之上的。他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他将自己对家族、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都倾注在了《红楼梦》中。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可能,更是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

所以,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曹雪芹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现实主义者,但他怀揣着一种对美好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想。 他用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看到了理想的脆弱,看到了现实的强大。

为什么《红楼梦》却是悲剧结尾?

这正是曹雪芹“理想”与“现实”博弈的最终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深刻的观察家所传递的根本信息。

1. 家族命运的必然衰落: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更是对一个大家族兴衰过程的百科全书式描绘。曹雪芹的家族,曾经煊赫一时,但最终却没落了。这种没落,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腐朽的制度和政治环境: 贾府的富贵,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皇权的。一旦政治风向改变,或者家族内部出现问题,这种依附性就会变成致命的弱点。贾家子弟的贪腐、奢侈、不思进取,以及对上层的阿谀奉承,都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普遍问题。
内部的腐朽和失衡: 贾府内部,虽然表面上繁华热闹,但早已是外强中干。权力斗争、经济亏空、人心的离散,都在一点点侵蚀着这个庞大的机器。王熙凤的贪婪和弄权,贾赦的荒淫,贾珍的败坏,都加速了家族的灭亡。
时代的变迁: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当一个家族的生存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潮流时,衰落是必然的。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旧有的家族制度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新的社会力量所挑战。

2. 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曹雪芹对人性的描绘,是极为深刻和复杂的。

宝黛爱情的悲剧性: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部分。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有灵魂的契合。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无法在那个现实的社会中得到实现。他们的爱情是“超前”的,是挑战封建婚姻制度的。黛玉的敏感多疑,宝玉的优柔寡断,都加剧了悲剧的色彩。最终,宝玉被迫娶了宝钗,黛玉含恨而逝。这不仅仅是个人爱情的失败,更是理想化的情感在残酷现实面前的破灭。
众女儿的命运悲剧: 除了宝黛,大观园里的其他女儿也大多命运多舛。迎春的懦弱导致被中山狼般的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远嫁,虽然是“玫瑰花”般的意气风发,但也意味着与家族的割裂和孤寂;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湘云虽然也有些许欢乐,但最终也难逃孤苦。她们的命运,折射出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的无力和悲哀。曹雪芹用大观园的“花开花落”,来象征这些美丽生命的凋零。
人心的冷漠与残酷: 在家族衰败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甚至残忍。那些曾经依附于贾府的人,在家族落难时,有的落井下石,有的袖手旁观。即便是亲人之间,也充满了算计和利用。

3. 对命运的哲学思考: 《红楼梦》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一种对“宿命”的探索。

“万艳同悲”: 曹雪芹似乎在暗示,即使是最美好的事物,也逃不过“红楼梦”般的虚幻和短暂。大观园的建立,是繁华的顶点,但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毁灭。“太虚幻境”的警示,绛珠仙子为报恩而来的故事,都带有一种超自然的、宿命的色彩,暗示着一切的发生都是“注定”的。
“千红一哭”: 曹雪芹以一种悲悯之心,看待每一个女性的悲惨命运,他用“千红一哭”来概括这种普遍的悲剧性。这种对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奈的感叹,赋予了作品一种深沉的悲剧力量。

所以,为什么会是悲剧?

正是因为曹雪芹是一个深谙现实残酷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在描绘一个虚幻的乌托邦,而是在用他最美好的情感去理解和描绘他所经历的真实世界。他用宝玉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由制度、人性、欲望共同交织而成的“污浊”世界。

他笔下的悲剧,并非是为了悲而悲,而是因为他看到了美好事物的脆弱,看到了善良和真诚在现实面前的无力。他看到了家族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看到了人心的复杂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看到了个体的努力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红楼梦》的悲剧结尾,是对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是对人性最深刻的解剖,也是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这一永恒主题的哲学追问。曹雪芹没有粉饰太平,他用他所有的才华和心血,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如此真挚、如此深刻,也如此令人扼腕的悲剧。他的“理想”在于他渴望看到的美好,他的“现实”在于他笔下无法回避的残酷。而这部悲剧,正是这两者的最真实的交汇与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想主义者往往不都是以悲剧收场么?

岂不闻先贤所说:理想主义者注定一事无成,现实主义者之所以也会遇到挫折,恰恰是因为他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原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曹雪芹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红楼梦》为何是悲剧,我们需要深入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再回过头来看他的这部巨著。曹雪芹究竟是个理想主义者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理想主义”。从一个层面看,曹雪芹无疑是怀揣着某种理想的。他出身于一个曾经.............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关于曹操年少时“不喜欢研究学业”的说法,以及他后来如何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中间的转变和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与其说他年少时不喜“学业”,不如说他不喜当时主流的、僵化的学业模式。他骨子里是个行动派,更是个不安分的灵魂。史书上对曹操早年评价,最常见的便是“放荡不羁”,例如《三国志·武帝纪》引《.............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青蛙军曹”这个小队,单论人员构成,尤其是只有一名二等兵,其余全是士官,这在现实军事体系里,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乃至有些“反常”的配置。咱们不拿它跟别的部队比,单就这个小队内部来看,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究竟是为啥,又会有啥影响。首先,得搞清楚“青蛙军曹”的定位。虽然名字里带着“军曹”,但这支队伍最出.............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假设性问题,要探讨勃勃、曹大佐和立党三人谁能在如此极端的情境下生存下来,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密室”的环境和“赤手空拳”的条件。密室意味着封闭、资源有限,生存的压力会极速放大。赤手空拳则排除了任何外在工具的优势,纯粹是个人能.............
  • 回答
    在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基础上,要让其结局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的主题,需要对原著的悲剧性内核进行巧妙的转化和升华,而非简单地抹去悲伤。这需要我们在保留人物命运的逻辑性和悲剧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可能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和详细阐述:核心理念:悲剧中的希望,毁.............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我不是“曹魏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关于“曹魏粉”这个说法,我倒是挺好奇的。它指的是喜欢曹魏政权或者曹操及其后代的人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曹魏。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确实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政治手腕高明,军事才能出众,文学造诣也很深。在.............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曹魏QQ群主咸鱼”质疑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使用“列侯始封”一词是否错误,需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这里的讨论是基于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即这位QQ群主确实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并且质疑的出发点可能是对历史词汇使用准确性的考量。核心问题:“列侯始封”一词在历史文献和现.............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