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了社保,还用买商业保险吗?

回答
关于“有了社保,还用买商业保险吗?”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多人都会在规划个人财务和风险管理时遇到的困惑。简单来说,答案是:很有必要,而且很多时候是必须的。 社保是基础,商业保险是补充和升级,两者往往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协同作战。

我们先来聊聊社保。大家都知道,社保,尤其是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里的“五险”,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它们的作用是为我们构建了一道最基本的安全网。

养老保险,不用多说,就是我们退休后维持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但我们也要清楚,社保养老金的领取水平,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缴费的基数、年限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它的设计初衷是保障“基本生活”,而不是让你退休后能过上“富足”或者“体面”的生活。如果你希望退休后生活品质有显著提升,或者想早点实现财务自由,仅靠社保养老金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医疗保险,这是大家感受最直接也最依赖的部分。社保医疗保险解决了我们看病吃药的基本报销问题,尤其是大病、住院等费用,有了它确实能大大减轻经济压力。然而,社保医疗报销是有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和目录限制的。也就是说,很多自费药、进口特效药、以及一些超出医保报销范围但对治疗非常有效的手段,社保是无法覆盖的。而且,社保医疗报销的额度是有上限的,一旦遇到大病、重病,治疗费用可能远远超过社保报销的上限,剩下的那部分“天价”医药费,如果没有商业保险来补充,很可能就会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经济稻草。

失业保险,在你暂时失去工作时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但它的领取期限和金额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能帮助你提升职业技能、重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是在你失业的“真空期”提供一个缓冲。

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原因受伤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意外发生在你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或者不是由工作直接导致的意外伤害,社保在这方面的保障就非常有限了。

生育保险,保障了女性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医疗费用和一定的生育津贴。这块对女性朋友来说非常关键,但它的功能相对单一。

现在,我们来看看商业保险能填补哪些社保的“空白”。

首先,商业医疗保险,尤其是百万医疗险,就是社保医疗最好的补充。它通常有非常高的报销额度(比如几百万),很多不限社保目录,甚至可以报销一些特效药、靶向药、质子重离子治疗等。虽然它也有免赔额(通常是1万),但超过这个额度的费用,可以大大减轻大病治疗的经济负担。有了它,你就不用太担心“自费药”的问题,医生推荐什么就用什么,不用纠结医保目录内外的选择。

其次,重疾险。重疾险的核心是“确诊即赔付”。一旦被确诊为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会一次性给你一笔钱,这笔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你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可以用来支付你治病的后续费用(营养费、康复费、护理费),也可以用来弥补你因疾病无法工作造成的收入损失,让你的家庭在疾病期间依然能维持基本生活。社保医疗险虽然能报销医疗费用,但它不能提供一笔“活钱”给你。

再来是意外险。人生无常,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意外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残疾甚至身故提供保障。这包括交通事故、跌倒、烧伤、溺水等等。社保对意外的保障非常有限,很多非工作原因导致的意外,社保基本是不管的。而意外险价格相对不高,却能提供一份非常实用的保障。

还有寿险。寿险,特别是定期寿险,主要是为了保障家庭的经济支柱。如果家里的顶梁柱不幸身故,寿险会赔付一笔钱给受益人,这笔钱可以用来偿还房贷、车贷,供子女读书,照顾年迈的父母,让家庭在失去经济来源后,依然能度过一段困难时期,保持尊严。社保的养老金,即使是你去世后,家属能继承的也仅仅是你个人账户里的余额,这点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

更深层次地讲,社保的“保基本”定位,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它是一个集体分摊风险的机制,是为了让大多数人都能有最基本的保障,从而维持社会稳定。而商业保险,是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状况,主动购买的、更个性化的风险转移工具。它能提供更广、更深、更灵活的保障。

所以,不能说有了社保就万事大吉,就可以完全忽略商业保险。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社保这块基石,我们才更有底气去选择和配置商业保险,让自己的风险保障更加全面和稳固。你可以把社保想象成一辆基础款的轿车,满足了基本的出行需求;而商业保险,则像是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为它加装的各种舒适配置、安全气囊、导航系统,甚至升级成一辆更高端、更舒适、更安全的SUV,来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

最终,是否需要购买商业保险,以及购买哪些险种、保额多少,都应该结合您自身的年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职业风险、以及对未来生活品质的期望来综合考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为有了社保而忽视商业保险的作用,它们是风险保障体系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需要,尤其是我这样的80-90后职场白领,看着手里有些闲钱,其实没啥承受风险的能力,一场大病就能给你从中产卷成赤贫,怕是房子都留不住。

须知,国家对社保的定位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也就是说,国家「兜底线」,而个人自身想要完善的健康保障,也要靠企业和个人。这也就是国外常提到的个人保障三支柱:

  • 社保
  • 企业保险
  • 个人保险

1、社保的保障机制:

目前的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三条限制:

第一是下线——起付线,以北京为例:

门诊起付线是1800元/年,住院则是1300元/年;这个数字以下的,需要自付,超过这个数字医保才介入;

第二条线是上线(报销限额):还是以北京为例,门诊一年最多报销2万,住院最多报销50万。

第三条线是报销范围:一般分为甲乙两类药品/治疗项目,甲类药(1800多种)100%可以报销,乙类药(800多种)90%可以报销。

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录的药品共有16万种,除去甲乙两类2600多种药品外,98%的药品是需要我们自费的。

可以看到,社保的保障机制,既要防止社保被滥用,也不能无视现在的基础,无限投入。

所以有上限,有下限,还有报销范围的限制。

2、企业保险的保障机制

我在人力资源公司Mercer的时候负责过企业员工福利设计的业务,最自豪的就是为企业设计团体保险福利,当时Mercer有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我们的顾问主要负责给企业设计员工保险。

如今企业提供保险福利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即使在民企,提供医疗商业保险的比例也接近50%。

企业一般会为员工提供的保险种类大约是这几种:

  • 寿险

是员工身故后给家人的补偿。以福利比较好的欧美外企为例,寿险保障往往是24倍-36倍月薪。员工去世,不管是不是因公,外企的保险会为家属提供2-3年的员工薪资。

  • 补充医疗保险

这其实是很鸡肋的保险。补充医疗对标社保,员工看病的花销中,社保负担的部分,补充医疗再额外补给你,也就是说医保给它就给,医保不给他也不给。这已经不是保障风险的保险了,而只是医保报销的福利

  • 高端医疗

这是高级货,但一年保费好几万,基本上是高管和外籍员工的福利。

  • 重疾险

大概从2012年开始,重疾险逐渐成为企业的一个重点话题。有一次拜访一家外企,HR就提到:他们3000多人的公司,90后员工为主,有一年出了好几例癌症,吓得同事们都自己开始买重疾险了。

企业给员工的重疾险保额一般在10万-20万之间,但是以癌症为例,重疾的治疗成本可能就高达40-50万,企业提供的保额就不够了。

所以,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给大家提过建议:

福利文化,代表着企业文化。看一个公司好不好,不仅要看薪水,更要看它提供什么保障给你。甚至像星巴克这样,能给员工父母提供保险,这个在保险业内是很突破的创举。

企业提供的保险好处包括:

  • 性价比高:公司几百上千人,企业花钱买的是团购价,比员工自费性价比高;
  • 保证续保:企业谈判能力强,购买的保险通常是保证续保的;
  • 核保门槛低:普通人买保险是要体检、健康告知的,但公司买,一般不需要体检。

但在公司买保险也有问题:离职后怎么办?

我在Mercer的时候,保险福利超好。享受惯了,如今不得不自己掏腰包去买保险。

另外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还停留在「现金留人」的阶段,对于保险没有那么重视,依然停留在补充医疗保险(报销)。重疾险和高端医疗都不会买。

3、个人保障应该怎么买?

个人保障怎么买,有一条简单使用的基本原则:

有针对性的把医保和企业保险覆盖不到的地方给覆盖了。

社保三条线中,下线不用担心,1800/1300 元的起付线,职场人还能负担。

但上线要突破,50万这钱说多不多,真要遇上大病,还是不够用的。

更重要的是医保限制药,得突破:98%的药是不报销的,但凡有一款几万一个疗程的自费药需要用的话,还是压力很大。

我推荐职场人必须购买的保险有两种

第一种:重疾险(目的:突破上限)

公司不买自己买,公司买了,自己也要适当提升保额。

在当下重疾年轻化的趋势下,重疾险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得了重疾,是会影响到2-3个家庭的经济及日常生活的。

而重疾险的好处是一次性赔付,是救命钱。很多重疾如果资金充沛的话,是有治疗机会的,此外家人陪护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第二种:医疗险(目的:突破用药范围)

重疾险是为了突破社保的上限,但没法突破药品和医疗设备报销的限制。

比如,质子重离子是目前公认最尖端的放疗技术,但是真贵,一个疗程近30万,目前无法纳入社保范畴。

什么险种可以突破药品和医疗设备报销的限制呢?

如今市场上的最为知名的「百万医疗」险种,就可以。

但是我不推荐,因为没有「保证续保」。

什么叫「保证续保」呢?

我在Mercer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公司每年给员工花好几千的医疗保险,交了10年,员工得癌症了,还没怎么开始报销呢,第二年保险公司说我们不保这个员工了,我们保险是保风险。他已经得癌症了,就不是「风险」了。

是不是满脸黑人问号?

最极端的例子是,员工12月底检查出癌症,刚住院,交了10年的保险就断了……

很不幸,这种状况在如今的市场上并不罕见。

很多百万医疗,都是一年期的保险,也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可能会因为你的健康状况拒绝卖保险给你。就算勉为其难卖给我们,也肯定得加价。

所谓的保证续保,应该有三个核心要求:不加费,不拒保,不停售

另外,我们常常会被朋友问到,知名保险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更靠谱,其实业内人都不担心。

保险公司没有小公司,保险行业属于国家强监管行业。保险牌照一年就发几张,很多企业手里大把的钱想做保险都没有机会。

所谓保险行业的小公司,往往是刚刚进入市场不久,或者名气不大的公司,把钱砸在品宣上,一时半会也砸不赢那几家大保险公司,不如索性产品的性价比更高一些让利于客户。

但选择健康医疗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关注这家公司的医疗资源如何。一般来说专门做健康险的公司会在保险上附加诸如绿色就诊通道,专家会诊的医疗资源,产品也更专业。


瑞华的医保加,就符合上面提到的这些标准:

  1. 续保自由:6年保证续保,产品停售也无条件续保;
  2. 用药自由:报销自费药/抗癌特药/罕见病/院外用药,不但能用,还能配送到家。
  3. 就医自由:健康险公司的医疗资源都不差,瑞华能提供全国三甲医院费用垫付、住院津贴、绿色通道、以及多学科专家医生会诊的资源。我自从离开了Mercer后身边没有那么多医生背景的人,看病就麻烦很多了……
  4. 性价比高,真的折算到每天就4毛钱。相比之前不承诺续保的百万医疗还便宜点。


全家一起买,也就3000出头,相比之前买的百万医疗,也要便宜上1000多了。就假装拿到了星巴克的offer,终于能享受了星巴克员工的待遇。

了解更多保险干货知识,戳这里:

总结一下,我作为半个从业者的对于挑选保险的一些心得:

  1. 务必突破医保的限制用药。真生了病,尤其是癌症向的,也敢吃药敢用设备;
  2. 保证续保,看太多血淋淋的案例了,不能吃这个亏;
  3. 性价比高一点,能在公司让公司掏钱买最好,公司不买,我们也得自己为自己着想,仅仅靠社保,一场大病可能倾家荡产了。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上

资料来源: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美世发布《2019美世达信员工福利全景调研报告》

user avatar

我看很多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保险行业”从业者,一直在说保险的好处!那么,我就来泼泼冷水,让大家不要被误导!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商业保险”的本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参保人员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对赌协议”!

同时,请特别注意,商业保险是一种“商品”而不是“福利”!而保险公司是盈利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保险从业人员经常会强调保险的好处,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你购买他们的商业保险之后,他们能从你身上得到的提成是多少,保险公司从每个保单获得的利润率是多少!”

可能有朋友会说:“无利不起早。”人不挣钱凭什么给你忙活?但这种方式会对参保人产生直接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朋友买了一份商业保险,期限是20年,每年的保费是4000多!

在缴费完的第三年,因为他发现这个保险并不合适想要办理退保!结果已经交了12000多元,最终只能退不到6000元,因为在缴费的前几年,保费已经被“公司管理费”,“业务员提成”等划分了!

如果你不信,可以问问周围办理过退保的朋友!

另外,绝大部分商业保险存在搭售的情况:

前段时间,有保险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了一份保险套餐:3034元每年,如果每年加300多元可以享受很多附加服务!我觉得附加服务不错,就问能不能只每年交300多,享受附加的项目,不做一年3034的那个?结果被拒绝了!说是必须买3034每年的才能买300多的那个!

最后,并不是说“商业保险”没用,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真正了解了再去买!否则,要么运气超好,正好碰到了理赔条件,要么就是出现了问题发现在理赔范围内,白花钱!

曾经有个朋友准备买商业保险,他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经过培训之后,给全家买好了保险,拿到了提成,然后离职……给大家参考!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