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发觉评论的人都脱离了一个大前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但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大前提如果没看明白,那就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前提。这个前提的存在是中国一切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国产生问题的缘由。陈丹青无论怎样表述艺术,脱离不了中国的环境。
我很喜欢陈丹青,长相、个性、出国前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但他的言论,部分不赞成。
原回答:
我个人和周边同学了解,陈丹青这个人呢,他在85后的热度再次爆发就是,因在清华招不到研究生一气之下辞职。圈子的热度再次被引出,接着他开始在公众视野里频出。
在对美术艺考方面的话,当时极受美术生的欢迎与推崇。可我们对他推崇犹如同期的韩寒的推崇。韩寒的诸多名句就提一句,大意是,“学好数学能让我才华横溢,横竖都溢我肯定学”,同样符合广大数学不好的学子的想法。特别是还有一句“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买菜也用不上微积分”。都能对学生产生好感。可没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到大学依旧还很推崇他,还买了《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来看。里面描述了他过去至今的部分人生经历。这些事对于无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很有意思。
可毕业后,真的就对他改观了。
先说说问题吧。
中国式的美术教育可取不可取?
这个问题先放下。咱们先看看与美术有关的社会工作,这些是不是国家培养出来的。
服装设计,下分到具体软件中的运用操作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衔接。
包装设计,下分到审美观念的培养提升以及具体工作中的软件使用。
平面、书籍、广告等相关的展示类设计行业。这些是专业中其实软件的使用不是问题,做主要就是审美的培养与发展。
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这些都是在大学期间经过专业性的培育,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实践磨砺后才步入正轨的。这些专业性更强工作,不可能让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参与,即便有,那也很少。
珠宝设计,这类更是要求手头功夫,而且和狭义上的素描没太大关系。但要求的却是完完全全的美术生踏入。
接下来就是接触最广泛也最容易被忽略的。
动漫影视相关产业。从动画、人物、背景、道具、游戏、特效、影视分镜等,每一级都需要大量的美术专业人士。从看到厌恶到爆的游戏广告到产品广告再到影视特效再到动画片制作,这些都是美术生出来后的工作。
我说了这么多,能明白我想说什么吗?
那就是中国的美术教育,无论开始走了什么样的路子,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后,他发挥了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人才。
现在动辄说中国基建狂魔,还不是培养出来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他们在各个阶段里发光发热。
而美术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便排出专业不对口的部分,依旧培养出来超大量的专业人才,他们走向了工作后才能有中国这么快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人口多人才也多,都要就业吃饭啊,这就有了知乎上说的内卷化。
这些问题陈丹青没看到,是因为他是一个搞纯艺术的人,所以他的关注点放在这上面。也没错。
可他错在没有把问题放在中国来看,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人才,产生的中国问题就要放在中国的环境里来反思,以及提供改良的办法。
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与考生规模,不支持别的方法,特别是美术生考试。作品集、面试等绝对能引来大规模的反对热潮。现行平均主义已经相对有弊端,但它依旧是利大于弊,美术生高考录取问题不解决,那么陈丹青所说的前期因应试而进入大学后的艺术表现出来的问题依旧会有。但,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会越来越优质,问题会越来越小。
更何况近20年培养出来的一大批美术人才中从事纯艺术的也非常多非常活跃,见多识广,也会在艺术精进的道路上来回修正进而指导未来的美术生有更加完善合理的学习环境。
可现在看来,陈丹青干了啥?
嗷的吼一嗓子,辞职,没了。然后抱着美国久居的光环归国,开始在舞台上展示他的强大的演讲能力。
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基础上啊。先天就没有各种资产阶级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调调啊,没有继承,哪儿来的继续发扬啊。素描都是现学苏联的,建国才70年,怎么跟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欧洲比啊。中国在打鸦片战争的时候,欧洲那些列强可都一直在画所谓的素描油画,中国丫的清朝都灭亡了他们还在画,一直画到英雄纪念碑竖起来,一直画到现在。我们呢?更何况,我们自己的系统是国画。因为历史问题,搞得现在美术考试全都是画西方那套,国画书法等专业真的少啊。要都是搞国画的,老陈也嗷嗷不出来了。
老陈还是历史因素成就了他,不熟悉的可以翻翻他的履历。
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在美术方面的建树并没有,新创作的作品我是真的觉得不咋地,远没有当年《泪水洒满丰收田》带给我的那种味道。他这近二十年在国内的舞台上发声,把光环卸的差不多了,再看他的作品,我有一种失落的怅惘。毕竟,还是推崇过他的。
说完老陈,回到话题。
国内学美术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不会走上纯艺术的道路,因为这条路在中国跟脱产是差不多的,人得活着。
美术话题下讨论最多的一部分就是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对美术的关注点那就只放在纯艺术上了。可眼高手低不说,跟社会还脱节(这个应该的),然后陈丹青这么嗷一嗓子,那可真是顺了广大广大学美术的高中学子的心。因为他们本来就痛苦其中。
可学生你们反思一下啊,老陈嗷一嗓子拍拍屁股去别的电视台录节目,你们欢呼完可还得接着画啊。
在十五六年前陈丹青的话是有市场的,在现在市场会小了,再往后,随着中国的发展,人才的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审美的标准不可能一直被这些神棍把持,更重要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去……
孩子们连走起来都费劲,陈却在质疑说:“孩子们为什么飞的这么慢?”
我觉得诸位说的都不在点子上,这就是个乌龙事件。陈丹青觉得考前素描花的死,但对美术来说能画成那样就不错了。
中国式素描的问题很明显,而且原因也很明显:为什么千人一面?为什么那么僵?因为我们的美术教育继承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乱的,画不死画不僵才奇怪。我们没有完全继承苏派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完全继承欧派素描的教学体系,而是两个杂糅,而这两个体系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这就是原因:
举几个例子,各位美术生可能都有过以下困惑:
问题一
学生:我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都没有问题,但第三步到第四步是怎么变过去的?
老师:...........
问题二
老师:根据光源,区分灰层次,在灰的里面找重、找浅的.........
学生:老师,这是我的素描
老师:你这画的是平的
学生:那怎么就不平了?
老师:........
问题三
老师:我来讲一下色彩,这个是环境色,这个是光源色......红和绿是互补色,黄和紫是互补色....
学生:老师,这是我的色彩
老师:不,你这是在用颜料画素描
学生:那怎么就色彩了?
老师:........
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式素描显得僵、愣?
我们国家素描教学先学习的是苏联,就是央美的马夫班,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是这样的:
1索斯磨成粉融合水刷在纸上,将纸反裱到板子上,待纸干就变成了有色纸
2起形
3找到明暗交界线,统一暗部
4用橡皮擦出高光,这个时候画面上有了三个层次,高光,亮面,暗部都有了。
5刻画,结束
但是中国那个时候很穷,临摹素描的书是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临摹素描的中国人不知道画画用的纸是有色的,还以为苏联人在白纸上画素描。
所以衍生出中国式素描,中国式素描最大的问题在于:因为纸是白的,当我们在第三步统一明暗交界线以后,整个亮部都是平的,而亮部才是层次最丰富的地方,这些微妙的层次基本都要靠人的感觉“硬画”出来,对于新手来讲,肯定很难。
而苏联素描因为是有色纸,所以在统一明暗交界线以后,还可再进行一步就是擦出高光,大家去试试,这一步很神奇,一旦有了高光,即使亮面是灰的没有任何层次,但感觉上就是画完了,(类比于飞地艺术坊的虚虚四步法)你只需要靠感觉找找过渡面、细节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中国式素描画亮面很难,所以好多学生做不到从第三步到第四步的过渡,不敢画亮面,一画亮面层次就乱。
因此,有中国人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机械式分面”处理,大家都去学他,就导致中国式素描千人一面、僵、楞。
欧洲素描对于“结构”的把控要比俄罗斯人严谨得多,准确的说,“结构”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素描的一切”,欧洲人认为:素描就是扒开衣服画身体,扒开身体画肌肉,扒开肌肉画骨头,你要而光影是色彩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关于为什么中国式素描容易画平?
因为苏联式素描本身就是在画光影而不重视结构,用欧洲人的话来说,“俄罗斯人在用素描画色彩(光影),用色彩画素描(明暗)”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列宾美术学院在圣彼得堡,那里属于高纬度,日照时间短,这段时间只能用来画色彩,而素描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打着光画,一打灯光,很多结构就模糊掉了。
这是苏派素描,以下是欧洲素描
欧洲素描对于“结构”的把控要比俄罗斯人严谨得多,准确的说,“结构”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素描的一切”,欧洲人认为:素描就是扒开衣服画身体,扒开身体画肌肉,扒开肌肉画骨头,你要弄懂这些问题,就是跟鲁本斯一样的大师,而光影是色彩要解决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把亮到暗的重度分为1到10的话,那么苏派素描在用1.2.3.4.5来画亮部,用6.7.8.9.10来画暗部。而下面这一张画,他的每一个形体、结构都用了1到10整个重度,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形体上。
苏派素描特点是理性写实,比如苏派素描没有线,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上就没有线,线是“空间面与面的交叠“。而欧式素描特点是灵活,不受光影羁绊,你能便捷的控制线和黑色来制造“美”,把重色安排到你想要的区域能加重局部的厚重感,或是用线来彰显坚硬、松软的质感。类似下面这张程丛林的《念珠》和门采尔的自画像,总之各有好处。但中国可悲的就是两个都在学,两个都学的不怎么样。
这就是问题二的答案,我们明明学的是画光影,最后偏偏还要学生把结构画的很明显,就好比你教学生一加一等二,然后非要问学生二加二等于几,这不是要命嘛,这也是导致愣的原因之一
至于问题三是色彩,跟题目无关我就不说了,总之中国老师吹嘘了半天莫奈、印象派,但其实中国色彩教学跟印象派色彩体系没有任何关系,莫奈不知道什么光源色环境色。顺便推荐一本书《江水如蓝》,讲的是中国美院的博巴班,他们的是欧洲塞尚教学体系,我觉得非常强大,很厉害
然后终结一下中国考前素描的问题:1继承体系混乱,目标混乱 2步骤反人类 3没有教过你的东西还非要你画出来,
考前素描确实很不怎么样,但就我们素描教学体系来说,能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
还有就是别太入迷《局部》这个片子
陈丹青本身这个人非常善于演讲。他不完全是艺术家,而是演讲家、文人、政治评论员集一身的人物。
他的《局部》,乍一听说得真好。其实一般般,对专业人士的指导价值很有限,有很多洗脑的成分,用言语引诱着你走。陈丹青就是太执于感性的东西,动不动就“那种味道”、“那种感觉”,但是那种感性的东西也是最模棱两可、最有心理暗示的。
早年陈丹青去外国看展,回来就说过一句:“中国人怎么都画不出来人家的那种油画味(大意就是这个意思)”,引起了油画界关于“油画味”的争论,当时就有人觉得他提的这个东西有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味”非要学外国人的“味”?
陈当年红过一阵子。但乡土之后,他在画坛上就属于被拍在沙滩上的老一辈人了,后来年轻人玩的这些东西他也不大懂,可能正因如此,《局部》他就没有讲当代的艺术。
估计不行以后他转正文人,不怎么画画,干起评论员的行业。陈丹青的评论有时候说的很精辟,很解气,有的时候就感觉有些煽情、渲染的成分。
总而言之学习画画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步提升,别看了一部片子就放飞了自我。
更新一下,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出异议,指出俄罗斯素描才是最重视结构的。
我也是从艺考到研究生,从全因素到线性素描一步步过来的,当初我也很崇拜俄罗斯素描。所以对高考和陈的说法,我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
在美术圈里,对这种教学体系以及其介入高考有异议的人远远不止陈丹青,这种现象也在慢慢变化。像陈说的那种看了想死的素描,在现在是不可能拿高分的。天津美院老院长就曾说过“这种体系让中国素描千篇一律化更严重了。”类似的话,只不过陈说的比较难听,又似乎攻击高考文化,比较吸引人眼球。
感谢这么多赞,最后偏个题,给高考学子们几个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