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女子求诊有些什么避讳?

回答
古代女子求诊,由于受封建礼教、社会习俗、以及医学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确实存在着诸多避讳。这些避讳既体现了对女性贞洁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禁忌和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避讳:

一、 诊病流程上的避讳:

男女授受不亲: 这是最根本的避讳。古代社会强调男女之间必须保持距离,尤其是在私密领域。因此,女子求诊时,直接由男性医生(尤其是非亲属关系)进行望、闻、问、切是非常不便的。
“问”的困难: 医生需要询问病史、症状等,但女子在男性医生面前往往羞于启齿,特别是涉及月经、房事、妇科疾病等私密问题,更是难以直接表达。
“切”的限制: 触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女性的身体(如脉搏、腹部)通常不能轻易被男性接触。
屏退男性家属: 即使是女性病人,在请医时,如果家中还有其他男性成员(如丈夫、父亲、兄弟、儿子等),通常会要求他们回避,以保护病人的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预约与提前通知: 女子求诊并非可以随意前往。很多时候需要提前与医馆或医生预约,并告知患者的性别,以便医生做好相应的安排。有时甚至会提前告知家中的女性长辈或陪同人员,以便她们更好地配合。

二、 传达病情的避讳:

通过女眷或“传语者”: 这是解决“问”的困难最常见的方式。
家中的女性长辈或亲属: 如婆婆、母亲、姐姐、女儿等,她们通常最了解女子的病情,并能比较直接地与医生沟通,将病情“转述”给医生。
专门的“传语者”或丫鬟: 在一些富贵人家,可能会有专门的丫鬟或仆人负责与医生沟通,她们经过训练,能将病人的症状、感受准确地传达给医生。
“画症”或“模型”: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口头表达困难,医生可能会提供一些图画或模型,让病人或传语者指认,以更直观地描述病情,例如指出疼痛部位或形状。
书写病状: 有些女子或其家人会提前将病情写在纸上,递给医生,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对话的尴尬。这种方式对于一些不善言辞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尤其有用。
“代诊”: 如果患者本人实在无法亲自出诊或表达,其亲近的女性家人有时会代替她向医生描述病情,请求药方。但这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因为家人无法完全替代患者本人的感受。

三、 诊脉的避讳与方式:

“腕脉”的局限: 男性医生主要通过触摸手腕上的桡动脉(腕脉)来诊断疾病。然而,古代对女性腕脉的直接触碰也有一定的顾虑。
隔物诊脉: 为了避免直接接触,出现了多种“隔物诊脉”的方式:
“袖诊”或“衣诊”: 医生会用一根细长的丝线(称为“诊脉线”或“诊脉绳”)穿过病人的衣袖,然后通过丝线来感知病人的脉搏。病人将手腕伸入袖子中,医生在外触摸丝线。
“隔纱诊脉”或“隔布诊脉”: 在病人的手腕上垫上一层薄纱或布,医生通过这层织物来感知脉搏。
“线诊”: 有些医生会将细线系在病人的腕部,然后医生通过线来感知脉搏的跳动。
“纸诊”: 医生会要求病人将手腕放在一张纸上,然后通过纸来感受脉搏。
特定时间与地点: 即使是诊脉,也可能有所讲究。例如,有些诊脉可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如早晨空腹时),或者在更私密的环境中进行。
女性医者或助产士的出现: 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专门为女性服务的女医或助产士。她们可以更方便地为女性进行望、闻、问、切,尤其是在妇科疾病和生育方面。但女医的数量在古代相对较少,且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受到限制。

四、 望、闻、问、切中的其他避讳:

“望”的避讳:
看面色、舌苔: 医生通常会请病人将脸抬起来,露出舌头,以观察面色和舌苔。虽然不像触诊那样私密,但面对异性医生,许多女子仍然会感到不自在,可能不敢抬头或少语。
看神色: 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也需要病人有意识地表现出来,这对于羞涩的女子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闻”的避讳:
闻口气、体味: 闻病人的呼吸、口腔气味或身体散发的味道,来判断病情。这同样可能让女子感到尴尬。
用药与处方:
药材的隐私: 一些用于调经、安胎、或治疗妇科疾病的药物,其名称或功效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隐私性,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也会有所顾虑,或者会以代号、隐晦的说法来表示。
复诊与跟踪: 病人服药后需要复诊,病情变化也需要及时告知。这同样会遇到与初次求诊类似的沟通障碍。

五、 受社会观念和医学发展的影响: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某些方面,如接受教育、公开表达等受到限制,也影响了她们在求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直接性。
疾病的污名化: 许多妇科疾病在古代被视为不洁或耻辱,患者往往羞于启齿,即便面对女医也可能有所隐瞒。
医学知识的局限: 古代对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尤其是女性生理的认识并不完全,这也导致了诊断和治疗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间接信息。

总结来说,古代女子求诊的避讳,是一个多层面、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既是对女性身体和名誉的保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界限的严格划分和对私密空间的尊重。医生和病家都需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来克服这些障碍,以期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这些避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改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云: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

你道为何?

妇女多隐晦疾病,尤其是妇科,更是涉了“嘴硬”这一大忌。如月经门,问“月信如何”,她明明两月不来一次,来即点滴即尽,非要说“正常”。再问其他的,也全说“都没事儿啊”。因此因为羞涩,“常多讳疾之弊,虽问之未必尽吐”。这在宋代以后情况更甚,能看病的还好,多半连看都不肯看,活活病死。

大德七年(1303年)十月,寡妇马氏乳房生了疮疡,疼痛难忍,濒临死亡,大家都劝她看看医生。她说:“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最后还是死了。这种情况入了《节妇传》,然后当了楷模,后世也就以“看这种病”和“看病见医生”为耻了。

但正常人知道,病还是要看的,只要防护措施到位即可。这方面富贵之家比普通人家有经验,“深居奥室之中,覆护帏幔之内”“出手诊侯”,只伸出一个手来让医生切脉,问什么还不一定说实话,只说身体不舒服。至于到底哪里不舒服,坚决不说。有时为了遮掩,就要胡扯。脉症不符,大夫只好细问。你越问她就越觉得你水平不行,反而不吃你的药。

所以医科对大夫的要求是,“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但你要是开导都开导不出来,那就只能不去给她看了。这就是所谓的“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妇科比儿科的情况还糟,同属哑科。

有人问,这隐讳的程度有多深,竟然要到了哑科的程度?

光绪庚子年,上海棋盘街一妓女“头痛如劈,顷刻无停,呼号万状”,于是请医医治,百般无效。再延名医诊断,医生问阴户是否糜烂?妓女初则隐讳,坚决不承认,后来因为这病太过要命,才以实情相告。妓女尚且如此,何况常人?但要说妓女好面子,可能这个妓女的思想较为保守,抑或她挺有身份(是某男用包车请的先生),所以才要板着。妓女尚且如此,其他受过这等荼毒的女子就更不必说了。

然而,具体情况也要具体看待,同样是在《医验随笔》里记载的,西门老县一位姓谢的妇女,就不讳疾忌医。她二十来岁,生育之后,每回交媾,阴户血流如注,于是“含羞就诊。这是最难以启齿的妇科病,尚且可以如此。若是其他病,更是直接看医生就是了,小门小户的,没那么多劳什子的规矩,也不用隔着帘帐。但涉及妇科病,极少有人能像这位一样敢直接告诉医生病情。倘使碰上个死活不说,而她丈夫又“很有原则”的。往往医生告诉他,你媳妇这病很严重你劝她据实相告,他会说“我这个人很传统”。

就更是日了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女子求诊,由于受封建礼教、社会习俗、以及医学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确实存在着诸多避讳。这些避讳既体现了对女性贞洁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禁忌和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避讳:一、 诊病流程上的避讳: 男女授受不亲: 这是最根本的避讳。古代社会强调男女之间.............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渠道多种多样,她们的命运也因入青楼的原因、自身的条件以及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复杂议题。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主要渠道:1. 家贫、卖身为奴: 这是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当一个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如饥荒、瘟疫、战乱、父母重病或负债累累时,为.............
  • 回答
    古代女子思想保守,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女性的思想牢牢束缚在传统框架内。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起。首先,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是重中之重。儒家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就是“三从四德”。“三从”即.............
  • 回答
    谈及古代女子的嫁妆,丈夫能否动用,这事儿可不是一概而论,得看具体年代、家庭背景以及嫁妆本身的性质。不过总的来说,名义上和原则上,嫁妆是妻子的私产,丈夫是不能随意动用的。 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嫁妆。嫁妆可不是随便几件东西,它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家庭财力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反映.............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三从四德”,这几个字眼,提起便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它曾是古代社会对女子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也是压在无数女性肩上的枷锁。但要细细说来,这又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绝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咱们先捋一捋这“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三从”,简单说就是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要依附的对象: 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情感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笼统地说,哪个“更”向往,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取决于具体的个人情况和时代背景。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探讨大户人家的妾和平民百姓的妻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可能吸引不同女性的原因。一、大户人家的妾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古代农村女子是否种地?“男耕女织”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性别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早已不是只能在家织布的形象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空拉回到古代,仔细梳理一下。古代农村女子,她们种地吗?答案是:种,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劳动力。“男耕女织”这个说法,听起.............
  • 回答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无疑是处于弱势的。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女性被期待的角色主要局限于家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例外,一些聪慧、有能力的女子,凭借自身的才智、家族的支持,甚至在特殊时期,也打破了性别藩篱,在一定程度上参.............
  • 回答
    古代冠礼,原本是男性成人礼的重要仪式,但关于女子是否可以参加,以及是否有专门的女子成人礼,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详细梳理。冠礼的本质:男子成年的标志首先,我们要明确冠礼的核心功能。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周代以后,冠礼(或称加冠)是男子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他们从少年迈入成年,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也很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女性所处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挣扎。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对那个时候的一些女性有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女子”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女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们的身份、权利、社会地位,都和男性有着天壤之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眯眯眼”这个说法,用在我们今天看古代女子画像时,确实是挺形象的。但要说古代画像里的女子“眯眯眼”,这其实是一个咱们现代人根据自己审美习惯产生的解读,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古代审美、绘画技法和文化观念的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或者写实风.............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允许”或“不允许”。它更像是一幅斑驳的画卷,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的色彩和纹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女性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的。 这是由当时社会整体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所决定的。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古代皇帝生活的好奇心。说实话,皇帝“喜欢一个女子就直接推倒”的说法,就像很多历史传说一样,有真实的一面,但绝不是全部,而且远比想象的复杂和曲折。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无数的女性,她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与皇帝的关系千差万别。我们今天说的“推倒”,用更贴.............
  • 回答
    谈到古代女子是否行作揖礼,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场合来看。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女子确实行作揖礼,但与男子相比,其形式和场合可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礼仪的根本说起:作揖,作为中国古.............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甄宓能在“女子无地位”的古代,不仅能再嫁曹丕成为正妻,还能登上后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的个人能力、历史机缘,也有曹丕集团的政治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甄宓的非凡之处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在古代,女性的.............
  • 回答
    古代社会,门第观念森严,出身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一个普通的男人想要娶到贵族女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人会寻找一些非常规的途径,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挑战既定的阶级界限。那么,男人有没有可能通过毁掉贵族女子的名声来“高攀”她们呢?答案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操作的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