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或中国范围内,先有的文科生还是先有的理科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咱们不带现代教育体系的眼光去看,而是从历史的长河来审视,答案会更显生动。简单来说,在中国,甚至放眼世界,文科生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的,而“理科生”这个概念,则是在科学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才真正显现。

咱们先聊聊中国这边。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重点主要围绕着“治国平天下”展开。什么是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让社会有序运转、如何理解和应用儒家思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内容,自然而然地都属于今天的文科范畴。

最早的教育形式: 咱们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那时候的教育,主要是贵族子弟在官府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礼”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乐”是陶冶情操的艺术,“射”和“御”是军事技能,“书”是文字书写和表达,“数”则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你看,除了“数”稍微有点偏向咱们现在的理科,其他大部分内容都和人文、社会交往、道德规范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都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认识世界、如何修身养性。他们的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是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领域展开的,这无疑是典型的文科思想的源头。当时人们学习,很多是为了成为官员,为国家服务,这就需要掌握这些“经世致用”的知识。

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到了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建立更是将文科教育推向了高峰。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诗赋、策论等方面。这些都是对个人文采、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对时事政治的分析能力的要求,完完全全的是文科生的“主场”。能通过科举的,往往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他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流砥柱,掌握着知识和权力。

那么,理科生在哪里呢?

在古代中国,“数”虽然被列入六艺,也有专门的数学家,比如祖冲之这样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对数学、天文、历法有贡献,但是,这种“科学”的知识,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技艺”或者辅助性的工具存在,并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独立、系统、成为主要教育方向的学科门类。 astronomers, calendar makers, and engineers existed, their roles were often ti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state (like farming, warfare, or 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seen as a distinct academic discipline pursued for its own sake or for broa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再来看看世界范围。

其实,这个问题在西方也是类似的逻辑。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摇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探讨的是宇宙、人生、政治、伦理、逻辑等等,这些都是文科的范畴。同时,像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这样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也已经开始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这算是科学的萌芽。但当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哲学包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数学、伦理、政治等所有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最早的“学者”更像是广义上的文科生,因为哲学和思辨是他们的核心。

中世纪的“自由七艺”: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也分为两部分:文科(Liberal Arts)和科学(Science)。文科包含了语法、修辞、逻辑(这三门合称Trivium,是基础)、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这四门合称Quadrivium,是进阶)。这其中的“逻辑”、“修辞”、“语法”等,明显属于文科范畴,而算术、几何、天文学则带有了科学的色彩。但整体上,人文社科的教育体系是更为主流和基础的。

科学革命的兴起: 到了16、17世纪,随着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出现,科学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更系统地运用数学和实验方法去研究自然,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逐渐独立并发展壮大。这个时候,“科学家”这个群体开始真正显现其价值和独特性,他们与传统的学者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区分。

所以,如果非要说谁“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广义上的“文科生”: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语言、思想、历史、政治、伦理的认知和传承,几乎就是文明的起点。所以,最早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文科生。他们关注的是“人”和“社会”。
广义上的“理科生”: 关注自然规律、数量关系的人,早在原始社会就可能存在(比如记录月相以便耕种)。但在“教育体系”和“职业划分”上,直到科学方法和学科体系成熟后,才有了清晰的“理科生”的模样,他们关注的是“自然”。

总结来说,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先出现的,是那些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人类思想、社会规范、历史经验的“文科之学”,他们的存在几乎与文明同步。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身份的“理科生”,则是在科学革命之后,才逐渐清晰地走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文科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理科的探索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利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不过从“教育的重心”和“社会主流关注点”来说,文科的“先”是更明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硬要说大概是文科生先出现。

上古时期根本无法分出理科的概念。数学,物理与哲学混同成为自然哲学,化学与炼金术混同类似于某种神秘学,生物学还限于考据生物种类的阶段,而且还没有脱离神学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零散的经验是不能被称为理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咱们不带现代教育体系的眼光去看,而是从历史的长河来审视,答案会更显生动。简单来说,在中国,甚至放眼世界,文科生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的,而“理科生”这个概念,则是在科学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才真正显现。咱们先聊聊中国这边。在中国古代,教育的重点主要围绕着“治国平.............
  • 回答
    中国与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有全球性联动,又饱含区域性特色,并且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复杂生态系统。要详尽地描绘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全球篇:巨头林立,变革涌动放眼世界,学术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广泛的期刊组合、成熟的发行渠道以及对审.............
  • 回答
    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今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它不像一张简单的照片,可以一望而知;更像是一幅需要细细描摹的油画,色彩浓淡、笔触轻重,都带着不同的意味。要说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观感,首先得承认,它在很多方面都已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
  • 回答
    当今中国人,尚武之风犹存乎?“尚武”二字,如今听来,似乎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沙场征伐的年代。那么,当我们审视当下,中国人是否依然算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呢?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历史的烙印:从“文弱”到“图存”要谈论当今,总得.............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中国数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说起来,那可是相当有分量的。不能简单地说“领先”或“落后”,这得看具体领域。就好比问一个人是全才还是专才,得具体分析他擅长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加强。总的来说,中国数学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数学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数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当然,关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公开资源。要详细了解它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核心概念:什么是历史GIS数据库?首先,理解“历史GIS数据库”的关键在于“历史”和“GIS”的结合。 GIS(地理信息系统): 简单来说,GIS就是一种能够捕捉、存储.............
  • 回答
    中国关于修建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设想,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工程,不仅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通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项工程的意义和挑战: 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一项怎样的超级工程?一、 工程的宏大愿景与战略意义 .............
  • 回答
    “奴性”这个词在讨论中国或东亚民族时经常出现,它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被动接受权威、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性格特质。要回答“奴性”是否是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还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皆有,中国尚未摆脱,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观点:我认为,“奴性”并非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而.............
  • 回答
    中国在众多领域确实拥有令人瞩目的技术和产品,这些创新不仅改变着国内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的产业格局。要深入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代表性的方向逐一剖析。1. 高铁:速度与效率的超级网络提起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高铁绝对是绕不开的明星。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那呼啸而过的列车本身,而是围绕它构建的庞大、高效.............
  • 回答
    要说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对中国人“非常不友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不友好”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并且个体差异巨大。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人都是如此。不过,从一些历史事件、地缘政治、社会舆论以及中国公民在当地的亲身经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普遍认为对中国人不太友好的国.............
  • 回答
    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技术创新、模式颠覆和产业链的深度重塑。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1.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这是中国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领域之一。过去,中国在燃油车领域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如传统.............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中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之后,中国迈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它不仅会彻底重塑中国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一、 中国的巨变:从农业帝国到工业巨擘首先,工业革命的萌芽必然会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桎梏。 技术革新与生产力飞跃: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将是核心。原本.............
  • 回答
    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决心,朝着成为世界领先水平和重要学术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察:一、 当前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实力现状: 论文发表和引用数量的飞跃: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物理学和数学论文数量呈现指数级增.............
  • 回答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人们对中国在全球产业和企业版图中的位置充满了好奇。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有哪些中国产业和企业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 中国当前具有(或有望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产业要说中国在哪些产业领域“亮眼”,那可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有些是“已经坐稳”的世界级,.............
  • 回答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对比,以及地缘政治形势对中国“制霸世界”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地理位置上的优劣对比中国的地理优势:1. 巨大的陆地面积与多样化的地缘环境: 陆地连接性: 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就像是在我最喜欢的书架上挑一本最想读的书,又像是要我从一个锦衣玉食的盛宴中只选一道菜,实在是个甜蜜的难题。但若非得选,我的心会毫不犹豫地飘向那片广袤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射雕英雄传》的世界。我最想穿越的,不是旁人,正是那个在江南桃花岛上,如明珠般闪耀的女子——黄蓉。选择黄蓉,并非因为她的美.............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或者说如果我们把它对标到欧洲中世纪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例如,文艺复兴前夕,也就是大概1315世纪),一个出身草根的平民,要想达到他地位上的“最大高度”,这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这条路往往蜿蜒曲折,充斥着运气、个人能力,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