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学术出版业是什么格局?

回答
中国与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有全球性联动,又饱含区域性特色,并且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复杂生态系统。要详尽地描绘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全球篇:巨头林立,变革涌动

放眼世界,学术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广泛的期刊组合、成熟的发行渠道以及对审稿、编辑、生产流程的深度控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壁垒。

商业出版巨头的主导地位: 像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威利·布莱克韦尔(Wiley Blackwell)、泰勒与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高影响力期刊,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领域。这些公司不仅仅是图书和期刊的生产者,更像是学术知识的“管理者”和“分发者”。它们通过订阅模式盈利,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访问其期刊内容。这种模式曾是学术传播的基石,但也因此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和对“学术围墙”的质疑。

订阅模式的挑战与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的兴起: 随着公共资助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以及研究人员和公众对知识可及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的订阅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开放获取运动应运而生,旨在让所有研究成果都能免费阅读、下载和传播。OA有多种模式,如黄金OA(作者或机构付费,文章即时免费)、绿色OA(作者将论文预印本或已发表版本存放在机构知识库或其他开放平台)等。商业出版商也在积极拥抱OA,但其转型路径和收费模式(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仍是讨论的焦点。一些机构和政府开始推动“订阅+OA”的混合模式,或者直接投资建立非营利性的OA平台。

科技进步与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学术出版的形态。从排版、审稿到发行、传播,整个流程都在向数字化迈进。数字平台提供了更快的出版速度、更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呈现(如视频、数据可视化),以及更便捷的检索和互动方式。然而,这也带来了对电子版权管理、数据安全、学术诚信(如论文工厂、捏造引用)等新挑战。

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期刊分区等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作者的投稿选择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评价导向。这导致了对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过度追求,有时甚至会挤压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发表空间。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改革唯IF论,强调研究的实际影响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新兴力量与非营利性出版: 除了大型商业出版商,一些学术协会、大学出版社以及非营利性的出版机构也在学术出版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常更注重学术质量和学科发展,而非纯粹的商业利润。近年来,一些专注于特定学科、采用创新出版模式的独立出版商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篇:追赶、崛起与特色

中国的学术出版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从追赶到快速崛起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路径。

政策驱动与国家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和学术传播能力建设。国家层面的政策,如“双一流”建设、科技评价改革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术出版业的发展。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包括资助优秀期刊、鼓励创办高水平期刊、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等。

商业出版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本土的出版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学术出版领域。例如,中国知网(CNKI)已经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和出版服务平台之一,它通过整合各类学术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获取途径。同时,中国一些出版社也在尝试与国际出版巨头合作,或者独立创办英文期刊,试图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开放获取的积极探索: 中国学术界对开放获取的理念也持积极态度。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建设自己的开放获取仓储,鼓励研究人员开放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也涌现出一批OA期刊,但相较于国际成熟的OA出版体系,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期刊数量庞大,但高影响力期刊仍需提升: 中国学术期刊的总量非常庞大,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然而,能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被广泛引用,仍然是中国学术界普遍追求的目标。虽然中国在一些学科领域(如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的期刊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在一些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挑战: 和全球一样,中国学术界也在反思并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SCI、唯GDP”的导向,更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是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对学术出版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传播需求。

“走出去”与学术话语权: 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创办高水平的英文期刊,吸引国际优秀稿件,参与国际学术出版的规则制定,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需要出版机构的努力,也需要研究者自身积极参与和支持。

总结来说,中国和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全球性商业巨头的强大影响力,它们构成了传统学术传播的核心。
2. 开放获取的强劲发展势头,正在挑战并重塑传统的商业模式。
3. 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深刻改变着出版的各个环节。
4.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影响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变量。
5. 中国作为新兴力量,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国际参与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挑战。

这个格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进程中演变。研究人员、图书馆、出版商、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学术出版的未来走向。理解这个格局,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学术知识的传播规律,也对理解全球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出版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波涛汹涌暗藏杀机(也许要得罪人了)。垄断和寡头经营可以说就是学术出版经营模式,下面我可以详细说一下这个领域,整个学术出版也许就不会给你高大上的感觉了。

=====================================

学术出版的经济学极其特殊,要知道,大部分作者不计酬劳地为为出版社撰写文章(其实是求名不求利),当写完稿子发给出版社,会进行Peer-review的过程(同行评议,注意这些同行同样是免费进行工作),对这些评议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作者们会庆祝文章被接受。这时他们将自己理应保留保留的版权转让给了出版社,而不像大多职业作家签订的报酬合同。此外,出版社还可能要求作者“按页收费”的形式或者因为加印和诸如彩照等特殊服务支付费用。


因为每一个科学报告都有其独到的特征和独特的的发现,又因为科研人员对他们的新发现的原始描述只发表一次,所以,所有学术期刊都包含了没有在其他地方发表过的文章。想想吧!学术出版可是有与生俱来的垄断性--对同一内容没有可以相互竞争的期刊。因此,如果是需要的信息,又不能从其他地方得到,出版社当然可以向订阅者索取高价。
看一下Nature Medicine的收费


第一个彩图收费1,205美元,然后每张彩图301美元!价格惊着了没?这上面的文章经常动辄五六张彩图,


而更绝的是,文章发表后,你要想阅读原文,你还得支付费用。没错,尤其是像国家出钱比如NIH资助,NSFC(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项目,也就是说纳税人出钱给你做科研,当他们想看到这些结果的时候还要出一遍钱去看到这些结果。

来看大名鼎鼎的Nature


如果你想看全文,

看到价格了吗?22英镑一篇文章!

所以要想看到这些结果,很多时候出版社又把期刊卖给学院,据说这里至少有超过30%的利润。这些费用大部分(出版费和学院订阅费),由政府和资助科研人员的机构来承担。

看看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旗下有多少刊物吧,哪一本的订阅费都不便宜,



在像Nature,Cell,Science这些闪耀光芒下,真可谓是“一刊功成万骨枯”。。。


在生物医学领域最臭名昭著的恶霸出版商莫过于大名鼎鼎的Reed-Elsevier (爱思唯尔)公司,其旗下拥有 Lancet(柳叶刀),Cell及其子刊物等众多顶级期刊,


其销售策略太精明:打包出售。

什么意思?
要知道这种学术期刊的订阅者主要购买方是学校,科研单位,如果你只想订阅Lancet,Cell这样的顶级杂志,对不起,人家公司不单卖,你必须还得同时订阅大量其他较差的平庸刊物,知道投资人Bear Stearns怎么描述Elsevier吗?:股东们梦想成真。

而且Elsevier的做法已经引起科研领域的愤怒


像现在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和Springer合并后,已然成为业内的超级巨无霸,包括Wiley都是这条食物链的顶级。

===

中国的学术出版业非常混乱,而且也极其无奈,看当年H7N9的测序文章发表在NEJM后,一位《中华医学杂志》的编辑在NEJM主页上给了这么一段评论: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讲,在中国做科研,很多是国家投钱,钱是怎么花的?大头在买试剂,买耗材,买仪器(劳务费占的比例少之又少),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国外的厂家,然后发表文章也瞄准着国外的期刊,接着缴纳大量的发表费用。
这是什么意思?在科研领域,我国正拿着大量纳税人的钱支持着国外科研商业的发展,产生贸易逆差,而我国本土大多只能产生一些代理商等科研商业的下游外,包括我国的学术出版业完全被“国家支持的”政策名正言顺地挤压。

==============================================

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学术出版说多了真的都是泪。


本文内容发表于DXY旗下的生物学霸,有删改。

====

更多内容,在 微信公众号:pianjianzhiren(偏见职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