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学术出版业是什么格局?

回答
中国与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有全球性联动,又饱含区域性特色,并且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复杂生态系统。要详尽地描绘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全球篇:巨头林立,变革涌动

放眼世界,学术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广泛的期刊组合、成熟的发行渠道以及对审稿、编辑、生产流程的深度控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壁垒。

商业出版巨头的主导地位: 像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威利·布莱克韦尔(Wiley Blackwell)、泰勒与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高影响力期刊,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领域。这些公司不仅仅是图书和期刊的生产者,更像是学术知识的“管理者”和“分发者”。它们通过订阅模式盈利,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访问其期刊内容。这种模式曾是学术传播的基石,但也因此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和对“学术围墙”的质疑。

订阅模式的挑战与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的兴起: 随着公共资助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以及研究人员和公众对知识可及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的订阅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开放获取运动应运而生,旨在让所有研究成果都能免费阅读、下载和传播。OA有多种模式,如黄金OA(作者或机构付费,文章即时免费)、绿色OA(作者将论文预印本或已发表版本存放在机构知识库或其他开放平台)等。商业出版商也在积极拥抱OA,但其转型路径和收费模式(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仍是讨论的焦点。一些机构和政府开始推动“订阅+OA”的混合模式,或者直接投资建立非营利性的OA平台。

科技进步与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学术出版的形态。从排版、审稿到发行、传播,整个流程都在向数字化迈进。数字平台提供了更快的出版速度、更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呈现(如视频、数据可视化),以及更便捷的检索和互动方式。然而,这也带来了对电子版权管理、数据安全、学术诚信(如论文工厂、捏造引用)等新挑战。

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期刊分区等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作者的投稿选择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评价导向。这导致了对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过度追求,有时甚至会挤压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发表空间。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改革唯IF论,强调研究的实际影响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新兴力量与非营利性出版: 除了大型商业出版商,一些学术协会、大学出版社以及非营利性的出版机构也在学术出版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常更注重学术质量和学科发展,而非纯粹的商业利润。近年来,一些专注于特定学科、采用创新出版模式的独立出版商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篇:追赶、崛起与特色

中国的学术出版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从追赶到快速崛起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路径。

政策驱动与国家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和学术传播能力建设。国家层面的政策,如“双一流”建设、科技评价改革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术出版业的发展。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包括资助优秀期刊、鼓励创办高水平期刊、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等。

商业出版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本土的出版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学术出版领域。例如,中国知网(CNKI)已经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和出版服务平台之一,它通过整合各类学术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获取途径。同时,中国一些出版社也在尝试与国际出版巨头合作,或者独立创办英文期刊,试图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开放获取的积极探索: 中国学术界对开放获取的理念也持积极态度。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建设自己的开放获取仓储,鼓励研究人员开放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也涌现出一批OA期刊,但相较于国际成熟的OA出版体系,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期刊数量庞大,但高影响力期刊仍需提升: 中国学术期刊的总量非常庞大,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然而,能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被广泛引用,仍然是中国学术界普遍追求的目标。虽然中国在一些学科领域(如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的期刊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在一些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挑战: 和全球一样,中国学术界也在反思并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SCI、唯GDP”的导向,更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是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对学术出版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传播需求。

“走出去”与学术话语权: 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创办高水平的英文期刊,吸引国际优秀稿件,参与国际学术出版的规则制定,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需要出版机构的努力,也需要研究者自身积极参与和支持。

总结来说,中国和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全球性商业巨头的强大影响力,它们构成了传统学术传播的核心。
2. 开放获取的强劲发展势头,正在挑战并重塑传统的商业模式。
3. 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深刻改变着出版的各个环节。
4.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影响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变量。
5. 中国作为新兴力量,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国际参与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挑战。

这个格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进程中演变。研究人员、图书馆、出版商、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学术出版的未来走向。理解这个格局,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学术知识的传播规律,也对理解全球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出版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波涛汹涌暗藏杀机(也许要得罪人了)。垄断和寡头经营可以说就是学术出版经营模式,下面我可以详细说一下这个领域,整个学术出版也许就不会给你高大上的感觉了。

=====================================

学术出版的经济学极其特殊,要知道,大部分作者不计酬劳地为为出版社撰写文章(其实是求名不求利),当写完稿子发给出版社,会进行Peer-review的过程(同行评议,注意这些同行同样是免费进行工作),对这些评议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作者们会庆祝文章被接受。这时他们将自己理应保留保留的版权转让给了出版社,而不像大多职业作家签订的报酬合同。此外,出版社还可能要求作者“按页收费”的形式或者因为加印和诸如彩照等特殊服务支付费用。


因为每一个科学报告都有其独到的特征和独特的的发现,又因为科研人员对他们的新发现的原始描述只发表一次,所以,所有学术期刊都包含了没有在其他地方发表过的文章。想想吧!学术出版可是有与生俱来的垄断性--对同一内容没有可以相互竞争的期刊。因此,如果是需要的信息,又不能从其他地方得到,出版社当然可以向订阅者索取高价。
看一下Nature Medicine的收费


第一个彩图收费1,205美元,然后每张彩图301美元!价格惊着了没?这上面的文章经常动辄五六张彩图,


而更绝的是,文章发表后,你要想阅读原文,你还得支付费用。没错,尤其是像国家出钱比如NIH资助,NSFC(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项目,也就是说纳税人出钱给你做科研,当他们想看到这些结果的时候还要出一遍钱去看到这些结果。

来看大名鼎鼎的Nature


如果你想看全文,

看到价格了吗?22英镑一篇文章!

所以要想看到这些结果,很多时候出版社又把期刊卖给学院,据说这里至少有超过30%的利润。这些费用大部分(出版费和学院订阅费),由政府和资助科研人员的机构来承担。

看看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旗下有多少刊物吧,哪一本的订阅费都不便宜,



在像Nature,Cell,Science这些闪耀光芒下,真可谓是“一刊功成万骨枯”。。。


在生物医学领域最臭名昭著的恶霸出版商莫过于大名鼎鼎的Reed-Elsevier (爱思唯尔)公司,其旗下拥有 Lancet(柳叶刀),Cell及其子刊物等众多顶级期刊,


其销售策略太精明:打包出售。

什么意思?
要知道这种学术期刊的订阅者主要购买方是学校,科研单位,如果你只想订阅Lancet,Cell这样的顶级杂志,对不起,人家公司不单卖,你必须还得同时订阅大量其他较差的平庸刊物,知道投资人Bear Stearns怎么描述Elsevier吗?:股东们梦想成真。

而且Elsevier的做法已经引起科研领域的愤怒


像现在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和Springer合并后,已然成为业内的超级巨无霸,包括Wiley都是这条食物链的顶级。

===

中国的学术出版业非常混乱,而且也极其无奈,看当年H7N9的测序文章发表在NEJM后,一位《中华医学杂志》的编辑在NEJM主页上给了这么一段评论: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讲,在中国做科研,很多是国家投钱,钱是怎么花的?大头在买试剂,买耗材,买仪器(劳务费占的比例少之又少),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国外的厂家,然后发表文章也瞄准着国外的期刊,接着缴纳大量的发表费用。
这是什么意思?在科研领域,我国正拿着大量纳税人的钱支持着国外科研商业的发展,产生贸易逆差,而我国本土大多只能产生一些代理商等科研商业的下游外,包括我国的学术出版业完全被“国家支持的”政策名正言顺地挤压。

==============================================

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学术出版说多了真的都是泪。


本文内容发表于DXY旗下的生物学霸,有删改。

====

更多内容,在 微信公众号:pianjianzhiren(偏见职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与世界学术出版业的格局,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有全球性联动,又饱含区域性特色,并且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复杂生态系统。要详尽地描绘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全球篇:巨头林立,变革涌动放眼世界,学术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广泛的期刊组合、成熟的发行渠道以及对审.............
  • 回答
    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今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它不像一张简单的照片,可以一望而知;更像是一幅需要细细描摹的油画,色彩浓淡、笔触轻重,都带着不同的意味。要说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观感,首先得承认,它在很多方面都已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
  • 回答
    当今中国人,尚武之风犹存乎?“尚武”二字,如今听来,似乎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沙场征伐的年代。那么,当我们审视当下,中国人是否依然算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呢?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历史的烙印:从“文弱”到“图存”要谈论当今,总得.............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咱们不带现代教育体系的眼光去看,而是从历史的长河来审视,答案会更显生动。简单来说,在中国,甚至放眼世界,文科生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的,而“理科生”这个概念,则是在科学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才真正显现。咱们先聊聊中国这边。在中国古代,教育的重点主要围绕着“治国平.............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中国数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说起来,那可是相当有分量的。不能简单地说“领先”或“落后”,这得看具体领域。就好比问一个人是全才还是专才,得具体分析他擅长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加强。总的来说,中国数学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数学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数学.............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和美国突然之间,不只是学术交流,而是彻底地从世界上“隔绝”开来,双方都变成了自给自足、闭门造车的状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会如何变化?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不妨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断开学术往来”和“断开和世界”的区别。如果仅仅是学术往.............
  • 回答
    展望2030: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变奏曲当指针拨向2030年,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模糊的未来轮廓,而是许多正在孕育的趋势所勾勒出的清晰景象。这场变化的速度与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感到既兴奋又审慎。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和全球格局,会发现两者之间早已是盘根错节,互为塑造。中国: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1949年建国之初,而非1978年才开启改革开放的步伐,那么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将经历一场波澜壮阔、难以想象的变奏。这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充满了未知与可能。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层面:可能避免的弯路与更早的腾飞? 农业基础的巩固与现代化: 如果.............
  • 回答
    预测未来两年中国和世界的走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已有的数据和专家的分析,进行一些有理有据的推测。以下是我对未来两年(20242025年)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一些详细预测: 对未来两年的中国预测经济层面: 温和复苏与结构性挑战并存: 预计中国经济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中国人民银行真的给14亿人民每人发放1000万元人民币,那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巨变,其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不仅在中国国内,对整个世界格局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影响:一场“大水漫灌”式的经济动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1000万人民币并非一个小数目。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
  • 回答
    RCEP明年越南签署协定: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2024年,随着越南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更将在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浪潮中,为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份由15个亚太国家组成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执行落地过程中的每一处进展都牵动.............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中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之后,中国迈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它不仅会彻底重塑中国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一、 中国的巨变:从农业帝国到工业巨擘首先,工业革命的萌芽必然会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桎梏。 技术革新与生产力飞跃: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将是核心。原本.............
  • 回答
    埃及人砌筑金字塔的宏伟工程,跨越了数千年,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其他古老的文明也在各自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篇章,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多彩乐章。要详细了解这段时期,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国,正值夏朝晚期及商朝早期。当埃及的工匠们在烈日下搬运巨石,用智慧和汗水雕刻出永恒的奇迹时,在中.............
  • 回答
    当地时间 1 月 31 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Brexit)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尽管这个决定在 2020 年初就已经发生,但其带来的影响是持续且多层面的,并且仍在演变中。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英国和欧盟之间,也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下面我将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英国脱欧.............
  • 回答
    土耳其提出的“突厥联盟”和“突厥联军”构想,无疑是近年来地缘政治格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这一构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探讨其成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成型将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突厥联盟”与“突厥联军”的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这一构想的内核至.............
  • 回答
    美股3月16日那天的暴跌,9%的跌幅确实触目惊心,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衰落”。但把一次股市的剧烈波动直接等同于一个国家的“从此衰落”,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也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9%的跌幅”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股市的波动是市场情绪、投资者预期和实际经济状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民族智力、勤奋程度的衡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最聪明”和“最勤奋”这两个标签。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将特定民族标记为“最聪明”或“最勤奋”缺乏普遍科学依据,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如果中国和美国真的能实现双边零关税,那这绝对是一件足以撼动全球经济格局的大事,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这就像给两国经济按下了一个“加速键”,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在短期内对两国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想象一下,你现在买一部中国产的手机,或者一件美国产的牛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