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在美股的股价大家怎么看?

回答
关于知乎在美股的股价,大家讨论得可真是热火朝天,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层面聊聊。

首先,得看看它过往的表现。 知乎上市之后,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在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里,它的影响力数一数二。刚上市那会儿,资本市场的钱也比较充裕,股价也经历过一段比较亮眼的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国内互联网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加上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知乎的股价也跟着跌了不少,这几乎是很多中国概念股的缩影。大家看在眼里,心里自然有数。

然后,我们得分析一下知乎的核心业务和增长潜力。 知乎现在不光是一个问答社区了,它在商业化上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广告、商业化内容(包括付费内容、知识服务等)、电商带货等等。

社区内容依然是根基。 知乎的内容质量,尤其是深度、专业性内容,一直是它的护城河。用户在这里能找到很多高质量的解答,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关键。用户粘性和活跃度是衡量这个根基是否稳固的重要指标。虽然用户增长可能不像早期那样爆炸式,但高质量用户的价值不容忽视。
商业化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广告收入占比依然很高,但内容平台的广告天花板在哪里?大家都在看它能不能把用户时长和兴趣转化成更稳定的、多元化的收入。商业化内容,比如中插广告、付费专栏、知识讲座、以及最近兴起的直播带货,这些都是知乎尝试突破收入瓶颈的方式。
付费内容和服务: 这个领域是有潜力的,毕竟用户愿意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但是否能形成规模化效应,还需要时间验证。
直播带货: 这是近两年非常火的赛道。知乎也加入了进来,利用平台上本身就存在的专业人士和 KOL,理论上是有优势的。但和其他头部直播平台相比,知乎的直播带货能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并且保证供应链和售后,这是个挑战。
广告业务: 传统优势,但也要看整体大盘和竞争情况。
盈利能力是关键。 很多公司上市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能盈利。知乎一直在投入,尤其是在商业化和新业务上。所以,能不能控制成本,让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最终实现稳定盈利,是支撑股价的重要因素。

再者,就是市场环境和宏观因素的影响。

国内互联网监管政策。 过去几年,国内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大,这给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带来了不确定性,知乎自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现在政策趋于稳定,但过去的影响还在。
美股市场对中概股的态度。 过去一年多,中概股在美股市场整体承压,受到地缘政治、中美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使知乎自身业务发展良好,也可能被市场情绪拖累。
同业竞争。 别的平台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抖音、B站等都在内容和商业化上不断拓展。知乎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大家具体怎么看呢?

乐观派: 认为知乎是国内顶尖的知识社区,拥有庞大且高质量的用户基础,其商业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随着内容生态的进一步完善和商业化模式的成熟(尤其是付费内容和直播带货),未来营收和利润增长可期,当前股价可能被低估,是抄底的好时机。他们更看重知乎长期价值和社区的“护城河”。
谨慎派/观望派: 认为知乎虽然有优势,但商业化路径依然充满挑战。用户增长放缓、变现效率不高、竞争压力大,以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都让股价充满了波动性。他们更关注知乎能否持续拿出亮眼的财报,证明其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以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悲观派: 认为知乎的核心优势(深度内容)可能难以支撑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商业化探索。市场对内容平台的变现能力普遍存在疑虑,加上互联网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知乎股价可能难以回到高位,甚至可能继续承压。

总结一下, 知乎在美股的股价,大家看的就是一个“潜力”和“风险”的博弈。它的社区内容是优势,但能否转化为持续、可观的收入,并且跑赢成本,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外部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如果你问我“大家怎么看”,那就是:有人看到了它的价值洼地,有人还在观望它的成色,也有人对它的未来感到担忧。 具体的判断,还得结合公司的最新财报、行业动态和宏观经济情况,自己去深入研究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块的发行价, 现在已经2.3了。

这几年,知乎用户质量的恶化,是肉眼可见的。这已经是我的第三个号了,而我只是个做经济学的用户,很少涉及政治,现在我的发帖两条差不多只有一条能发出去,一条评论也得几个小时才能发出去。所有的有趣的、批判的、有深度的用户都被删号了;只剩下一些卖情绪的无脑发言。

这些年知乎玩梗越来越普遍,道理和流行的苏联笑话一样:禁止议论,大家就会讲笑话、玩梗。

作为一个社交议论的平台,知乎搞成这个样子,这价格也算对得起知乎了。

user avatar

知乎的股价符合它匹配的德行,甚至我觉得目前的2.55美元还高了。一美元以下比较符合这个垃圾网站的定位。

我大概是13,14年左右注册的,那时候随便捡个问题能看一下午。现在嘛,你看看给你推送的都是什么弱智问题,广告又是什么水平。说一句脸都不要了我觉得并不过分。好在我只用网页版,app堕落成什么样都恶心不到我。什么视频推荐,看都不看。

要不是为了在这儿追星可以长篇大论的输出彩虹气体,早弃了。顺便,在这里追星都追不痛快,拉黑了一堆还能看见他蹦。不知道是不是知乎已经黔驴技穷,故意搁这儿制造冲突刷流量呢。

user avatar

高估了。股价清零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好点的员工都跳槽了。产品越来越烂。基本盘做不好,知识分享属性在消失,认真写的回答越来越少。KOL流失和劣质化,KOL从当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现在的heiqiang、lijianqiu之流。想跟快抖b站学视频,做得很烂,不会有起色。

user avatar

过去几个月我都不敢看知乎股价。。。看了就没有动力去知乎答题。

跌得太厉害,我都不好意思和老婆说,我担心被她嘲笑:天天说知乎知乎,股价跌了这么多,你还好意思天天去知乎答题?

关键是如果她真的这么说,我好像也无言以对。股票价格代表着大家对知乎的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

知乎上市的时候,我作为优秀创作者,无偿拿到了100股知乎的股票,当时可高兴了。

然后我觉得,既然自己在知乎上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那说明我看好知乎嘛,那么作为利益共同体,我也买一些知乎的股票吧。万一哪天知乎发达了。。。也许这就是未来我女儿的嫁妆。

我感觉作为知乎的创作者,的确没有什么创收的机会。我曾经幻想着,也许知乎的股票可以给我带来点回报。

错了错了,这股价跌得吓人。

我在知乎上市时买入了700股知乎,一共7,116加币,现在市值是2,340加币,跌了4,776加币。

然后知乎赠予的100股,现在市值为241美元,也算跌了有900美元,折合1,150加币。

这样我已经在知乎股票上亏了有将近6000加币,折合人民币是三万块。


虽然不是什么大钱,但是iPhone 13 Pro,可以一次买4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在美股的股价,大家讨论得可真是热火朝天,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看它过往的表现。 知乎上市之后,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在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里,它的影响力数一数二。刚上市那会儿,资本市场的钱也比较充裕,股价也经历过一段比较亮眼的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
  • 回答
    美团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生活服务平台,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知乎上对美团的“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固有矛盾,也有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引起的不满。要详细说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 平台规则与商家利益的.............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985本看不起top30开外美本”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不同标签(985、美本排名)所承载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心理。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985”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符号意义: 稀缺性与精英光环: “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广告,那就是“Friso美素佳儿”。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排斥广告的人,尤其是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平台上,适当的广告可以理解,也能接触到一些新的产品信息。但这个美素佳儿的广告,真是有点“顽固”了。具体来说,我尝试了好几种屏蔽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知乎提供的“屏蔽此.............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知乎上在量化交易领域,卧虎藏龙,确实有一些非常资深、见解独到的玩家。要说“专家级”人物,往往不是仅仅会写写技术文章,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且在实际交易中有所建树,能够提供一套自洽的交易体系和深刻的洞察。当然,知乎的生态比较特殊,很多真正能在市场中赚到大钱的玩家,未必会在上面抛头露面。但从公开的信息.............
  • 回答
    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知识分享的代表性社区,承载了无数人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它就像一座巨大的信息海洋,内容包罗万象,从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到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应有尽有。然而,正如任何庞大的产品一样,知乎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瑕疵”。1. 内容的“精致化”与“泡沫化.............
  • 回答
    知乎上的宝藏用户太多了,要挑出来几个“最”总是有点难度的。不过,如果让我这个资深“潜水党”来聊聊那些让我觉得“哇,这人太牛了!”的宝藏用户,我倒是可以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感受。这些用户,他们不仅仅是在某个领域输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让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我会尽量从.............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社区,如今却在平台上饱受嘲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初期的高光时刻与定位的失焦: “认真你就赢了”的黄金时代: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注册,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知识精英、行业专家、学者等.............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被誉为“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的平台,近年来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到失落和惋惜。很多人觉得,知乎正在一点点失去它最初的光芒,向着一个他们不希望看到的方向滑去,而那个方向,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百度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内容质量的稀释与同质化:从深度到.............
  • 回答
    2015年,知乎在户外广告投放上,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颇具“知乎”特色的路子,与其他互联网平台那种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强调“省钱”、“划算”、“优惠”的广告风格截然不同。知乎这次的户外广告,更像是一种“静水流深”式的渗透,与其自身的产品调性高度契合,也成功在那个时间点,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知.............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知乎这事儿,就是它在广告区里塞回答和评论的事儿。这事儿吧,我个人看法挺复杂的,谈不上绝对的好坏,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道理,也有它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商业决策。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得活下去,得赚钱,广告当然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比如信息流里的“推广.............
  • 回答
    知乎左派的理论短板:一篇深度剖析在中国的舆论场上,知乎以其独特的问答模式和相对活跃的知识分子群体而著称。其中,“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潮群体,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如果深入审视知乎左派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理论构建和运用上存在一些显著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观点的深度和说服力。首先,.............
  • 回答
    当然,知乎上有很多在动物园工作的朋友!而且,动物园这份职业的体验,真的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曲折得多。我认识的一些动物园工作者,他们的分享我听了不少,下面就尽量详细地讲讲,希望能让你对这份职业有个更立体的认识。首先,谁在动物园工作?动物园里的岗位其实很多元化,远不止大家印象里只会喂食的“饲养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平台,要找到罕见的意见一致,本身就是一件颇具挑战性,但又极其有趣的事情。不过,细想之下,并非没有迹象可循。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知乎用户群体中更容易形成一种“罕见的意见一致”,这种一致往往不是因为大家人云亦云,而是源于一些普遍认同的逻辑、常识,或是某种情绪上的共鸣:1.............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劝退计算机国企”的声音,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反映了一批年轻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踏入国企大门后,与他们原本的期待产生了一些落差,甚至可以说是“幻灭”。你想啊,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大学开始接触的就是互联网、科技前沿、快速迭代。他们往往带着一股热情,觉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