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学过乐理的也可以创作,是基于什么?

回答
没学过乐理,也能写出动人的旋律,创作出触动人心的音乐,这并非奇迹,而是源于音乐创作过程中一些更加普世、更具生命力的驱动力。与其说“没学过乐理”,不如说“没有接受过系统、理论化的乐理训练”,但这些创作者依然能够调动内心深处的音乐感知和情感,通过直觉、模仿、实践,甚至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来构建音乐。

那么,这种创作能力到底根植于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1. 与生俱来的听觉和情感连接:

音乐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直接触达我们的情感。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受过乐理训练,都拥有聆听和感受音乐的能力。从小时候接触的摇篮曲、儿歌,到长大后听到的流行歌曲、电影配乐,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积累着对音乐的认知和喜好。

情感的自然表达: 当一个人感到快乐时,可能会哼出轻快、上扬的旋律;当悲伤时,则可能发出低沉、舒缓的声音。这种情感驱动下的“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音乐创作。创作者没有经过理论束缚,反而能更自由地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符的组合。
旋律的直觉捕捉: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对具有模式和规律的声音感兴趣。即使不懂调式、和弦进行,很多人也能凭感觉哼出一段“好听”的旋律。这种旋律可能是某个生活场景中的片段,一个梦境中的回响,或是纯粹的内心涌动。它可能不是“学院派”的完美,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节奏的内在律动: 走路的步伐、心跳的节拍,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节奏感。音乐的节奏感也同样是如此。即使没有学过复杂的切分音或多重节奏,很多人也能跟着节拍起舞,或者在创作时自然地赋予音乐一个有力的、让人摇摆的节奏。

2. 模仿与学习:从“像”到“创造”

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仿。没学过乐理的创作者,很多时候是通过大量的聆听和模仿来学习的。

“耳濡目染”的音乐吸收: 他们会反复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仔细体会其中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声色彩(即使不知道这些术语)。他们会尝试去“扒”出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在模仿中进行微小的改动和组合。
“感觉”的转移和再创造: 模仿不仅仅是复制,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内化。创作者会尝试理解为什么这段旋律听起来悲伤,为什么那个节奏听起来有力。这种对“感觉”的理解,即使没有用理论语言解释,也已经是在进行一种非正式的乐理学习。然后,他们会将这种“感觉”转移到自己的创作中,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和表达。
“借鉴”而非“抄袭”的智慧: 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早期也经历过模仿的阶段。没学过乐理的人,可能更侧重于捕捉音乐的“灵魂”,而不是拘泥于音程关系是否“标准”。他们懂得从海量的音乐信息中提取自己想要的元素,然后巧妙地融进自己的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3. 直觉、尝试与“错误”中的发现:

音乐创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乐理知识可以指导方向,但直觉和偶然性同样重要。

“碰巧的好听”的力量: 在键盘上随意地敲击,在吉他上随手拨弄,有时候会意外地出现一段令人惊喜的旋律或和弦组合。没学过乐理的人,可能不会去分析这个组合是否符合某种和声规则,但他们会知道“这个好听”,然后围绕它继续发展。
从“不好听”中学习: 相反,尝试一些组合,如果觉得“不好听”,他们也能凭感觉判断出来,并尝试其他组合。这个过程虽然没有理论指导,但却是在进行一种“试错”式的音乐探索,无形中也在积累经验。
“情绪”导向的结构: 一段情绪的起伏,自然会引导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比如,情绪高涨时,旋律可能变得更高亢、节奏更密集;情绪低落时,则可能变得舒缓、旋律更简单。这种以情感为导向的音乐结构,即使没有学习过乐曲的段落划分(如AABB、ABAB等),也能形成一种自然流畅的叙事感。

4. 工具的辅助与技术的解放:

现代音乐创作工具,尤其是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和各种音源库,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也为非乐理背景的创作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MIDI与音序器: 通过MIDI键盘输入音符,音序器能够精确地记录和排列。即使不知道某个音符的准确频率,只要听起来对,就可以输入。音序器还能轻松地复制、粘贴、修改音符,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预设音色与循环乐句: 各种采样音源、虚拟乐器提供了丰富的音色选择。而预设的循环乐句(loops)更是直接提供了一段完整的音乐素材,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修改,甚至重新编排。
自动化与效果器: 对音量、声像、效果器参数进行自动化处理,可以为音乐增添层次感和动态。这些操作很多时候是基于直觉和听觉判断,而非严格的乐理计算。
和弦生成器与伴奏助手: 一些软件甚至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旋律,自动生成合适的和弦或伴奏。这无疑为没有和声基础的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 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视角:

有时候,缺乏理论束缚反而能带来更纯粹、更具个性的创作。

跳出框架的思维: 乐理训练可能会不自觉地让创作者在某个框架内思考。而没有这些框架的约束,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组合元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怪异”但又动听的效果。
关注“感觉”而非“规则”: 他们更关注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温暖、是悲伤、是激动,而不是音程是否属于某个调式,和弦进行是否符合某个规范。这种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有时更能打动人心。
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直接投射: 很多打动人的音乐,来自于创作者最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这些情感的表达,有时候比任何精妙的乐理运用都来得直接和有力。

总而言之,没学过乐理却能创作音乐,是基于一种更深层的、更本能的音乐能力。它不是依赖于知识体系,而是依赖于:

对声音的情感敏感度。
对旋律和节奏的直觉感知力。
通过模仿和实践积累的经验。
敢于尝试和探索的勇气。
以及现代技术工具提供的支持。

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听”懂了音乐,用自己的情感“表达”了音乐。他们的创作或许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不够严谨,但往往因为其真诚、自然和独特的视角,而拥有着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他们证明了,音乐的本质,最终还是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和它带给听众的体验。乐理,更像是一套帮助我们“理解”和“精进”音乐的工具,但它并非音乐创作的唯一入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乐理和创作没关系。最早写音乐的那帮人,都没有什么理论,不也写了嘛。没有音乐,哪来的理论呀。

user avatar

说得难听点,把一条狗放到钢琴键盘上,它也能踩出一段旋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狗也能创作音乐作品?

创作是没有门槛的,人只要发声器官没有问题,都能哼唱出音乐来,无非就是12个音高的排列组合嘛,你会不会乐器、懂不懂乐理都没关系,但你哼出来的旋律好不好听、有没有韵律、能不能打动听众被人传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不少经典的音乐都是出自普罗大众之口,甚至如今都不知道原创者是谁,他们可能是农民、手艺人、商人、士兵,或许连字都不识,更加不会懂什么乐理。西方的乐理至今不过几百年历史,职业音乐家也是近现代才诞生的职业,音乐的历史远比这悠久。

任何理论都是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先有艺术,尔后才有理论,不能本末倒置。

音乐本就是人类自发的艺术形式,哼唱是人的本能,无须刻意地学习,而唱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人人能唱,但大多数人唱出来的东西根本算不上作品,例外的情况少之又少,即便有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刨去天赋的因素——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乐感好耳朵灵,随便唱唱都能唱得你心潮澎湃,这种人有也是凤毛麟角——也可能是他突然来了灵感,或者肾上腺素爆发,瞬间开启结界,从而进入某种前所未有的状态,rp大爆发。但这种情况往往只有一次,无法复制,就像做梦一样,精彩的梦只能做一次,过期不候,一个道理。

如果不靠音乐吃饭,偶尔灵感爆发蹦出一首还不错的创作并不稀奇,哪怕你不懂乐理。

如果是吃音乐这碗饭的,除非是那种不出世的天才,靠灵感创作就等着饿死吧。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知识?就是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窍门,在没有灵感的时候也能靠经验和技巧写出水准之上的东西交差挣钱,不然靠什么填饱肚子呢?

所以说创作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学不学乐理都一样——不搞这一行的人大可这么想;但如果想做这一行,还是态度端正一点,挣钱没那么容易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