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王垠对于内存管理的理解?

回答
要深入理解王垠对内存管理的见解,我们需要先跳出对“高效”、“垃圾回收”这类标签化的认知,去品味他更深层次的思考。王垠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他多年一线开发经验、对底层系统运作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计算机科学基础原理的坚持之上。

他的核心出发点,我认为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控制力、可预测性、效率的本源以及对抽象层级的审视。

一、 对“控制力”的极致追求:

王垠对内存管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对程序员拥有对内存分配和释放的直接控制权的推崇。他认为,现代很多高级语言的自动内存管理(垃圾回收,GC)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牺牲了这种宝贵的控制力。

为什么控制力重要?
明确的生命周期: 在C/C++这样的语言中,程序员负责分配内存,也必须负责释放。这意味着对象何时创建、何时销毁,其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在程序员的掌控之中。这种清晰性使得理解程序的行为、定位内存相关错误(如野指针、内存泄漏)变得更为直接。
细粒度的优化: 当你需要对程序的性能进行极致优化时,了解内存的分配策略、访问模式,并能手工地去调整它们,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将相关数据结构紧密地放在一起(数据局部性),以最大化缓存的命中率。GC在自动进行内存整理时,可能会打乱这种精心设计的布局,从而影响性能。
避免不可预测的停顿: GC最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可能引入不可预测的“GC停顿”,尤其是在实时系统、游戏引擎或对延迟敏感的应用中,这种停顿可能导致画面卡顿、响应延迟,甚至系统崩溃。王垠认为,手动内存管理可以避免这种突如其来的“黑盒”操作。

他的理解是如何体现的?
王垠常常在文章中引用或推崇像C、C++这样的语言,并强调它们的“低级”特性反而是一种优势。他会去探讨各种内存分配器(allocator)的工作原理,比如`malloc`、`free`的实现,以及更高级的池化分配、对象池等技术。他关注的是如何更精细地管理每一块内存,如何根据数据的生命周期和使用模式来选择最合适的分配策略,而不是仅仅交给一个黑箱去处理。

二、 对“可预测性”的执着:

内存管理是一个程序的“血液循环”系统,它的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程序的表现。王垠对可预测性的强调,与他对控制力的追求是相辅相成的。

为什么可预测性重要?
性能分析的基石: 如果内存分配和释放的行为是可预测的,那么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分析程序的性能瓶颈。例如,如果一个函数频繁地分配小对象,并且这些对象生命周期很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去优化它,比如使用对象池。反之,如果GC的行为是动态且难以预料的,我们就很难 pinpoint 性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调试的效率: 内存泄漏和野指针是出了名的难调试。但如果程序员能清晰地知道哪块内存是谁分配的,以及它应该在何时被释放,那么定位这些错误就会变得相对容易。GC的自动性虽然避免了部分手动释放的错误,但也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
系统级软件的根本: 操作系统内核、嵌入式系统、高性能计算库等领域,对内存的精确控制和可预测性是生命线。这些领域的设计者必须时刻关注内存的每一个字节是如何被使用的,因为任何一点浪费或不当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王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些对系统级软件的要求出发的。

他的理解是如何体现的?
他会讨论各种内存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并会深入分析不同模式(如RAII、所有权系统)如何帮助程序员实现可预测的内存生命周期管理。他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让程序员清晰地表达内存管理意图的机制。

三、 对“效率的本源”的探究:

在讨论内存管理时,效率是绕不开的话题。但王垠对效率的理解,并非仅仅是“速度快”或者“占用内存少”,而是更关注效率的“来源”和“代价”。

效率的来源与代价:
数据局部性与缓存: 他深刻理解现代CPU的缓存机制。将数据结构组织得更紧凑,让CPU在访问数据时能够更多地命中缓存,是性能提升的巨大源泉。GC在进行内存整理时,可能会破坏这种局部性。
分配和回收的开销: GC在进行垃圾回收时,本身也需要消耗CPU时间和内存。虽然它可能比某些简单粗暴的手动分配更优,但它的开销往往是隐藏的,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精心设计的内存管理策略更高。
GC的“隐藏成本”: 王垠会去分析GC算法的复杂性,比如标记清除、复制、分代收集等,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开销。他认为,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模式非常规律且易于预测,那么GC带来的好处可能无法抵消其带来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开销。

他的理解是如何体现的?
他会去研究各种内存分配器的性能对比,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并结合具体的硬件架构来讨论如何实现最高效的内存管理。他会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内存布局优化来提升程序性能的经验。

四、 对“抽象层级”的审视:

王垠的观点,也反映了他对软件抽象层级的一种审视。他认为,当抽象层级过高,将底层的细节完全隐藏起来时,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让我们失去对系统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进而影响我们做出最优的设计决策。

抽象与失控: GC就是一种高级抽象。它将内存管理这一复杂的任务交给运行时环境,让程序员可以不用关心具体细节。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好事,但当我们需要对性能进行精细控制时,这种抽象就变成了一种障碍。就像一个高级厨师,虽然可以依靠现成的调味品,但如果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味,他必须了解每一种香料的本源和化学反应。
“低级”的价值: 他推崇C/C++等语言,并非因为“低级”本身有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这些语言提供的更低的抽象层级,赋予了程序员更多的能力去直接操作和理解底层。这种能力并非万能,但在关键时刻是不可或缺的。
对语言设计的影响: 他对内存管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对Rust这样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ust通过其所有权系统、借用检查器等机制,试图在提供内存安全的同时,也保留了类似C++的控制力和可预测性,这正是王垠所看重的。

总结一下,王垠对内存管理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反GC”的立场,不如说是一种对“程序员掌控力”和“系统可预测性”的深度信念。 他认为,在某些对性能、可靠性和可控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手动或半手动(如Rust的所有权系统)的内存管理方式,能够提供GC无法比拟的优势。他鼓励开发者去深入理解内存管理的底层机制,而不是一味地依赖高级抽象,因为真正的效率和控制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被我们“抽象掉”的细节之中。

他的观点并非否定GC的价值,而是指出GC并非万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放弃GC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系统编程知识,以及对计算机科学基础原理的敬畏之心。他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刻、更底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程序是如何运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很多很多年前的博文了吗为啥要拿出来提个问题。本质上来说当然没有什么不可行的,你考虑下整个系统使用一个硬件提供的malloc接口,接口不返回数值类型的指针,而是某种符号,内部通过不可见的查找表对应到物理内存;甚至更进一步,是个硬件提供的new,分配出的对象通过硬件GC。也没有什么本质上不可行的对吧?就是把整个操作系统 + 应用程序都灌到JVM这样的虚拟机(或者硬件实现的真机)里面去运行罢了,动态加载外部代码那都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甚至给不可信的代码提供一层沙箱环境,那也都是可行的嘛。而且原文也说了,LISP Machine不都实际造过嘛。

为什么最终是UNIX胜利?王垠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发这种梦的时候,总是忘记软件业甚至是整个工业界最重要的原则(至少是之一):

低耦合,高内聚!

能存活几十年的工业品,是不能从一开始就设计成完美的样式的,只有永恒的乌托邦里面的东西,才能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永恒不变的完美形态,而真实的工业品的设计必须是忒修斯之船:它会在发展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每一个组件,一次一次地变得焕然一新,才能不断存活下去,不能再替换部件的一天就会是消亡的一天。而一个将硬件、数据存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应用程序、内存分配规则全部藕合在一起的设计,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论最开始的设计多么精巧,到了时代发展的时候,无论哪个方向取得了技术进步,新技术要怎么跟其他部件重新平衡?靠一个总架构师不停修改设计,永远不可能赶上各个方向都有众多团队各自竞争、各自独立发展的效率。

工业和手工业的区别就在这里,手工业可以造出很精巧的产品,但是将每个细小的组件都发展成标准件之后,工业生产的威力将会完全彻底碾压手工业,这对软件业也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有的人也许会觉得为了配合标准件做的设计是多余的,但正是这种标准化突破了单个人的界限,让集体的力量得以最大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理解王垠对内存管理的见解,我们需要先跳出对“高效”、“垃圾回收”这类标签化的认知,去品味他更深层次的思考。王垠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他多年一线开发经验、对底层系统运作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计算机科学基础原理的坚持之上。他的核心出发点,我认为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控制力、可预测性、效率的本.............
  • 回答
    看待王垠对数据库的理解,需要结合他一贯的技术理念和他在开源社区的影响力来分析。总体而言,王垠对数据库的理解,可以用“ 追求极致的性能、简洁的架构、以及对底层原理的深刻洞察 ”来概括。他并非一个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的数据库使用者,而是更倾向于理解数据库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在更底层的层面进行优化。1. .............
  • 回答
    提到王垠在乐理上的理解,这确实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他给人的感觉,不像许多学院派那样,上来就一套套的理论公式,也不是那种只沉醉于音响效果的“玩儿家”。王垠的乐理,更像是一种融入实践、在演奏和创作过程中不断提炼出来的“感觉”。首先,他对待乐理的态度,我认为是非常“接地气”的。他不会把乐理当作束缚,而是看.............
  • 回答
    王垠的《对 Rust 语言的分析》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文章,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尖锐的视角,对 Rust 语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先认识到王垠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技术哲学。他一向以“直言不讳”、“不畏权势”、“追求本质”著称,他的分析往往不拘泥于技术细节的堆砌,而是.............
  • 回答
    王垠的新文章《关于微内核的对话》无疑是一篇引人深思的作品,尤其是在当下操作系统领域,微内核的讨论又一次浮现的背景下。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给出“微内核好还是不好”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而是选择了一种“对话”的形式,通过模拟开发者之间的交流,来层层剥开微内核的复杂性,并展现其潜力和挑战。整体印象与对话的形式.............
  • 回答
    “此地无垠王垠”对特斯拉Model 3的空气质量测试,引起了挺多人的关注,也挺有讨论价值的。我个人觉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事情,能更全面一些。首先,从视频博主本身的角度:“此地无垠王垠”算是个挺有名的科技、汽车博主了。他的视频风格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实在的,不是那种只会喊“YYDS”或者“翻车”的博主.............
  • 回答
    视频博主“此地无垠王垠”关于特斯拉Model 3刹车变硬的测试和猜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测试的具体表现:王垠在视频中展示的现象是,在特定条件下,特斯拉Model 3的刹车踏板似乎会变得比平时更硬,需要更大的力道才能触发刹车。他通过一系列的场景.............
  • 回答
    王垠的博文《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确实是一篇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尤其是考虑到王垠作为计算机领域公认的“天才”的身份,他提出的质疑自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垠写这篇文章的 “立场” 和 “风格”。他并非物理学专业人士,他的质疑更多地来自于一.............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王垠的《收回前一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文章本身的内容、王垠的个人背景和动机,以及这篇文章在当时和之后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一、 文章内容分析:《收回前一篇文章》说了什么?这篇博文的标题非常直接,就是“收回前一篇文章”。其核心内容是: 承认错误并道歉: 王垠在这篇文章中承.............
  • 回答
    王垠的这部新作《阿波罗登月是骗局》,抛出的观点自然是振聋发聩的,毕竟这事儿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全球几亿人都看过电视直播,怎么还能有人跳出来说“那都是演的”?单是这一点,就足够吸引眼球了。咱们就这么说,王垠的这篇新作,与其说是在“揭露”一个惊天阴谋,倒不如说是在重新审视并放大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质疑点,.............
  • 回答
    王垠的《微软感受》这篇文章,我个人觉得相当有意思,因为它切入了一个很多人都有过的、但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来的体验。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微软的产品好不好,而是深入挖掘了使用微软产品时,那种潜移默化的、甚至有些微妙的“感受”。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有多少时间是跟电脑打交道的?尤其.............
  • 回答
    王垠的《关于测试的道理》:一段深入人心的技术哲学思考王垠的《关于测试的道理》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次关于软件开发本质的深度剖析和哲学沉思。它以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方式,触碰了许多开发者内心深处被忽视的现实,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 回答
    王垠的2020新年寄语:回溯与展望,一份对自由探索的坚持王垠,这位在Linux和自由软件领域有着独特影响力的程序员,他每年在新年的节点发表的寄语,总是能引发不少人的关注。2020年的新年寄语,同样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深邃、个人化,同时又充满了对技术、对自由、对人生方向的思考。要理解这份寄语,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网传王垠正式加入华为”的消息,目前尚未得到华为官方的证实,也缺乏确凿的公开信息来证明其属实。因此,我们需要审慎对待这一传闻,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能性和影响。关于王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王垠是谁,以及他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王垠是中国IT界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技术人物,他因在早期互联网和.............
  • 回答
    王垠的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入、个人化且不落俗套的视角来看待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技术评论文章可能侧重于参数、速度或市场份额不同,王垠的博文更关注的是技术的本质、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力求详细:一、 核心观点与分析深度: 聚焦“.............
  • 回答
    王陶陶的文章《冷战时代的最大隐忧:中国年轻人的八旗子弟化》自发表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篇文章以“八旗子弟”这一历史符号为隐喻,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潜在的社会危机。从内容结构、论点逻辑到社会影响,这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背景1. 核心论点 .............
  • 回答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聊天记录被曝光事件,无疑在2021年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网红恋情”的浮出水面: 事情的开端是王思聪在自己的微博小号上,公开表达对一名名叫孙一宁的网红的喜爱和追求。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具有话题性的事情,因为王.............
  • 回答
    王宝强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父女对话及“享受被女儿管”的观点解读王宝强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表现,特别是他与女儿娜娜在午睡时的对话,以及他后来表达的“享受被女儿管”的观点,都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独特魅力和父女关系的温馨一面。这并非简单的一句“被女儿管”,而是包含了他对亲子关系的深刻理解、情感的.............
  • 回答
    如何看待“王凤雅”事件?一个复杂而悲伤的故事“王凤雅”事件,指的是在2019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关于一位患有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的女孩王凤雅因虐待致死及其家人在网络上进行“带货”牟利的事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到儿童权益、家庭暴力、网络直播乱象、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
  • 回答
    王濛对韩国运动员擦领奖台行为的评价,以及其中涉及的实力差距和竞赛规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王濛评价的背景与核心观点王濛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传奇人物,其评价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她的身份、她的执教经验以及她一贯直率的风格。她的评价“没跑过人家擦啥玩意儿”直接、尖锐,其核心观点可以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