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哪些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你最关注的有哪些?

回答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许多新举措,涵盖了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多个领域。这些举措旨在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基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 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突出稳就业、保就业。 报告强调要将稳就业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并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支持企业稳定岗位。 继续实施并优化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增加基层服务项目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优化创业环境,支持灵活就业,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提升职业技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二、 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环境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鼓励勤劳致富。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优化消费环境。 提振大宗消费,稳定和扩大服务消费,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稳定物价。 做好重要商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保障基本民生。

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层次,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个人养老金。
加强失业保障。 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四、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 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环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职业教育。 落实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五、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增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推动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
鼓励社会办医。

六、 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落实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解决欠薪等问题。

七、 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稳定和扩大脱贫人口的增收渠道。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我最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是:

在我看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这两方面的举措尤为重要,并且与我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规划息息相关。

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什么关注? 收入是民生的基石。居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能力的增强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稳定和提高居民收入至关重要。同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点,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很多时候,劳动者在争取自身合法权益时会遇到困难,如果制度能够更完善地保障,会极大地增强打工者的安全感和公平感。
详细讲述我的关注点:
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的落实: 我希望看到工资增长能够真正与经济发展、企业效益以及劳动生产率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这需要有更明确的指导意见和企业落实的机制。例如,能否建立更透明的企业薪酬信息披露制度,或者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工资指导线?
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升: 报告提到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这一点非常有意义。我关注的是具体如何操作。是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就业补贴和培训计划?还是通过税收调节,比如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让利给中低收入者?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 这涵盖了工作时间、加班费、社会保险缴纳、职业健康安全等方方面面。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和监管力度。比如,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劳动纠纷?如何防止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规避社保缴纳责任?如何保障零工经济、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基本权益?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2.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为什么关注? 住房是民生之重,也是许多家庭最大的支出项。高企的房价和日益增长的住房租赁成本,给很多年轻人和新市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举措。
详细讲述我的关注点: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落地: 这意味着政府会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来引导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而不是过度抑制或放任。我关注的是,这些支持是否能够有效降低购房者的负担,比如通过优化房贷政策、提供购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刺激可能带来的风险。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供给: 这是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的“压舱石”。我特别关注:
建设规模和速度: 报告中是否会给出更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时间表?
租赁价格的合理性: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价格能否真正做到“可负担”,让目标群体住得起?是否有明确的定价机制和监管措施?
申请和分配机制的公平性: 如何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体能够公平地获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或寻租空间?
租赁住房的质量和配套: 除了提供住房本身,周边配套设施(如交通、商业、教育等)是否也一并考虑,以提升居住体验?
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审慎管理: 报告中提到“落实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这意味着政府在继续防范金融风险。我关注的是,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我对这些举措的关注点在于其可操作性、落地效果以及是否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痛点和难点。 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政策的提出,更是政策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上。这些方面也反映了我对稳定生活、公平机会和安居乐业的普遍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住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我最关注这一点,从2016年,这点中央反复的讲,可依旧无法在任何一个城市有效落地。往往都是口号喊的响,落地没几套。

而这一条,不但是改善很多年轻人民生的关键(可消费的金额增多也是改善民生),更是激发国内消费最有力的手段。

因为长租房按照政策是可以租住20年的,一个人有了未来20年都会住的房子之后要干嘛呢?当然是好好装修、买套家电家居了。相比于攒首付和房贷,装修与家电家居对年轻人来说就没那么困难,有刚需有意愿的花钱购买,这社会整体消费需求不就上去了嘛。

国家为打开这个口子,商改租获批了,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但在地方阻力依旧很大。看今年能不能咬住了,做一个样板城市吧

user avatar

心理健康。被忽略和故意看不到的盲区。

参加过一些心理类公益活动。宣传的都是老掉牙空谈的安慰啊,接纳啊,想开啊。

同样,心理健康宣传的内容中,也是没有任何技术研究在里面。也不会说临床技术方面,有多少康复率,复发率多少,几年下来花费多少,真正不再复发的有几个。

从来不谈如何解决,解决的具体方法,也不谈有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如何。后续跟进如何,长期跟进如何。这些都是禁区,回避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一直都是空白。不敢碰触的雷地。受苦的患者,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却没人知道这就是心理问题。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或小或大的心理不良习惯。却没人在意这些。特别是心理类研究单位。责任在身,不作为。

心理健康,从孩子到老年,都是非常核心的社会稳定因素。也是国家的根基。如同庞贝末日,酒池肉林,心理不良会腐蚀一切规矩。

长久的野蛮心理生长,却从来没有在我们生活中存在过任何预防与健康训练。

心理难受了怎么化解?

心理冲突出现了,如何消除?

有奇怪的想法了,想法多了,怎么训练不被影响?

心理纠结了,纠缠了,强迫,抑郁,如何正确处理和预防?

全都没有。

有的只有安慰,只有装看不见,只有错误的忽略。还有自己开脱,麻痹自己,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对心理的研究与正确认知完全是盲区。目前的心理学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没有具体操作方法提供,更没有实际有效的效果证明。所以,现在的整个社会体系中,都是处于心理盲区,没有任何训练心理的有效方法。

这不仅仅是技术研究没有突破。是对心理健康根本没有一个概念。

希望从国家层面,能明确心理健康的核心地位。能够普及正确的技术,让每一个人都真正的开心健康。

就像从国外进口的新闻中说,社会冲突的大部分来源心理不健康,心理冲突,心理原因。

还有新闻说,身体疾病的大部分来源心理问题。

但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对心理健康表现出茫然无知的状态。要不要先不谈,什么是心理健康都没人搞清楚。更不要谈根本没认知的东西需要不需要了。

user avatar

劳动法你是只字不提

user avatar

我关注劳动法的落实情况和房价。

遗憾的是,没有人敢提。

也可能是,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没有人想提。

user avatar

我很好奇人大代表真的有月入1万以下的吗,5000的有几个,3000的有几个。

感觉很多人大代表提的话题和我很遥远。比如取消酒驾入刑。

user avatar

多半还是宏观感受还行,微观感受一般甚至更坏。

不想比烂,或许在你悲观失望焦虑的时候,可以适当把目光移向埃及、土耳其、伊朗。

失去生命和失去希望大概算是两码事吧。

user avatar

“不养懒汉”。

user avatar

实在没有必要。

现在国家蒸蒸日上,灵活就业人口稳步增长;农民工恶意讨薪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打击;福布斯排行榜中前一百我国企业家人数占据二十六人。

另外我国依法治国也成效斐然,从之前的货拉拉司机被判刑,华东理工耳机被保研,到如今灵活执行《劳动法》来看,充分的做到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严格举措。我想这些完全足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我的一个女同事,孩子4岁了,上幼儿园。

最近遇见了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她和她老公,都是企业职工,她每天6点下班离开公司,她老公每天8点下班,幸好没有996。

然而孩子的幼儿园是4点半放学。当然了,解决办法,就是双方父母过来带孩子。

不过最近另她头疼的是,她母亲病倒了,无法接送,她婆婆在老家伺候小叔子的媳妇月子,也腾不开人手。双方父亲均不健在。

好了,这下孩子都没法接送了。幼儿园有延迟到6点的班,也就是,为了体谅那些不能4点半来接孩子的家庭,特意给加一个延长班,只是每个月要多出1000块钱。

但是呢,我同事6点下班,回家去幼儿园接孩子,就得一个小时路程。到幼儿园就7点了。。。她是在企业里,不像其他某些单位不搞考勤,她不能提前下班走人。

也就是,如果夫妻两人,双职工,养一个孩子,竟然连孩子的幼儿园都处理不了。更何况,她还要开始照顾家里老人了。

不是差那1000块钱,不是单亲家庭,这样的普通家庭都能被一个幼儿园孩子憋成这样。。竟然有一种大活人被尿憋死的感觉。


我就想问问,人大代表们。你们整天搞得都是大新闻,喜欢站在国家层面,又是人口生育,又是经济发展,拍脑袋就想一个提案,动动嘴皮子就要年轻人生二胎,三胎,这啊那的。但却能不能就这一件小事,另夫妻二人非常头疼的问题,给一些提案呢?

user avatar

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一是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996、007、两班倒依然猖獗,这些超极限剥削导致大量劳动者过劳死过劳伤,到底哪个部门管?

二是房地产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老百姓仍然买不起房。

三是医疗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老百姓依然看不起病。

四是我国已经进入车轮时代,但是广大老百姓买了车,停车难,停车贵。很多地方政府宁愿把空地种上花草,种上石头桩子,都不愿意让老百姓停放车辆。老百姓停个车整天提心吊胆,一年光停车费和违章停车罚款都要将近三个月工资,他们还活不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