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566里,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沈一石如何做才能走出浙江改稻为桑的死局?

回答
在1566年那样的严酷政治环境中,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和沈一石这四位浙江官僚身陷“改稻为桑”的死局,想要全身而退,甚至从中获利,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风险承担能力以及一些运气。他们的处境极其危险,任何一步走错都可能万劫不复。以下是他们各自可以尝试的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力求详细描述:

共同的困境分析:

在深入探讨个人策略之前,必须理解他们共同面临的死局:

皇权至上,皇命难违: 嘉靖皇帝的“改稻为桑”政策是绝对的圣旨,任何人都不能公开违抗。浙江官场上下都在奉旨行事,而且是越积极越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严密的监督体系: 严党(以严嵩父子为核心)在朝中势力庞大,并且在地方安插了大量眼线和亲信。御史、巡察等监察机制非常活跃,一旦被抓住小辫子,后果不堪设想。
地方阻力与民怨: “改稻为桑”剥夺了农民赖以生存的稻田,改种桑树后也需要大量时间、资金和技术,农民们普遍不满,甚至有暴力反抗的迹象。这种民怨一旦被某些势力利用,就会成为打击他们的武器。
自身利益的纠缠: 四人虽然面临共同困境,但他们也都是在“改稻为桑”的过程中各自谋取了私利,或者被裹挟其中,利益链条一旦断裂,会牵连到更多人。他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和提防关系。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准确掌握中央的动态、其他官员的态度以及地方的真实情况至关重要,而获取这些信息本身就充满风险。

个体策略与详细分析:

考虑到以上困境,以下是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和沈一石各自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其可行性和风险:

1. 郑必昌(嘉兴巡抚):

郑必昌是浙江巡抚,位高权重,但同时也背负着执行最高指令的责任。

核心策略:模糊执行,向上包装,寻求庇护。

具体行动:
“面上过得去,肚里有算盘”: 表面上必须积极执行圣旨,但实际执行中要大打折扣,或者将执行效果夸大其词。例如,可以报告已经规划了多少亩桑田,但实际改种的比例并不高,或者将一些临时性的改种充作长期成果。
夸大成绩,掩盖问题: 这是官场生存的惯用伎俩。在向上汇报时,着重突出成功之处,将困难和阻力轻描淡写,甚至完全不提。例如,报告改种桑树后预计会带来多少丝绸出口收益,但对农民的损失、技术难题等避而不谈。
笼络严党,寻求靠山: 郑必昌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必须尽力巴结严党在朝中的势力。通过送礼、行贿、提供信息等方式,与严党成员建立联系,让他们成为自己在皇帝面前的“代言人”。尤其要与严党中的实权派,如严嵩本人或徐阶(虽然徐阶不属于严党,但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关键时刻可能成为制衡力量),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他们认为郑必昌是“可用之人”。
精准收买御史和监察官员: 安排人手暗中收买那些前来浙江巡察的御史或监察官员。关键在于收买那些真正有实权且能够影响弹劾决策的人,让他们在检查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自己掩盖问题。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且要做到滴水不漏。
利用徐阶的“制衡”心理(高风险策略): 如果郑必昌能敏锐地察觉到朝堂上徐阶与严党之间的矛盾,他可以适当地向徐阶透露一些严党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过程中的不正当操作或由此产生的严重民怨。这种行为风险极高,一旦被严党察觉,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徐阶正在寻找机会打击严党,郑必昌的这些信息可能成为他的“弹药”。
适时退出或转移: 在局势最危险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借口,例如调任其他地方,或者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回京养病,都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方式。但这种退出必须有严党的首肯或者至少是默许,否则一旦被视为逃避责任,同样会招致严惩。
控制地方信息源: 限制或收买地方的文人、士绅等能够发声的群体,防止他们将真实的民怨和问题暴露出来。

风险与挑战:
严党内部的倾轧: 严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党内的其他成员也可能为了上位而攻击郑必昌。
皇帝的直接干预: 如果皇帝亲自下令彻查,任何包装和掩盖都可能失效。
农民起义的连锁反应: 如果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大规模暴动,作为地方长官的郑必昌必然要承担主要责任。
徐阶的反击: 如果向徐阶示好,一旦被严党知晓,必遭报复。

2. 何茂才(浙江巡盐御史):

何茂才的职责是监察,这让他处于一个相对有利但又极为微妙的位置。

核心策略:平衡各方,借力打力,从中渔利。

具体行动:
“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利用自己御史的身份,对郑必昌等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先进行“批评教育”,然后伺机向严党汇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尽职尽责”,同时也可以借此敲诈郑必昌等人。
收买基层官员和信息传递者: 何茂才掌管盐政,有相对充裕的财力。他可以将一部分钱财用于收买下属盐官,让他们充当自己的耳目,也控制住一些关键信息。
观察风向,审时度势: 密切关注朝堂上关于严党与徐阶的博弈情况,以及朝廷对浙江地方政策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现严党失势的迹象,或者徐阶开始发难,他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立场,甚至倒戈。
暗中支持反对派(高风险): 如果有机会,可以暗中向浙江的反对派提供一些关于严党在执行“改稻为桑”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的线索,但要确保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这需要极高的隐藏技巧。
利用盐业的便利敛财: 何茂才作为巡盐御史,本身就有便利的敛财渠道。他可以在“改稻为桑”的过程中,借口物资运输、地方维稳等名义,增加盐税或盐引的费用,将一部分收入揣入囊中,为将来“失事”做准备。
与沈一石合作(有限度): 两人在利益上存在交集,何茂才可以与沈一石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必须是互相利用且谨慎的。沈一石能提供资金和信息,何茂才能提供保护和官方的便利,但一旦事态失控,两人都需要切割关系。

风险与挑战:
自身缺乏实际的执行权: 他是监察官,无法直接拍板和执行政策,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卷入。
过度的敲诈可能招致反噬: 逼急了郑必昌或沈一石,他们也可能狗急跳墙。
御史的责任: 他负有监察之责,一旦查处不力,同样会受到追责。
朝廷的直接调查: 御史的权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成为被调查的对象。

3. 杨金水(浙江总督):

杨金水是浙江总督,掌握军事和行政大权,是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

核心策略:巩固权力,稳定地方,借机上位。

具体行动:
平息地方动乱,维护表面稳定: “改稻为桑”引发的民怨,可能导致地方发生骚乱甚至叛乱。杨金水作为总督,必须动用手中的军事力量,以雷霆手段镇压任何可能出现的反抗。在镇压过程中,他可以顺势将责任推给不作为的官员或“煽动分子”,同时展现自己的“平乱能力”,以此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控制信息传递,粉饰太平: 与郑必昌类似,但权力更大。他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媒体(如官方文告、通报等),将地方情况描述得一片祥和,强调“改稻为桑”政策的积极效果。
笼络地方实力派和乡绅: 通过军事调动、物资供应等方式,笼络地方上的乡绅、族长等有影响力的人物,让他们配合执行政策,或者至少不公然反对。同时,也可以利用他们来传递虚假信息,或者控制当地的舆论。
与严党保持联系并传递情报: 作为总督,他掌握的军事和地方信息对严党至关重要。他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向严党汇报地方上的动态,例如哪些地方存在反抗苗头,哪些官员不配合等。以此来换取严党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为自己将来在朝堂上争取一席之地。
利用镇压的机会进行清洗: 在镇压反抗的过程中,杨金水可以借机清除一些在地方上不服从他管辖或者与他有利益冲突的官员。这些人一旦被冠以“乱臣贼子”的罪名,即使有后台,也很难翻身。
适时向沈一石施压或提供保护: 杨金水与沈一石在某些利益上是绑定的。他可以根据局势的变化,适时地向沈一石施压,要求其配合执行任务,或者在沈一石遇到麻烦时,提供有限的保护,但前提是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与何茂才合作(谨慎): 虽然何茂才负责监察,但杨金水作为总督,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与何茂才进行信息交换或有限度的合作。例如,将自己掌握的不利信息提供给何茂才,换取何茂才对其工作的“默许”。

风险与挑战:
镇压的规模和后果: 过度的镇压可能引发更大的反抗,或者引起朝廷对地方官员滥用权力的警觉。
信息失真的风险: 即使权力很大,如果信息来源本身存在问题,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
其他派系的制衡: 严党之外的势力可能会利用他制造的混乱来打击严党。
对沈一石的依赖: 如果沈一石垮台,杨金水的很多“黑账”也可能暴露。

4. 沈一石(丝商):

沈一石是唯一一个非正式官员,但他通过金钱和资源,在浙江官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核心策略:提供金钱和资源,绑定关键官员,伺机金蝉脱壳。

具体行动:
提供巨额贿赂,控制官员: 这是沈一石的核心优势。他可以利用自己丝商的财富,为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等关键官员提供巨额贿赂,让他们在执行“改稻为桑”政策的过程中,为自己提供便利,例如优先获得土地、低价收购桑叶、获得官府的支持等。
“借刀杀人”与“利益共享”: 沈一石可以利用何茂才的监察权,或者与杨金水合作,共同针对那些不配合或者可能揭发他与官员勾结的人进行打击。反之,他也需要与这些官员分享一部分利益,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同一条船上”的人。
控制丝绸市场的价格和销路: 利用资金优势,沈一石可以在浙江地区垄断丝绸的收购和销售,操纵价格,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他也可以利用与官员的关系,为自己的丝绸生意获得各种特权。
将财产转移出浙江: 在“改稻为桑”推行过程中,沈一石会积累大量财富,他需要提前将这些财富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例如京城,或者其他更稳定的地区,以防浙江出现意外情况导致资产被查封。
准备“替罪羊”: 在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沈一石可能需要准备一些较低级别的帮凶或中间人,这些人可以承担一部分责任,在事发时顶罪,为沈一石自己争取脱身的机会。
信息收集与分析: 作为商业巨头,沈一石拥有庞大的信息网络。他可以收集关于朝廷政策动向、官员动态、地方民情等信息,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关键信息卖给有需要的官员,从中获利。
与徐阶建立联系(高风险但可能致命): 如果沈一石能察觉到徐阶与严党之间的斗争,他可以适当地向徐阶示好,提供一些关于严党在浙江利用“改稻为桑”牟取暴利的信息。如果成功,他可以获得徐阶的庇护,但一旦被严党知晓,后果非常严重。

风险与挑战:
过度贪婪带来的风险: 贪婪是沈一石最大的敌人,一旦贪婪无度,必然会露出马脚。
官员的不可靠性: 官员们的立场会随着政治风向而改变,沈一石的财富不一定能永远绑定他们。
被查抄的风险: 一旦被朝廷盯上,他的全部家产都有可能被查抄。
“金蝉脱壳”的难度: 在那个时代,想要完全脱身并保全财富,难度极高。

总结与可能性分析:

在1566年,要完全走出“改稻为桑”的死局,并且全身而退,对这四个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的最佳选择是:

最大程度地保全自身利益和性命。
将风险转移给他人。
利用每一次机会捞取最大的好处。

最有可能成功的组合(但风险依然巨大):

1. 郑必昌 + 何茂才 + 部分严党成员: 郑必昌负责模糊执行和包装成绩,何茂才负责监察并敲诈勒索部分利益,同时向上级严党汇报情况,为自己争取保护伞。通过严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徐阶等人的攻击。
2. 杨金水 + 沈一石: 杨金水利用军事力量稳定局面,为沈一石提供保护和便利;沈一石则提供资金,用于贿赂其他官员,并确保政策在对自己的有利方向上执行。沈一石还需要不断转移资产,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最危险的结局:

如果某一方过于贪婪,或者政治风向突变,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例如:

郑必昌的包装被拆穿: 如果皇帝对浙江的报告不满意,直接派人彻查,他将是第一个倒霉的。
何茂才的敲诈触怒了关键人物: 如果他把郑必昌或杨金水逼急了,或者他向上汇报的情况被严党误解,他可能成为被清洗的对象。
杨金水的镇压引发了皇帝的警觉: 如果他处理民变的方式过于残酷,或者被御史抓住滥用权力的证据,他可能被问罪。
沈一石的罪证被暴露: 他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也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一旦他的贿赂、操纵市场等行为被查实,他将面临抄家灭族之祸。

在那个复杂的政治棋局中,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也可能成为棋手。要走出死局,并非易事,更多的是如何在死局中搏得一线生机,并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个人全部一起说太复杂了,今天只说是郑必昌?

郑必昌是典型的行政系统提拔上来的官僚,能干事,懂逢迎,口才一流,大道理一套一套,太圆滑,不愿担责任,善于搅浑水。这样的人,若不是中央高压,永远是地方不倒翁。

我们就从整部剧面临的问题和解法来分析一下郑大人。

剧情开始,内阁改稻为桑的圣旨下达到浙江,在浙江巡抚胡宗宪态度不积极的情况下,郑必昌作为浙江布政使即浙江省长的地位成了严党实行改稻为桑的头号指挥官。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开了天眼的我们知道改稻为桑就是一个死局,为什么郑必昌还要往里面跳?

1是因为严嵩还是内阁首辅,浙江不敢不执行中央的决策。

2是当时浙江铁板一块,齐心协力是有可能改稻为桑成功的。

3是这样一个国策交到浙江,做好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机遇。

4是胡宗宪可以软顶严嵩,靠的是严嵩嫡传弟子的身份和身兼的剿倭大任,就这样胡宗宪还被弄的狼狈不堪,郑必昌一样不占,胆敢违背朝廷国策,第二天估计就换人。

总的来说,对郑必昌而言,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同时又有着巨大机遇的事件。做好了,升巡抚进中央,提前走赵贞吉的路;做不好,把水搅浑大家一起担责任。

真正体现郑必昌水平的就是接下来极限走钢丝。

第一,必须拉胡宗宪下水,胡宗宪作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兼严嵩心腹大弟子,于情于理他可以并且应该背下大锅。胡宗宪本人不赞同踏青苗,不知情毁堤淹田,不要紧,只要紧紧抓住胡宗宪的心腹马宁远,让他去干,他干和胡宗宪本人去干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时只要毁堤淹田既成事实,胡宗宪就不得不认,因为胡宗宪是不可能背叛严嵩的。

第二,拉杨金水下水。杨金水代表织造局,制造局代表宫里,杨金水出面就代表宫里出面,逼杨金水出面的理由就是:我们这样干是在给织造局织丝绸。

三,拉何茂才下水。何茂才时任浙江按察使,手里有兵,让他派兵去掘开大堤,拉何茂才的理由很清晰也很直接:事成后,我升巡抚你升布政使。

四,拉马宁远下水。马宁远作为胡宗宪心腹,本来是完全不可能听从郑必昌的话背着胡宗宪去做毁堤淹田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的。可郑必昌巧舌如簧,以严世蕃的一封信将逻辑链条变成马宁远听胡宗宪的,胡宗宪听严世蕃的,那么马宁远听严世蕃的就是听胡宗宪的。不让胡部堂知道此事是因为怕他为难,你马宁远看到胡部堂为难还不主动出来把锅背了?胡部堂对你恩重如山,你口口声声对部堂感激涕零,怎么到了关键时刻,退缩了?

虽然马宁远很蠢,但是郑必昌的嘴上功夫是不服不行的。

五,拉两个知县下水。一是毁堤淹田需要具体执行人,而是背起锅来马宁远一人还是单薄了些。方法也很简单粗暴:马大人都下去了,你们还敢在这吃饭?

六,拉沈一石下水。其实不用拉,沈一石早就在水中了,风暴中心嘛。

一通操作下来,个大的背大锅,个小的背小锅,个个安排的明明白白,郑必昌就动了动嘴皮子。不知道各位是什么看法,反正我第一次看电视剧时最恨的是严世蕃出这样狠毒的馊主意,二是恨马宁远两个知县被人卖了还在数钱,三是讨厌杨金水制造局为了丝绸要这么多人的命,虽然也讨厌郑必昌,但是感觉就是一个普通坏官,没啥特别,还没有何茂才粗鲁喊打喊杀让人讨厌。后来是越看越琢磨,越琢磨越不对劲,从各个角度分析,郑必昌绝对是毁堤淹田这场悲剧的首要策划者。

从结局上来说,郑必昌也是毁堤淹田的最大受益者。

胡宗宪,虽然用马宁远的供状逼迫郑必昌等人点头反对改稻为桑,但是他确实还是承担了大部分的锅,没有将马宁远的真实供状上报,捏着鼻子承认现实,直接和严世蕃冲突,罢免了浙江巡抚,如果不是抗倭寇和严嵩护着,撤职查办都是有可能的。

杨金水,被逼着杀了亲信李玄,进宫时吓得魂不附体,儿子这回做的孽可大了去了。

马宁远两个知县,直接黄泉路上喝酒去了。

惟有郑必昌,何茂才,一个升巡抚,一个升布政使,风光无两。

我们开了天眼知道他们进了一个更大的火坑,但还是那句话,风险里面包含着机遇,机会与挑战并存。不走这步险棋,郑升巡抚不知道何年何月。

毁堤淹田事情过后,浙江地方系统留出了杭州知府,淳安建德知县的人事缺口。为了给严党打气继续推进改稻为桑,严世蕃做出了对于浙江局势的最后一个大动作:委派高翰文为杭州知府兼钦差大臣的全权处理浙江的改稻为桑事宜,同时,清流党也以海瑞王用汲两个知县成功将沙子渗透到了曾经严党铁板一块的浙江,斗争局势更加恶劣。

自从坐上巡抚宝座后,郑必昌一度十分得意自己之前的操作,也雄心勃勃的想完成改稻为桑国策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多次和沈一石探讨买田的粮这一点就可以证明。

在郑必昌看来,最好的效果就是高翰文作为严世蕃的援兵走上前台全力继续推行改稻为桑,郑必昌作为巡抚坐在幕后协助,成功了,功劳少不了自己一份,失败了,高翰文就是现成的背锅侠。

这里插一句,我曾经在写严世蕃的回答里详细分析过高翰文做了最坏的选择。

可是高翰文却在到了杭州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侃侃而谈,实名反对郑何二人提出的方案,见势不妙,郑必昌提议休会。

会后,他和何茂才袒露心扉,显示出了他顶级的局势分析能力,仅仅从高翰文不愿意改稻为桑这个细节做出了一系列敏锐的分析:1,朝廷已经乱了,严党和清流准备摊牌,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两方却刀刀都砍在浙江。

2,作为严党实际领袖的严世蕃乱了分寸,巨大压力下为了撇清责任选派了高翰文这个绣花枕头。

3,改稻为桑实际上已经执行不下去。

4,大佬们发怒指向浙江,是一定要在浙江找出局势恶化的替罪羊的,郑何二人就是最好的对象。在浙江,他们还算是个官,在京城,他们和马宁远没什么两样。

5,新来的两个知县背景不简单,他们也是反对改稻为桑的。

6,他们二人必须自救。

他们迅速采取了行动。

这里说的行动不是何茂才的什么私通倭寇,二十年刑名之类的笑话,这是插曲。他们的是两条:一是尽全力把各路人马赶上前台改稻为桑,搞成了一俊遮百丑,失败了大家一起担责任,二是竭尽全力为胡宗宪供给后勤,希望胡宗宪剿倭成功靠后援之功来涉险过关。

对比后来的赵贞吉,郑必昌的眼光同样老道,都看到了点子上。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依靠唯一能够掌握的沈一石逼迫高翰文到前面去干,他们以通倭的名义逼迫海瑞王用汲到前面去干,他们逼迫沈一石去买田把织造局杨金水逼到前面去干。

对比赵贞吉,赵贞吉逼着徽商不停产拼命干,逼着海瑞这样的地方官员去上交生丝,再苦一苦百姓不就是逼着老百姓卖田?

这两人的手法有任何区别吗?难怪海瑞说,赵贞吉要走的就是没有郑必昌的郑必昌路线。

还有供应军需,郑必昌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就是在给胡宗宪筹粮,自己出血就是在给胡宗宪筹粮,赵贞吉不也是这样吗?他拿着徽商的钱给胡宗宪,逼着徽商生产丝绸卖钱给胡宗宪,抄郑必昌何茂才的价供给胡宗宪。

两人的手法几乎如出一辙,那为什么郑必昌失败上了断头台而赵贞吉成功并以此为政绩进了中央呢?

剧中有一个细节其实可以慢慢琢磨。

赵贞吉和谭伦在谈论公事,浙江粮道进来禀报前线没军需了。赵贞吉无法,要求粮道去抄郑必昌何茂才的家补充军需,粮道反问他们二人还没有定罪现在抄家是不是合适,并表示谈论臬台衙门有兵要谭伦去抄,赵贞吉哈哈大笑“谭大人,这就是浙江的官员,竟然要指挥巡抚做事。谭大人是有兵,可我一个也不派,就要你粮道的兵去,不抄他们的家,就抄你的家。”粮道惊慌失措赶忙出去抄家。

这段说明什么?

我们过度解读一下。粮道在郑必昌何茂才二人已经落网还不愿意抄他们的家,说明长期以来以郑何二人为首的浙江地方官僚体系已经结成了铁板一块,彼此照应。郑必昌就不敢抄浙江官员的家,为啥,因为他们是共同体。

那赵贞吉为什么就抄动了呢?两人都是巡抚,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赵贞吉是南直隶巡抚,和浙江本土官僚没有瓜葛,更重要的是,赵贞吉是以全权处理改稻为桑事宜,全权处理浙江贪腐案事宜的钦差大臣身份联合谭伦压制浙江地方官僚体系的。

更直白点说,赵贞吉有中央支持,郑必昌没有,赵贞吉上面有人,郑必昌没有。

如果还不信,可以看看刘和平老师另一篇巨作北平无战事,当时北平的贪腐案哪个不是证据确凿罪恶累累,可最后真正处理了谁呢?也就杀了一个北平民食委员会主任马汉山,老马上任还没几个月。

胡宗宪为什么全身而退?那是有嘉靖公忠体国的评语,有严嵩白头师弟的情谊保驾护航的。

赵贞吉为什么全身而退?那是有未来首辅徐阶的弟子身份护身的。

杨金水为啥只是押解京师?因为他是吕方的门徒,所以宫里的事情宫里审。

甚至为什么海瑞都可以全身而退,顶撞上司,抗拒国策这不是一回两回了吧,换成别人早就坟头草一人高了,凭什么!无非就是中央有裕王,张居正支持嘛。


胡宗宪的原话:你能震动朝廷,是因为有人要你震动朝廷,如果没有,你一个县令,抗命能抗过谁啊?

不说别人,就说胡宗宪,浙江闹成这个样子,胡宗宪的责任不比郑必昌大?郑必昌上任巡抚才几天?郑必昌可没有不经请示直接杀巡抚杀县令,面对一个海瑞都战战兢兢。

那郑必昌中央的护身符到底是谁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严世蕃。可是严世蕃因为浙江的事情灰头土脸,为求自保不得不把郑何二人抛出去断尾求生,面对皇帝,严党,清流三方围剿你就是有通天本事又如何?即使你在地方铁板一块又如何?

回到题目,郑必昌该如何做才能全身而退?

其实他已经找到最优解了,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最优解。但是时势在这里,没办法,无解!

这篇回答其实文不对题,想到哪写到哪,很不严谨,只是提出一个看剧思路,见笑!

——————————————

其实分析郑必昌的结局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逻辑。

浙江有两件大事。一是改稻为桑,二是剿灭倭寇。改稻为桑是为剿灭倭寇服务的,嘉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剿灭倭寇,所以他说无论胡宗宪要多少军费他砸锅卖铁都会凑出来。

可是国库亏空,国家没钱,怎么办?

凉拌!

一个字,抢。

改稻为桑的本质就是抢农民的钱。吕方为什么说毁堤淹田淹了几个县皇帝不在乎,因为皇帝只要钱,过程不在乎。皇帝知道严世蕃伤天害理只是为了弄钱,所以他没有深责严世蕃。

后来各种原因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泥腿子的钱一时半会抢不上来,可前方胡宗宪眼巴巴的等着军费,怎么办?抢商人的钱!这就有了逼死沈一石,抄家,卖他的家产。很多朋友会分析沈一石该怎样怎样才能破局,我就一个问题反驳:不杀他的人,怎么抢他的钱?

沈一石遗书总结的很好:国库亏空,便掠之于民,民用不足,便掠之于商,意料之中而已。

可他还有知道但没有明说的下半句:

如果商人的钱还不够用,怎么办?

如果想不到答案,看剧情,最终胡宗宪是靠哪里来的军费打赢的战争?

答案呼之欲出:商人的钱不够用了,抢当官的。

问题来了:抢哪个群体的官员既有巨大财富又能名正言顺阻力最小?官僚阶层可不是那些泥腿子,也不是士农工商底层的商人,而是整个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抢官僚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毁长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为之的,没有一个过硬的名正言顺的名义是万万行不通的。

只有以郑必昌何茂才为代表的浙江本土官僚体系能够满足所以的要求。

名义也是现成的:彻查浙江历时二十年的贪腐案。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彻查浙江二十年贪腐案,牵不牵涉胡宗宪,胡宗宪可是正在前方打战。

赵贞吉为什么那么受器重从浙江直升中央?就是因为他深深领悟了最高领导嘉靖的真正思想,顶住了一切清流党的党争干扰,撇清了胡宗宪,以雷霆手段从浙江官僚手里抢到了胡宗宪需要的军费。

浙江地方官僚体系难道是傻子,任凭你赵贞吉抢?粮道与赵贞吉的对话也可以看成是兔死狐悲,浙江官僚想报团自保,保护了郑何二人是不是也保住自己?

为了震慑浙江,必须杀人立威,必须杀郑必昌何茂才。

一则郑何二人有巨大财富,不定他们的罪杀他们的人如何合法充公他们的财富?

二则已经放过胡宗宪了,郑何二人还不重处,那朝廷彻查浙江二十年贪腐案的正义性何在?

三,不开刀动真格的,那些浙江官僚会乖乖的交出自己这么多年的贪污所得?

所以必须杀郑必昌何茂才,而且杀他们的旨意必须由嘉靖皇帝从北京下达,这样才能显示朝廷雷霆决心,震慑群小!

你觉得,在这样的历史进程面前,郑必昌的个人能力如何,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1566年那样的严酷政治环境中,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和沈一石这四位浙江官僚身陷“改稻为桑”的死局,想要全身而退,甚至从中获利,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风险承担能力以及一些运气。他们的处境极其危险,任何一步走错都可能万劫不复。以下是他们各自可以尝试的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力求详细描述:共同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嘉靖皇帝之所以动辄说自己生活俭朴,并且会提到“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他个人性格和政治考量的体现,也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与修养: 道家思想的影响: 嘉靖皇帝是一位虔诚的.............
  • 回答
    反驳嘉靖皇帝在《大明王朝1566》中提出的“长江黄河论”,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其逻辑漏洞和背后隐藏的荒谬之处。嘉靖的“长江黄河论”是为他推行“以利兴利”政策,即以搜刮民脂民膏来充实国库,镇压反对派,维护自身统治而服务的。因此,反驳他,实际上就是反驳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竭泽而渔的统治理念。以下将.............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的电视剧里,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如同暗礁,初看波澜不惊,细细品味却能让人脊背发凉,同时又恍然大悟,收益良多。下面我就尝试着为您掰扯几个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细思恐极”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力求说得清晰透彻,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不那么像AI编撰的生硬分析。一、严嵩与徐阶的“退.............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史诗中,裕王朱载壵(后来的隆庆帝)确实身处一个看似“躺赢”的绝佳位置,但他的“愁眉苦脸”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他所处的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性格和前程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形式上的“躺赢”与实际的危机四伏: 唯一的合.............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赠予海瑞那八个字——“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绝非寻常的训斥,而是一场心思深沉、暗藏机锋的政治博弈,嘉靖以一种极其高明且隐晦的方式,向海瑞,以及在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们,甚至是潜在的朝野内外,传递了他的决心和战略。要理解这八个字,我们需要将它们置于嘉靖帝的统治背景、个人性.............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那段话,与其说是一段话,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帝王在权力巅峰,却又被无形枷锁束缚的真实写照。这段话,或者说嘉靖这个人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权力的炼金术士”。嘉靖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可能是那个多年不上朝,沉迷炼丹、修道,将国家大事交给严嵩、徐阶等臣子处理的“甩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的历史剧中,杨金水装疯是一个极其关键且令人扼腕的情节。他并非真的疯了,而是用“疯”来作为他最后、也是最绝望的自保手段。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需要从他身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所做的选择出发,层层剥开。一、 严酷的政治环境与绝境的求生首先,要明白杨金水所处的时代背景。嘉靖朝.............
  • 回答
    关于沈一石在《大明王朝1566》中是否从一开始就准备赈灾,还是中途改变主意才赈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正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之处。我的理解是,沈一石并非一开始就“准备”赈灾,但他绝对是在严峻的形势下,看到了赈灾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去行动。他的行动更像是一种基于对局势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政治运作和人情世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这个“小阁老”是怎么来的。严世蕃这个人,他的父亲是严嵩,而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如果说《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是一位以机智幽默、辞藻华丽著称的辩才,那么《大明1566》中的海瑞则是一位以刚正不阿、直言不讳闻名于世的清官。当海瑞面对和珅的“灾民论”时,他的回怼方式绝不会是纪晓岚那种以理服人、以巧取胜的风格,而是会更加直接、尖锐,直击问题的本质,以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
  • 回答
    如果将《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置于《琅琊榜》的世界,那画面感,啧啧,简直妙不可言。首先,得说说赵贞吉的“人设”。他可不是那种刀光剑影里拼杀出来的猛士,也不是靠着一身浩然正气感召天下的英雄。赵贞吉是个典型的文官,而且是那种深谙官场之道,善于权衡利弊,八面玲珑的人物。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无为”和.............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在探讨胡宗宪提出的“改稻为桑三年计划”是否能成功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背景、胡宗宪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明朝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胡宗宪的“改稻为桑”构想的背景与目标胡宗宪作为东南沿海抗倭名臣,深谙民生与国家财政的关联。他提出的“改稻为桑”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与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紧密相连的战略举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