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了一年统计,才知道GDP这个游戏怎么玩,可以这么说,很多时候地方GDP实际上就是个统计游戏
GDP最重要的就是“四上”企业报的数,这个影响因子占比高达99%
这里就有很多门道了,怎么“引导”四上企业报数,如何“培育”非四上企业进入四上俱乐部,是左右GDP增速的最有效手段
实际上任何地区都存在“应统未统”的情况,有不少企业不想主动申报自己成为了四上企业,因为成为四上企业会增加经营者的义务,而各地对四上企业的扶持政策很多企业经营者根本看不上。
已经是“四上”的企业,也会因为考虑到纳税等问题,不愿意按实际情况报,往往都会低调的少报一些经营额。
所以,民营经济越发达、中小企业越多的地方“应统未统”的情况就越多。这也是为啥一个地方居民富得流油,但GDP并不高的原因。
“应统未统”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地方GDP的蓄水池,地方经济指标比较好看的年份,往往就少放点水出来,遇到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就从蓄水池里多放出来些。
比如今年疫情,广州因为城中村出问题,多搞了一个多月,前三季度数据太难看,到了年底,上级部门就会以下指标的方式告诉你,你们辖区今年必须有X百家新增四上企业,并且现有的“四上”企业一定漏报了多少多少,以此来从蓄水池中大量放水。
说到这里必须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并不是在告诉你GDP是假的,恰恰相反,统计数据都是真的,我讲这些只是教你怎么看懂GDP。
一个地区的GDP如果跟着经济大形势比较紧,那就说明这个地区的市场主体是国有企业、巨无霸公司,蓄水池没有多少存货,哪怕是年底想冲量也没什么手段。
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GDP韧性很强,说走量就走量,说明这个地区民营经济十分繁荣,蓄水池里资源丰富。
于是会出现这样一个景象,一个民间经济活跃的地区,新来了个十分在意经济指标的领导,那么他在的几年GDP会一路高歌猛进,等下一任一来,发现蓄水池被放干了,就开始搞大而快的项目,不信你看看,不管是什么城市,都有个工业园、科技园.....而且越是民营经济不活跃的地方这样的项目就越多。
在GDP还是地方官员主要考核指标时,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后来国家发现这么搞不行,这种“竭泽而渔”式的追求GDP,短期提振士气的效果不错,但不利于长期发展,尤其是老百姓在这之中并未收获什么实际好处,这也是过去的二十年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相信GDP数据的原因。
为了让GDP这根指挥棒真的可以激励地方可持续发展,于是国家设计了指标权重。比如同样是2000万的营业额,科技创新公司和餐饮服务公司对GDP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国家为了激励地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所以就给这个门类设定了比较高的权重,为了减少低端产能就给对应的门类设定了比较低的权重。
这时,地方GDP统计游戏又多了个可以操作的规则。
我打个比方,红杉资本投资了雕爷牛腩,雕爷用科技手段高效管理,一年开了8000家分店,营业额达到4亿。那么这个数该归哪一个门类?
一翻权重指标发现餐饮服务类4%,金融服务类5%,科技创新类7%,那么雕爷牛腩的全部营收都会被纳入科技创新类进行统计。
第二年,国家觉得金融服务业太重要了,将该类权重调整为8%,于是这一年雕爷的这些收入就会被分成两块,红杉资本的投资收益纳入金融服务业,雕爷牛腩的营收继续科技创新类。
所以,一个地区产业门类越是丰富,他的GDP指标就越有韧性,不会出现大开大合的现象,反之一个地区产业门类越是单一,那么国家一旦调整权重,这个地区就要么出现超高增速,要么断崖式下跌。
广深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深圳、杭州GDP超高增速的背后,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类的统计权重调高,而广州不管你怎么调权重,每年都差不多。所以这几年总有人指着GDP跟你说,广州衰落了吧、广州落后深圳了吧、杭州马上取代广州了吧之类的……
但其实这反映出来了恰恰是广州产业门类丰富,深圳、杭州产业门类集中,这里不谈哪种情况好的问题,只是单从几年的经济增速去得出哪个城市领先或者落后的结论是很外行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开始解释下广州反超重庆这事,重庆前三季报比广州高,而在四季度被反超,说明广州“应统未统”的蓄水池还挺大,今年搞了一波“年底冲量”。广州相较重庆,民营经济更加活跃,广州人比重庆人也更有钱。
同时,权重调整后重庆还跌了那么一点点,说明重庆的产业门类还是不够丰富,多还是集中于国有企业、房地产、政府投资等,一旦统计口径有所调整就会有较大的波动。人均GDP广州高出一大截,说明广州高端产业的家底还是比重庆厚实不少。
最后,GDP只是一个指标而已,大家对GDP的狂热主要还是媒体的持续报道,实际上单靠GDP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地方情况,一个地区的民生福祉、产业门类、社会效率等等都是不亚于GDP的衡量指标。
如果你真有兴趣去比较两个城市,那我建议你去这两个城市多住段时间,多认识些这个城市的不同阶层的人,再结合各类指标进行分析,而不是拿着个GDP就开吹。
怎么看待?以重庆的增量和增速,我不怀疑以后总量会超广州,但是广州绝不会掉出一线。
我来重庆半年多了,因为工作的事情这半年base重庆,算半出差半长住。
身边的重庆人,听说我是广州来的,不是惊讶就是疑惑。他们会问,我这种沿海地区来的人觉得重庆怎么样?在重庆赚的有广州多吗?以前对重庆是什么感觉?
他们不是些专家,他们都是些普通人,有理发店老板,有公司同事,有租房的中介和房东。
说实话,重庆确实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一直以为重庆虽然不差,但是总有股说不出的“县城味”。直到我到了江北嘴,高楼大厦那么崭新整齐,天际线也非常好看!站在南滨路来福士对面,重庆的天际线简直一绝,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非常有层次感,江景完全不弱于广州。我当时觉得,我真是井底之蛙,重庆真好。
在重庆住了半年了,重庆真的是个城市特色非常明显的地方。这边外地人少,大多是区县和西南省份的人,大家一开口都是重庆话,让我这个广东人有点不适应。这边山坡真的很多,1楼和10楼都是地面。房价便宜,2万的均价已经算豪宅了,来福士和喜马拉雅也均价只要4万。
说实话,重庆的繁华确实惊艳了我,以至于重庆人问我为什么来重庆,我会说我喜欢这个地方,想逃离一线内卷,以至于要变成渝吹了。但是久而久之,我总是能很明显感受到在“民富”上,重庆和一线的差别。比如,街上跑的豪华车数量、餐厅服务员的薪水、购物商城的顾客数量、CBD都是些什么公司等。这些细节时刻提醒我,重庆和广州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城市。
所以我能理解很多人对我说,“那你是真的很喜欢重庆哦”。这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体现出重庆确实收入不高,民富不足。当然广州也没有到发达地区的状态,但是还是强不少的。
广州的互联网产业少,能比重庆还少吗?我在重庆想跳个互联网公司,着实少的可怜。重庆的招聘广告,常年都是地产、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物流、外卖)霸榜,偶尔来个德勤都谢天谢地。
所以提醒渝吹和跟我一样想换城市到重庆的人:
1.重庆的产业和广州真的不是一个等级的。
2.重庆的高端岗位真的很少,收入也会低很多。
3.广州依旧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线城市。
前段时间,各种新闻自媒体都在炒“重庆超广州成第四城”,各种扯上内循环,双循环发展的。没想到吧,真是光速打脸。
我有点不明白了,广州难道不参与内循环?广州难道不是既参加内循环又参加外循环么?广州互联网少,能比重庆还少?广州金融弱,能比重庆还弱?广州高新技术掉队,能比重庆还掉队?
我生活的广州,和网上说的前途暗淡掉队一线没有未来的广州,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广州?
我能看到,无论是南村万博还是琶洲都建的非常漂亮,高楼很多,能顶一个二线弱的CBD,人流量也很大 。
我能看到,金融城在施工,建好没多久的写字楼很快就投入使用,周边交通餐饮配套很齐全。
我能看到,白云机场真的很大很新旅客也很多,江北机场无论从哪方面都相形失色。广州南站真的很多人,广珠、广深、广湛等湾区城轨真的很多。
我能看到,死亡三号线的拥挤、南沙房价创新高、珠江新城的繁华、密密麻麻的地铁线、招聘广告的长篇连载。
周围没有一个重庆人觉得重庆能超过广州,真的,别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