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进站的火车轨道中间又有两根轨道?

回答
您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见。您观察到的进站火车轨道中间的那两根额外的轨道,在铁路行话里叫做“股道”或者“侧线”。它们可不是简单地放在那里装饰的,而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首先,我们要明白,火车进站不是一脚刹车就能停好的。火车站的轨道系统是一个复杂且有组织的交通网络。进站轨道只是这个网络中的一部分。为什么需要股道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和安全性,避免站内轨道线路的“拥堵”。

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进站的火车都只能停在同一个站台上,那会怎么样?一辆车还没到站台,下一辆车就得在外面排着队。而且,如果这辆车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操作,比如给火车头加水、检查车辆、或者只是需要暂时停靠一下让出主要线路,如果没有别的轨道,它就只能霸占着进站的主干道,把后面的车都拦住。这就好比城市里的主干道,如果所有车辆都必须停在主路上才能进行加油、维修或者临时休息,那很快就会造成交通瘫痪。

所以,股道的出现,就像是城市里开辟了许多临时的停车区、服务区和绕行道一样。它的主要功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车辆的临时停靠与待避(越行):
待避: 火车在进站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需要超车或者让行的场景。比如,一辆慢车需要让一辆快车先行通过。如果此时两辆车都在主线上等待,那效率就非常低。有了股道,慢车就可以先进入股道停靠,让快车通过,然后再继续进站。这就像在公路上,如果一条车道被慢车占了,后面有快车要过,慢车就可以临时变到旁边的超车道上。
临时停靠: 有时候,一列车到达车站后,并不立即需要进入站台等待发车,或者需要进行一些车底检查、煤水加注等操作。这个时候,它就可以先停到股道上,让出进站的主干道,等待下一班车的进站,或者等待进站台的时间。

2. 车辆的编组与解体(调车作业):
火车站,尤其是大型的编组站或者客运站,经常需要对列车进行编组(将车厢按照一定顺序连接起来)或者解体(将车厢分开)。这些操作通常需要在专门的轨道上进行,而不是在进站的主线上。股道提供了进行这些复杂调车作业的场地。比如,一辆客车在进站后,可能需要将一些车厢进行检修或者更换,这些车厢就需要先被牵引到股道上进行操作,完成后再重新编组进站台。

3. 车辆的存车与维修:
一些车辆在进站后,可能只是暂时不需要使用,或者需要进行一些小型的日常维护和清洁。股道就成了这些车辆的“停车场”。这样,进站的主轨道和站台就能保持畅通,随时准备迎接新的列车。

4. 信号与安全保障:
这些股道通常也连接着车站的信号系统。当一辆车进入股道时,信号系统会相应的指示灯光,告诉后面的列车该股道已经占用,或者这条路线是安全的。这对于防止列车之间的碰撞、确保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您看到的股道中间的轨道,实际上是连接着车站的信号和道岔系统,它们可以精确地控制列车的进出方向。

再从结构上看,您看到的“两根轨道”其实是组成一个完整轨道的两个“铁轨”。 火车之所以能行驶,是因为它的车轮有内外两侧的“轮缘”,这两个轮缘能够沿着铁轨的内侧滑动,确保火车在弯道时不会脱轨。而您看到的股道中间的那两根独立的铁轨,它们是彼此平行且有一定间距的,这个间距是根据火车的轮距来设计的,确保火车的轮子能够平稳地运行在上面。

所以,总结一下,进站轨道中间那“多出来”的两根轨道,也就是股道,它们的存在是铁路运输系统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运作的体现。它们就像火车站的“辅助车道”和“服务区”,默默地承担着分流、停靠、维修、编组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整个车站的运营更加顺畅、高效和安全。

下次您再看到这些轨道,不妨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交通网络中的“绿色通道”和“维修站”,它们共同为火车的安全准时到达和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是不是觉得铁路的世界也很有意思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桥梁护轨。

当机车车辆在桥头或桥上脱轨时,护轨可将脱轨车轮引导、限制于护轨与基本轨之间的轮缘槽内,继续顺桥滚出,以免机车车辆向旁边偏离撞击桥梁或自桥上坠下造成二次事故,也可帮助已脱轨的机车车辆重新被拖上基本轨。

上几张桥梁护轨的图:

再来补充介绍另外一种护轨——道岔护轨

护轨是固定型辙叉的重要组成部分,设于固定型辙叉的两侧,是控制车轮运行方向,防止其在辙叉有害空间冲击或爬上辙叉心轨尖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设备。在可动心轨辙叉中,一般仅在侧股设护轨,用以防止心轨的侧面磨耗。

目前我国道岔的护轨类型主要有钢轨间隔铁型、H型和槽型三种。

1.钢轨间隔铁型护轨结构

钢轨间隔铁型护轨如图1所示,采用普通钢轨作为护轨,用间隔铁保持各部轮缘槽宽度,在护轨内侧设4个轨撑以保持护轨的位置,采用半圆头方颈螺栓进行联结,是“75”型道岔护轨的主要形式。

间隔铁式护轨为不分开式结构,护轨与基本轨联结牢固,但现场调整不便,护轨垫板规格不统一。目前除“75”型道岔外,已不再采用。

2.H型护轨结构

H型护轨如图2所示,由普通钢轨加工的“H”形护轨、护轨垫板、调整片和联结螺栓组成。护轨与基本轨不直接联结,故又称作分开式护轨结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和轮缘槽宽度可使用护轨与撑板之间的调整片进行调整,不必调整轨距。

H型护轨取材容易,方便现场调整,安全性高,缺点是护轨加工量较大。为提高列车通过时的安全性,护轨顶面比基本轨轨顶高12mm。

3.槽型护轨结构

槽型护轨如图3所示,由槽型钢护轨、护轨垫板、扣板、调整片及联结螺栓等组成,为分开式结构,不但可以调整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当护轨一侧基本轨采用扣件扣压时,还可调整轨距,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护轨形式。

槽型护轨用钢量最少,经济性好,加工较为简单。缺点是需要专门轧制槽型轨,护轨垫板的受力也较大。


来源:《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user avatar

这种称为护轨,一般用于桥梁上的。一看拍摄地,高架桥上,此题终结。在2008年前后,桥梁护轨还是贴近正线轨道的,后来统一改成这种离得近的护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见。您观察到的进站火车轨道中间的那两根额外的轨道,在铁路行话里叫做“股道”或者“侧线”。它们可不是简单地放在那里装饰的,而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要明白,火车进站不是一脚刹车就能停好的。火车站的轨道系统是一个复杂且有组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提到日本的航空发动机,大家第一反应通常是“依赖进口”,特别是美国。但一说起火箭发动机,画风就变了,日本的表现相当亮眼,甚至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典范。这其中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清楚,保证不生硬、不套路。首先,我们得区分“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直击灵魂拷问,选哪个都像是在告别一部分自己,一部分对“存在”的理解。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真的面临这种选择,我会选择……飞往火星,去开垦那个艰苦但真实的荒原。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在自讨苦吃,甚至有些浪漫化的愚蠢。毕竟,火星,那个充斥着红色沙尘暴、稀薄大气和严酷辐射的星球,怎么比得上一个由代码构建.............
  • 回答
    .......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最终传递火炬的几位火炬手,可以说是中国冰雪运动的骄傲,他们身上的光环不仅来自于他们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代表着中国冰雪运动的传承与未来。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代表人物的运动员生涯和他们在此刻所承载的意义。首先,那位手捧火炬,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即将点燃的年轻面孔,是.............
  • 回答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导弹进行首次全射程试验,这不仅仅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次试验的意义深远,它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且与后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东风5”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的重大意义:.............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兵长利威尔·阿克曼,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粉丝群体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人气之高,早已超越了“角色喜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咱们得从多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一、 强大的实力,令人信服的“神”首先,最直观的,兵长强到没道理。在《进击的巨人》这个以绝望和死亡为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的画功,在我看来,确实不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致”或“华丽”。线条可能显得粗犷,人物比例有时也有些飘忽,场景的细节描绘或许不如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触那般细腻。但即便如此,它却能在漫画界掀起滔天巨浪,并连载如此之久,这背后一定有着远超画功的强大支撑。除了那被无数人称道的史诗级剧情之外,还.............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阿尼和吉克,确实是两个在粉丝群体里评价差异相当大的角色,以至于一个经常被“黑”,一个却很少挨骂。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表现、观众情感以及创作意图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先说说阿尼为啥招人“烦”。说白了,阿尼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她那股子“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特别是地鸣发动后的剧情,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失望。这种观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剧情节奏与合理性的失衡: 步子迈得太大,收束仓促: 地鸣的出现是整个故事最宏大、最颠覆性的设定之一。它直接将故事推向了全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叛逆的鲁鲁修》在结局上的相似性,以及后者更受好评的原因,确实是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动机和震撼的剧情发展著称,并在结局部分都选择了“牺牲主角以换取和平”的路线,但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
  • 回答
    确实,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一款电子产品,在香港购买比在大陆购买要便宜不少,而且大陆的上市时间也总是滞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复杂的商业和市场逻辑,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为啥在香港买更划算?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项项来看: 关税和税收是老大: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香港实行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仔细聊聊。很多人都会好奇,这脸上长毛(也就是胡须)到底图个啥?在咱们人类漫长的进化路上,身体上很多地方的毛都退化了,比如身上大面积的毛发,怎么脸上这撮毛反倒保留下来了呢?而且还能长得挺茂盛,有时候还成为一种“标志性”特征。首先,要说胡子为什么没被“进化掉”,得从“有什么作用”.............
  • 回答
    关于平行进口的兰德酷路泽(Land Cruiser)为何主要从美国和中东进入中国市场,而非日本本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连串复杂的市场逻辑、政策导向以及成本效益考量。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理解“平行进口”是怎么一回事。平行进口,简单来说,就是绕开品牌官方授权的销售渠道,通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触及到了航空器设计和海军作战的一个核心矛盾。简单来说,机腹进气的战机之所以不太适合舰载,主要是因为这种设计在起降过程中,面对舰上那极其特殊且严苛的环境时,会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咱们一步步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舰载机的“家”——航母,跟陆地机场有啥不一样。陆地机场通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