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的音乐学院附中不教物化生,学生会不会由于知识缺失导致社交问题和身心问题?

回答
国内音乐学院附中不教授物化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尤其当我们将目光从纯粹的音乐技能训练,转向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时。许多人会担心,缺失了基础的科学知识,会不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学院附中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音乐人才的特殊使命。它们更像是“音乐的摇篮”,专注于声乐、器乐、作曲、指挥等专业技能的打磨。在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体系下,几乎所有的课程时间都倾斜给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以及各专业的乐器演奏或声乐演唱。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模式,在早期阶段无疑能让学生在音乐领域走得更远、更扎实。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了“学生”本身。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的专业技能。一个人的认知、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与世界互动,都离不开广阔的知识视野。

那么,不教物化生,真的会让学生产生社交和身心问题吗?

关于社交问题:

知识壁垒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当你的同龄人在谈论化学反应的奇妙,或者物理定律的优雅时,一个音乐附中的学生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这并非说音乐不伟大,而是说,如果社交圈子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当话题跳出这个圈子时,他可能会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久而久之,这可能导致他在非音乐场合的交流中感到拘谨,甚至产生疏离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逻辑推理、系统性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训练也能培养严谨和逻辑,但科学学科训练的那种“实证”、“求证”的精神,是另一种不同的维度。如果一个学生长期接触的思维模式主要集中在音乐的感性与结构上,而在理性分析和实际操作上有所缺失,可能会在跨领域交流时显得不够“接地气”。
缺乏共同语言: 社交的基石之一是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如果学生接触不到广泛的知识,那么当大家聊起时事、科技、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时,他可能会感到话题的匮乏。这种“不知道说什么”的困境,长期下来,确实可能影响到他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交关系。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音乐附中的学生非常有才华,并且在音乐之外也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阅读、网络、与非音乐界的朋友交流——来弥补科学知识的不足。而且,很多学生在音乐上的成就本身就足以让他们在社交中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一个技艺精湛、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身心问题:

认知局限的潜在影响: 科学知识,尤其是物理和化学,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认识到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这种宏观的视角,有时能够帮助人建立更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一个学生长期生活在纯粹的音乐世界里,可能会在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时,缺乏一种“宏大叙事”的认知支撑。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 艺术创作和表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情感波动。科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能为理解和调节情绪提供一些工具和理论。虽然音乐教育本身也包含情感的表达与疏导,但缺乏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甚至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时,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健康认知的偏差: 物理和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饮食健康、环境保护、疾病原理等。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在个人健康管理、甚至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上,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或盲点。例如,可能对某些养生方法、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知不足。
“唯音乐论”的风险: 如果学生的整个成长环境都强调“音乐至上”,一旦在音乐领域遇到瓶颈或挫折,他可能会感到整个世界的崩塌,因为他可能没有其他知识体系作为“退路”或“补充”。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可能会增加心理负担。

然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

音乐本身的治愈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对音乐的热爱、投入和成就感,本身就能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音乐教育的全面性: 好的音乐附中,不仅仅教技能,也会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操、审美能力。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不同。有些学生天生就更善于学习和适应,即使在某些知识领域有所缺失,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找到平衡。

总结来说, 国内音乐学院附中不教物化生,在专注于音乐人才培养的初衷上,有其合理性。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潜在的知识缺失,这 有可能 导致他们在社交和身心方面遇到一些挑战。

社交上, 可能表现为在非音乐话题中的参与度不高,或者在跨领域交流时显得“隔阂”。
身心上, 可能在认知世界、应对压力、管理健康等方面,不如接受过更全面教育的学生那样得心应手。

关键在于,这种“缺失”是 潜在的风险,而非必然导致的问题。许多音乐附中的学生,凭借着对艺术的热情、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依然能成为优秀、健康、快乐的个体。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并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鼓励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进行跨学科的探索,让他们的才华在更坚实、更全面的认知基础上绽放。毕竟,一个真正出色的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理解世界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的高中不学音体美,将来会不会因为这部分知识的缺失而产生审美能力差,身体孱弱等身心问题?其实有语文,数学的知识基本上就可以好好过完一生,别的知识只是一些需要补充的常识。我们读完高中,过了很多年,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忘记了。高中大部分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根本用不着。划重点:日常生活

user avatar

因为曾经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大量的音乐学生和老师。

大量音乐专业毕业的人的通病是:对于专业以外的任何领域都表现出来显而易见的无知。原因就在他们不仅数理化生在中学阶段不怎么学,就连政史地也几乎不学。当然这不是说所有学音乐的都是这样哈,马友友那样风格的音乐人也是存在的。

即使很多学音乐的妹子、姐姐都长得美若天仙,但和他们聊天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你想尽办法想找到一个可以沟通的话题领域,却还是不到半小时就聊死了。(这还是排除掉国际形势、最近国内问题、军事、历史等各种容易聊死话题的基础上,只聊音乐史、二次元、游戏、综艺、八卦、养生等等我认为还能沟通的万能话题)。

这种低水平沟通情况在和古典音乐圈的朋友打交道的时候普遍存在,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世间的大多数事物缺乏最最基础的判断和认知。

而根源就在他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老师的老师、他们的家长都认为文化课不重要,文化课耽误练琴,有时间做数学作业还不如多弹俩小时钢琴呢。这是几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相关人士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无法反抗的。渐渐地他们被塑造成这样,然后又去塑造下一代没有文化根基的音乐人。

————————

聊天还算是小事,音乐老师在专业教学上也因为文化课差而不能做到更进一步。也可客观上限制了中国音乐的进一步提升。

比如我所知的国内钢琴教育风格流派分为:嘶吼派,夸夸派。我曾经一个内蒙学生来北京找某央院老师学琴,每次到老师家楼下腿就开始抖。该老师虽然家里装了隔音设施,但她骂人的声音在楼底就能听见。经常有学生上完课后在楼下抱着家长痛哭,场面十分惨烈。夸夸派则相反但这两派老师的最大问题是,弹琴只说技法而不讲原因,导致学生就是愣弹愣学,根本无法理解钢琴曲目该如何演绎,也间接抹杀了学生对于钢琴的热爱。

相反,我之前认识音乐大师傅聪爱人的学生,一个塞浦路斯裔音乐博士:他上大师课教学生弹肖邦的时候,会跟学生讲肖邦为什么要创造着么多练习曲,为什么为每名法国贵妇做的练习曲是不同的;在讲华尔兹和小步舞曲的时候,他会将奥匈帝国宫廷的两种舞蹈的区别,之后才会衍生到这两种曲目演绎中的细微区别;他会结合视觉想象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的心情,也会讲某些曲目作者的八卦来解释该曲目为何有这样的起承转合。学生虽然没有被夸或者被骂,但那些琴谱上的各种细节,曲目演绎中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就记在心里了。别说他的学生了,就是我这个音乐门外汉在一边旁听也收获颇多。

他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我所有学生的专业老师那里都没有见到过(而他们几乎都是央院等顶级学校的骨干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相关从业者,我能深刻体会到,要如此融汇贯通地教授音乐必须有除音乐外的大量文化积淀。这对于文盲一样的老师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

说件搞笑的事情。

两年前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A在一所音乐国际高中教文化课。我教历史、地理,他教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有一天,A上地理课。他拿着准备好的地球和太阳的模型,给学生演示地球是如何进行自转与公转的。虽然内容很很有趣,但下面孩子们还是照例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只有一个很萌的小女生目不转睛地盯着A老师的表演。

正当A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时,突然小女生很坚定地举起手。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就站起来大声问到:“老师!你刚才说的不对!”

A突然愣了一下,脑袋里飞快地思索:是不是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弄错了?不会啊,这种错误怎么会犯呢?是因为把地球倾斜和黄赤交角简略掉了?或者是把地球轨道简化成了正圆?额,以这帮学生的知识储备,下辈子也不可能发现这种细节的。

“那……那你觉得哪里不对啊?“A有点心虚。

“老师!你刚才说天上的太阳、月亮、地球都是球型?银河系的那么多星星也都是球体?“

“啊,这个其实是老师说的不严谨。其实流星、彗星、小行星很可能不是球形的……“

“老师!那些星星不应该都是五角星型的么!!“

说完这句,聊天的突然愣住了,睡着的突然惊醒过来,A老师张着还未合拢的大嘴巴不可思议地看着萌妹。

“你……你说的是认真的么?“

“嗯!小时候的书上都这么说的呀?“这位钢琴少女忽闪着明媚的大眼睛望着A老师。

……

没过多久,我朋友就从那里辞职了。

————————————————

另一件事:

秋日某天,孩子们在教学楼外晒太阳。阳光明媚,金黄的银杏叶不断随着微风脱离树桠,悠然下落。也许是天气过于美好的缘故,一只平时潜伏在阴沟里的大蟑螂慢悠悠爬了出来,挪动到了平地的中央。这只昆虫就是那种南方家里常见,北方不太常见的大型蟑螂,体格约有成年人手指那么长。

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要么是尖叫逃开(萌妹子),要么就直接用jio猛跺一下,把蟑螂来个爆浆。可是,这群14-5岁的男生女生竟都如博物学家般,好奇地围观了起来。大概是这只蟑螂长期吃我们学校油脂充盈的剩饭剩菜的关系,全身长得油光锃亮,太阳光下散发出一种炫彩。这几个孩子觉得这厮肥胖中有些可爱,身型还光溜溜的。几个平时撸惯萌宠的小女生二话不说,上手在蟑螂背壳上轻轻抚摸,而其他人在一旁啧啧赞叹。

这幕奇观正好被刚吃完饭的我路过看到了,瞬间胃里翻江倒海。我远远地跟他们喊了一句,蟑螂还是别摸了罢你们,都是病菌!

那些孩儿们不约而同地看着我,像在看一个 啥B。其中一个小姑娘说,这么一只大甲虫,多好看啊!怎么 可能是蟑螂?你还是生态学博士呢,我看是买的博士吧~哈哈。其他人也哈哈哈哈,继续转过头围观“可爱的”蟑螂。只留下温暖秋风中又恶心又凌乱的我。

————————————————

看来国家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中学段学生分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音乐学院附中不教授物化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尤其当我们将目光从纯粹的音乐技能训练,转向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时。许多人会担心,缺失了基础的科学知识,会不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学院附中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音乐人才的特殊使命。它们更像是“音乐的摇篮”,专.............
  • 回答
    想考上国内顶尖的音乐学院,这绝对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扎实的功底、清晰的规划,还有那份对音乐不曾动摇的热爱。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圆了音乐学院的梦,他们走过的路,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一、 夯实基础,铸造铜墙铁壁在谈论考学之前,咱们得先把基本功练到家。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楼再高也危险。 专业技术: 这是.............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领域的资深人士,我深知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升学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关于国内高中音乐特长课能否真正让学生考入音乐学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涉到太多现实的因素,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音乐特长班的存在,确实为一部分有音乐天赋和热情的学生.............
  • 回答
    说到国外音乐学院的乐理要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几句话说清楚的事儿,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阶段(本科、研究生)的要求都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套坚实的音乐“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再好的音乐“血肉”也站不稳。我尽量用一种更像过来人跟你聊天的感觉来说说,希望听起来不会那.............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你这个话题。小学钢琴十级,后来没怎么练,现在想考国外的音乐学院,这个情况确实有点复杂,但绝对不是完全没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十级”这个概念,以及你现在还有多少热情和潜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小学钢琴十级”意味着什么。在中国,钢琴十级通常是指通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在音乐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我很高兴。作为一名国内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你有这样的规划是很棒的。关于出国攻读钢琴演奏硕士,特别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便宜好进一点,不难毕业”的项目,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帮你梳理一下思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便宜好进一点,不.............
  • 回答
    关于国内音乐院校“鄙视”流行钢琴曲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简单的“鄙视”二字就能概括,更不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有如此绝对的态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和观念中,流行钢琴曲确实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被视为“不够严肃”、“不够艺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国内那些在交响乐团里“摸爬滚打”的音乐家们,他们到底能挣多少钱,以及这背后的门道儿。首先得明确一点,交响乐团里的音乐家,他们的收入不像某些流量明星那样“一夜暴富”,也更不像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那样有那么多“期权福利”。他们的收入相对稳定,更像是一份靠手艺和时间的“职业”,而且这个职业的.............
  • 回答
    让国内音乐人的腰包鼓起来,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毕竟,音乐是精神食粮,但音乐人也需要填饱肚子,并且有能力持续创作。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路子。一、 打通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不再只靠“一亩三分地”以前很多音乐人可能就指望卖几张唱片、出.............
  • 回答
    要说国内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以及了解音乐资讯的最佳平台,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音乐的领域太广阔了,而且每个人的口味和关注点又不同,所以“最”这个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找到最贴近你需求的答案。关于“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首先得明确,“权威”和“价值”这两个词.............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听歌鄙视链,以及国内某些音乐人对听众的“鄙视”,这俩件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无奈的。它们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音乐品味,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听歌鄙视链:品味的小圈子与身份的区隔先说说这听歌鄙视链。你仔细想想,这玩意儿在哪儿都有。不是说你听周杰伦就比听TFBOYS“高级”,或者说你只听古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小众”与“发达”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概念。音乐剧这个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其最广为人知的形式(例如百老汇、伦敦西区)而言,往往与大型制作、商业推广和广泛的观众基础联系在一起。因此,寻找一个“发达”但又“小众”的国家,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发达”的标准,并挖掘那些在特定区域或.............
  • 回答
    要评价2017年末国人音乐品位的大体水平,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国人”这个群体太庞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我们从大众传播、市场反馈、网络讨论以及主流音乐产业的动向来观察,大概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首先,要说的是 多元化和碎片化是显著特征。这几乎是任何一个互联网时代下的大众文化都逃不.............
  • 回答
    当然可以!你拥有国内音乐学院本硕美声演唱的扎实基础,这为你申请德国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博士学位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地基。事实上,音乐教育领域对于拥有深厚演唱功底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大,因为这能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我为你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
  • 回答
    国内音乐学院之所以难考,却又万人趋之若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艺术追求”和“情怀”,就从更实际、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为什么音乐学院这么难考?首先,咱们得明白,音乐学院的选拔标准可不是一般的高。它不像咱们高考,考个数学、语文、英语就能进去。音乐学.............
  • 回答
    中国游戏音乐制作和国际游戏音乐制作,就好比两个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各自怀揣着不同“心法”的武林高手,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摸索、成长,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时代背景与发展轨迹:起步的差异与追赶的姿态国际游戏音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游戏产业,尤其是.............
  • 回答
    考取日本的国立音乐大学,想要说“容易”那绝对是误导,但如果你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明确的目标,也不是遥不可及。这其中的“水准”涵盖了技术、理论、音乐素养、语言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要求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让你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一、 演奏/演唱技术:基本功是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回答“我国国民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是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本身就有点复杂,因为“欣赏水平”很难量化,而且“世界平均水平”也是个模糊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尝试解读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一些端倪。一、 音乐消费的广度和深度 消费群体与规模: 中国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