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里,最让我动容的,是林日朗作为一个父亲的无力感。
一个家庭幸福,生活安稳的人,为了孩子拼命赚钱,打多份苦工,筹集医药费。一个文字工作者,放弃自己的尊严,恳求医生多给自己一小时的时间,不顾还不上钱可能发生的后果,去借高利贷,跪着给医生塞红包。一个勤勤恳恳工作,从不逾越规则半步的老实人,选择拿枪劫持医院,演一出戏,把自己塑造成恶人、暴徒,好逼那些“大人物”归还本该排到自己孩子的心脏。
可即便林日朗做了这么多,拼尽了全力,触犯了法律,还是要豁出自己的命去才能救得了自己的儿子——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即便努力也不会有结果,但林日朗身上,事实显得格外残忍。
我是一个不那么坚定的丁克主义者。有的人选择丁克是因为不喜欢小孩,有的人选择丁克是因为向往自由,不希望被孩子束缚,我不是。我喜欢孩子,常常幻想自己有个女儿,我也热爱安定,羡慕有烟火气的家庭生活。我不生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自己作为父亲还不够格,无法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恐惧自己永远达不到标准。
我有一个好朋友,去年年中刚刚有了儿子。三五好友聚餐庆祝时,我问他,那是什么感觉?他说,成为父亲,就意味着你要成为超人,要准备好承担付出一切的责任。
可人是无法成为超人的。
观影过程中,我几次想起寻子14年的孙海洋。孙海洋的女儿在文章中写:寻找孙卓的14年里,爸爸一直都是坚强的形象。我没有看他哭过,他身上有种力量,像浇不灭的流火,相既枯又荣的草一样野蛮生长,爸爸靠着这种信念坚持下去,14年,他一直在用手掌护住这一丝火焰。
孙海洋和另一名被拐儿童的父亲彭高峰关系很好,2011年,彭高峰的儿子被找了回来,孙海洋开心地去机场迎接彭高峰,被一群记者围住,有记者问他什么心情:“是不是希望孩子是孙卓?”
电影中,林日朗攥着达马医生的领子哭的时候,我鼻子一酸,我联想到之前看到的报道:孙海洋坐在凳子上开始哭,他哭得坐都坐不稳了,几乎从凳子上滑落。
林日朗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用过所有方法仍无能为力后,只能奢求同样为了孩子的市长龙丹能帮他演出戏。龙丹当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同样作为父亲的他,完全能理解林日朗的心情与他所做的一切,他抱有罪恶感的感激与愧疚,让他能帮林日朗,尽管代价是牺牲林日朗的生命,但终究多了颗心脏去救孩子。
林日朗相信龙丹、谅解龙丹、宽恕龙丹,林日朗对龙丹怒吼,说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会为孩子做一切,可不会去抢。但如果林日朗有机会、有权力,他真的不会吗?林日朗知道,龙丹与自己在作为父亲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绝望,一样如溺水的人般,渴求抓住上岸的绳子。
或许林日朗本就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无济于事,他所执行的Plan B,从一开始,目的就是确保自己的死有价值。
有人说,《误杀2》是残酷的,但在我看来,《误杀2》中的温柔要更令人瞩目一些,作为小人物的林日朗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路来,就像电影里说的,萤火虫纵然无法与太阳争辉,但在黑暗之中,会格外光明。
《三体》中,常伟思问汪淼:“你的人生中有重大的变故吗?这变故突然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你来说,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完全不同。”
汪淼说没有。
常伟思说:那你的生活是一种偶然。
字幕彩蛋时,影片给了温暖的happy ending PlanC。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偶然,我们能偶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能偶然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能偶然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