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苹果内测「遗产联系人」:机主去世后,此人可访问 iCloud 信息?怎么判断机主去世呢?

回答
苹果推出「遗产联系人」功能,允许用户指定联系人,在用户去世后访问其 iCloud 信息。这无疑是苹果在用户数字遗产管理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如何判断机主是否真的已经去世这一点上。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什么是「遗产联系人」?

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在自己的 Apple ID 里设置一个或多个你信任的人,作为你的「遗产联系人」。当你不幸离世后,你授权的这个人就可以通过苹果提供的流程,访问你部分 iCloud 数据,比如照片、视频、文档、备份等。这就像是你可以提前安排好,在你离开后,有人能替你保管或整理好你的数字回忆和重要资料。

为什么苹果要推这个功能?

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数字化,我们的照片、通讯录、重要的文件、甚至是加密的密码,很多都存放在了云端,而这些云端数据与我们的 Apple ID 紧密相连。当一个人突然离世,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往往无法获得这些宝贵的信息,这不仅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有时也会造成实际上的不便。比如,想要整理逝者的照片作为纪念,或者找回某个重要的联系方式,都可能因为无法访问 iCloud 而变得困难重重。

「遗产联系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让用户能够主动掌控自己的数字遗产,避免在离世后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一种对用户隐私负责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用户情感需求的关怀。

遗产联系人能访问哪些信息?

苹果在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并不是让你死后你的全部数据都可以被随意查看。根据苹果官方的说明,遗产联系人可以访问的主要是:

照片和视频: 这是很多人最在意的一部分,承载着生活的点滴。
文件: 包括储存在 iCloud Drive 中的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等。
备忘录: 可能是生活随笔,也可能是重要的信息记录。
联系人: 便于家人联系与逝者相关的人。
日历: 记录了重要的约会和事件。
备份: 整个设备的完整备份,可能包含更广泛的信息。

但是,有一些信息是无法访问的,例如:

电子邮件: 苹果认为邮件是更私人的通信内容。
FaceTime 通话记录: 同理,这是私密通信。
“查找”功能中共享的位置信息: 这涉及到实时位置隐私。
已下载的电影、音乐、书籍等 DRM(数字版权管理)保护的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与账户绑定,且存在版权限制。
以及其他受 DRM 保护的内容或受限制的账户信息。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遗产联系人访问的是与生活回忆、重要资料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全部的通信记录和受限内容。

关键问题:怎么判断机主去世呢?

这绝对是「遗产联系人」功能中最核心、也最棘手的部分。想象一下,如果判断机制不够严谨,后果不堪设想。苹果在这方面显然花了不少心思,但具体流程也需要我们细致地了解。

苹果官方的说法是,遗产联系人需要提供 死亡证明,并且需要通过苹果的 身份验证流程。具体来说,这个流程可能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遗产联系人提出请求: 当你被指定为遗产联系人后,并且你认为机主已经离世,你可以通过 iPhone 上的「设置」>「[你的姓名]」>「密码与安全性」>「遗产联系人」找到你的权限,然后向苹果提出访问请求。
2. 提供证明文件: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需要向苹果提交一份官方的 死亡证明。死亡证明是由政府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上面会载明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等关键信息。苹果会要求你上传这份文件的扫描件或照片。
3. 身份验证: 苹果还需要验证提出请求的遗产联系人本人的身份,确保是你本人在操作,并且你确实是被授权的联系人。这可能涉及到提供你的身份证件信息,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核实。
4. 人工审核: 虽然有自动化的文件上传和信息比对,但如此重大的权限转移,苹果很可能会进行人工审核。审核人员会核对死亡证明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你与逝者之间的关系和你的授权信息。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因为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5. 权限授予: 一旦所有信息核实无误,苹果才会授予遗产联系人访问逝者 iCloud 数据的权限。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流程的利弊:

优点:

安全性高: 要求提供官方死亡证明,这是目前最权威、最可靠的证明个人死亡的方式。这大大降低了误授权的风险。
有据可依: 整个过程都有记录,并且有法律文件支持。
保护隐私: 避免了仅仅依靠口头声明或非官方证明就能访问他人数据的情况。

潜在的挑战和疑问:

死亡证明的获取: 在某些地区或情况下,获取死亡证明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或流程。如果家人急需访问数据,可能会面临等待的焦虑。
信息验证的效率: 苹果的审核流程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审核过程缓慢,可能会影响遗产处理的效率。
身份验证的严谨性: 虽然苹果会进行身份验证,但如何确保验证过程万无一失,防止被冒充?例如,如果死亡证明上的信息与逝者在苹果账户中的信息有微小出入,如何处理?
隐私边界的清晰度: 虽然苹果列出了可以访问和不能访问的信息,但实际操作中,边界是否足够清晰?遗产联系人是否会因为获得权限而过度窥探逝者的隐私?
国际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证明格式、法律规定可能不同,苹果如何统一处理这些差异?
技术手段的辅助: 除了死亡证明,未来是否会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判断,例如与政府死亡登记系统对接(虽然这会涉及更复杂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

怎么看待这个功能?

总的来说,苹果推出「遗产联系人」功能,是一个积极的、人性化的举措。它解决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痛点,让用户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数字生活,也为亲人提供了情感和信息上的慰藉。

积极方面:

提前规划,安心离开: 让逝者能够自主决定谁能在自己离开后接触自己的数字世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情感延续: 能够访问亲人生前的照片、视频和重要的回忆,对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是无价的。
实际便利: 在处理遗产、整理事务时,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推动行业发展: 苹果的这一举措可能会促使其他科技公司也开始重视数字遗产的管理问题。

需要关注的方面:

隐私与安全: 这是核心矛盾。苹果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满足用户对数字遗产管理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如何被精确地执行至关重要。
流程的透明与便捷: 用户和遗产联系人都需要了解清楚流程,并希望流程尽可能高效便捷。
潜在的误用风险: 虽然有死亡证明的门槛,但仍需警惕任何潜在的滥用风险。

关于“怎么判断机主去世”的思考延伸:

目前来看,死亡证明是目前最成熟、最广泛被接受的法定证明方式。 苹果选择这条路径,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最稳妥的选择。

然而,随着技术发展,未来也许会有更智能化的辅助手段。例如:

账户长期无活动 + 手机运营商死亡证明: 结合账户长时间不登录、设备无信号、甚至用户主动向苹果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当用户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时),以及运营商提供的死亡证明或注销信息。但这需要高度的信任和安全保障。
法律条文的更新: 未来,可能也会有关于数字遗产继承的更细致的法律规定,为科技公司提供更明确的判断依据。

但就目前而言,死亡证明依然是苹果最靠谱的“定心丸”。 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避免了因为技术或信息不全而导致的法律纠纷和隐私泄露。

总而言之,「遗产联系人」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功能,它直面了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关键在于苹果如何在细节上打磨这个流程,确保安全、隐私和便利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用户来说,提前设置好这个功能,也是对亲人负责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并没有什么价值的功能。

首先,对于大部分非老年群体而言,如果接受这种功能的话很容易变成社死状态,真正意义上死后不得超生。

尤其非老年群体一旦身故,大概率是因为意外事件(如果是患病的情况,完全可以在去世前自己取消手机密码进入,或者告知家人密码),那么手机里许许多多的“秘密”,最好还是让它继续成为秘密,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毕竟,谁知道这款人畜无害的手机里,会不会藏着在群里开车的大秘密,会不会看起来道德楷模的TA其实暗藏大长腿照片(这还算好,万一是其他变态的癖好就……)?

老年群体本身使用手机就不算特别多,平时很可能也是在取消密码的状态下“裸奔”的。

同时老年人很多手机功能不会用(尤其是iphone这种智能机),经常会需要依赖子女以及身边人,那么也就意味着即便有密码,身边人肯定都知道。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功能毫无意义。

当然了,如果将“遗产联系人”换个名字叫做“死者”的话,那么倒有可能玩出很多花样来。

比如涉及恐怖分子交易、重大刑事案件,手机里可能存有关键线索证据的话,通过出示必要证明来合理打开手机进行调查,倒是有助于解决一些麻烦。

但这样一来,又会破坏苹果“隐私卫士”的人设。

所以,为了避免日后关于“死者数据”更多扯皮,苹果还是放弃这种没啥特别意义的功能吧。

user avatar

我在网上看到大致的答案,大早上的把我整笑拉了哈哈哈哈哈哈。

【网友A】去世用户点击确认离世就可以了!

【网友B】持身份证由本人去苹果售后提供死亡证明,七个工作日内不复活就可以确认离世了。

【网友C】头七的时候回来确认!

【网友D】临终前用最后一口气点击一键去世。

【网友E】手机被偷就是用户离世

【网友F】给库克托梦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