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有哪些缺陷?

回答
日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但就像所有语言一样,它也存在一些被认为的“缺陷”或不便之处。这些“缺陷”的看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目标、母语背景以及对语言效率的侧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日语的“缺陷”:

1. 复杂且不规则的书写系统:

这是日语最常被提及的“缺陷”之一。日语的书写系统由三种主要的字体混合而成:

汉字 (Kanji):
数量庞大且多音多义: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数量非常庞大,即使是常用汉字也有几千个(常用汉字约2136字)。更糟糕的是,每个汉字往往都有多个读音(音读和训读),而且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生”字可以读作「せい」(sei)、「しょう」(shou)、「い」(i)、「うまれる」(umareru) 等,含义也包括“生命”、“出生”、“生吃”、“生长”等。
书写困难: 许多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记忆和书写都非常困难。即使是母语者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巩固。
同音异义字: 一些读音相同的汉字,意思完全不同,但如果只听声音,很难区分,需要通过汉字来明确。

平假名 (Hiragana) 和 片假名 (Katakana):
同音异义: 虽然每个假名代表一个音节,但仍然存在很多同音异义的词语。例如,「はし」(hashi) 可以是“桥”(hashi)、“筷子”(hashi) 或者“边缘”(hashi)。书写上如果只用假名,有时会产生歧义。
发音的局限性: 日语的发音系统相对简单,音节数量有限,很多外来语的音需要通过片假名进行近似的转写,导致发音和原语言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罗马字 (Romaji):
不规则性: 虽然罗马字可以帮助初学者拼读,但其拼写规则也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例如长音的表示(如「おおきい」可以写成 ookii 或 oukii,两种写法都可能存在),以及一些特殊的发音转写。
影响学习深度: 过度依赖罗马字会阻碍学习者真正掌握日语的发音和音节结构,影响后续学习。

总结: 这种混合了三种字体的书写系统,虽然为日语带来了丰富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但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记忆负担,尤其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敬语系统的高度复杂性:

日语的敬语系统是其另一大“缺陷”。它极其发达,并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包括:

尊敬语 (Sonkeigo): 抬高对方的言行。
谦让语 (Kenjougo): 贬低自己的言行。
丁寧语 (Teineigo): 表示礼貌和尊敬,是最基础的敬语。

细节:

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对应的敬语形式: 很多动词都有专门的尊敬语和谦让语形式,比如“食べる” (taberu 吃) 的尊敬语是“召し上がる” (meshiagaru),谦让语是“いただく” (itadaku)。名词和形容词也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敬语词汇。
等级和场合区分: 应该使用哪种敬语,取决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年龄、亲疏关系以及交流的场合。错误的敬语使用会显得非常不礼貌甚至冒犯。
语境依赖性强: 敬语的使用非常依赖语境,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也可能影响敬语的选择。例如,在谈论自己的家人时,对家人要使用谦让语,但当对方谈论自己的家人时,你则需要对对方的家人使用尊敬语。
记忆和运用困难: 记住大量的敬语词汇和规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要在实际交流中灵活准确地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很多日本人也表示在掌握和使用复杂的敬语时感到困扰。

总结: 敬语系统虽然体现了日本社会注重等级和礼仪的文化特点,但在语言学习和实际交流中却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使得非母语者在区分和使用时容易出错。

3. 语序相对灵活但存在潜在歧义:

日语的语序相对来说比一些西方语言更灵活,主要是因为其格助词(如「は」、「が」、「を」、「に」、「へ」、「と」等)能够指示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

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互换(一定程度上): 例如,“私はりんごを食べます” (Watashi wa ringo o tabemasu 我吃苹果) 和“りんごを私は食べます” (Ringo o watashi wa tabemasu 苹果,我吃)在意思上差别不大,都是表达“我吃苹果”。
可能导致信息不确定性: 尽管格助词提供了指示,但当句子结构复杂,或者助词使用不当,或者在省略的情况下,仍然可能产生歧义。例如,如果前面提到了“A”和“B”,后面出现“彼はそれを気に入った” (Kare wa sore o kiniitta 他喜欢它),听者可能不清楚这里的“彼”和“それ”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信息传递效率: 在某些情况下,灵活的语序可能不如固定语序的语言那样高效地传递核心信息,需要听者或读者通过上下文进行更多的推断。

总结: 虽然格助词的存在使得日语语序比完全没有格助词的语言更有序,但其灵活性也带来了一定的信息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复杂句或口语省略多的情况下。

4. 发音和语调的相对单一性:

与一些拥有复杂发音系统(如声调、丰富的辅音、不同的长短音)的语言相比,日语的发音系统被认为相对简单。

音节结构有限: 日语的音节结构主要为“子音+母音”或单一母音。缺乏复杂的辅音簇或多音节组合。
平坦的语调: 日语的语调起伏相对较小,整体感觉比较平坦,没有像中文那样的声调变化,也缺乏像意大利语那样富有戏剧性的语调。
对声调语言学习者的挑战: 对于母语是声调语言(如中文、越南语)的学习者来说,日语缺乏声调可能让他们觉得“单调”,但反过来,对于一些学习声调语言的日本人来说,掌握声调也是一项挑战。
一些发音难点: 尽管整体简单,但日语中的一些发音,例如「ら行」的颤音(虽然不强烈的颤音),以及区分「ん」(n) 在不同位置的发音,对一些学习者来说也可能存在困难。

总结: 相对简单和单一的发音系统,可以看作是学习上的便利,但从语言表现力或音乐性上来说,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其不如其他语言丰富。

5. 词汇的限制和外来语的依赖:

固有词汇的局限性: 日语的固有词汇相对有限,很多现代概念、科技词汇等都依赖于汉字词或外来语。
外来语的音译问题: 如前所述,片假名转写的外来语在发音上可能与原语言有较大差异,并且大量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可能会导致一些日本人对使用纯日文词汇感到不适或认为不够时尚。
缺乏一些特定的表达: 有些在其他语言中非常常见或容易表达的概念,在日语中可能需要较长的解释或使用比较生僻的词汇。

总结: 虽然外来语的引入丰富了日语的词汇,但其音译的限制以及对固有词汇的某种依赖,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缺陷”。

6. 口语的省略和模糊:

日本人的沟通方式倾向于委婉和含蓄,这在口语中表现为大量的省略和模糊表达。

主语和宾语的省略: 在上下文明确的情况下,日语口语中常常省略主语和宾语。例如,如果两人都在讨论同一件事,一方说“終わった?” (Owatta? 结束了?),另一方回答“うん、終わった” (Un, owatta 嗯,结束了),这里的主语“それ”(它)和“私”(我)都被省略了。
模糊和委婉的表达: 日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是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或显得更为礼貌,但这些表达在直译或直接理解时可能不够清晰。例如,用“ちょっと…” (Chotto... 有点…) 来拒绝或表示不同意,而没有明确说出原因。
对非母语学习者的挑战: 这种大量的省略和模糊表达,对于不熟悉日本人际交往习惯和语言潜规则的学习者来说,极大地增加了理解难度。

总结: 口语中的省略和模糊虽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却带来了信息传递上的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挑战。

总的来说,日语的“缺陷”更多地体现在其学习难度和沟通的复杂性上,尤其是对于非母语者而言。 它的书写系统、敬语、词汇以及口语习惯都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然而,这些所谓的“缺陷”也是日语魅力的来源,它们反映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使得日语成为一种充满深度和层次的语言。理解这些“缺陷”有助于学习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一张图:

user avatar

一句话不听到最后一个单词根本不晓得日本人是要表达是或不是,要或不要,好或不好。日本人最喜欢以双重否定表肯定,又喜欢长句,所以耐着性子听听听,一口气上不来的悬浮感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使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焦虑了。

日语过度关心别人。看似过度关心别人,其实反为自己的思维带来更多的繁琐,使用过多的不确定式(らしい、じゃないか、ようです),特别喜欢自我推量(だろうか),什么都是轻轻的,委婉的,暧昧的,意识潜存着大量的冗余负债,情绪压力大,使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焦虑了。

日语过于在意细节。被动、未然、役使等变形就不说了,格助词に、で、が,似乎要谨慎提神分辨,才知道我是被人做了还是我做了别人。日语总是在超小境界内做着超强分辨率,好像用显微镜放大N倍,却一直回环往复的原地打转,我再看下去势必会变成一个对细节流连忘返的变态。

一些名著也罢了,最近市面上的新出小说都不忍看,不仅省略主语,还喜欢玩意识流、蒙太奇,短短几页内就切换了三个主角。并没有写多么智商高的文章,完全靠迷宫似的形式主义增加故弄玄虚的气味,当你看清楚他写的是什么后有种恨不得fuck地球的被欺骗感,使得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加焦虑了。

此外奇装异服的片假名...太令人焦虑了太令人焦虑了。

user avatar

●語音過於簡單導致同音異義語奇多

比較容易踩雷的一些發音譬如:か、し、こ、い、き、ぎ以及せい、こう、しょう、ひょう、きょう、とう、そう、えい、かん、しん、せん等這種[-ei],[-ou],[-you],[-an],[-in],[-en]式結構,主要跟中古漢語有關在此就不贅述。

舉個實例,「こうしょう」一個發音你能想到不下三個詞(現代仮名遣い及人爲母音調和的鍋):

交渉、高尚、公証、考証、口承、鉱床、厚相、哄笑、工廠、興商、工商、公傷、公称、校章、工匠、好尚、高唱、公娼、高唱、高承、交鈔、康正、行賞、口証、孝昭、高翔、甲生、興正、交唱、口誦、咬傷、香粧、高商

甚至有的同音詞幾乎是相反的含義:

へんざい(偏在、遍在)、れいぐう(冷遇、礼遇)、きょうえん(競演、協演)、ばいしゅん(売春、買春)

本身打頭的お在部分同音詞裏變成美化語:

おしょくじけん(汚職事件、お食事券)、おきもの(置き物、御着物)

語音過於簡單+人爲母音調和(簡單㸃說就是把像au這樣的更複雜的韻人爲“修正”成ō這樣更簡單的韻的行爲)㑹出現一些很奇葩的例子,譬如:

「王を追おう」 Oo o Ooo ->原本應是 Wau wo Opau.

「尾を覆おう」 O o Oooo ->原本應是 Wo wo Opopau.

「甥を負おう」 Oi o Ooo ->原本應是 Wopi wo Opau.

「法王を追おう」 Hoooo o Ooo ->原本應是 Popuwau wo Opau

「鳳凰を追う王を覆おう」 Hoooo o ou oo o Oooo ->原本應是 Poh'wau wo opu wau wo opopau.

「鳳凰を追う王を負う法王を覆おう」 Hoooo o ou oo o ou hoooo o Oooo ->原本應是 Poh'wau wo opu wau wo opu popuwau wo Opopau.

「只々暖かくなくなかったのだ」

Tadatada Atatakakunakunakatta noda

「あなた方がカタカタ貴子の肩を堅く叩くから」

Anatagataga katakatatakakono kataokatakutatakukara

●不大允許合詞,合詞能力低,比漢語更容易出現長大語(ちょうだいご)、信息量密度低

封城:都市を封鎖する

樂理:音楽理論

離調:一時転調

維權:権益を保護する

突變率:突然変異率

恐髙症:高所恐怖症

益腦:頭脳活性化

科技:科学技術

空難:航空亊故

交警:交通警察

地陷:地盤陥没

助眠:睡眠を改善する・よく眠れる・すぐ眠れる・睡眠の質を高める

代練:代行プレイ

陪玩・帶練:協力プレイ

尾號:末尾番号

炒菜:野菜炒め

戀童癖:小児性愛障害者

代購:代理購入

懶政:粗慢な政策

内録:システム音の録音・パソコン音の録音・パソコン上の音声の録音

回録:ループバック録音

亂序:狂った順序、順序から外れた、順不同

酒駕:酒気帯び運転・飲酒運転

日均起降數:日平均発着回数

等響曲線:等ラウドネス曲線

路癡:方向音痴

迷向:空間識失調

蚊香:蚊取り線香

驗㚺棒:妊娠検査薬

起歩價:初乗り運賃

過曝露光過多

焦距:焦点距離

乳突:乳様突起

磁共振:核磁気共鳴

邊檢:入国審査

飛機:飛行機

疫區:感染地域

第二疫區:感染者数の二番目多い地域

疫情:疫病の発生状況

野戰:野生のモンスターとの戦闘/バトル/対戦/闘い

野怪:野生のモンスター

壓槍:反動制御/リコイルコントロール

植牙:歯牙再植

代㚺:代理母出産

致癌物:発ガン性物質

內鏡括約肌切開術:内視鏡的乳頭括約筋切開術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内視鏡的粘膜下層剥離術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内視鏡的逆行性胆管膵管造影

髙通測序:ハイスループット塩基配列解析決定/遺伝子スクリーニング/ハイスループット塩基配列解析/ハイスループットゲノム配列解析/ハイスループットシーケンシング/ハイスループット遺伝子検査/ハイスループット遺伝子発見

測全序:全ゲノム配列決定/全ゲノムシーケンス/ホールゲノムシーケンシング

像這樣基本上日語基本上不大容易對漢字詞彙進行合詞,尤其是在一些專門用語領域這個現象尤其常見,造成原本就冗長的語言表達更加冗長,信息量密度低。

●基本無法臨時縮語

這個屬於上面的延展。在中文中,如果在一定的前後文語境下,對某個很長的詞進行縮略,基本上大部分時間聽話者是能get到意思的,但在日語中㑹很難。

●八九十年代過剩地引入外來語,カタカナ語太多

甲醛:ホルムアルデヒド

有的明明有本土和語,也硬是多餘地引入外來語

セラミッククラウン治療 歯牙再植

アグリー 支持、同意

アジェンダ 課題、議題

アサイン 任命、割り当てる

エビデンス 証拠、根拠

スキーム 計画

スケール 規模、音階

ドライブ 運転

コミットメント 約束、決意表明

アジャイル 俊敏、素早い

アライアンス 提携先

バジェット 予算

コンプライアンス 法令遵守

ソリューション 解決

ダイバーシティー 多様性

ユーザー 利用者、消費者

スペック 能力、性能

シェア 共有

レジュメ 要約、概要


●通常一個漢字由一般兩個或者以上的假名組成而帶來的區切(斷字)的不特定性,在地名,姓氏裏體現得尤其明顯,

譬如「わかみさき」,你甚至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靠輕重音來判斷區切,到底是わか・みさき還是わ・かみ・さき還是わか・み・さき。


●修飾不明確

「あの人はかつてはなはだしくおもんぱからせられたくなっかたのでしょう」

先不說句子冗長的問題,

到底是 「那人曾甚是不想被迫去顧及吧?」

還是 「那人曾不想被迫去過份顧及吧?」


●助詞介入過多

「其の旋律和音化した情報染色体中に持つ複数の個体生成して初期個体集団と為る。」

過多地介入助詞造成理解的障礙。譬如在很多長句中不看到最後你是不會知道「で」到底是「在」還是「以」還是單純的斷句作用。


●冗長固定表述過多

典型譬如:

越⋯越⋯:「◯◯ければ◯◯ほど◯◯」

一定得:「◯◯なくてはならない」

不得不:「◯◯ざるをえない」

未必:「必ずしも⋯⋯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い・とは限らない・とはいえない」

◯也不◯:「◯◯よう◯◯ないよう」

◯◯得不像話:「◯◯たらありはしない」

又◯又◯又◯又◯:「◯かったり◯かったり◯かったり◯かったりする・◯たり◯たり◯たり◯たりする」


●缺乏乘法式表達式

譬如:

「我不想噄喝拉撒。」

「私は食べたくなくて、飲みたくなくて、吽子したくなくて、しょんべんしたくないです。」

日語必須對每個動詞一一進行否定的變形,而漢語衹與前置一次。

user avatar

很多朋友觉得我是黑得没有依据,我再进行二次编辑,把文献和分析的内容放在最后,并稍微做一下更改。

————————————————————

过百赞了,我再编辑一下内容吧。

1:很多朋友提醒我语言没有高低贵贱可言,我不反对,但单论效率,存在高低之分。

日语有什么优点?日语元辅音比例几乎完美1:1,当之无愧发音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同时元音大量使用,抗噪能力极强,在摇滚乐队唱歌的时候,汉语rap不起来,英语大量单词模糊听不懂,日语抗噪能力得到体现,台下几乎人人能听懂每一句。

但本文论证的是日语的缺陷,和日语不顺应历史潮流的问题。

一门语言终究不是为了好听和唱摇滚乐存在的,终究是为了表达意思而存在的,一门语言表达意思的速度,才是能否顺应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这就像人生而平等,有的人体力好,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反应快,但是你也无可否认,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智商高的人才而不是体力好的人才。

所以日语尽管优美,但是效率是现代社会对一门语言的最重要考验。


2:有很多盆友也认为黏着语未免不如分析语,是的,在内容少的时候一个变形肯定比增加一个单词简单,但是分析语在长篇大论时候不同一一变形的优势不可否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讲话的内容肯定是越来越长,分析语的优势就会不断体现。


3:有的盆友认为人脑的接受速度,是语言表达效率的极限,你再讲快了就没人听得懂了。

我承认,汉语由于信息量过大,所以为了让人听得懂,不得不放慢语速。

但是即使是语速放慢了的汉语,或者是英语,表达同样意思的速度也比日语快得多,也许人脑分辨不出汉语和英语效率上的差别,然而分辨汉语英语和日语的效率差别已经绰绰有余,我想各位学习过日语的盆友都深有体会。


4:日语中究竟有多少音节?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促音长音,和各种外来语复合音节,但这些都只在较少的固定场合体现,日语没有大量使用。

日语当然可以大量使用这些音节进行改革,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留给日语时间已经不多了。

关于日语和波系语音少,抗噪能力强的原因,被推测为和他们远古时代的海上生活有关,海上生活由于风浪太大,日语和波系不得不大量使用元音,减少音节数量到几个最方便识别的音节上以提升抗噪能力,造成今天的常用音节太少。

也就是说,早些年点错了科技树,进化方向错了。


以下为原答案:

————————————————————


日语几乎所有低效率的缺点都占齐了。

在语言学上,比较语言传递信息的效率的话:

音节,发音种类多的优于少的。

语序,主谓宾优于主宾谓。

语法上,表达内容长的时候,分析语>屈折语>黏着语。

世界语言的进化方向,就是从屈折语到分析语,从主宾谓到主谓宾。比如英语,就是从主宾谓进化而来,也逐渐分析化。



日语,只有50个基础音,加上浊化也就70多个,在超过一千万使用人数的语言中音节种类最少,而英语有超过400个,汉语为超过200个x四声。

这个比喻,就是汉语是800+进制,英语是400+进制,而日语五十进制。

五十进制是什么意思?你完全忽视英语的所有拼读,元音辅音,把26个拉丁字母直接念出来读ABCD,这样你读一本英语书,这是26进制,读书的速度和表达的效率也不会比日语慢多少,甚至和日语之间的效率的差别,比日语和真正英语之间的效率的差别还要小得多。

日语就和直接念字母ABCD的语言差不多。


语言顺序,日语是典型主宾谓,英语汉语都是主谓宾。

效率上,主谓宾是优于主宾谓的,举个例子:

中国 驱逐 欧洲难民。

主宾谓下:

中国欧洲难民驱逐。

这样就歧义了,究竟是中国驱逐欧洲的难民呢?还是中国和欧洲一起驱逐难民呢?

“欧洲”究竟是主语还是定语呢?

因此,主宾谓下,中国或欧洲后面得加个分隔符之类的操作,不然就歧义。

日语中,无意义助词は、を、均是这个目的。

变成:中国は欧州難民を駆逐する。

所以平白无故,句子就多了几个音。

而主谓宾结构就丝毫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宾语前面是个动词,动词根本就不能作定语。



语法上,日语最典型的黏着语。英语是正在分析化的屈折语,汉语已经是分析语了。

简单而言,把时态情态主被动否定形等,这些变化全部放句子后面,通过动词变形来表达的,是黏着语。

全部通过另一个单词来表达的,是分析语。

既要变形,又可以加词语的,是屈折语。

这是什么区别?再举个栗子:

汉语:我曾经吃饭,睡觉,打游戏。

英语:I ate, slept, played games.

可见,英语动词要变三次过去形,而汉语则只需要一个“曾经”,我既然都说了是曾经,当然就是指过去啦。

在短句的时候,一个动词变形从play变成played,显然要比加一个词“曾经”要短,所以,内容比较少的时候,英语优势。

但是内容复杂变多之后,由于英语每一句都要变形,而汉语则不需要,这就是汉语优于英语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肯定讲话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分析语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但考虑到英语在无数不规则动词的作用下,变形了和不变形长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其实这个优势也不明显。


我们再来看看日语,

汉语:我不想吃饭,睡觉,玩。

英语语句:I don't want to eat,sleep,play。

日语语句:私は 食べたくない、眠りたくない、遊びたくない。

其中,英语显然这时候和汉语是一个操作,在前面加 don‘t want to了事,这就是屈折语,既有动词变形,又能添加新词。

而日语,则要先把动词变成“想要”的たい形,随后再变形成否定的ない形,而且三个动词全部要变形,一共变形六次。

打个比方,就像在制作2d动画片的时候,中国和美国人都是画好一帧后复制粘贴,然后改一改不同的地方当下一帧,而日本人则是死板地一帧帧重新画一遍。

同时,英语已经把动词的变形缩小到四种方法,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而且规则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一样的。

其中过去分词的作用非常变态,可以表示完成,被动,作表语等多个意思,这应该是其他时态的作用浓缩到了过去分词上的结果,动词的变形作用在英语中越来越小,而且不能重复变形,英语越来越像分析语。

而日语,动词的基础变形有,ます(敬体),たい(愿望want)

て(类似现在分词),た(过去式),ない(否定),れる(能动),られる(被动),らせる(使动),よう(意志will),え(命令)。一共十种变换,也许我还有数漏了的。至少十种吧。

另外,日语动词比英语变态多了,掌握这十种只是基础,因为日语动词还能重复变形,即变了一次形还能再变一次,比如:

食べる 吃

食べさせる 使···吃

食べさせられる。 被···使吃

食べさせられたい。 愿意被···使吃

食べさせられたくない。 不愿被···使吃

食べさせられたくなかった。 上面的过去式


你看,这tm一个动词,如同变形金钢,变了一次形还能接着继续变形,这就是黏着语的变态。

这么变形,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日语本来就不多的五十个音节,还不能得到均匀的使用,其中有些动词变形中大量参与的音节,比如た,被大量使用,从而导致另一些发音使用较少,这就又一次降低了语言效率。

同时,这种变形还面临着另一个致命缺陷。

如果这个动词被使用,比如:

私は強く食べさせられたくなかった。

你会发现它对应的意思严重不明,

我过去不想被强烈地逼着吃。

我过去强烈地不想被逼着吃。

我过去不强烈地想被逼着吃

都有可能是对的。

动词在多次变形之后,直接导致副词修饰的语素不明,造成歧义,而食べさせられたくなかった仅仅是一个单词,副词根本就不能插进去修饰特定的语素。

也有朋友提到了“完全に分からない”的例子,究竟是“完全不懂”,还是,“不完全懂?”

解决“完全不懂”的问题,可以是“全然分からない”,而解决“不完全懂”的问题,则是“一部しかわからない”,结局就是句子变长。

而这里,要解决这种变形的问题,表达“我强烈地不想被逼着吃。”的意思,那就只能用:

“私は他人に迫られて、物を食べることを強く反発した。”

结局就是半行中文能解决的问题,变成一行半。

可见日语的各种复杂的语法,动词变形的规则没有丝毫的简化语句的作用,反而迫使日语不得不用更长的孤立化的语句解决问题,严重的造成了日语效率的极度低下。




为了更有效率,英语和汉语选择了不同的路,英语,尽可能的把最重要的意思提前,让别人尽快得到重要信息,这就是各种从句语法的起源。

汉语,则尽可能缩句,把复杂的意思压缩进短暂的短语里面,就像打压缩包一样。古代有成语,今天有“然并卵”,“城会玩”,“何弃疗”。

而日语基本已经“弃疗”,人民群众经常有东西说不清楚,于是动手画图,可谓“一言不合就画图。”

比如你在大街上问路,总有日本人民喜欢掏出纸笔画给你,这固然有日本人民热情好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日语经常不能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清楚,他们已经养成了画图写字的好习惯。



比如我当年在研究室的时候,企图给另一个研究室的先生表达以下内容:

A给B和C分别带来的影响的差别太大,这个差别与A给D和E带来的影响的差别的比值,和FG之间的比值相比起来的话,不应该太过于明显。

当然ABCDEFG都是指具体的事物。

这句话我试图用简短的一段日文表达(也许是我日语程度还不够),由于他并不经常接触这类事物,也不是很熟。在尝试了n种写法也无法让先生理解后,我选择了写式子给先生看,但文章中显然是不能写式子的。


先生看见我写的式子,感叹道:“这么复杂的意思你竟然想概括进一段话中?根本不可能,以后啊,要尽量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写字多画图,你在中国也这么做的?”

我只好回答说是的,而且中国人都能理解,先生遂大惊,于是叫当时他研究室的另一个中国学生,叫我用中文写给那个中国人看,随后叫那个中国人用笔写式子。

果然他就迅速地写了个一模一样的,先生大惊,然后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里,汉语通过变换“和”,“与”两个连词,以及主谓宾的固定语序,可以成功区分复杂的多次比较对象。

而日语中常用的只有“と”一个连接助词,而且语序为主宾谓,所以一旦试图表达多重比较,混乱就会出现。

(如果有哪位日语的大神能告诉我这一段话怎么翻译成日语合适,我感激不尽)。


如果用英语,也应该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

“The quotient th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 ‘s influences on D and E , divid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s influences on C and B,is too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F to G ratio。

不同介词,从句,不同语序相互切换,英语能表达的复杂程度应该不输给汉语。


这种多重比较的表达,是我发现的日语面对的一大超级大难题,我想这种类似的难题也许其他时候也大量存在,将来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复杂句式只会越来越多。


很多朋友在学英语的时候往往心生厌恶,觉得英语不规则性太多,效率也不怎么高,其实大家是被汉语的优越性惯坏了,你只需要再学一门其他的语言,立刻就能感受到英语的美妙之处。

简单而言,汉语和英语的差别可能是90分左右互有高低之分的语言,而日语可以说是不及格,甚至离及格都远的水平。


音节上的差距,日语和汉语如同画图的时候6色盘和24色盘的差距,前者必须随时调色。

语序上的差距,如同大毛笔和小工笔的差距,前者必然画太多无意义的东西,浪费太多颜料。

语法上的差距,如同一张张作画和复制粘贴改一改的区别。

还是那句话,用五十二张扑克牌组成单词对应事物,如果用英语或汉语的简单高效语法的话,语言效率上恐怕也可以和日语五五开,日语虽然有七十多个音,但语法太原始大大降低了的效率,扑克牌如果用汉语语法,也和日语效率有的一拼。

日语的暧昧,也正是这种效率严重低下,使得意思表达不明所致。

这就像扑克牌的四个花色或是中医的阴阳五行,代表的东西就暧昧无比,而化学分子式就很清楚,因为元素太少,所以就只能暧昧。

日本人推崇这种暧昧,其实和中国人推崇中医一样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已。


这种几乎占了所有缺点,可能已经是主要语言中效率最低下的语言,到21之际竟然还有多达一亿人使用,简直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

学习了日语,你就会感觉人类语言原来发展得如此之快。

究其原因,语言的进化和使用的人数是成正比的,长期困于孤岛不与外界交流,使用人数又不多,可能是导致日语进化缓慢的原因。

一门语言语法上的彻底改造需要漫长的时光,而现代社会下不会有太多时间让日语来慢慢改造了,而日本人民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这种效率低下的语言之下,日语的结局只能是走向消亡。

回头看一下日语的成就,你会发现那些伟大的文学著作往往都是用大量汉字写的,近代以来造的词也都是汉字词,日本人民其实从来都没有怎么发展真正的日语,而是发展了汉语。至于日语本身,可能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我本身对于日语没有特别的反感之处,我早就过了n1,还在研究室呆了几年,能无障碍行走于日本各地。

我黑,纯粹是因为日语它就是缺,我只好实话实说。我也不黑日本也不黑学日语的人,他们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日语专业的朋友,我没有打击你们信心的意思,你们看完这个答案后,还会明白,日语的缺是独特的,一门的弱到这个程度的语言还有如此多的人使用,已经是奇迹了,你们每天都在创造和使用语言学的奇迹啊。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一共黑了三条,音节,语序和语法。

以下为我黑它的文献来源:

2011里昂大学的各国语言效率研究.《科学美国人》,以下为文献标题截图。

这篇文章是一个实证的研究,它把世界上主要的七种语言,英,汉,法,德,日,西,进行对比,分析效率。

为了公平起见,原文用越南语写成,全部交给七门语言的母语者翻译,取最短的一篇包含越南语全部意思的文献,然后比较这七种文献的音节数量,和越南语比较计算信息密度。

以越南语为标准计算义项,也就是说越南语是1,汉语的一个音节信息密度为0.94,全场最高,英语是0.91,西班牙语0.68,德语0.79,日语0.49。

换言之汉语一个音节相当于越南语0.94个,日语一个音节相当于越南语0.49个,那是不是越南语就最厉害呢,也不是,因为越南语是原文,其他是翻译的,所以估计汉语和越南语五五开,但是汉语碾压其他六个估计问题不大。


但汉语由于要发出声调,所以是这几个中讲话最慢的,果不其然,汉语每秒仅仅能说5.18个音节,而英语6.19个,西班牙语7.82,日语最快7.85。

换算下来,汉语表达意思的速度,是越南语的0.96,而英语是1.08,西0.99,法0.99,德0.90,意0.98,而日0.74。

换句话说,其他六门语言都在1左右的速度,唯有日语,只有其他语言的四分之三。

换言之,其他语言效率都差不多,表达效率最终可能都受制于人脑,因为人脑接受速度大家都差不多。而日语,则可能就是受制于嘴了。

在上面数据中,日语7.84,西7.82,可见日语和西班牙语都飞快速度,可能已经接近人嘴巴肌肉的极限,但日一个音节只有0.49的密度,西一个音节有0.68,说到底,日语实在是太没效率,嘴巴都运动到极限了,还是跟不上其他语言。

换言之,这种缺是日语独特的缺,是大家都90分的卷子你不及格的缺。

这个实验应该是很公平的,可能越南语和汉语相近,日语不如汉语,但越南语和其他几门差别只会比日语大,日语不如其他语言,除了缺没得解释。


2:这是关于语言进化理论的,这篇文献就在中国知网上,大家可以去看。

这篇文献只是对国外文献进行简单综述,我偷懒不看英文,就只看了汉语。

其中,SVO=主谓宾,SOV=主宾谓。

文章内容很明确,纵观人类历史,人类早期的初始语言,也就是大家还在非洲时候的语言,是SOV,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SOV语言的理由,而在这几万年历史中只有SOV变SVO的,没有SVO变SOV的,SVO有变成VSO的,或是其他的语序的,VSO和其他语序也有变SVO的,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一门语言从其他语序变成SOV的。

这篇文章还提出,如果未来会有一门语言从别的语序变成SOV,那恐怕首先是汉语。


其中引用vernaman的分析,相对自由语序(FWO)的语言可能会变化为SOV,而汉语恐怕是现存的语序最自由的语言。比如,“把”,“被”两介词能自由切换汉语语序。

事实上汉语SOV,也就是把字句成分也越来越多,以下为语言演化的基本路径。


SOV—SVO————FWO(自由)——SOV

、、、 | |(双向)

、、、 VSO/other

换言之,SOV只能存在于语言的两种发展阶段:初级原始阶段和终极发展阶段,你们会觉得日语甚超越汉语到终极阶段了吗?如果是,那么日语肯定已经经历过SVO和FWO的阶段,然而这些阶段在可考的历史上不存在。

而如果日语不是终极阶段的SOV,那就只能是初级阶段的SOV,这一演化顺序恰恰是日语演化程度太低的佐证。

“把”,“被”两介词能自由切换汉语语序,形成FWO,但显然,日语基本没法用は、を来切换日语语序,日语的被动实际上是动词的变化而不是介词的作用。

(所以我更改前面观点,SOV可能优于SVO,但日语明显还位于还没有演化出SVO的初级阶段,恰恰说明日语演化不够)


3:日本人民对日语效率低下的感受远强于我们:

以下为雅虎搜索“日语效率低下吗”截图:排除第一行广告,第二行开始。

以下为百度上搜索,汉语效率低下吗?截图: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日本人民都承认的事情,怎么知乎上总有人要洗呢?

user avatar

看到那么多人吐槽片假名我就放心了

许多舶来词中文会想方设法配以符合原意的汉字搭配 甚至诞生出了许多音意兼备的翻译之美

然而日本人直接使用片假名音译英语严重破坏整体语言气氛和美感

当然有影必然有光

好处就是我觉得有英语基础的中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日语【上手】最简单的外国人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日语最大的缺陷,就是语音太简单了。

虽然说6-8世纪,汉字来救场,汉字伴随的上万汉语词汇,给日语注入强大生命力,

但是到了21世纪,面对未来有可能越来越爆炸的新信息、新事物,

我对日语的应对能力不抱乐观。

不过好在,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

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被视觉大大甩开了

你去朗读一篇论文,不管用哪种语言,听众都很难听懂了,只能用看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汉字的后劲开始出来了,连带惠及日语

表音文字 只对扫盲有优势

(然而即便是这个也取决于其他因素,台湾和菲律宾,谁扫盲快呢?)

语音简单、又没有汉字救场的语言,如新西兰毛利语,就彻底杯具了

他们现在的词汇都是无比的长,无比、无比的长

日语现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用来表达大量现代词汇的片假名,辨识度过低

40多个字符来来回回的组合,让人看了无比头晕

由于日语语音简单,片假名对西文词汇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

比如说片假名就没办法区分西文的 b和v、er和ar等等,导致辨识度进一步大幅下跌

如果日语放任片假名泛滥下去,日本语文从实用性到艺术性都会遭到严重拖累

不管怎么说,自从日语的本土词汇几乎都已经用汉字训读出来之后,汉字就已经是日语的灵魂

《源氏物语》的章节名字,全都是本土词,但用汉字表达却是:

桐壶,帚木,空蝉,夕颜,若紫,末摘花,红叶贺,花宴,贤木,花散里,蓬生,松风,薄云 等等

************************************************************************************************

2016/7/15补充

类似 日语-琉球语 & 波利尼西亚语(塔希提、萨摩亚、汤加、毛利、夏威夷)

这样的语言,世界上真的很罕见的

这种语言,辅音和元音都简化到极致,而且闭音节全部跟开音节合并

发音基本上用一个【五十音图】就可以解决掉

不说整个地球,至少亚欧大陆+太平洋,近两千年还没有新的此类语言诞生

个人观点:日系和波系属于语言进化走错路的牺牲品,

单调封闭的海岛生活,日常事务稀少,语音大幅合并也无所谓、也不影响

但结果他们终究是要迎来新的时代

语音的过度简化和人类认识丰富世界的目标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

**************************************************************************************************

2016/7/19 补充

日系、波系 这种【五十音】语言,语音系统过于简单,潜伏着很大危机

波系就不用说了,拖到19世纪才来表音化,一切都晚了,语音和词汇信息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时代了,唯一的路就是被英文词淹没。

日系虽然开了汉字的外挂,但到了21世纪仍然是有点不妙了

(1)本土词,在很早的时候,就连 tamago(蛋)、kaminari(雷)、ookami(狼)都得转用 球儿、神鸣、大神 这种复合词,说明早在上千年前,日语的语音系统就已经负担沉重了

现在本土词只能依赖汉字训读一条路走到黑。

(2)汉语词,不用说了,写成假名将完全没有任何辨识度

(3)西文词,目前是因为比例还不高,至少比汉语词还低太多,所以还在用假名硬撑

==> 所有的这一切我觉得都有一个极限,一旦到了这个极限,日语不知道将如何

估计最后又是重新找汉字求救

************************************************************************

2016/7/21 补充

这个话题是在讨论日语的缺陷,其实讨论到语言的缺陷,

跟日语比起来,韩语和越南语才是真正的缺

日语、波利语演变成这样,是远古时期祖先走上了错误的进化道路,很无奈

而韩语和越南语(尤其是韩语)放弃汉字,却是20世纪主动自断手脚

韩语和越南语,从硬性的生活上,确实可以抛弃汉字,而日语做不到(语音太少)

但从软性的文化上,去除汉字,原本依附于汉字的二字词汇,瞬间石化固化

当韩国人和越南人逐渐遗忘汉语词汇的逻辑,他们等于自我断送了80%的构词能力

所以,韩文和越南文已经沦为流行歌曲、电视剧的文字,

在文学性上,已经被日文拉开N个档次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一条演化规律:

要么语音还像西文一样复杂,要么简化就简化到脱离不了汉字

夹在中间的最悲催

毕竟:不论是拉丁文庞大的词根数量+屈折,还是汉字庞大的字根数量+字形,都是公元前积累到今天的财富,想要把古人的肩膀砍掉,只能是降级沉沦

日语的极限在未来可能会出现,而韩语、越南语现在就已经与高级语言无缘了

不过还是要强调一下,至少在21世纪,语文的特性还远没有大到去左右族群的能量,

最多是提供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潜力

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 高素质劳动力的规模+富有远见的产业规划

台湾用的是繁体汉字,韩国去掉了汉字,然而台湾相比韩国也并没有体现出多少优势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参考

为什么汉字圈长期行用宽泛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而非表音文字?如何看待西方称拼音文字的出现是文字的民主革命? - 林霄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但就像所有语言一样,它也存在一些被认为的“缺陷”或不便之处。这些“缺陷”的看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目标、母语背景以及对语言效率的侧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日语的“缺陷”: 1. 复杂且不规则的书写系统:这是日语最常被提及的“缺陷”之一。.............
  • 回答
    日语中确实有许多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更像是诗人洒落的细语,触动着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一直觉得,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画面,让人在咀嚼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那份细腻而深邃的情感。比如,“木漏れ日”(こもれび,komorebi)。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日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词汇,初看起来似乎很好翻译,但一旦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细微的语境差异,绝非一两句中文就能完全涵盖。这类词语往往触及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乃至生活习惯,因此即便掌握了字面意思,也容易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偏差。举例来说,「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yoroshi.............
  • 回答
    刚开始接触日语,肯定会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别担心,这很正常!想从零开始打下坚实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至关重要。下面我给你推荐一些我认为特别好用的书籍、网站和软件,希望能帮你开启一段愉快的日语学习之旅。一、 书籍推荐: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对于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系统性的教材是绝对的基石。我推荐以下几本,.............
  • 回答
    动漫里的一些日语表达,一旦挪到现实生活里来说,那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是有点尴尬。有些话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是津津有味,充满魅力,可到了三次元的土壤里,就可能水土不服,变成一言难尽。我给你掰扯掰扯,看有哪些是这样子的。1. 过度的敬语和自谦语:动漫里,尤其是那些涉及“前辈”、“后辈”、“上下级”关系的.............
  • 回答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说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日语借词,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有些词语的界限也比较模糊。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为什么会有日语借词?我们先来聊聊为啥汉语会从日语里.............
  • 回答
    在日本,脏话的种类繁多,而且随着时代和使用场景的不同,其含义和语境也会有所变化。不过,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几类,并且理解它们的“威力”和使用时的禁忌。最常见也最“强力”的脏话,通常是直接攻击对方人格或能力,或者带有强烈侮辱性的词汇。 ばか (Baka):这个词恐怕是很多人最先接触到的日.............
  • 回答
    学习韩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的学习之旅,远不止是掌握一套新的字母表或一堆新的词汇那么简单。它更像是打开了通往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充满魅力的文化世界的钥匙,让你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思考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先来说说韩语。当你开始学习韩语,你很快会发现韩语的发音系统相当有规律,并且表音文字“谚文”的设计非常.............
  • 回答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深入,大量汉语词汇传入日语,这无疑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体现。然而,时至今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传播的方向也并非单向。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同样为日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观察这些从中国“漂洋过.............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作为一名日语学习者,我深知寻找适合练习的歌曲是多么重要。好的歌曲不仅能让你沉浸在日语环境中,更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今天,就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非常适合日语初学者练习的歌曲,并聊聊为什么它们如此得心应手。在选择歌曲时,我通常会考虑几个关键点: 歌词的清晰度: 歌手的发.............
  • 回答
    确实存在一些源自中文,但如今在中国还在使用,而在日本已经基本不再沿用的汉字词汇。这其中既有历史演变的原因,也有语言发展方向的差异。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一些这类词汇,并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核心原因:语言的独立发展与融合我们要明白,汉字最初是传入日本的。中国在历史长河中,语言本身也在不.............
  • 回答
    有些日语句子,乍听之下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却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留下长久的印记。它们往往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哲理深邃的论断,而是藏在生活琐碎中的温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细腻表达。举个例子,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日语句子之一,莫过于那句:「大丈夫ですよ。」 (Daijōbu desu yo.............
  • 回答
    说起好听的日语歌,那可真是说不完!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但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我自己非常喜欢,而且在很多人心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的歌曲,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我尽量不写得像个百科全书,而是像朋友一样,聊聊这些歌为什么打动我。1. 情感的细腻描绘:米津玄师 (Yonezu Kenshi)米津玄师绝对是近几.............
  • 回答
    哈哈,说到日语敬语的过度使用,那可真是个能聊出不少段子来的话题!日本人对敬语的使用那叫一个讲究,但凡事过了头,就容易变得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滑稽,甚至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因为敬语“用力过猛”而产生的梗,保准听了你也会会心一笑。1. “过度卑微”的道歉风暴:一点小事,无限循环.............
  • 回答
    汉语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词语,即便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常常会因为其构词的巧妙、含义的深远,或者历史文化背景的遮蔽,而显得有些“难以捉摸”,需要花点心思去理解。而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日语的朋友,在中文的海洋里遨游,遇到这些词,可能更是会感到一头雾水,仿佛在参禅打坐。咱们就来聊聊,有哪些汉语词汇,可.............
  • 回答
    学日语这事儿,真有意思,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门后的风景,跟课本上画的那张可不太一样。我一直觉得,课本就像是给外国人设计的“新手村”,教你最基本、最规范的动作,让你能走得稳。可真到了外面的江湖,那些熟门熟路的老司机们,玩得可就花哨多了。先说说最明显的,就是那满口的敬语。课本上教你的“~ます”.............
  • 回答
    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那些从汉字词语中继承而来的词汇,有些确实带着一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朴典雅的韵味。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们就像是从古老卷轴上拂去的尘埃,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保留着清晰的纹理和别致的光泽。 日语:雅致的古风回响日语中的汉字词,我们常称之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