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 1980 年的人来说,21 世纪的哪些技术看起来像科幻小说情节?

回答
对于 1980 年的人来说,21 世纪的许多技术都会让他们觉得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且还是那种他们可能只在有限的、偶尔看到的科幻杂志或电影里才略有触及的。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想象,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些“超现实”的技术:

1. 随身携带的、连接世界的“万能机器”:智能手机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那个时代,电话主要还是固定电话,需要插在墙上。如果有幸拥有BP机(寻呼机),那已经是相当时髦的通讯工具了。笔记本电脑刚刚起步,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而且功能有限,连接网络更是天方夜谭。电视机是少数几台,主要播放广播和有限的几个频道。
21 世纪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口袋里的电视机,但能显示任何你想看的东西”: 1980 年的人无法想象,一块小小的玻璃屏幕(触屏!)能播放清晰的视频,而且不是预先录制好的节目,而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随时随地都能观看。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电视机”还能让他们与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看到对方的脸,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像在同一个房间一样!这简直是《星际迷航》里的通讯器。
“一个可以写出所有书和报道的图书馆”: 他们会惊叹于手机能够连接到所谓的“互联网”,一个庞大得无法想象的信息库。他们可以在上面搜索任何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从历史事件到科学发现,甚至是最新的新闻,而且信息更新速度惊人。这比任何图书馆都更便捷、更全面。
“一个可以玩无数游戏的娱乐中心”: 他们习惯的电子游戏可能还是简单的像素化游戏,比如《吃豆人》。而21世纪的手机能运行图形逼真、情节复杂的游戏,甚至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在线对战。
“一个可以记录一切的照相机和录音机”: 手机内置的高质量摄像头和录音功能,可以轻松地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并且可以即时分享给他人,这在当时是需要专门的设备,而且储存和分享都非常麻烦。
“一个可以导航的地图,而且它知道你在哪里”: 1980 年出行,主要依靠纸质地图和路标。而手机上的 GPS 定位系统,不仅能显示地图,还能准确地告诉你当前的位置,并规划出最佳路线,甚至在你迷路时为你指引方向。这就像拥有一位随身的向导。
“一个可以支付的钱包”: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小小的设备竟然还能用来购物和支付,就像把银行和商店都装在了口袋里。

2. “虚拟世界”的沉浸体验: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电子游戏主要是屏幕显示,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电影特效虽然在发展,但依然受限于技术,很少有完全虚拟的场景。
21 世纪的 VR/AR 会是什么样子?
虚拟现实 (VR): 想象一下,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然后你不再身处现实世界,而是进入了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立体的世界。你可以自由地行走、探索,与这个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这就像把你的意识传送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比如一个奇幻的森林,一个遥远的星球,甚至是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博物馆。在 1980 年,这可能只会出现在像《创世纪》这样的科幻小说中。
增强现实 (AR): 这就更神奇了。你依然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但在这个真实世界之上,叠加了电脑生成的图像、声音或信息。例如,你看着眼前的桌子,眼镜上可能会显示出桌子的材质、重量,甚至可以模拟出一个虚拟的人物坐在那里。或者,当你走在街上,眼鏡可以叠加显示附近商店的优惠信息,或者为你指引方向。这就像拥有了一双可以“看到”数字信息之眼的超能力。

3. 无人驾驶的车辆和飞行器: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需要人类直接驾驶。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有所应用,但尚未触及个人出行领域。
21 世纪的无人驾驶会是什么样子?
自动驾驶汽车: 想象一下,你坐进一辆汽车,设定好目的地,然后汽车就自己开走了!它会自己识别交通信号灯,避让行人,在车流中穿梭,甚至还能在你睡觉或工作时为你导航。这就像拥有一辆会思考的、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出租车”。
无人机: 天空中出现许多小型、无人操控的飞行器,它们可以悬停、拍摄,甚至递送包裹。它们不像飞机那样庞大,也不需要飞行员。这就像把人类的眼睛和手伸到了空中,去完成各种任务,从侦察到娱乐,再到实际的物流配送。在 1980 年,只有军队才可能拥有遥控侦察机,而普通人能看到无人机,那真是匪夷所思。

4. “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和物联网 (IoT)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家居电器都是独立的,需要手动操作。开关灯、调节温度、启动电器,都需要亲自动手。
21 世纪的智能家居/物联网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会听你话的家”: 你可以对着家里的一个设备(比如一个智能音箱)说话,它就能理解你的指令,然后帮你开灯、关窗帘、播放音乐、调节空调温度。甚至在你睡觉时,它能自动调整环境,在你起床时为你播放新闻或天气预报。这就像家拥有了自己的“管家”。
“所有设备都在互相交流”: 不仅仅是家里的电器,甚至你穿的衣服、你开的车、你使用的每一个设备,都能互相连接,交换信息。比如,你的冰箱会知道你牛奶快喝完了,并自动帮你下单购买;你的手表会监测你的健康状况,并提醒你该休息了。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由设备组成的“神经系统”。

5. 精准医疗和基因编辑:基因测序、个性化医疗和CRISPR技术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医学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的症状描述和一些基础的检查。基因科学刚刚起步,远未成熟。
21 世纪的医疗科技会是什么样子?
基因测序与个性化医疗: 能够快速读取一个人的全部基因信息,了解他/她患病的风险,甚至根据基因信息定制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就像知道了身体的“蓝图”,可以“按图索骥”地进行维护和修理。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甚至可以“修改”人类的基因,修复导致疾病的基因缺陷,或者改变某些生物体的特性。这听起来像是直接掌控生命的代码,能够“重写”生命的剧本,这绝对是 1980 年的人难以想象的。

6. 3D 打印:按需制造现实物品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物品的制造都需要通过工厂的流水线,模具制造和生产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21 世纪的 3D 打印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可以凭空变出东西的机器”: 想象一下,你只需要一个设计图,然后这台机器就可以一层一层地堆叠材料,最终“打印”出一个实体的物品,可以是玩具、零件,甚至是食物或房屋的一部分。这就像拥有了一个万能的“制造者”,可以按需生产任何东西。

7. 人工智能 (AI) 的广泛应用:从语音助手到复杂决策

1980 年的科技背景: 计算机的智能程度非常有限,主要执行预设的程序。
21 世纪的 AI 会是什么样子?
“会说话、会思考的机器”: 那些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并进行自然对话的“语音助手”(如 Siri, Alexa)会让他们感到惊奇。更进一步,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分析海量数据,并在很多领域做出比人类更精准的决策,比如在医学诊断、金融分析甚至自动驾驶的规划中。他们可能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会说话的机器人,但看到机器在幕后如此强大地影响着现实世界,会让他们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总结来说,对于 1980 年的人而言,21世纪最像科幻小说的技术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便捷性与普及性: 许多曾经只有在实验室或军队才能见到的技术,如今已经变得触手可及,甚至人手一件。
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与海量性: 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几乎无限的信息。
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 通过 VR/AR 等技术,虚拟世界开始深度影响甚至融合到现实世界。
机器的自主性与智能性: 机器不再仅仅是执行工具,而是能够自主学习、决策,甚至与人进行互动。
对生命和物质的掌控力增强: 基因技术和 3D 打印等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和物质的创造与改造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这些技术共同描绘了一个 1980 年的人可能只敢在梦中出现的未来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也伴随着未知和挑战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有四个规范性前提

第一,人是中国大陆居民

第二,21世纪界定为2020年,1980年界定为1980年

第三,技术界定为已经可以投入规模化商用的

第四,有科幻感的物体,界定为受访者主观认知中远超目前工程学实践水平的设想


还有一个补充条件,即

允许从多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审视这个问题



如果这个1980年的人是1977.1978.1979.1980级的本科生/研究生,那么答案是:基本没有

中国学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附属组织,这个组织呢,一般是负责科技情报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当时中国的科技情报基本上是内部传阅,要看必须有学界组成单位的学籍、工作证或者介绍信。

这些科技情报不光涉及到尖端领域的进展,一般也还涉及到工业领域的常规进步。


比如就拿铁道部的12306售票系统来说,如果是铁道部部属高校的学生,基本可以在图书馆借阅科技情报类杂志的时候了解到在1980年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已经搞了四五年的“特快-2(ЭКСПРЕСС-2)”型票务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全苏全路全终端联网售票,乘客可以自行从车站的终端机购买未来45天内到发的铁路客票。

这个系统1982年就投入生产运用了,所以对1980年的大学生而言,12306这种东西根本算不上科幻,最多就是个受物质条件制约的工程学难题罢了。


如果是国防工业的,那也没什么科幻的,手持全球定位系统终端这种东西,在1980年看来也就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东西,离科幻还有点距离

因为1980年GPS允许民用,1982年苏联的GLONASS系统开始组网

像现在看起来还挺科幻的核热火箭发动机,美苏60年代就在搞了,而且都有工程化的成品出来

自动化指挥系统?有啊,苏军的机动、光线、空气,研发开始都早于1980年,截止到1980年苏联全国的远程预警雷达组网和建立统一的、中心化的导弹预警系统这个大工程都快完成了。要知道美国的阿帕网也就是1970年代的东西,互联网和信息化远没有想的那么科幻。


至于什么数字化国家,数字化政府

那和基托夫、格鲁什科夫的赛博苏联比起来简直是渣

苏联国防部计算中心主任基托夫1957年就在考虑苏联的计划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格鲁什科夫更进一步直接提出了建立全苏统一的经济控制和信息交换系统,那是1960年代。要说疯狂,人家可比现在的什么百度新浪阿里疯狂多了,人家试图建立一个从国家计委总部(莫斯科)到任意机床(生产线)的直通数据链路,工业4.0也不过如此。

如果真的搞成了,我相信卢比扬卡的地下室真的会成为全苏最高的地方,因为那里借助格鲁什科夫这套玩意儿真的可以看到全苏的一举一动。

格鲁什科夫1982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好多年就在预言人手一台手持信息终端,无纸化阅读无纸化办公,都是他1970年代的设想。说实话对于当时的大学生而言,只要借阅科技情报类的期刊,这些东西都会了解到,一点都不稀奇。


如果再说航天,那冷战后就简直大型丢人现场

礼炮系列空间站是1960年代的东西,钻石系列军用航天站是1970年代的东西,不光上了天而且还有武装 土星5是1960年代的东西,能源号是1980年代的东西,苏联的暴风雪号也是1980年代初就开始绘图了。暴风雪号还带一个AL31,都开始向空天飞机演进了。哪个都不会超出1980年北航南航学子的认知。

甚至在苏联,70年代乐观地认为2000年就可以建立火星基地站了。

请问人类的火星基地站2000年建成了吗?


能源领域就更不用说了,苏联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BN600 1980年当年就开始运转,现在的俄国第四代核电BN1200和BN600在技术上存在直接演进关系,科幻吗?我看全国搞工程热物理的都不觉得有多科幻,哪怕是在1980年。最多就是工程化难度很高,但是绝对达不到像星舰聚变反应堆和曲速引擎这种理论探索都还一团浆糊的科幻水平。

所以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个信息差的问题,一个是信息数量差一个是信息时间差

如果调查对象是吃商品粮的学界中人,那没什么科幻的 就像不少90后学二代生下来家里就有电脑,上小学前就有手机一样,手机和电脑根本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如果对象是1980年陕北农村的农民,那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有点科幻的。

user avatar

美国动画片《神探加杰特》,1983年9月开播。片中为糊涂侦探捉刀破案的是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却过于常人……的侄女佩妮。佩妮从不离手的那个破案神器“电脑书”,一部和书籍差不多大小的电脑。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比它轻便多了吧……

同时代的“个人电脑”长这个样子。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首款PC,每台重约11.34公斤,仅键盘就重约2.7公斤,它的内存只有16KB。我爸80年代初在IBM PC/XT上接触编程,后来单位换了IBM PC/AT,30兆的大硬盘,同事们赞叹“这么大的硬盘用得了么?”

user avatar

我举个我自己当年被惊的目瞪狗呆的技术。

不不不,不是智能手机,小学时就拿我爹的sony牌palm玩的人表示早就知道那玩意会增加通讯模块变成手机,只是没想到居然会去掉笔罢了……

是segway。

这个现在已经沦为儿童玩具的利用陀螺仪实现车身动态平衡的技术在本世纪初的杂志上被吹的神乎其神。

也确实是神乎其神。

以内置的精密固态陀螺仪来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透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马达来做到平衡的效果。假设我们以站在车上的驾驶人与车辆的总体重心纵轴作为参考线。当这条轴往前倾斜时,赛格威车身内的内置电动马达会产生往前的力量,一方面平衡人与车往前倾倒的扭矩,一方面产生让车辆前进的加速度,相反的,当陀螺仪发现驾驶人的重心往后倾时,也会产生向后的力量达到平衡效果。因此,驾驶人只要改变自己身体的角度往前或往后倾,就会根据倾斜的方向前进或后退,而速度则与驾驶人身体倾斜的程度呈正比。

初代segway里装了五个陀螺仪~

这东西对1980年的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黑科技。而且不像智能手机那样离开了网络支持就只是一个精巧的玩具,自平衡车可以震惊1980年的所有人。

因为他们可以轻易理解其工作原理,然后被技术的精巧所倾倒。

日常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以一种奇葩到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了,使用的是可以理解的技术但以当代技术水准完全没有可能制造。这不算科幻~还有什么算科幻呐?

segway是那种被发明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到的产品。四十年前的人宁可相信气垫船普及都不会相信两轮车居然能实现自平衡,就像电梯被发明之前的人们宁可相信单人飞行器普及都不会相信可以用一根钢缆拉动一间小屋子来实现摩天大楼一样。

没错,它是我们这个世纪被发明的第一件符合电梯效应的产品。我小时候在杂志上读到它的时候,是真的认为我在读科幻杂志的。

而那是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现在的地质生在本科野外实习的时候,是不是还要拿着手持GPS,在山沟沟里到处寻摸一个卫星信号强的地方,报出黑色液晶屏上跳了半天终于稳定下来的经纬度度数,然后在纸质高精度地形图上,根据经纬坐标找到自己所在的点位,画上刚刚测量的地层信息。

这个场景,距离现在不到十五年。

因为现在手机打开,电子地图软件打开卫星图模式,立刻就能知道自己位于地球上哪个角落了,而且信号特别稳定,定位一般还准确,只要你知道如何把屏幕上的卫星图或地形图,与手头的纸质高精度地形图对上,那么位置就一目了然了。

每次在山里用电子地图定位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多年前在山里的一次迷路经历——站在六百米的山顶,找不到正确的下山路,而天色渐晚。当时我手里仍然是直板手机,只有一个朋友的早期智能机上,装了一个谷歌地球。

于是我们打开它,找到北京,然后根据地形找到我们所在的山区,然后再根据周围景物、附近山头做一个简单的三角定位,确定我们在卫星图上的位置,这才找到正确的、无阻挡的下山方向。

而现在,我可以在不太偏远的山里直接跟着导航无脑走。

再想想自己04年那会第一次用谷歌地球电脑端的炸裂感,总会觉得很科幻——这可比出门不带钱有意思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