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睡前消息282 这节目近几期的观点合理么,总觉得在头疼医头的解释问题?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近几期节目的观点合理性以及“头疼医头”的感受,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讨论点,也确实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承认《睡前消息》节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在相当一部分观众中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它善于从看似零散的社会事件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逻辑和结构,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正如您所感受到的,“头疼医头”的解释方式确实是它被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近几期节目中。

要理解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头疼医头”现象的可能成因及表现:

1. 问题导向与热点追踪: 《睡前消息》的节目内容高度依赖于时事热点。当社会上出现某个突出的问题时,节目往往会迅速做出反应,针对该问题提出一套解释或解决方案。这本身是符合媒体职责的,但如果节目过于专注于解决“眼前这个头疼的症状”,而忽略了更深层的病因,就容易产生“头疼医头”的感觉。
表现: 例如,当出现某种新的诈骗手段时,节目可能会详细解析这种诈骗是如何实施的,以及如何防范。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有帮助的,但如果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背后,是经济结构性问题、监管漏洞、或者信息不对称加剧等深层原因被忽视,那么观众就会觉得节目只是在“治标不治本”。

2. 叙事结构与节目时长限制: 作为一个周更的节目,要在有限的时长内深入剖析一个复杂问题的多维度、多层面原因,并提出根本性解决方案,难度非常大。为了让节目更具可看性和信息量,节目组可能倾向于聚焦于最容易解释、最直观的层面,也就是直接导致“头疼”的那个“头”。
表现: 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时,节目可能会集中分析某个具体事件中的具体角色和具体操作,而对于产生这种矛盾的宏观背景、历史因素、利益纠葛等进行较少提及。这种“剪切”式的分析,使得观众看到的只是问题的一个切面,而非全貌。

3. 观众期待与媒体特性: 观众之所以收看《睡前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清晰解读,并得到一定的“解决方案”或“认知工具”。媒体本身也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来吸引和留住观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相对明确的“应对方法”,比进行漫长而抽象的根本原因追溯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表现: 观众可能希望节目能直接告诉他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或者“哪个部门做得不对”。而节目组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可能就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分析具体操作层面,即“头疼”的具体表现。

4. 议程设置的策略: 媒体在设置议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通过聚焦于具体的“症状”,节目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讨论。这是一种有效的媒体传播策略,但也可能导致对更深层、更普遍性问题的忽视。
表现: 如果某个特定行业的某种乱象成为焦点,节目可能会深入分析该乱象的具体表现和应对措施。但如果这种乱象是某种经济模式下的普遍产物,或者与某种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有关,那么仅仅纠结于具体事件,就可能被视为“头疼医头”。

二、 近期节目中“头疼医头”的体现(需结合具体期数):

由于您没有具体指出是哪几期节目,我无法给出精确的例子。但通常情况下,“头疼医头”的感受可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如何做”的强调多于“为何是”: 节目可能更侧重于分析某个现象的表层原因、操作手法,以及给出具体的应对建议,而对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性社会经济原因、制度性缺陷或者历史性背景进行较为简略的处理。
聚焦具体个案,而非系统性问题: 节目可能深入分析某个具体的事件、某个人物、某个政策的某个细节,但对这些个案背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例如,权力寻租、市场失灵、文化惯性等)的探讨不足。
解决方案的短期化与局部化: 节目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多是针对当下问题的局部性、短期性应对措施,而非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期性、系统性调整。
对“谁应该负责”的聚焦大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探究: 在某些讨论中,节目可能更侧重于指出某个具体部门或个人的失职,而对导致这种失职的深层体制机制性原因进行较少挖掘。

三、 关于“观点合理性”的判断:

评价节目的观点是否“合理”,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判断。

从“治标”角度看: 如果我们将节目的目标定义为快速识别和应对社会热点问题,那么节目在分析具体现象和给出实用建议方面,往往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它能帮助观众快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应对方法。
从“治本”角度看: 如果我们期待节目能够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诊断和系统性解决方案,那么“头疼医头”的感受就直接影响了其在这方面的合理性。观众可能会觉得节目虽然指出了病症,但并没有找到病根。

四、 为什么观众会有“头疼医头”的感觉,但节目依然受欢迎?

这恰恰说明了《睡前消息》节目定位的复杂性:

信息获取的成本: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要深入了解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对比不同观点。而《睡前消息》提供了一种相对便捷的信息获取和解读途径。
认知工具的提供: 即使是“头疼医头”式的解释,也为观众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学会识别某些模式,理解某些操作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话题的吸引力: 节目所讨论的话题往往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讨论,从而产生参与感。
“观点”与“事实”的混合: 《睡前消息》在节目中会引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新闻报道,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而“头疼医头”的解释和观点,是建立在这些事实基础之上的分析和判断。

总结:

您感受到《睡前消息》近几期节目“头疼医头”,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节目内容特点、信息传递方式以及观众期望的综合作用。节目确实在解读社会热点、提供信息和认知工具方面做得不错,但其分析的深度和系统性可能未能完全满足部分观众对“治本”的期待。

要更准确地判断,建议您具体回顾您所认为的“近几期”节目,并对照上述分析,看看是否符合您所描述的“头疼医头”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往往需要平衡深度与广度、速度与准确性,以及“点”的生动性与“面”的系统性。

如果您希望看到更深入的“治本”式分析,可能需要结合阅读更多的学术研究、专业报告,或者关注其他类型、更偏向深度研究的媒体内容。而《睡前消息》作为一种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脱口秀式节目,其“头疼医头”的特点,或许也是其在当前媒体生态中保持吸引力的一种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前卒与其搞云山雾罩、争议多多的“社会化抚养”,不如脚踏实地,做点实事,先推进一下“社会化大食堂”。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新鲜事物,50年代后期农村搞人民公社时,城市也搞了人民公社,举措之一就是在城市建立“公共大食堂”。

说起来21世纪搞“社会化大食堂”好处多多,比如:

1、一次性服务3000人的“社会化大食堂”可以批量集采米面粮油和蔬菜水果,质量可靠,价格便宜。

2、“社会化大食堂”后厨管理套整齐划一,每个大食堂甚至可以有自己专业化的化验、卫生检疫队伍,保证食品安全。

3、节约干部群众大量做饭做菜、洗碗刷盘子的时间。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休息中去。

4、可以节约锅盆碗灶的购置金额,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取消入户燃气,以每户节约3平米厨房面积计算,就价值十几万亿元人民币。

5、很多父母做菜水平低劣,儿童甚至要靠吃方便食品度日,严重影响身心发育。一家人加入“社会化大食堂”吃标准化餐饮可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6、社会化大食堂属于国营生意,雇员工作稳定,不必内卷,不必全年无休,可以安心提高炒菜做饭水平,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7、大量80后、90后、00后本身不会、也不愿做菜,没有必须自己做饭的执念。干部群众与其掏钱吃分散化、失控化的小饭馆外卖,不如吃品质有保证、价格便宜的“社会化大食堂”,社会需求旺盛。

8、除了既得利益者(如海底捞、西贝、麦当劳等大小资本家),可以说所有人都不抵制“社会化大食堂”,旧餐饮企业的雇员可以经过考核择优录取,加入“社会化大食堂”,还可以成立隶属于“社会化大食堂”,完全属于工人阶级的“吃了么”送餐系统,为生活不便的残疾人、高龄老人、生产任务繁重的年轻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9、“社会化大食堂”的雏形早已出现,就是各地正在推行的“老年配餐”和“料理包”,但因为这两种经营方式主要还掌握在私人资本手中,所以很容易出现赚钱就干不赚钱就散、以次充好等问题。“社会化大食堂”充分吸收前两者的优点,拓展整个服务的上下沿,将社会化餐饮服务推向千家万户。

10、50年代城市“社会主义大食堂”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是迎头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现在中国生产力发达,基本不会再出现这一问题。万一再出现这一问题,“社会化大食堂”也可以通过21世纪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迅速转为凭票供应,对杜绝餐饮浪费,提高国家战略应急能力有重大意义。

综上“社会化大食堂”只要办起来,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启动成本也很低,无需一步到位,完全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拓展。只要“社会化大食堂”能吸引三成城市人口入伙(大约2亿人),坚持个五六年,我觉得“社会化抚养”能遇到的很多问题就有了解决方案。


毕竟,有个老笑话说的好:

…………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

………………………但肯定不是科学。…………………,………应该先拿………做实验。

user avatar

头疼医头已经不错了,中国太多的事从头疼医脸、脚疼医脸开始,以头疼堵嘴、脚疼堵嘴告终。

社会化抚养现在是被人口再生产暴跌逼出来的,而且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和收入平等化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恶化问题。

转一下我的B站回复:

社会进步不等于消除不满。吃饱之前有一个矛盾,吃饱之后有一百个。对这个现实,如果态度是“都吃饱了凭什么不满,再不满我让社会倒转”,结果就是苏联。但反过来,如果态度是“100个矛盾的时代,坏透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两派意见相反,不等于一定要有一个是有脑子的。

最后看一眼B站截图,这件事似乎有那么七分光了。

user avatar

如果社会化抚养有用,福利院长大的儿童平均素质应该显著高于社会一般水平,但我们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

user avatar

我盲猜督工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没怎么养过,此处艾特马前卒进来挨骂

首先养孩子是分阶段的,对养孩子的焦虑也不是一概而论的,马前卒完完全全站在他的阶级和性别来提意见,所以才会这么离谱,我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扒社会化抚养的皮下面究竟是什么

阶段0:怀孕和分娩阶段,此时焦虑99集中在女性,工作和身材样貌双重焦虑,还有生孩子的疼,这里男人在产房外面蹲5天5夜不合眼也好回家睡大觉也好,其实没有影响,社会化抚养作用不提,肯定不包括

阶段1: 0-3岁阶段,晒娃阶段,此处还是女性焦虑最大,养孩子难度最大,需要100%的陪伴,不是爸爸妈妈就是姥姥奶奶看着,这个阶段,社会化抚养的作用=0,讲道理,这个阶段你去抢人家孩子说我给你养,别说父母了,爷爷奶奶都跟你玩命你信不信?如果你觉得社会化抚养能解决这个阶段的问题,我只能说你比纳粹还没人性

阶段2:3-7岁,学前阶段,或者叫幼儿园阶段,这阶段养孩子其实已经没那么难了,这时期是你家孩子最可爱的时候,不信你去看看网上那些小孩的表情包,基本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这是一个谁看谁爱的阶段,是你父母最怀念你的时候,任凭你长得再丑别人也能夸你萌萌的时候,你这辈子被人夸好看基本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社会化抚养作用=校车+住校,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家长,是真的不愿意把孩子给出去,你去抢人家还是会跟你拼命的

阶段3:小学阶段,抚养难度进一步下降,孩子基本可以扔家里一天不管了,这个阶段养孩子其实已经出现分叉了,有的报一堆课外班,有的放养爱什么样什么样,社会化抚养作用=校车+住校+禁止课外班

阶段4:初中+高中阶段,基本同上,养孩子基本已经没难度了,基本上给零花钱就行,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化抚养作用同上

阶段5:大学阶段,说实话我感觉社会化抚养已经不包括这个阶段了,孩子也可以说能完全独立了,还是给钱就行

综上所述,社会化抚养的作用是什么呢?基本就是校车+住校+禁止课外班三件事而已,但这三件事,最最重要的是,社会化抚养实际上对女性的主要焦虑根本无法解决,从怀孕到孩子上幼儿园这俩阶段社会化抚养作用=0,还不如给男人或者女人加几天产假有用

一,校车已经有了,可以加大力度发展,我也支持校车大力发展,把接送孩子的工作从父母手里接走

二,住校也有了,没啥特别的,至于马前卒说的心理辅导……我只能呵呵,孩子大部分是不知道找心理辅导的,因为孩子就没有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问题的能力。作为父母,你天天盯着你家孩子天经地义,就这样有时候孩子被欺负了你也没发现,你指望心理辅导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得是多大的圣人当你们孩子老师呀??真出了问题,你把一脸懵逼的心理辅导老师开除了有意义吗?

三,全面禁止课外班,我就问你,你说让这些吃教育饭的干嘛去,搞差异化教育?不提他们,行,你孩子天生就是搬砖的料,他毕业去工地铲沙子去吧,我就问你你高兴吗,这个社会上的工作有多少人是自己想干的,要不请马前卒先告诉我我该干嘛??你能判断吗??

你说我们社会化抚养只提意见,最后让孩子自己选干什么,那你怎么还敢禁了课外班??我把你的选择禁了然后告诉你你以后可以自己选??小孩子真的懂该干什么吗??你孩子,计算机行业top1,他孩子,机械行业top1,都是聪明的孩子,他们俩出来一样吗?

明极左实极右,这就是马前卒提的意见,最扯的是我记得说了一句“孩子的亲情不是陪伴出来的”,我服了,你跟自己的孩子还来个“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就好像“热水不是拿水烧的一样”,你不陪孩子,孩子都跟你不熟,你俩哪来的亲情?你就是你孩子的一个提款机罢了,他有问题全找老师了,想玩全找同学了,放假回家见到你都叫不上来名字他会很亲?到底凭啥跟你亲近呀,你都不养他全交给社会了,换位思考一下你遇见这个会亲么

我真诚的建议,马前卒再提社会化抚养,先拿动物试试,你找个猫,把它生下来的仔,按照你对社会化抚养的理解去交给另一家养,定期去看,然后养个一两年,看看这个猫认不认你,跟不跟你走

user avatar

社会化抚养这种东西,也就云gm家自己口嗨一下,真要开始了,绝对是第一时间砸烂这种社会化抚养场所。

二次元里有灵笼灯塔社会化抚养而引来万众怒呼推T,三次元里有美帝父母被剥抚养权孩子送去福利院而日日遭受霸凌;古有西方斯巴达社会化抚养而培育冷血战士,今有寄宿学校留守稚童导致父母儿女见面不识。

不管是影视还是现实,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当面对“社会化抚养”时,普罗大众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就算仅仅是带有社会抚养特征的寄宿、留守学校,大家也并不以此为荣,而是视为人间杯具啊。正常人,都想的是能和爱人孩子三餐四季,而不是妻离子散,男女分馆,孩子被送到福利院见不到面!

不得不说马督工的逻辑链的确很完整,工业化社会,劳动时间加强,父母跟不上节奏,所以需要社会化抚养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但问题是,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什么?

更好当燃料和电池吗?是,社会运行效率变高了,孩子有社会化场所照顾了,我们也能更好地加班了而无所牵挂了吧?那马督工这个社会化抚养,可真是解了祂们的燃眉之急,立下了汗马功勋哪!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应该是留出更多时间给我们享受生活,陪伴家人,而不是本末倒置,牺牲生活和家人,进一步内卷!

文艺复兴是工业革命的先声,而不是倒序。有人说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才给人带来了尊严,可若是没有“人”的复兴,工业革命的成果凭什么要用来惠泽普通人而不是全给老爷们享受?目的和路线错了,生产力再高,与你何干?

在工业社会里,人应该是被大写的。无论什么时候,人性的力量,都比工业的力量,更强大。

user avatar

每次马前卒用他重新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替他那套新自由主义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解决方案背书都让人看得直皱眉。好在他还有一套左右互搏之术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

一、用马前卒的话回答他的问题:

第282期:

第235期:

假设马前卒两次都认为对现有政策不满,呼吁社会改革的人不应该从自己做起,那就更有问题了。因为282期他提出这个论点时给观众的感觉是“你们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对政策不满”?而在235期的动态里他表达的是“即使我自己做不到,也可以对政策表达不满”。这不还是自相矛盾吗?

二、再谈谈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

1:马前卒的所谓“社会化抚养”忽略了人性。这套办法在工蜂社会可以实现,在人类社会不行。父母与子女的亲缘关系不是基于血脉而恰恰是基于抚养而建立的。如果剥夺了父母的抚养权,那他们为什么要生育呢?如果连生育都没有,何谈抚养呢?那他是不是要再打一个叫“人造子宫”的补丁呢?这不是在加速机器对人的异化吗?

2:即使不考虑人性对生育行为的影响,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存在一个全知全能没有私心私欲的政府。可是这样的政府存在吗?如果这样的政府存在,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政府先消灭阶级呢?说明他也知道这样的政府并不存在。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有私心私欲。这种情况下,马前卒能保证社会化抚养不会变成现代奴隶制吗?

三、薛定谔的“工资铁律”

马前卒在本期中还有一处自相矛盾,即:在论证加班拿不到三倍工资时,他实际上运用了拉萨尔主义(对,就是《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的那个)所鼓吹的“工资铁律”(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会驱使工资水平下滑至仅能糊口的最低水平)。可是如果工资铁律成立,很容易推导出即使社会化抚养真的能减少劳动者用于抚养子女耗费的时间和金钱,这些资源也会很快转化为新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挤占。请问 @睡前消息 到底认不认可“工资铁律”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