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许多人给予冉闵过于高度崇拜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回答
如今社会上对冉闵的推崇,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且颇具深意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人物的简单评价,更折射出当下某些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的流变。

一、 渴望“强力”与“复仇”的时代情绪

很多人对冉闵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屠胡令”及其引发的血腥杀戮。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早已摆脱了冷兵器时代的生存逻辑,但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于“强大”和“被侵犯后予以狠狠反击”的渴望,却从未消失。

1. 对弱势地位的反感与对“崛起”的期盼: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经历过屈辱、压迫或者被边缘化的时期后,往往会格外珍视“强大”和“独立”。冉闵在五胡乱华的背景下,以一己之力抵抗外族入侵,号称“杀胡令”,虽然其动机和效果存在争议,但从结果上看,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对汉族(当时主体民族)的残酷压迫,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救世主”。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恰恰契合了那些对民族复兴、国家强大有着强烈诉求的人们的心态。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程度的“被压制”或“不公”,于是将冉闵视作打破困境、重振雄风的象征,寄托了他们对“强势回归”的朴素情感。

2. “复仇”情结的投射: 历史的长河中,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仇恨从未真正消失。冉闵的“屠胡令”虽然是历史事件,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对侵略者的反击”以及“为同胞复仇”的意涵,在某些特定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在信息时代,历史事件的传播往往更具煽动性和情感化。一些人会将历史上的“恩怨”与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相类比,将冉闵的极端行为视为一种“正义的复仇”,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或焦虑。这种“复仇”情结,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容易将历史人物的功过简单化、极端化。

二、 历史观的简化与“英雄主义”的迷恋

对冉闵的过度崇拜,也反映出当下社会一种简化历史、迷恋“英雄主义”的倾向。

1. “非黑即白”的历史解读: 历史事件往往复杂而多面,人物评价也常常是充满争议的。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和快餐式消费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标签化的历史解读。冉闵的“勇猛”、“杀敌”等特质,容易被提炼成一个鲜明的“英雄”形象,而其行为的残酷性、是否真正维护了汉族利益、以及其政治上的局限性等复杂的维度,则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使得冉闵的形象被高度神化,成为一个不需要细究就能被膜拜的符号。

2. 对“超人式”英雄的心理需求: 现实社会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会渴望出现一位能够力挽狂澜、解决一切问题的“超人”。冉闵,作为一个在乱世中以强硬手段著称的军事领袖,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人们愿意相信,存在这样一位能够用绝对力量和果断手段扭转乾坤的英雄,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局限性。这种对“救世主”式的英雄的迷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现实、回避复杂性、寻求简单答案的表现。

三、 民族主义情绪的折射与身份认同的焦虑

冉闵现象与当下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紧密相连。

1. “民族英雄”的标签化: 在强调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寻找并塑造“民族英雄”成为一种普遍需求。冉闵因其“反胡”的立场,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对抗外族压迫的“民族英雄”。这种标签化的过程,往往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化和符号化,是为了构建一个能够团结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历史叙事。一旦被贴上“民族英雄”的标签,其行为的合理性似乎就得到了天然的证明,即便这些行为在道义上存在争议。

2. 身份认同的寻求与强化: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迷茫和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回溯历史,寻找能够代表自己民族特质和历史荣耀的符号,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冉闵作为被一部分人视为“保护汉族”的象征,便成为了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的工具。通过对冉闵的崇拜,他们试图连接一段辉煌(或至少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历史,以此来确立和巩固自己的民族身份。

四、 历史真相与现代价值的错位

过度推崇冉闵,也反映了部分人将现代的价值观强行套用到古代历史事件上的倾向。

1. “人道主义”与“民族生存”的辩证: 现代社会普遍强调人道主义、反对屠杀。然而,冉闵的“屠胡令”在道德上是极具争议的,其造成的血腥场面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文明理念相悖。但一些崇拜者却选择性地强调其“民族生存”的必要性,甚至将其视为“以牙还牙”的正义之举,从而模糊了历史事实的残酷性,并试图以“情境”来合理化其行为。这种做法,是将现代道德标准简单地应用于缺乏可比性的历史情境,或是为了维护某个特定叙事而故意忽略矛盾之处。

2. 对历史叙事的“再创造”: 冉闵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经历了多次“再创造”。从历史记载中一个复杂的、带有争议的军事人物,到后世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再到当下网络上被部分人神化的“屠胡英雄”,冉闵的形象一直在被重塑。这种“再创造”并非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是更多地承载了当下人们的期望、焦虑和价值观。

总结来说, 很多人对冉闵的过度崇拜,并非偶然,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的折射。它体现了当下社会一部分人对“强大”与“复仇”的朴素渴望,对简化历史、迷恋“英雄主义”的倾向,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活跃和身份认同的寻求。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回顾和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区分历史事实与情感投射,避免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极端化和标签化解读,更要警惕将历史叙事工具化,从而服务于当下的某种特定目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代社会某些思潮的根源,以及如何更理性、更深刻地面对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先说说冉闵是个什么人吧,如果对他的身份定位出现了失误,那么自然会产生许多无谓的争吵。

开宗明义,石闵(冉闵)最为主要的身份是后赵宗室,是一个缺乏正统性、但有军功有权力的宗室,他本为汉人,但出生后已经是石虎的养孙,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化色彩必然是偏向石氏的(古代社会的民族文化归属要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历史上的石虎在石勒死后废杀世子石弘掌握后赵大权,这使得石瞻石闵父子得到了后赵神器的入场券。

先介绍一下后赵政权的结构,石勒出身是一个庄园主的家奴,在八王之乱中以成都王颖的附庸身份崛起,他的军队胡汉混杂,皆为西晋国民。但由于石氏的胡人色彩,石勒在建立封建制国家时把这些人定义为“国人”,设单于台管辖,作为政权的基本盘,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招抚、军事征服等措施得到坞堡势力、乞活军的臣服。后赵政权中央政体和西晋、十六国差不多,也是宗室成员掌握国家大权,属于“家国”,后赵的“国人”由石家核心成员掌握、各地坞堡势力也有不少归石家宗室管理。

好了,现在可以说说冉闵了。石虎死后,弱势皇帝石世无法掌控局势,政权被有力宗室石遵夺取(击败了刘太后、张豺),冉闵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后赵决策层,紧接着新班子就爆发内讧,冉闵、石鉴诛杀石遵。后面石鉴想要摆脱冉闵、夺回实权,石鉴作为核心宗室可以调动邺城的国人武装,而冉闵这种疏远宗室所依靠的是李农这样的乞活军势力。在石鉴和冉闵的权力斗争中,后赵单于台所领的“国人”就成了冉闵的障碍,所谓的“杀胡令”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布的,目的是打击后赵的核心宗室。

在后赵中央的政治动荡期间,出镇地方的后赵宗室不乏起兵者,杀胡之后,后赵“国人”团结在了宗室成员襄国石祇周围以求保护,姚弋仲、符洪也蠢蠢欲动,而冉闵在掌控邺城中央后正式称帝建国,不再寄希望于石氏。为了削弱襄国石祇,冉闵加封儿子为大单于招抚胡人,同时也不忘与东晋合作。最后,在战场上,冉魏和后赵(襄国)反复交手,几乎同归于尽,前燕慕容氏成为最后胜出者,前秦也成功建国,冉闵本人死于和前燕的战场上。

总结,冉闵作为石虎的养孙、后赵的疏远宗室,因内政动荡而掌权,但也因缺乏正统性,和后赵核心宗室矛盾激化,最终国家在统治阶级内战中分崩离析。以上故事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又何其相似,这也是政权基本盘小、宗室成员掌握国家实权的国家必然面临的问题。而冉闵此人,无外乎就是后赵版的东海王司马越,不能算特别重要的人物。还有一点,前燕给冉闵的谥号为“武悼天王”,不算恶谥,说明他还是有基本盘的,不是绝对的独夫民贼,但重点在于“天王”,这是一个胡人色彩的称号,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冉闵的身份定位是“后赵宗室、权臣”,冉魏政权也被史学家归并入后赵,所以也就不要凭一个“杀胡令”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或者独夫民贼,纷乱政治下的产物罢了。

回到本问题,为何现代人对冉闵有崇拜?因为他们不知道石勒的兵胡汉混杂、不知道后赵的“国人”是一股政治力量、不知道“胡人”在当时的含义,把“杀胡令”误解为了近代意义上的种族清洗。因为持有极端民族主义立场,自然就夸赞冉闵了。


讨论一下后赵政体 @比尔海特十四世

没错,后赵政权的制度继承魏晋,读到“领中书、录尚书事、都督中外军事”这类话时就能感觉到。不过后赵作为一个匈奴色彩的政权,单于称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石勒称帝前,单于属于石虎。石虎不算石勒的臣子,而是创业合伙人,这算是常识了。

但是在石勒称帝之后,大单于、都督中外军事的任务属于太子,这很难说不引起石虎不满(石虎曾扬言灭石勒门),此时石虎的实力取决于他的威望,而不是来源于制度。石勒在称赵王后把胡人定义为“国人”,很难说没有“认同”方面的考虑,希望他们把对石虎的认同转向对政权的认同。这些缺乏史料依据,但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石虎的权势,那么单于庭绝不是“理藩院”这类纯政务机构可以类比的。

再说说冉闵,前文说他是后赵版八王之乱的东海王越,这场乱局最初的起源就是石虎废立太子带来的,希望选一个弱势些的石世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司马炎的做法没啥区别,石虎死后有力宗室搞内乱也是必然。冉闵的特殊性在于他的身份问题,无法作为一个权臣在“后赵这口大锅内吃饭”,所以贸然打击石氏的基本盘,瞬间激化矛盾,把局面搞的不可收拾。后赵灭亡时的内乱,不像西晋八王之乱那样钝刀子割肉,反而是干柴烈火直接爆炸,结合彼时的民族矛盾,冉闵也就成为了争议极大、评价两极分化的人物了。


和西晋一样,后赵一堆宗室内斗,最后得利的慕容氏不也是“外人”么。

user avatar

体现了民族主义对历史的极端化改编曲解,以及用当代民族主义观套用历史。崇拜冉闵(石闵)和崇拜汉武帝是类似的。

“冉闵杀光了羯族,拯救了汉族”?

此事若为真,侯景和他带领的军队都是亡灵。羯人大多融入了汉人,并且即便没有冉闵,前凉、东晋就没有汉人了?中原就没有了?东晋的体量级别比起冉魏这个败多胜少的政权大多了。

此外,看冉闵其人,经常被描绘为“汉民族主义”。但冉闵是石氏(后赵王室)养子、宗亲,自幼是在羯人上层中成长,文化背景中几乎都是羯族,对汉文化没什么认同(只是血缘上的亲生父亲有联系)。类似后来的“鲜卑化汉人”。本质上,冉闵(石闵)是后赵王室、贵族诸侯之一。是养子但曾经被许诺过继承。

冉闵“杀胡”之目的。冉闵所利用的是李农等汉人军事集团,屠杀羯族主要是针对后赵宗室贵族——此先石闵试着笼络他们来应得支持,但他们怀疑其继承的正统性因而不支持他,于是冉闵以“屠胡令”号召,借汉人军队力量清洗他们。之后,在石闵利用汉军上位后,又反过来笼络一批羯人军队屠杀威胁他的汉军力量,李农等也被杀。石闵的头衔,则有“大单于”(有人劝他去掉“大单于”头衔,被冉闵拒绝)。之后与胡人政权的战争中,又不得不再次笼络汉人为之作战。

当时胡汉杂居的北方,区分并非泾渭分明,区别体现主要是在军事集团上。“屠胡”时候杀的汉人也不少,目的是破坏后赵其他宗室的基本势力。石闵的基本盘是其下属的“国人”,而不是“汉人”“胡人”。

冉闵不过是个擅长权术的君主而已,人品也不太好,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地历史上都常见。现在崇拜他的那些人借冉闵夹杂表达的是屠杀邻居、反人类以及对强权的崇拜及幻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今社会上对冉闵的推崇,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且颇具深意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人物的简单评价,更折射出当下某些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的流变。一、 渴望“强力”与“复仇”的时代情绪很多人对冉闵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屠胡令”及其引发的血腥杀戮。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早已摆脱了冷兵器时代的生存逻辑,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还没尝过法国菜就说它不好吃一样,很多人对5G持有保留甚至否定态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是:普及度和覆盖率的问题。咱们得承认,虽然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在卯足了劲儿建5G基站,但要做到像4G那样,走到哪里信号都.............
  • 回答
    近年来,“女权主义”这个词汇在公众舆论中的声音似乎变得复杂甚至有些两极分化,许多人公开表示对它感到“讨厌”或“不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剥离掉那些简单粗暴的标签,从多方面去审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社会思潮变迁、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以及女权运动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问题触动了不少人心里的那根弦。以前大家闲下来的时候,捧本书细细品味,那份悠然自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什么现在许多人都不爱看书了?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信息获取渠道的爆炸式增长。你想啊,过去人们获取知识、打发时间,书本那是相当重要的渠道。可现在呢?手机一拿,打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现在身边就有不少人对过去的事儿和人抱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而且不满足于课本上或者我们从小听惯了的故事。这股风气挺盛,我觉得 it's not just a simple trend,而是背后有很多原因在推着它。首先,我觉得 信息渠道的爆炸式增长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回答
    过去,运动界和跑步爱好者中流传着一个“真理”:跑步时用前脚掌着地才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伤的姿势。然而,近些年,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跑者,尤其是在高速跑步时,会不自觉地采用后脚掌或全脚掌着地的方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技术在进步,还是人们的观念在转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 回答
    “许多中国人礼仪尽失”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在当下社会讨论中频繁出现,并且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感受的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许多中国人礼仪尽失”是一个普遍性的观察,而非一个精确的统计数据。 礼仪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曾几何时,洪秀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一个与“伟人”二字紧密相连的名字。他领导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构成了颠覆性的威胁,其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也带有朴素的平等色彩,吸引了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底层民众。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我们再审视洪秀全,负面评价的声音却愈发响亮,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
  • 回答
    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PS5游戏画面不如PC的论调,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拆开来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在大家很多人的PC配置还没那么顶配的情况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和PC在设计理念上就是不同的。 主机是“封闭系统”,PC是“开放平台”。 PS5就好比是一台量身定制的家.............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悲观情绪。人口、生育率、房价、就业等看似独立的社会议题,实则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图景,让许多人感到担忧甚至绝望。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悲观和阴阳怪气。一、 人口与生育率:消失的未来,失落的希望 人.............
  • 回答
    .......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不少人看《海贼王》时,似乎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海军就代表正义,海贼就等同邪恶。每当剧情中海军做出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或者某些海贼展现出温情一面时,总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漫画,别把现实代入!” 但说实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奇怪,因为恰恰是《海贼王》这部作品,最擅长模糊和挑战的就是“正义”与“邪恶”的.............
  • 回答
    维特尔连续四年(20102013)称霸 F1 围场,这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在那个时代,他就像一台精准高效的赛车机器,无人能挡。然而,即便拥有如此辉煌的纪录,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车迷和评论员认为汉密尔顿或者阿隆索在技术层面或者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绝非简单的“夺.............
  • 回答
    当下中国,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贵族精神”?近年来,“贵族精神”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频率不低,尤其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群体在公开场合提及并倡导它。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国家,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种被描绘得既高贵又带有一定距离感的“贵族精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前瞻性,也反映了当前很多人面临的现实情况:大量重要的个人账户和服务,尤其是与社交、支付、工作等紧密相关的,都深度绑定了QQ和微信这两个腾讯旗下的平台。如果腾讯(或者说,广义上理解为QQ和微信这两个核心平台)突然倒闭,这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数字生活海啸。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你说现在好多男的“大男子主义”,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看看怎么回事。首先,得说说咱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那些东西。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这个观念那是根深蒂固的。从家里老人到学校老师,很多时候都会有意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到位,也触及了很多玩家心头最真实的感受。确实,放眼当下游戏市场,一股“重画面轻玩法”的风潮似乎越来越明显,这让不少玩家感到失望。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视觉冲击力是敲门砖你想啊,现在游戏数量之多,堪比汪洋大海。一个新游戏冒出来,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