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简能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吗?

回答
关于清华简能否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梳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学界的观点。简单地说,清华简的出现,为《古文尚书》的真伪之争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颠覆性的新证据,但目前尚未形成“一锤定音”的结论,它更多的是引发了对传统观点的强烈质疑和深入研究。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得一步一步来。

一、 《古文尚书》的“真伪之争”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的“《古文尚书》”,指的是在汉朝时期,孔子故居的壁中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尚书》。它的出现,与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用汉代通行隶书写的《尚书》)并存。

“真伪之争”的核心在于:

《古文尚书》的作者和年代: 传统观点认为,《古文尚书》是西周初年史官所作,比《今文尚书》更早,内容也更丰富,包含《尚书》篇目中的许多核心篇章,如《汤誓》、《盘庚》、《无逸》、《君奭》等。
《今文尚书》的局限性: 汉初的《今文尚书》据说是秦火之后,由伏生等人从零星散落的竹简中整理而成,篇章数量和内容不及《古文尚书》。
质疑的出现: 晋代学者就开始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特别是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汉和帝时有人“疑《古文尚书》非孔子壁中书”,认为其文字、内容与先秦文献不符。一直到清代,朴学大家如阎若璩的《古文尚书辨伪》更是集大成,从文字、篇目、义例、体例等多个方面论证《古文尚书》是东晋卢辩等人根据《今文尚书》并参以他书伪造的。

二、 清华简的出土及其重要性

清华简,是指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早期竹简。这批竹简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一部与《尚书》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被称为“清华简《尚书》”。

清华简《尚书》的出现,之所以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之争产生巨大影响,关键在于:

1. 比《古文尚书》更古老: 清华简的年代被鉴定为战国早期,这意味着它比西晋时期(汉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伪造《古文尚书》的说法,要早得多,而且是实物证据。
2. 内容上的惊人吻合: 清华简《尚书》的篇目和内容,与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大量相同或相似的篇章。例如,清华简中有《尹至》、《尹诰》、《甘誓》、《汤誓》、《岳命》、《顾命》等,这些篇章在传世《古文尚书》中也有。
3. 文字上的佐证: 清华简上的文字是典型的战国早期文字,与传世《古文尚书》中被认为是“古文”的文字风格、字形也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尽管两者之间仍有差异(这是正常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文字变异)。

三、 清华简“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的论证逻辑(以及为什么说“未定论”)

支持“清华简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的观点,大致是这样论证的:

颠覆了“伪作说”的根基: 晋代学者怀疑《古文尚书》是东晋卢辩伪造,他们认为卢辩伪造的依据是《今文尚书》和当时流传的其他文献。但清华简的年代早于东晋,且其内容与《古文尚书》的某些篇目高度一致。这意味着,如果《古文尚书》中的一些内容是伪造的,那么伪造者并非东晋的卢辩,而是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存在了。
挑战了“古文”的来源: 如果清华简《尚书》的内容确实是战国早期就存在的,那么传世《古文尚书》中的一些篇目,就可能是继承了战国早期的文本,而不是如阎若璩等人所说的,是在《今文尚书》的基础上“增益”或“伪造”出来的。
指向了新的疑点: 既然战国早期就有了与《古文尚书》相近的文献,那么问题就变成了:
清华简《尚书》是不是真的就是“古文《尚书》”的源头?
传世的《古文尚书》是依据清华简《尚书》整理而来,还是两者有共同的更早源头?
如果清华简《尚书》是“真”的,那传世《古文尚书》的哪些篇目在内容、文字上又与清华简《尚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传承过程中的讹误,还是故意为之?

为什么说“未定论”?

尽管清华简带来了颠覆性的证据,但“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的说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1. 并非所有《古文尚书》篇目都在清华简中: 清华简《尚书》中只包含了传世《古文尚书》的一部分篇章。那些不在清华简中的《古文尚书》篇章,比如《尚书》中非常重要的《尧典》、《舜典》、《洪范》、《吕刑》等,它们的真伪问题,清华简就无法直接证明。
2. 清华简《尚书》本身是否为“完整”的《尚书》? 清华简《尚书》是否代表了当时所有流传的《尚书》文本?它是否本身就存在某些改编或损益?
3. “伪作”的概念需要界定: 如果《古文尚书》的某些篇目确实是战国早期的文本,但经过后人增补、修改,那么它是否还能被称为“纯粹”的伪作?“伪作”的定义是什么?是完全虚构,还是在原有基础上修改?
4. 学界仍在激烈争论: 尽管清华简大大动摇了传统“《古文尚书》是东晋伪作”的论点,但它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接受“《古文尚书》一定是真”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清华简《尚书》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尚书》文本在先秦时期就处于一个流变和整合的过程中,传世的《古文尚书》可能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进一步的编辑、增损,甚至可能是“假托古名”的著作。
5. “《古文尚书》”指代的对象: 这里的“《古文尚书》”往往指的是传世的、包括所有篇章的《古文尚书》。而清华简《尚书》更像是“早期《尚书》文献”的样本。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演变关系。

总结来说:

清华简《尚书》的发现,极大地削弱了晋代以来认为《古文尚书》是东晋卢辩等人伪造的论点,因为它证明了《尚书》中的某些篇目在战国早期就已存在,且有与传世《古文尚书》相似的文本。

但是,这并不能直接“证明”传世的《古文尚书》就是完全真实的、毫无问题的。它只是把真伪之争的时间线提前了,并提示我们,《尚书》的文本在先秦时期就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多种形式,并且可能经历了复杂的编辑和流传过程。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清华简的出现,彻底改写了《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的研究格局,它迫使学者们重新审视《古文尚书》的来源和性质,并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文献流传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证据。它更多的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目前,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以及清华简《尚书》与传世《古文尚书》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学术界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即什么是古文尚书,什么是今文尚书,什么是伪古文尚书,什么是通行本尚书。

泛泛地说古文尚书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如果掰开来说可以分为战国古文尚书、孔壁本古文尚书、杜林本古文尚书等等。

战国古文尚书是泛指战国时期的《尚书》古本,由于《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战国时期定稿,所以这一时期的古文尚书理论上为《尚书》的祖本。理论上,《书序》中所罗列的《尚书》篇目即《尚书》原始本的总和,战国古文尚书理论上包含所有篇目。由于战国古文尚书自从秦朝焚书之后即告失传,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战国古文尚书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的,而残存于先秦古籍的文字十分零散,而且存在校勘难题,并不能恢复多少篇章。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古文尚书一般是指从先秦古典文献中摘抄出来的《尚书》或疑似《尚书》的文句。这些文字有些与今天所见到的通行本《尚书》相似,有些则是通行本《尚书》没有的文句。我们假定这些出自先秦文献中的《尚书》文句都是出自一个版本,即为战国古文尚书。所失传的部分,假定存在于此版本中。简而言之,战国古文尚书可以假定为第一古本。先秦文献中残存《尚书》文字都归于战国古文尚书。

孔壁本古文尚书是汉代的重大发现之一。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鲁共王,此人是汉景帝之子刘余,公元前154年册封为鲁王,前129年去世,谥号为“共(恭)”。他在位期间因为喜欢营造宫殿,结果破坏了孔子家族的老宅,从墙壁夹缝里起出大量战国古文竹简,其中就包括一部分《尚书》内容。据说当时孔子的后裔孔安国出面收集整理了这批竹简,并且把“科斗(蝌蚪)文(战国古文)”转写成隶书体(隶古定),与同行的隶书体(今文)有所不同,所以称为古文。这件事在经过后世传承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信息偏差,比如《汉书艺文志》把鲁共王坏孔子宅之事说成是武帝末年发生,实际上那时候鲁共王早死了。而《史记》等书中关于孔安国的年龄语焉不详,不能确定他与孔壁古文之间的关系。于是有些人干脆就说所谓鲁共王坏孔子宅取出古文这件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认为孔壁古文是存在的,其发现时间应该以鲁共王当鲁王这段时间为准,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的时间基本重合。根据王国维考证,鲁共王去世前后,孔安国为博士,这一时期孔壁古文属于孔家的所有物,并未列于官学。

日本所藏隋刘炫撰《孝经述议》残卷,引《史记·孔子世家》:“孔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免,卒。”

今本《史记》作“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

两本比较,前者作“免”,后者作“蚤(早)”一字之差,意义有点偏差。

《孔子家语》孔衍后序:“子国由博士为临淮太守,在官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于家。”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

如果我们相信刘歆与《孔子家语》孔衍后序中的说法,可以得知,孔安国长期收藏孔壁古文的原件并且进行整理校勘,一直到公元前99年左右才准备献给朝廷,不凑巧赶上巫蛊之乱,朝廷一片混乱,孔壁古文可能只是收归秘府,未受重视。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再把孔壁古文中的内容抬出来,争取列入官学的资格。由于孔壁古文长时间没人得见,而列入官学的今文派有门户之见,对古文经学有所诋毁。又赶上王莽篡位,后来兵乱四起,汉朝官方收藏的书籍大量损毁。孔壁古文自此泯灭。

孔壁古文尚书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其版本可以视为战国古文尚书的一个子版本。但篇目并不是完整的,存在大量缺失,但是比今文尚书多了一部分篇目。这一部分多出来的篇目,成为后来伪古文尚书扰乱视听的根源所在。

杜林本古文尚书,据说东汉时期杜林在西州发现一卷漆书尚书一卷,在东汉时期有所流传。不过到了东汉末期又遭失传。残存文字不多,无法查看全貌。但是从传世资料介绍来看,其篇目与今文尚书基本相同。只不过加了一篇来历不明的《太誓》,凑成二十九篇。这个所谓的杜林本古文尚书可能只是今文尚书的一个子版本。

除此之外,三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曾经刻了一套《正始石经》,因为碑文使用蝌蚪文、小篆、隶书三种文字对照刻出,又称三体石经。其中包括《尚书》内容。可惜的是这批石经遭到损毁,只有残片存世。从残余的《尚书》部分来看,与今文尚书文字略有出入,但篇目没有超出今文尚书。所谓蝌蚪文只是三国时期人们对战国古文的一种想象,并不完全是原始文件的抄录。所以《正始石经》所依据的《尚书》底本到底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今文尚书是指汉文帝时期,晁错从秦博士伏生那里抄录来的《尚书》篇章。由于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垂垂老矣,口齿不清。所幸伏生已经将尚书之学传授给女儿,通过她,才抄录整理了二十八篇文字,其余篇目则无法保留。《尚书》文字难读,仅仅靠背诵是很难记忆清楚的。所以伏生家当年应该也藏有一部分早期的竹简底稿,躲避了秦火之难,只是有些散乱,需要有精通《尚书》学的人进行整理而已。所以后来今文尚书与孔壁古文尚书中相同的篇目比较的时候,虽有个别字句出入,甚至有脱简现象,但总体内容差异并不大。今文尚书的篇目包括: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二十八篇文章,成为后世流传《尚书》的核心篇目。无论所谓今文、古文尚书,都包含这些篇目的文字内容。

东汉灵帝熹平时期,蔡邕主持下凿刻儒家经典,称为熹平石经。其中所用《尚书》的底本即为较为纯粹的今文尚书,而且还在附注里罗列了诸家异本之别。可惜这套石经也和三体石经遭到毁坏,我们只能从残片中了解到今文尚书的一点点原貌。

今文尚书整理时间比孔壁古文尚书要早,而且获得了官学的地位,包括孔安国在内的人所学的尚书实际上都是今文尚书。孔安国是倪宽的授业恩师,而倪宽主修就是《尚书》,此时孔壁古文尚书只是孔安国的家藏秘籍,不应该作为教科书。所以说孔安国给倪宽讲授的时候主要还是今文尚书。而他在整理孔壁古文尚书的时候,肯定也是参考了今文尚书才能对比辨识战国古文。

有个比较明显的证据说明这个问题。《尚书》中经常出现所谓“宁王”、“宁人”这样的词汇。在《大诰》篇中比较明显。后世经常望文生义,把“宁”理解为“安宁”之类的意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文王”、“文人”,前者指周文王,后者可以指周文王,也可以泛指祖先。王莽曾经让人模仿《大诰》写了一篇诰文,居然有“用宁帝室”、“宁人”这样的表述。要知道王莽所用的《大诰》底本应该是经过刘歆推荐的孔壁古文尚书,说明底本依然是“宁王”、“宁人”,可见孔壁古文尚书的校勘依然是参考了今文尚书的。

下面就是要介绍一下干扰后世长达千年之久的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的彰显得益于东晋时豫章内史梅颐(又写作梅赜或枚颐)的献上。由于之前西晋灭亡,图籍散乱,东晋王朝好容易站稳脚跟,打算收集散失的文献。于是这套号称五十八篇的古文尚书就这样进入了朝廷的视野。从史料记载来看,梅颐应该算是一个比较规矩的学者,不会轻易伪造尚书,他所献的尚书确实是得到传授而来,换句话说,他所献上的尚书早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2《虞书》大题下曰:“《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晋书》又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非今本《晋书》)

影宋刊本《太平御览》卷609引《尚书正义》:“……《古文尚书》,……至魏、晋之际,荥阳郑冲私于人间得而传之,独未施行。东晋汝南梅颐奏上,始列于学官,此则古文也。”

梅颐的《尚书》老师是臧曹,臧曹的老师是梁柳,梁柳是皇甫谧的外弟,也见过这部书。梁柳的老师是苏愉,苏愉的老师是郑冲。

这个郑冲是三国到西晋时期的大臣,纯粹靠儒家学说为官,并无其他才干,只是靠生活作风清廉维持基本名誉而已。一直混到能给高贵乡公曹髦讲学,位列三公,相当于宰相级别,西晋建立之后,他不直接干政,充当政府礼仪法律顾问,也算是过得逍遥快活。史书中曾经记载了曹髦与司马氏的同党王肃之间围绕《尚书 尧典》中的注释含义发生过争论。王肃之学与贾逵、马融属于一脉,曾经被学者怀疑为《古文尚书》的伪造者,其实并无实际证据。而郑冲出身寒微,没有什么明显的师承。自他传授的《古文尚书》底本来自何方,就不得不值得怀疑了。

这五十八篇是怎么出来的呢?首先是在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内容几乎不变,变成三十三篇,再另外补充二十五篇今文尚书中完全没有的篇章内容,于是五十八篇文章就出来了。

所谓二十八篇拆分为三十三篇,是将《尧典》一篇割裂为《尧典》、《舜典》两篇;《皋陶谟》一篇割裂为《皋陶谟》、《益稷》两篇;《盘庚》一篇拆成上中下三篇;《顾命》一篇割裂为《顾命》和《康王之诰》两篇。这样一来就多出来五篇文章。

割裂《尚书》篇章凑数,早在汉代就有人这么玩过。好处在于因为文字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如果只是单纯阅读文字内容,根本无法判断是否是伪书,这也算是一种最原始的诡计。而多出来的二十五篇内容就值得玩味了。

伪古文尚书中多出来的二十五篇分别为: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

太甲(拆分上中下)、咸有一德、说命(拆分上中下)、泰誓(拆分上中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这些篇目的名称都是来源于《书序》,仅仅从标题上看不出什么玄机。如果没有其他阅读经验的人,单纯阅读文字内容,似乎也无法察觉到多少问题。但是对于了解《尚书》流传过程的人来说,就比较敏感了。我在前面提到,战国古文尚书是以片段的形式散见与各种先秦文献。有些引述文字标注了小标题,有的干脆就是《书》曰,并无篇目。而伪古文尚书中多出来的篇目内容有很多与那些先秦文献引用的《尚书》类文字很像。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是,这些多出来的篇目确实是战国古文,自古流传。所以文字内容相似并不奇怪。这也是《古文〈尚书〉非“伪作”》作者所预先相信的逻辑,恰入伪造者设定好的逻辑圈套之中。

我们可以说伪造者的心机是比较深的,不仅系统收集了先秦文献中与《尚书》有关的引述文字资料,而且还试图巧妙地与伪造的文章内容融为一体。有些人主张用词频等手段来检测伪古文尚书用语的可靠性,借此判断真伪,虽然运用了所谓高科技手段,但思维方式依然是陷入造假者设定的圈套中而不自知。

伪造者的另一个套路是用了所谓的“隶古定”来书写这套《尚书》,前面介绍了所谓“隶古定”就是一种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蝌蚪文,借以保留古文献的原貌。现在的古文字学者在书写先秦青铜器或竹简文字的原文的时候,也用楷化的笔法来进行第一层释文,也是为了更多保留古文字原貌,是为严式释文。在此基础上再用通行的繁体或简化字释文,是为宽式释文。当然伪造的《尚书》本身不存在什么隶古定的文字,而是刻意用一种怪体字去替换已经今文化的文本。类似于伪造古器物的做旧。

与伪古文尚书正文配套的,还有伪造的孔安国注释。用于证明这套“古文尚书”乃是出自孔壁古文,这样就给伪古文尚书安排了一个“合理”的出处。经过这一番处理,再长期秘而不宣,私下流传一段时间,直到大部分当时的儒学者,特别是《尚书》学的传人凋零之时,浮出水面,基本上躲过了当时大部分学者的辨伪,明目张胆地登堂入室了。

这套伪造技法在当时堪称高明,后世伪造古书也多有模仿此套路行事。比如所谓今本《竹书纪年》就是走了在辑录佚文的基础上造假。但是只要各种文献没有彻底失传,伪造的文献还是会露出若干马脚。

伪古文尚书虽然吸收了很多先秦古籍中引述《尚书》的文字片段。恰恰是这些文字,可以证明伪古文尚书是伪造。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战国古文尚书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其中包含的篇目,如果按照《书序》来算,不下百篇。但实际上战国古文尚书的篇目不仅限于《书序》。或者换一种说法,《书序》所含百篇的标题本身也比较可疑,只有部分篇目为可信的战国古文尚书。而除此之外,战国古文尚书还会包含一些连《书序》本身都没有包含的篇目。先秦文献所引述的《书》绝不仅限于《书序》篇目。而这些引文却不偏不倚地集中出现在伪古文尚书多出来的二十五篇之中,岂不是最大的破绽?

战国古文尚书还有另外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流传子版本,那就是《逸周书》中的部分篇目,清华简中也发现数篇《逸周书》的文字,说明《尚书》与《逸周书》作为战国文献是相伴相生的,只是后来割裂成不同的两部书,《尚书》成为儒家正典,受到国家级待遇,《逸周书》只能沦为课外闲书,一般不会作为经典来阅读。《逸周书》有《世俘》一篇,经顾颉刚考证,实际上就是孔壁古文尚书的《武成》一篇,只不过是改了个标题名字。《汉书》中引用了一部分孔壁古文尚书的《武成》的文字。伪古文尚书《武成》篇并未照单全收,而是改了一部分。《世俘》的文字篇幅更长,其中与《汉书》引用文字相似更多。伪古文尚书《武成》与《世俘》之间文字的总体差异则是非常之大。

据说梅颐在献上这套古文尚书的时候,已经丢了孔安国注《舜典》一篇,于是就用王肃的注释代替。到了南朝萧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一个叫姚方兴的人说自己在大航头书肆弄到一部《舜典》,其实还是割裂《尧典》的篇章,在开头加了二十八个字,要求用来补全梅颐所献孔注的缺失,但被人指出是伪作,未能补入。一直到了隋朝,才把姚方兴献上的孔注《舜典》给编入其中,凑成完整的孔注本《古文尚书》。自此,这套书在民间广为传抄。不同的人喜好不同,有人好古,抄录时不仅保留原本的怪字,而且还有随手添加的新怪字。有人嫌怪字抄写麻烦,于是随手改为通行文字。使得这一时期的尚书抄本五花八门。但源头都是伪古文尚书,抄得再热闹也改变不了性质。随着大一统王朝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伪古文尚书也逐渐成为不可随意改动的经典。唐玄宗时期为了规范儒家经典的用字,命卫包负责将伪古文尚书中的用字都改为通用的楷体字,史称“卫包改字”。到了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刻成一套石经,称为开成石经,伪古文尚书的用字基本上完全确定,成为官方推广的标准版本。后世通行版尚书的标准源头即在于此。

伪古文尚书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阎若璩的炮轰下彻底失去权威性,现在一般只承认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文章属于传承相对可靠的尚书,而伪古文尚书中多出来的二十五篇为伪作。我们现在一般说伪古文尚书的时候,是不包含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

目前清华简的发现,是检验《尚书》版本的一个好机会。

《金縢》属于今文尚书包含的篇目,《古文〈尚书〉非“伪作”》作者花了一定篇幅罗列清华简版的《金縢》与通行版《金縢》的文字差异,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因为学术界自古就承认《金縢》是传承有序的文献。

《说命》三篇是属于伪古文尚书多出来的二十五篇中的三篇。由于《国语 楚语》中化用了古本《说命》的文字。给了伪古文尚书伪造《 说命》三篇很好的模版。所以《国语 楚语》引文与伪古文尚书《说命》文字看上去相似并不奇怪。传世《礼记》引用《说命》文字释文不太准确,伪古文尚书《说命》照抄,显然是以讹传讹。

当然先秦文献中有些标注出自《兑(说)命》的文字,在清华简《傅说之命》中并没有出现。比如“斆学半”、“念终始典于学”,伪古文尚书《说命》很鸡贼地把这两句揉进去了。这似乎表明《傅说之命》原始本或许不止三篇,依然有其他异本。但这个问题与伪古文尚书《说命》三篇无关了。

《咸有一德》也是伪古文尚书多出来的篇目。与清华简《尹诰》文字差异很大。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用了一段《礼记》中的引文作为掩饰。其文气明显与先秦文献有差异,这个是掩饰不了的。把伪古文尚书中这些破绽归结为孔子的整理,并不是一个好理由。

(结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华简能否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梳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学界的观点。简单地说,清华简的出现,为《古文尚书》的真伪之争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颠覆性的新证据,但目前尚未形成“一锤定音”的结论,它更多的是引发了对传统观点的强烈质疑和深入研究。为了.............
  • 回答
    想考上清华?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那就得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并且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和智慧。这里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给你拆解一下这条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清华是中国顶尖的学府,它选拔的是那些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潜质、学习能力极强,并且具备.............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且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和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能上清华的考生,那绝对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本身就意味着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天赋。所以,当这样一个“准清华生”因为一笔“高额奖学金”而选择复读两年,这第一反应肯定不是“.............
  • 回答
    印度理工学院(IITs)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都是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但它们的学科定位、科研传统和国际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两者的学术水平、学科设置和科研实力,并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对标关系: 一、学校定位与历史背景1. 印度理工学院(IITs) .............
  • 回答
    这几个学校的名字一出来,确实能让不少人眼前一亮,甚至脑子里已经开始勾勒出“高薪、精英、改变命运”之类的画面了。那么,考上清华经管、五道口、光华,或者上交高金,这几张名校的“金字招牌”,到底有没有能力“颠覆人生”?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能拿到这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本身.............
  • 回答
    儿子18岁,刚考上清华,这在我们家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喜事。我们夫妻俩别提多骄傲了,想着他未来一定光明一片,咱们家也跟着沾光。可这还没等我们喘口气,他“轰”地一下,给我们扔了个炸弹——他恋爱了,而且爱上了一个30岁的培训老师,说还要结婚生子。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感觉脑仁儿都疼。18岁,这孩子还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到了决定论最核心的那个别扭劲儿。听上去好像是说,既然未来都是注定的了,那我现在蹦跶来蹦跶去,到底图啥呢?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把决定论这个东西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决定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精密的机械钟表,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所有的规律、所有的初始条件就.............
  • 回答
    首先,恭喜你取得了678分的高考理科成绩!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绩,能够被复旦大学录取,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对于你非常想去清华大学,并且在纠结是否复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一、 清华大学的吸引力与复旦大学的现实 .............
  • 回答
    如果北大、清华的课程录像全部公开到网络,这无疑会是一场教育领域的巨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简单的“全民受益”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可能出现的结果:首先,对学习者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学习机会的极大拓展和学习成本的显著降低。 打破地域和经济壁垒: 过去,能进入北大、清华学习,是对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让人忍不住想入非非。一个高中生,靠一己之力,把太阳改造成戴森球?这事儿要是真能成,别说清华了,全球任何顶尖学府,不,是任何组织,估计都得哭着喊着想把他招进来,还得供着。咱们先不谈“靠自己”这三个字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就说说“把太阳改造成戴森球”这件事本身。这玩.............
  • 回答
    “清华简”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核心研究内容与主要发现: 确认与整理: 首要任务是对已入藏的千余枚竹简进行辨识、编号、保护、释读和初步整理。这一过程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承担,汇.............
  • 回答
    关于“清华简”的真伪问题,这是一个学术界广泛关注且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倾向于认为清华简是真实的先秦竹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的看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何为“清华简”?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谈论的“清华简”是指2008年清华.............
  • 回答
    想了解《竹书纪年》、《清华简》和殷墟甲骨文,这三样都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尤其是对于了解夏商周三代历史至关重要。它们各有特点,提供的信息也侧重不同。 《竹书纪年》:挑战传统史观的“地下文献”《竹书纪年》这本书,你得把它理解成是一份“官方”的、非常早期的编年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到战国.............
  • 回答
    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关于蚩尤与黄帝关系的解读,无疑是近期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说蚩尤是黄帝之子,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冲击,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其背后的依据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华简是我们今天能够接触到的先秦时期竹简文献,它的年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出土古文字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环节:简牍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简单来说,相对“清华简”,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之所以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它们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上博简”在学术界的地位:1. 出土背景与流传过程的透明度: 上博简: .............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学生一周作业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作业量的构成与差异1. 学科差异 理工科(如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作业通常包括数学推导、编程任务、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例如,计算机专业可能需要编写算法代码、调试程序、完成算法分析报告等。 文科/社会科学:.............
  • 回答
    新版“五院四系”这个说法,在法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它指的是清华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这“五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这“四系”(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四校”,因为它们是以学院为单位的)。这个说法是对原有“.............
  • 回答
    “清华学姐称学弟性骚扰后个人信息被曝光”事件,是网络暴力延伸至现实的典型案例。当一起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尤其是涉及“性骚扰”这样敏感且容易激化矛盾的话题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走向失控,演变成网络暴力。在这种情况下,用更大的网络暴力去对抗,显然是不可取且无效的,只会加剧伤害,破坏社会和谐。相比于以暴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好”的定义会因人而异,也取决于你从哪个维度去衡量。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工科强校,各自在不同领域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优势。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分析:1. 学校整体声誉与综合实力 清华大学: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大学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