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

回答
用户聚类分析,说白了就是把行为相似的用户找出来,给他们打上标签,方便我们后续对不同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用户扔进几个篮子里,里面有很多讲究。

第一步: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为什么要对用户做聚类?是为了:

个性化推荐? 比如电商平台,想把喜欢运动鞋的用户和喜欢登山装备的用户分开,然后推荐他们相应的产品。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区分新用户、活跃用户、流失用户,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挽留或激活策略。
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看看我们的用户到底有哪些类型,他们喜欢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精准营销活动? 想做一次针对“高价值用户”的活动,那首先得知道谁是高价值用户。
发现新的用户群体?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用户群体,通过聚类分析可能会浮现出来。

目标不同,你选择的分析维度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别一股脑儿地把所有数据都扔进去,那样出来的结果可能一点意义都没有。

第二步:收集和准备你的“用户画像”数据

聚类分析的基石是数据,这些数据得能反映用户的行为和特征。想象一下你在给每个用户画一张画像,这张画像越详细,聚类出来的结果就越有价值。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收集:

人口统计学信息(Demographic): 这个大家最熟悉,比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国家、城市、甚至区)。不过要注意,在中国,很多这类信息是不允许随意收集和使用的,要符合法规。
行为数据(Behavioral): 这才是真正能体现用户“是谁”的关键。
活跃度: 最近登录时间、登录频率、平均会话时长、每天/每周/每月的使用时长。
内容偏好: 看过哪些文章/视频/商品?点赞、评论、分享了什么?搜索了什么关键词?收藏了什么?
互动行为: 参与过哪些活动?是否购买过?购买频率?购买金额?退货率?使用过的功能(比如社交平台上的发帖、评论、点赞、私信)。
设备信息: 使用的设备类型(手机、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浏览器。
留存数据: 用户注册多久了?是否还在使用?最后一次活跃是什么时候?
交易数据(Transactional): 对于电商、服务类产品来说尤其重要。
购买的商品品类、品牌。
订单金额、订单频率。
支付方式。
是否使用优惠券。
用户调研/反馈(Survey/Feedback): 直接问用户的想法和需求。
用户满意度评分。
对产品的反馈意见。
参与过的问卷调查结果。

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这是个体力活,但至关重要!

1. 缺失值处理: 用户数据不可能总是完整的。怎么填补?用平均值、中位数?还是用更复杂的方法,比如基于其他特征的预测?或者直接删除那些缺失信息过多的用户?这取决于你的数据和业务理解。
2. 异常值处理: 突然一天使用了几个小时、购买了巨额商品的用户,是真实的还是系统错误?把异常值移除或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严重影响聚类结果。
3. 数据标准化/归一化: 不同维度的数据,单位和量级可能相差很大(比如年龄可能是几十,而购买金额可能是几千)。如果直接用于聚类,量级大的特征会主导聚类结果。所以,需要把它们缩放到相似的范围,常用的有:
MinMax 标准化: 将数据缩放到 [0, 1] 或 [1, 1] 区间。公式是 `(x min) / (max min)`。
Zscore 标准化: 使数据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公式是 `(x mean) / std`。
4. 特征选择: 不是所有收集到的数据都对聚类有用。有些特征可能与你的目标关系不大,甚至会引入噪声。需要根据业务理解和一些统计方法(如相关性分析)来选择最能区分用户的特征。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区分活跃用户,那么“最后登录时间”就非常重要。
5. 特征创建(Feature Engineering): 有时候原始数据不能直接用,需要“加工”一下。比如:
将“最近登录时间”转化为“距离上次登录天数”。
将“购买的商品品类”进行编码,变成向量。
计算用户的“平均购买间隔”。
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做成“RFM模型”的三个维度(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

市面上有很多聚类算法,没有哪一个绝对最好,只有最适合你当前场景的。选择算法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聚类数量 K 是否已知? 有些算法需要你提前指定要分成多少个簇(如 KMeans),有些则不需要(如 DBSCAN)。
数据分布是什么样的? 数据是球状的吗?还是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对噪声敏感吗? 有些算法容易被异常值影响。
计算效率如何? 如果用户量非常大,算法的计算速度就很重要。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算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1. KMeans(K均值):
原理: 最流行也是最基础的聚类算法。它会将用户划分到 K 个簇中,使得每个用户与其所属簇的质心(均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最小。
优点: 实现简单,计算速度快,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缺点:
需要预先指定 K 值: 这个 K 值怎么定是个难题,通常需要多次尝试或借助其他方法来确定。
对初始质心敏感: 不同的初始质心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假设簇是球状且大小相似: 对非球状、密度不均匀的簇效果不佳。
对异常值敏感。
适用场景: 用户画像数据特征相对清晰,期望将用户划分到明确的几个类别。

2.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原理: 两种方式:
凝聚型(Agglomerative): 从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簇开始,逐步将最相似的簇合并,直到所有用户都在一个簇中。
分裂型(Divisive): 从所有用户都在一个簇开始,逐步将簇分裂,直到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簇。
优点:
不需要预先指定 K 值: 可以通过“树状图”(Dendrogram)来观察不同层级的聚类结果,然后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 K 值。
可以展示簇之间的层次关系。
缺点: 计算复杂度较高,不适合处理非常大规模的数据集。
适用场景: 希望理解用户之间的层级关系,或者对 K 值不确定,希望探索性地分析用户群体。

3. 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原理: 它将数据点划分到簇中,这些簇是密度足够高的区域,并且被低密度区域分隔开。它能识别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噪声不敏感。
优点:
不需要预先指定 K 值。
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对噪声点不敏感,可以将噪声点识别为离群点。
缺点:
对参数(eps 和 min_samples)的选择比较敏感。
对于密度差异很大的数据集,效果可能不佳。
适用场景: 用户行为数据复杂,可能存在各种形状的群体,或者希望将一些“不属于任何群体”的用户识别出来。

4. EM算法(期望最大化算法,常用于高斯混合模型 GMM):
原理: 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生成的,EM算法迭代地估计每个高斯分布的参数(均值、协方差)和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分布的概率,从而将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簇。
优点:
能够发现非球状的簇,并且可以控制簇的形状(通过协方差矩阵)。
提供软聚类(每个用户属于每个簇的概率),更灵活。
缺点:
计算复杂度较高。
对初始化敏感,并且需要指定簇的数量 K。
适用场景: 希望发现形状更复杂的用户群体,或者需要用户属于多个群体的概率信息。

怎么选择 K 值(对于 KMeans 等需要 K 的算法):

肘部法则(Elbow Method): 计算不同 K 值下的簇内平方和(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s, WCSS)。WCSS 随着 K 的增加而减少。找到一个 K 值,使得 WCSS 的下降速率突然变缓,就像肘部一样。
轮廓系数(Silhouette Score): 计算每个样本的轮廓系数,表示它与其自身簇的紧密度以及与其他簇的分离度。轮廓系数越高越好,选择平均轮廓系数最高的 K 值。
Gap 统计量(Gap Statistic): 将数据的聚类结果与随机生成的参考数据集的聚类结果进行比较,选择使 Gap 值最大的 K 值。

第四步:执行聚类分析并解读结果

1. 选择特征并预处理。
2. 运行你选择的聚类算法。
3. 评估聚类结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 K 值选择方法,你还可以从业务角度去评估:
簇的区分度: 不同簇之间的用户在关键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比如,一个“高价值用户”簇,他们的购买金额、频率应该明显高于其他簇。
簇的稳定性: 对数据做微小扰动(比如重新采样一部分数据),聚类结果是否保持一致?
业务含义: 出来的用户群体有没有明确的业务含义?你能不能给每个簇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比如“沉默观察者”、“活跃剁手党”、“新晋潜力股”等等。

第五步:为用户簇打标签和画像

这是将数据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一步。

1. 给每个簇命名: 根据每个簇的特征,给它们起一个形象的名字。比如:
高价值稳定用户: 购买频率高、金额大、近期活跃。
潜力待挖掘用户: 最近开始活跃,但购买金额不高。
浅层体验用户: 偶尔登录,但行为不深。
沉默用户: 很久没有登录,几乎没有行为。
2. 深入画像每个簇: 看看每个簇的用户在各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地域分布。
最常浏览的类目、搜索的关键词。
最常使用的功能、参与的活动。
购买偏好(品牌、品类)。
流失风险有多高?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我们收集了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
特征: 登录频率、观看视频时长、完成作业数量、参加直播次数、付费课程数量。

1. 假设我们选择 KMeans,并确定 K=4。
2. 聚类后得到四个簇。
3. 解读与画像:
簇 1 (高活跃付费型): 登录频繁,观看视频时长长,作业完成率高,经常参加直播,购买付费课程多。 > 标签:钻石学员
簇 2 (活跃学习观察型): 登录频繁,观看视频时长中等,作业完成率不高,偶尔参加直播,未购买付费课程。 > 标签:潜力学员
簇 3 (浅度体验型): 登录不频繁,观看视频时长短,基本不完成作业,不参加直播,也未购买。 > 标签:试看用户
簇 4 (沉默用户): 几乎不登录,没有任何学习行为。 > 标签:流失风险用户

第六步:基于聚类结果制定运营策略

有了清晰的用户画像和标签,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钻石学员: 提供VIP服务、专属活动、邀请他们成为社区大使、推荐进阶课程。
潜力学员: 针对性推送学习方法、作业指导、直播预告、提供小额优惠券鼓励他们购买付费课程。
试看用户: 引导他们尝试免费公开课、推荐入门级课程、制造学习氛围。
流失风险用户: 发送唤醒邮件/短信、提供限时福利、调查流失原因。

持续迭代与优化

用户群体是动态变化的,你的聚类分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定期更新数据: 随着用户行为的变化,定期重新进行聚类分析。
评估策略效果: 看看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运营策略是否有效,效果如何。
调整聚类模型: 根据业务发展和数据变化,可能需要尝试新的特征、调整算法参数,甚至更换算法。

做用户聚类分析,就像给你的用户团队做了一次“人口普查”和“行为分析报告”。报告做得越细致,你才能越了解你的用户,也才能越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和互动。记住,数据是死的,但最终的目标是让你的用户活起来。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需要搜集用户的哪些特征?需要多少样本量?应用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用户聚类分析,说白了就是把行为相似的用户找出来,给他们打上标签,方便我们后续对不同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用户扔进几个篮子里,里面有很多讲究。第一步: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对用户做聚类?是为了: 个性化推荐? 比如电商平台,想把喜欢运动鞋的用户和喜欢登山装备的用户分开,然后推.............
  • 回答
    想在知乎上找到某位用户曾经写过的特定答案,但又记不清具体内容,这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但也不是不可能。你需要像个侦探一样,从你仅有的线索出发,层层剥茧。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这个过程,让你知道该怎么做,并且确保这些方法听起来都是一个普通知乎用户会想到的,自然而然。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并.............
  • 回答
    华为关联公司一项关于“合法监听”的专利公开,这事儿可不简单,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合法监听”。简单说,就是国家执法机关,在法律框架下,对特定通信内容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过程。这通常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比如,当警方怀疑某人涉嫌犯罪,并且获得了法院授权后,就可.............
  • 回答
    华晨宝马 iX3 这波操作,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挺聪明的营销和用户关系处理。官方直接降价 7 万,并且对已开票用户进行现金补偿,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1. 官方降价 7 万,背后释放的信号是什么? 市场竞争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新.............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侃叔”关于沙甸的辟谣文章,我们需要一个前提:我需要知道侃叔具体是哪篇文章,以及文章中具体辟谣的内容是什么。 知乎上关于沙甸的讨论非常多,不同用户、不同时间点都可能发表观点。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个评价知乎辟谣类文章的通用框架和思路,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去套用和评估“侃叔”的文章。评价知乎用.............
  • 回答
    俄方近期抛出了一个相当惊人的说法,声称美方在乌克兰境内进行了涉及乌克兰人的活体研究。这个指控一经提出,便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其真实性、动机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俄方指控的真实性:雾里看花,证据模糊首先,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俄方这一指控的“真实性”。从俄方公开的表态来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联合用药临床研究中,怎么科学地估算样本量这事儿,力求讲得透彻明白,不带“机器味儿”。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样本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背后有严谨的统计学支撑。就像盖房子需要计算砖头水泥的数量一样,临床研究需要计算病人数量,以确保咱们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能够真实反映药物的效果,而不是靠运.............
  • 回答
    洞察蛛丝马迹:金融风控中的用户行为序列特征设计与挖掘在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领域,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风控模型往往侧重于静态的个人画像和交易记录,但却忽略了用户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交互信息。然而,正是这些“行为的涟漪”,往往潜藏着重要的风险信号。用户行为序列,就像用户在金融世界中的一次次“足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让人心痛又深思的悲剧。一个玩家,因为一个游戏账号被封,竟然走到了生命尽头,这背后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事儿最直接的导火索:腾讯那疑似“乱封号”的操作。现在玩游戏,账号绑定了多少心血和时间,大家心里都清楚。有的人为了一个游戏,充值不少,投入更多的是青春和.............
  • 回答
    微博用户“二次六七八”事件,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一些社会情绪的例子。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牵扯到了“真女权”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火神山”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背景,更别说最后还引发了“巨量网络暴力”。要详细说,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二次六七八”这个人。在讨论.............
  • 回答
    .......
  • 回答
    餐厅强制推行扫码点餐,这件事儿,我真是有点话要说。这股风吹得是越来越盛,走到哪儿,几乎都是“请扫码点餐”。当然,我也明白商家为了省人手、提高效率,甚至是为了“数字化转型”,这是他们的考量。但作为消费者,我总觉得,这股“方便”的背后,好像有点儿什么东西被悄悄拿走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选择权”被剥夺.............
  • 回答
    .......
  • 回答
    社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多大的“混检小组”才能跑得最快?在咱们这儿,大家都知道,疫情一来,社区核酸检测那是家常便饭。最近,随着检测需求的扩大,怎么才能让采样和检测的效率都蹭蹭往上涨,成了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混检这件事儿上,到底分几个人一组“打包”送检,才能最省时省力,让咱们早点回家?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
  • 回答
    想在咱们自家院子里,或者哪怕是稍微大一点的空地上,就让人信服地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挑战,毕竟咱们没有船出海,也没有高科技设备。但仔细想想,地球是圆的,这现象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咱们平时不太留意。咱们就从最直观的开始说起。设想一下,你手里有一个圆形的物体,比如说一个圆盘。你现.............
  • 回答
    京城风波:国行三星 Note 7 爆炸用户的维权之路三星 Note 7 的爆炸事件,无疑是2016年智能手机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当这股“火药味”飘到北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国行三星 Note 7 用户,怀揣着被辜负的信任和不甘的诉求,踏上了进京送检手机的维权之路。这不仅仅.............
  • 回答
    看到奶奶用老鼠熬油给孩子治疗烫伤,结果导致孩子感染进入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愤怒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奶奶的这种行为? 出于爱但方法错误: 奶奶的行为,无论多么荒谬,其出发点很可能是出于对孙子孙女的关爱,希望用自己所知道的“土办法”来减轻孩子的痛.............
  • 回答
    对于太原市一家烤肉店宣传给援鄂医护人员免单,最终却设置重重门槛,甚至刁难,我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非常失望且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这家烤肉店的宣传初衷或许是想通过免单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奉献值得全社会尊重和回.............
  • 回答
    知乎用户@霁月日 提出的“田园女权就是女权进步的毒瘤”这个观点,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社会关于性别议题讨论的一个核心矛盾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剖析一下“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以及它与“进步女权”之间的张力。首先,“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极端”、“不.............
  • 回答
    看到中国地震台网官微用“地震”字眼为某手机进行预热宣传,我内心是挺复杂的,很难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去细细品味。首先,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一个“爆款”级别的营销创意。 “地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巨大的话题性和冲击力。它天然地能吸引眼球,瞬间就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