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艺术是服务于政治这句话大家有什么看法?

回答
“艺术是服务于政治”这句话,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具探讨价值的命题。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功能、创作者的意图以及社会对艺术的期待等多个层面。对于这句话,人们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还有更 nuanced(细微)的观点。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大家可能持有的看法:

一、支持“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及其理由:

支持者认为,艺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并且可以主动或被动地为政治目标服务。

历史的印证:
革命与启蒙: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浪漫主义绘画(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许多艺术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宣传革命思想、凝聚民族力量、歌颂政治领袖或意识形态。这些作品的功能明确,就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宣传与教化: 在很多国家,艺术被用作强大的宣传工具,用来塑造公众舆论,推广政府政策,甚至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例如,国家美术馆里的英雄画像、歌颂国泰民安的建筑设计、宣传爱国主义的电影和歌曲等,都带有服务政治的目的。
反抗与监督: 即使是批评政治的艺术,其本质也是在与政治进行对话和博弈。通过讽刺、揭露和质疑,这些艺术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一种旨在改变政治现状或推动政治进步的力量。例如,波普艺术中的沃霍尔对消费主义和名人文化的解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社会政治结构的反思。

艺术的社会属性:
反映时代精神: 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时代背景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连。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政治思潮和权力结构。
塑造集体认同: 艺术能够通过共同的符号、故事和价值观,帮助构建和强化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国歌、国旗下的艺术表演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激发社会行动: 一些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促使他们参与到社会或政治运动中来。例如,一些抗议歌曲、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就常被视为服务于某种社会变革的艺术。

艺术家的自觉意图:
许多艺术家本身就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政治立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观点、影响社会。这种“为政治而创作”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二、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及其理由:

反对者则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美、表达情感、探索人性,过度强调其政治功能会损害艺术的纯粹性和价值。

艺术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 这是最核心的反驳论点。许多艺术家和评论家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情感表达和形式探索,而不应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尤其是政治目的。将艺术视为政治工具会剥夺其独立性,使其沦为宣传的附庸。
创造力的桎梏: 当艺术被政治需求所绑架时,艺术家的自由创作空间会受到限制。他们可能被迫迎合政治宣传的需要,从而压抑个性的表达和创新的冲动。
审美功能的贬低: 过分关注政治内容可能导致人们忽略艺术作品的视觉美感、形式创新、情感深度等方面,将艺术简单化为一种“信息载体”。

艺术的普遍性与超越性:
跨越时空的意义: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而非仅仅是某个特定时代政治斗争的产物。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探讨的是人性、权力、爱情等永恒主题,其政治背景虽然存在,但并非其核心价值所在。
普适的情感共鸣: 艺术能够唤起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希望、恐惧等,这种情感共鸣是超越政治立场的。如果艺术只服务于特定政治,那么它的受众和影响力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政治的短暂性与艺术的持久性:
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将艺术完全依附于某种政治,意味着艺术的生命力也可能随之枯竭。

三、更 nuanced(细微)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简单地说“艺术服务于政治”或“艺术不服务于政治”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理解是: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
互动与影响: 艺术与政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政治环境会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作品有时也能反过来影响政治和社会。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服务”,而是多向的互动。
语境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是否“服务于政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作语境、创作者的意图以及观众的解读。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政治含义。
“服务”的多重含义: “服务”不一定意味着被操纵或宣传。它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批判、反思,或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对话中。例如,揭露社会不公的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服务”于更公正的社会政治理想。

区分不同类型的艺术:
宣传艺术与批判艺术: 有些艺术直接承担宣传功能,而有些艺术则以批判为己任。两者都与政治相关,但服务的方式和目的不同。
艺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艺术可以同时拥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外在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没有必要。

警惕极端的政治化:
虽然艺术可以与政治发生联系,但过度强调政治性,将艺术完全工具化、意识形态化,则可能导致艺术的衰败,失去其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独特魅力。

总结来说,关于“艺术是服务于政治”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

艺术不可避免地会与政治发生联系。 无论是艺术家自觉还是不自觉地,他们的创作都受到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并且可能产生政治影响。
将艺术完全等同于政治宣传是危险的。 这会扼杀艺术的创造力、独立性和普遍价值。
艺术的价值是多元的。 除了政治之外,艺术还承担着表达情感、探索人性、追求审美等重要功能。
看待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需要辩证的眼光。 艺术既可以是政治的镜子,也可以是政治的武器,更可以是政治的旁观者或批评者。关键在于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因此,当有人说“艺术是服务于政治”时,理解这句话的具体语境和表达者的真实意图至关重要。这可能是一种对艺术社会功能的肯定,也可能是一种对艺术被工具化的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理论界有一个比较著名的“阿本之争”,即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学者阿多诺与本雅明的三次论争,而他们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这个论争涉及的内容很多,牵涉到了许多文学及艺术理论的根本问题,并且还要有一些哲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双方到最后持有的观点基本上是这样的,本雅明倾向于艺术政治化,即将艺术与现实政治结合,发挥艺术介入现实政治的功能。而阿多诺认为这样丧失了艺术的否定性价值和超越性。

关于阿本之争的对错是非,其实学术界到今天都没有讨论清楚。本质上说,阿本之争也是对现代艺术存在价值的一种争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艺术不介入政治,那么孤芳自赏的艺术很有可能就丧失自身存在的意义,因为它无法转化为实践,但如果艺术介入政治,它最后有可能又为政治所影响,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而阿本之争之所以到今天都没有定论,也正是因为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这种矛盾处境所致。

基于这个现实,除非你们有兴趣开始从头扒翻文艺理论与哲学理论,否则为了夫妻关系和谐,还是少在这种问题上纠结吧……

user avatar

前些天和一个导演聊天,因为他是军人出身,所以我就随口说起战狼,结果这兄弟气愤不已,我实在奇怪,然后和我对比说,你看看第一滴血,艺术性啊、人性啊、场面啊,能比吗?!

然后又说他要拍朝鲜战争该如何拍:想拍一个三部曲,挖掘中华民族民族魂中的伟大啥的。我只听了几句就说: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也根本不会投你,因为你根本驾驭不了朝鲜战争这个题材。他就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说:

朝鲜战争是我们的立国之战、是彻底扭转国民意志和心态之战,而这个伟大的胜利首先就是由于tg的领导!你回避这个,拿中华民族的伟大想消解掉,逻辑都不对,拍出来首先连表达都有问题,还谈什么艺术性?!

通过和他的这次聊天,终于明白了公知的套路:

1、现在的成就无法回避,那是因为中华自身的伟大,换谁都行,你tg反而如何如何了呢?!

2、一说中华传统的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那就是艺术性呢?!人性呢?!


由于当时不明白这个套路,被他带的有点绕,所以回来后仔细想了想,得出两个结论,正好借这个回答和大家说一下,以后好怼他们:)

1、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相同的只有一点:动物性!而人的社会性则由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的熏陶与培养,所以除非我们就是禽兽,否则人就是不一样的

恰如这次疫情,我们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呵呵呵呵,人性的灯塔国呢?!

而就文化而言,中西之别在于:

  • 我们是娱人的
  • 西方是娱神的

所以西方的正剧是悲剧,就是要通过这些东东让人感到人世间的黑暗、不值得,然后一心皈依、跪在神佛的脚下磕头。而我们中国人是活在当下、活在现世的,就是要快乐、幸福的活着的,所以娱乐就是愉悦我们自己,让我们能快乐而平静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看不到这一点,还要怪我们观众看不懂他们的什么艺术性的,属于没文化,没文化的还要搞艺术、搞文化、还想着高台教化来教育我们,可笑至极也!

2、一再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本性中就有动物的趋利避害、自私、弱肉强食!也就是说,人性之善,不是靠天生的,是要靠文明的后天塑造,才能使得我们化禽兽而为人

  • 中华民族自有其伟大传承,但落到个人,要靠教育将中华精神、将善植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可夫子尚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我们自然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始终保持对自己的警惕、要坚持对全体国民的教育
  • 人是社会性生存,所以再优秀的个体也无法独力面对这莫测的伟岸自然,所以人必须组织起来,没有tg的组织动员,我们的近代史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一盘散沙


回到题主所问,在我们中华,艺术首先是娱人的,不能让观众身心愉悦而奢谈艺术的,就必须要被排斥到小众的自娱自乐。

而人,就是最大的政治。

所以呢,在我们种花家,艺术当然要为政治服务,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艺术就是要喜民众之喜、悲民众之悲,这是毋庸置疑的。

user avatar

政治是国家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大到战争贸易,小到生民的柴米油盐,无所不包。人是政治动物,没有人可以逃脱它的网罗,除非愿意当现代鲁滨逊。

艺术是人情感的需要。当社会形体存在时,艺术和政治必然相互影响,虽然影响的力量并不平衡。传统的中华礼乐文明往窄了说就是政治制度和音乐艺术刚柔相兼恩威并施。礼用来维持秩序,乐用于安定人心,中国人讲对等而不是平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按其地位承担相应义务,礼规定不同,乐调整差异,不同的音高,节奏使之组合在一起达到和谐之境,就是多样统一,就是礼兴乐和,就是治国大道。

说艺术最后会死掉的是黑格尔,说艺术的目的不在乎政治,宗教,而在于表达人性矛盾的也是他。无论怎样,艺术一直是权力利用的工具,因为它太好用了,有时能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四面楚歌。艺术服务于政治表现在它能用独特的感染力和蕴含情感的形象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政治的力量,它是一种软教化,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国家手段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去各处的博物馆会发现,许多被称为艺术品的对象在当初根本不是给人欣赏的,而是权贵的符号和象征。

亚述帝国的守护神,人首牛身的拉马苏,以及石板浮雕,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述说那个强悍王朝曾经的荣耀;



马踏匈奴的石雕彰显的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帝国威严。

这类物品还有刻着律法的石碑,杀人武器,名目繁多的礼器…历经千年,当初它们代表的权力和肩负的祀与戎的重任,已消散在历史的风尘中,除了文物价值外,我们称它们为艺术品。可见,艺术比政治更长久。

还有一类,是我们最熟悉的“宣传画”,比如为了给拿破仑歌功颂德,艺术家不惜把他翻越圣伯纳隘口时胯下的那匹驴子,换成了追风神骏,拿破仑直指远方的右手呼应着罗马第一执政缔奥古斯都的雕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心昭然若揭,高扬的马蹄几乎把全世界都踏在脚下。果真是满分的官方作品。


当年,乾隆镇压西北叛乱后,命宫廷画家做了16幅《平定准格尔回部战图》,悬挂在会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无非是不动声色的震慑。之后又把画送到法国制作成铜版画,乾隆有意无意的向他的法国同行——路易15炫耀一把他的文治武功。

美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外输出价值观,通过电影,动画片等形式,暗示自己是全世界人民的擎天柱。《拯救大兵雷恩》讲述了在战争中,政府不惜牺牲十几个士兵去营救一个普通大兵,只为了不让他的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儿子的感人故事;《逃离德黑兰》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伊斯兰世界;

这几年我们总算也有了像《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一类的电影了,不敢说有什么艺术成就,起码表达了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应有的姿态,以及不好直说的潜台词——试看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讲,艺术领域是不能放弃的阵地,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但是不能认为艺术就不能有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西方人18世纪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算是艺术的独立宣言,我们的书法早就实现了自由,中国人用一根线表达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对自我和宇宙的理解,和主旋律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

艺术服务于政治,听起来好像艺术是奴仆,不过,这位奴仆是要造反的,尤其是20世纪以后。像下面这样的政治讽刺画,前景中从左到右分别是教士,将军,校长,都是社会精英阶层,而看上去邪恶又愚蠢。独裁者和他的政治势力常常压制艺术,比如希特勒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反感,因为艺术会提供批判性的观点。

当代艺术触及和探讨的问题远远超过以往,它是最有政治色彩的艺术,但谈不上服务后者,而是艺术家作为主动的参与者介入到政治中来,所以要了解当代艺术,就不能离开它的社会语境,包括种族,难民,移民,女权,同性恋等等问题。艾未未是一个“不同意见者”的当代艺术家,虽然我不喜欢他,但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user avatar

这个就要看你如何理解"政治"这个词了。

政治的范围是非常广的。

完美关系 https://www.zhihu.com/video/1261790393316360192

这个是不是政治?

这叫办公室政治。

人类活动分解开只有两个基础活动:生产和消费

在生产→消费的中间环节,就是分配,分配就会产生斗争

解决这个斗争就需要领导和管理。

领导和管理的实体结构就是:政。

领导和管理的原则方法就是:治。

说艺术为政治服务,就好像是统治阶级要奴役被统治阶级的手段是的。

你说的没错,只要是个组织,这个组织就一定有领导,领导总是可以奴役贫民。

但是组织却不仅仅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还有人的本性强者崇拜,人的理性自我反省。

政治也不会仅此而已,政治在解决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复杂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意识形态。

艺术就是极端化的意识形态。

所以艺术不是服务于政治,艺术本身就有政治倾向,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东西还是解决纷争的组织结构或者解决纷争的方式方法,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政治。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政治和政府之间的差别。政府仅属于国家政治中的"政"。只是政治中包涵的一小部分。政治是一个非常大的东西。

艺术家都在表达他思想、他的意识形态,都有他心目中好的政治形式。

所以艺术服务于政治是很正常的,艺术不服务政治才是奇怪。

伟大艺术家,思想富有远见,意识形态可以超越时代,他的政治倾向能够推动时代。

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塑造历史的。

《方方日记》的传记小说不是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服务于政治这是常识,艺术服务谁的政治这才是问题。

人类理性的普遍追求就是"美",你所创造的艺术是美还是丑这才是问题,艺术作品是否符合理性的普遍追求这才是衡量标准。

举例:

李子柒的视频,服务于那个政治派别?

她被官媒表扬过,应该是算是红色把。

你这样想就错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才是李子柒的视频中的政治立场,是道家思想。

艺术表现形式和马屁艺术的关系。

古力娜扎 https://www.zhihu.com/video/1262108714410532864

其实我觉得黑体字部分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你是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电视、电影,你不是政治课本和哲学著作。你是艺术家不是研究生写论文。

艺术是展现不是说教。

论文级别的台词加上糟糕的表达形式,这就是尴尬的来源。

如果这种垃圾表达形式放在某些影视剧中,那就会出现新闻联播级的台词和幼稚剧情的结合。突出的表现就是马屁的艺术。

大家都不傻好不好。

比如《特赦1959》和《决战之后》放在一起比较,恐怕得出"艺术为政治服务"这种结论并不奇怪。

文艺作品出现比较强的马屁属性其实是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传声筒,马屁精。

中国太多拍马屁的艺娼,而且拍马屁的水平又太差,直接沦落为艺丐。不是倚门卖笑,就是低头乞食,你对象可不就觉得"艺术为政治服务"。


即是在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形势下,网民恨不得立马就顺着网线过去打死美国,集体灵犀战狼下的现在。李子柒视频中的无为、不争的政治倾向依然受到广泛欢迎,这是为什么?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因为她表现形式能够完整的、生活的展现了不争和无为的美。

这是不可否认的来源于理性的、多数人的追求,这就是艺术的美。用人话讲李子柒展现的是一种普遍的理性性追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搞艺术搞成马屁艺术,只是水平不够而已,无它。

没有水平不就得倚门卖笑和埋头乞食吗?

user avatar

见过《开国大典》这幅画吗?

它有四个版本,你知道吗?



1952年 董希文 《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1954年 董希文 《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





1972年 董希文 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文革时期。删掉了刘少奇,补全了在后排的董必武。




1978年 董希文 开国大典(复制品)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这个时期是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但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画家靳尚谊。由于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






南北朝谢赫的画伦提出过绘画的功能“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意思就是绘画可让人们明白劝戒,可记载历史的沉浮兴衰,千年来那些沉寂的往事都可在图画中见到。

即使《开国大典》被要求这么多次修改,也不记录历史了吗?历史中不就是包括了政治的变化吗?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



艺术和政治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是服务于政治”这句话,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具探讨价值的命题。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功能、创作者的意图以及社会对艺术的期待等多个层面。对于这句话,人们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还有更 nuanced(细微)的观点。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大家可能持有的看法:一、支持“艺术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领域。当我们谈论一门“传统艺术”,并且承认“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时,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绝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在这样的语境下,学习传统艺术的意义反而更加纯粹和深刻。首先,我们得明白,“超越前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很多解读。对于一些技艺精湛、思想深邃的艺术大.............
  • 回答
    艺术,它不像面包,不能直接填饱肚子;不像房子,不能直接遮风挡雨。然而,艺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却如同空气般弥漫,润物无声,却又不可或缺。它不仅仅是墙上的挂画,舞台上的表演,乐章里的音符,更是我们理解世界、体验人生、塑造灵魂的另一双眼睛,另一条触角。首先,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与解读。我们生活的世界.............
  • 回答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想用一句话说明白“裸体绘画是艺术”,可以这样说:裸体绘画是艺术,因为它能通过描绘人体,表达创作者对生命、美、情感或社会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让我更详细地展开说说,就像跟一位对艺术不太了解但很有好奇心的朋友聊天一样:你想啊,咱们平时画画,可能画花花草草,画山川风景,或者画咱们家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这正是当下很多视频平台用户心中的一个“谜团”。为什么同样是掏钱,大伙儿在B站和爱奇艺那儿,心态截然不同?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1. 内容生态:从“看见”到“走进”爱奇艺:内容是“商品”,用户是“消费者”。你打开爱奇艺,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那些被精心包装.............
  • 回答
    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到兴趣索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准备了一场盛宴,满心期待品尝那些用匠心血泪熬制出的珍馐,结果端上来的却是用模具批量生产的仿真菜。三星堆的文物,尤其是那些浸润着千年时光的青铜纵目人面像,那些神秘莫测的黄金面具,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器物,更是先民们精神世界最直观的投射,是历史长河中无法复制.............
  • 回答
    作为一名真心希望肖战在表演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朋友”,我会从他现有的优势出发,提出一些我认为对他表演艺术发展真正有益的建议。我的目标是帮助他挖掘更多潜能,塑造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流量和人气上。首先,我必须强调肖战先天条件的优越性: 出色的外形条件: 他的五官立体.............
  • 回答
    中国人对待艺术的“反智”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如此。然而,确实存在一些现象和观念,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可能被解读为“反智”。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 实用主义至上,艺术边缘化: “学艺不养家”的观念根深.............
  • 回答
    技术的演进,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绝非一星半点,而是深刻地渗透、重塑,甚至颠覆着艺术家们思考、实践乃至呈现作品的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可能带来对传统价值的冲击和挑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一、技术如何作用于艺术创作?1. 拓展了表现的边界与可能性: .............
  • 回答
    当然,非常乐意和你一起探讨你对艺术的困惑。艺术这东西,说起来包罗万象,有时候越是琢磨越觉得深邃,也越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别客气,尽管说,我们一起来聊聊。你有什么具体的疑惑呢?是关于艺术的定义?是关于某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关于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或者是关于你自己在欣赏艺术时的感受?请尽量详细地告诉我你的困.............
  • 回答
    当然可以。一个没有贵族世家的普通人,完全有可能拥有汉尼拔·莱克特那种待人处事的优雅以及对艺术极高的欣赏力。事实上,仔细想想,莱克特的“贵族”气质,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他所出身的世家(如果他真的有的话,书中对此语焉不详,更多的是他后天的塑造),而是他自身一种深刻的、近乎刻意的修养和智识的结晶。首先,我们.............
  • 回答
    瓦格纳的名字,在音乐史的殿堂里,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纯粹的音乐领域,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触及了戏剧、文学,甚至哲学和艺术思潮的方方面面。他并非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试图重塑艺术本身的革命者。首先,在戏剧艺术方面,瓦格纳的贡献是颠覆性的。他提出的“总体艺术”(Ge.............
  • 回答
    地域文化对公共艺术的影响,那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深入骨髓,决定了这件艺术品是“属于这里”的,还是“走到哪儿都一样”的。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地域文化到底是怎么悄悄地,又或者很直接地,塑造了我们的公共艺术的。首先,地域文化决定了公共艺术的“表情”——它的主题和内容。 想想看,一个滨海城市,海风、浪.............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艺术家”对俄语国家的反感和抵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论据、潜在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可取之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感”和“抵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而“俄语国家”涵盖了极其多样化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看待“正经艺术圈”对乌合麒麟的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这其中涉及艺术价值、创作手法、社会影响、行业生态等复杂因素。首先,理解“正经艺术圈”的定义和立场:“正经艺术圈”并非一个统一的、官方的机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约定俗成的说法,通常指的是: 传统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 指那些拥有悠久历.............
  • 回答
    谈到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人类文明艺术和建筑的贡献,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两者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遗产,而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说谁的贡献“更大”,这本身就有些主观,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在哪里。阿拉伯帝国:连接东西的桥梁,.............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论的。因为“有用”这个词,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谁对普通人更有用,就像问“水和火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种“时候”或者哪种“需求”。咱们先拆开来看看。科学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真相的人。他们的“用处”其实非常直接.............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