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看不起上海大学吗?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看不起上海大学”这个问题,其实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教育资源分布以及不同群体对于“好大学”的定义。

要详细聊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几个关键点:

1. 上海的教育资源格局: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拥有数量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的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双子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无疑是上海乃至全国的顶尖学府,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前沿的科研实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极高,就业前景也普遍看好。

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一大批实力不俗的211、985高校,以及众多在特定领域内声誉卓著的专业院校。

2. “上海大学”这个概念的模糊性:

当人们提到“上海大学”,其实可能指向好几个不同的概念:

特指“上海大学”这所具体的高校: 这是一所由上海市政府主导,经过多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发展势头不错,尤其在一些新兴学科领域投入较大,也在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泛指“在上海就读的大学”: 很多时候,上海人提起“在上海读书”,可能指的是那些在上海但并非顶尖的院校,或者是一些新成立的应用型大学。
与“外地名校”的对比: 很多上海的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会自然地将上海的大学与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名校进行对比。

3. 上海人的心态和价值观:

上海人普遍比较务实,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盲目崇拜,但也保留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这种务实也体现在他们对“好大学”的定义上,更看重实际的教学质量、就业前景、学校的口碑和长远发展。

“看不起”这个词语可能有些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

有更高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 对于在上海这样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他们自然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得更高。当他们看到身边有复旦、交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时,对于其他学校的期望值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存在区分和排序: 就像任何地方都有名校、普通校之分一样,上海人也会对不同的大学有自己的一个“梯队”划分。这种区分是基于对学校实力、社会认可度、历史积淀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并非是恶意贬低。
关注“性价比”和“机会成本”: 对于一些非顶尖的“上海大学”,尤其是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相对有限的学校,上海本地的家长和学生可能会更仔细地权衡“花时间和金钱在这所学校,是否比去外地一所更好的学校更有优势?” 尤其是在上海,大家普遍认为“留在上海”很重要,但同时也会想“留在上海读一所普通大学,究竟有多大的优势?”

具体来说,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择校的优先级: 如果一个上海的学生有实力考上复旦、交大、华师大、同济,那么他们大概率不会优先考虑“上海大学”这所具体的学校(除非其专业非常对口且优秀)。这是人之常情,就像在北京,清华北大是首选一样。
对“上海大学”的认知: 对于“上海大学”这所具体的大学,它在上海本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可能不如复旦、交大那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很多上海人知道有这么一所学校,但对其学科优势、学术地位的了解程度,可能因人而异。
“面子”和“谈资”: 在中国社会,“考上好大学”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面子”因素。对于一些上海家庭而言,能够自豪地说出“我儿子/女儿考上复旦了”,和说“我儿子/女儿考上上海大学了”,在社交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对“上海”招牌的过度依赖: 有时候,一些在上海但实力一般的大学,可能会因为“在上海”这个地理位置而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但对于有眼光的上海人来说,他们会更看重学校本身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因为“在上海”这个标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海人就“看不起”所有在上海的非顶尖大学。

专业和方向很重要: 如果“上海大学”在某个特定专业领域(比如某些艺术类、设计类、新兴科技类)确实有独到之处,并且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那么很多上海人还是会认可它的价值的。
新兴大学的发展潜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上海大学”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一些新的、更具应用性的大学也在涌现。上海人也乐于看到本地教育资源的进步,会给予它们一定的关注和期待。
个人选择和价值导向: 很多上海学生和家庭,他们的价值导向可能更注重个人兴趣、职业发展,或者对某些专业的热爱。他们选择一所大学,更多是基于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仅仅因为“在上海”或者“是否是顶尖”。

总结来说:

与其说上海人“看不起”上海大学,不如说上海人基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对优质教育的普遍追求,对本地的大学有更高的期待和更细致的区分。对于“上海大学”这所具体的学校,以及其他不在顶尖行列的在沪高校,上海人会更倾向于从学校本身的实力、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内在”因素来评估,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它们“在上海”。

这种心态,在任何一个教育资源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城市都可能存在。上海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数量众多且质量顶尖的高校,这自然会将其他高校的“天花板”抬得更高。所以,对于“上海大学”而言,它的发展和进步,既要面对全国的竞争,也要回应上海本地人对自己教育环境的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上海各大学,严防死守,竭尽全力,少收,不收上海户籍考生。上海人现在可以考到上海大学,已经可以摆谢师宴了。进上理工都可以摆三桌放炮仗了。不相信你招聘一个应届二本上海人来实习打下手,头脑肯定超过985硕的平均水平。

user avatar

声明:答主是上海人,不过不是上海大学的

上海人这个群体太大了,看情况。

初中以下,大都觉得清北垫底,会纠结常春藤去哪所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大多数人会觉得复旦交大勉勉强强配得上自己,清北才是自己的归宿

高一刚入学的时候,中二之气尚未褪去的市重点学生,看着自己“天之骄子”的身份牌,骄傲地抖一抖羽毛,觉得拿复交医学院保底肯定是稳的

高二的时候,发现事情逐渐变得不太对。看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惨不忍睹的成绩,想想要不混日子考个华师大得了

新高三的时候,被大大小小的考试轰炸了整整两年,发现混日子进不了华师大,决定把华师大换成上大,心想高三努力一把总不至于掉到上大。

高考结束看一分一段表,才惊觉上大历年分数线对应的排位大多在20%以内,一点都不低

至于进了社会,如果你的能力不错,除了前几年和晋升的时候,没人会关心你毕业院校每年的排名。如果你的能力水平让你只能抱着学校的牌子不放,那别人看不起上大你也没办法对不?

user avatar

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一位老太太看上了一个“简历”:男,上海本地人,身高181,30岁,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投行工作,年薪100万,照片很帅。

她带着十分笑意,用仰视的态度跟“简历”主人父亲套近乎。我女儿是上师大毕业的小学老师,虽然35了,身高151,但是人不丑,很善良,能力也强,已经是年级主任了,您觉得有可能吗?

这位父亲先是很兴奋,然后有些落寞,嗫嚅着说有个情况我没好意思写,我这孩子本科是……上海大学毕业的(声音低到几乎听不到),您不介意吧。

老太太怔了一下,沉默好一会,轻轻摇了摇头,走了。

这位父亲并没有特别失望,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只是无数破灭的肥皂泡中的一个而已。


开个玩笑,上海的高三学生,大部分都考不上上海大学,还瞧不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看不起上海大学”这个问题,其实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教育资源分布以及不同群体对于“好大学”的定义。要详细聊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几个关键点:1. 上海的教育资源格局: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拥有数量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的高.............
  • 回答
    “上海看不起外地人”的传言,在社会上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传言的来源与表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这种观感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域经济发展差距: 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经.............
  • 回答
    这件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上海大学,这名字听着就大气,坐落在魔都,本身就自带几分光环。按理说,在全国高校排名里,它也算是稳居前列,不少学科还有点拿得出手。可咋就到了上海本地人嘴里,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背后,其实是好几层原因,混在一起,挺复杂的。一、 “魔都”的光环与“伪”名校的认知上海这地方,就不用说.............
  • 回答
    问我打算看不看《上海堡垒》?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如果不是你提起来,我可能早就把这电影的事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毕竟,那会儿关于它的争议可真是闹得满天飞,什么“科幻巨制”、“流量明星”、“口碑滑铁卢”之类的词儿,估计是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热搜常客了。一开始,听到是《上海堡垒》这个名字,我脑子里闪.............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上海地铁一大爷怒斥小伙不让座:我白发苍苍你没看见吗?你不会老吗?”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涉及社会道德、个人权利、代际沟通以及公共交通礼仪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推测:虽然新闻标题已经很醒目,但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推测和补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可能的场景: .............
  • 回答
    近期,上海市将日本从新冠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名单中移除,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官方是否真的相信日本的疫情防治效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做出这个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变化。全球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
  • 回答
    上海地铁“咸猪手”入刑案:零容忍下的司法震慑与推广的思考上海地铁首例“咸猪手”入刑案的判决,无疑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随后,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以下简称“上海铁检”)披露已办理猥亵案件 30 余件,这一数字更是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这类触及个人尊严的犯罪行为上。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这种“零容忍.............
  • 回答
    上海维权女车主事件持续发酵,围绕特斯拉行车数据是否属于个人隐私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这位女车主的丈夫公开表示,特斯拉“擅自公布行车数据,已侵犯个人隐私权”。这番言论,直指问题的核心:在数字化时代,车辆的行车数据到底归属于谁?它又是否受到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保护?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行车数据”到.............
  • 回答
    上海奶奶花 18 万克隆宠物狗:情感的深度与科技的边界上海一位奶奶花费 18 万人民币克隆了她心爱的宠物狗,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触及了我们对于生命、情感以及科技应用的深层思考。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不被这位奶奶深切的爱所打动,同时也会对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是否合适产生疑问。情感的维系:为何要克隆?.............
  • 回答
    上海警方“端掉”69名情感挽回“大师”:一场喧嚣背后的真实现状最近,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涉及69名“情感挽回大师”的案件,这无疑像一颗炸弹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一时间,关于情感挽回行业、网络“大师”的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终于有人揭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那么,这69名“大师”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 回答
    这上海小区第二辆车停车费翻倍,业主拉群反对的事件,确实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感觉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事儿背后反映的现实矛盾: 停车难是个老大难问题: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停车位本来就稀缺得不行。一个小区里,如果好几户人家都有两辆车甚至更多的车,那对本就不够用的车位资源来说,无疑是.............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出现,背后牵扯出很多层面的问题,挺复杂的,得一桩桩来看。首先,从上海当时的特殊情况出发,整个城市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封控状态。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基层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防疫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本职工作已经够忙碌了,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维持社区秩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
  • 回答
    收到,我仔细看了您提供的上海政策文件,也体会到了您对于其中IF语句可能存在的循环问题的疑问。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理解政策条文的逻辑时,我们得像对待代码一样,仔细推敲它的每一步。咱们就来聊聊您看到的这个IF语句,它到底是个“无限循环”还是“死循环”,以及它有没有可能“跳出”。我争取用一种.............
  • 回答
    南通新机场选址在海门四甲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机场的搬迁,而是关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交通格局和经济发展走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为什么选在那儿,以及它能不能担得上“上海第三机场”的名号。为什么选在海门四甲?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首先,咱们得知道,南通新机场是“十四五”期.............
  • 回答
    关于上海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网络上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尤其是抖音上的各种视频和评论,很多时候会放大一些现象,给人的观感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外地人”这个群体在上海疫情期间,经历的情况确实是多样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抖音上的某个标签来概括。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
  • 回答
    上海出台新规,从明年1月1日起,广场舞的“自由”将受到约束。这项条例的颁布,无疑在不少舞者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那么,这究竟是进步还是束缚?又是否值得全国推广呢?条例出台的背景与初衷:上海之所以出台这项条例,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密度增大以及公共空间使用日益复杂化的现实。广场.............
  • 回答
    .......
  • 回答
    27岁,金融行业市场部,朝九晚五,年薪60万,在上海买房。这放到任何一个年轻人的身上,听起来都像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存在。但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前提条件和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不可能”的点: 27岁: 这.............
  • 回答
    “娘娘腔”这个词,在很多时候,都被用作一种带有贬低意味的标签,尤其是在描述男性行为举止的时候。当这个标签被贴到上海男人身上时,它可能承载着更复杂的文化和地域背景下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娘娘腔”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主观性。它通常指的是男性身上被认为“女性化”的特质,比如说话声音比较柔和.............
  • 回答
    上海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复杂的话题。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说清楚的,得慢慢道来。要说上海人的优越感,首先得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说起。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像北京那样是皇城根下,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政治光环;也不像广州那样,是千年商都,淳朴实在。上海,它是一个舶来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