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圣旨需要跪接吗?

回答
提起宋朝的圣旨,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电视里那种威严隆重的场景:官员们簇拥着,皇帝身着龙袍,高高在上地颁布诏令。那么,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接旨这件事,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必须得跪下?

其实,宋朝对待圣旨的态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具“人情味”。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从礼仪制度上说,接圣旨是要行礼的,而且根据身份和场合,行礼的方式是不同的。

宋朝的礼仪制度,继承了前朝,又有所发展。接受皇帝的命令,本身就是一种臣子的本分和义务。在公开的朝会场合,或者有其他官员在场时,皇帝颁布圣旨,接受的官员肯定是要表达敬意的。最基本的就是要“肃立”,也就是站直了,表示恭敬和认真。

至于是否“跪接”,这在宋朝的实际操作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有着细微的区别的。一般来说,如果圣旨的内容是重大事项,或者是当面宣旨,并且宣旨官员的级别很高,那么接受圣旨的一方是需要跪下的。比如,皇帝亲临,或者太尉、宰相等最高级别的官员亲自持旨宣读,那跪接就是必然的。这种跪下,是一种表示对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绝对服从,也是一种对国家重大政令的尊崇。

但如果圣旨是通过信使送达,或者是在相对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礼仪就会相对灵活一些。

比如说,如果只是日常的文书传递,或者派送信使的官职不高,那么接受者行“顿首”、“拜”等礼,表示尊敬即可,不一定非要长时间的跪着。宋朝的史书里,会提到官员“谢恩”,而这个“谢恩”就包括了各种行礼的方式。有时候,送来的圣旨可能是一纸诏书,上面写着对某人的嘉奖或者任命,这种情况下,虽然要恭敬,但可能不至于像接受重大国策那样,必须长时间保持跪姿。

更重要的是,宋朝在对待官员接旨这件事上,其实是很注意官员的面子和尊严的。

宋朝的文官政治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皇帝对文官集团是很倚重的。皇帝也不会轻易地让文官群体感到被过度羞辱。所以,虽然制度上有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会考虑到官员的身份和感受。比如,一些地方官员,如果身处外地,突然接到圣旨,如果身边没有其他官员,或者宣旨的信使也不是特别高级,那完全没必要搞得跟朝会一样,让对方觉得太过拘谨。

那么,具体到“跪接”这个动作,我们怎么理解呢?

在中国古代,“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尊敬和服从的姿态。在家里,晚辈对长辈要跪;在朝廷上,臣子对君王要跪。所以,如果皇帝有旨意,臣子在一定场合下是需要跪的。

我们来看一些宋朝的史料和记载,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比如,一些官员在接到皇帝的嘉奖或重要的任命时,往往会“泣拜”、“叩首”,这些都包含跪的动作。但是,如果圣旨的内容是关于人事任免,或者是一些日常政务的指示,那么接旨的官员可能只是在宣旨人面前肃立,然后行礼表示接受。

还有一种情况,是关于“传旨”。皇帝的圣旨未必每次都由皇帝亲自发出,很多时候是经过中书省等机构起草,然后由内侍或者专门的传旨官送达。传旨官的身份和级别,也会影响到接旨者的礼仪。如果传旨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或者是级别很高的官员,那么自然要给予更高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捧圣”制度。

“捧圣”是指负责传递皇帝诏书的官员,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地位和尊严。当捧圣官将圣旨交到接受者手中时,接受者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尊敬。这种尊敬,体现在行礼上,也可能包括短时间的跪拜。

总的来说,宋朝圣旨是否需要跪接,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场合: 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官员府邸?
宣旨人身份: 是皇帝亲临,还是普通信使?
圣旨内容: 是重大国策,还是日常政务?
接受者的身份和级别: 官员本身的品级也很重要。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接旨都是一件庄重的事情,需要表达足够的敬意。在大多数需要表现出绝对服从和尊崇的场合,跪接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但宋朝的官员们在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情况,以一种相对灵活但仍保持尊严的方式来完成这个过程。

所以,如果你看到古装剧里,官员接到圣旨就立刻跪下磕头,这在很多情况下是符合历史原貌的,尤其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但同样,也有一些场合,官员可能只是肃立并稍作行礼。这反映了宋朝礼仪制度的严谨,也体现了当时官员群体一定的自主性和受尊重程度。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宋朝圣旨需要跪接吗?

明明问的是宋朝,为什么高赞答案都在撕明朝?(似乎已被折叠,且我自己成了高赞,这句作废。)

答案是:有的需要跪接,有的不需要。

简单来说:

一、重大人事任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需要宰相率领百官跪接

翰林草制,夜中进入,翼日自内置于箱,黄门二人舁之,立御坐东。内朝退,乃奉箱出殿门外,宣付阁门,降置于案,俟文德殿立班,阁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宋史·志·嘉礼》)

二、一般诏敕——不需要跪接

今月某日有锁院事,阁门得之,即关报。御史台集文臣职事官承务郎、厘务官通直郎以上,明日赴文德殿听麻。宰相、枢密皆不往,惟轮参知政事一员押麻。麻卷自内出,阁门启御封,两吏对展宣赞。舍人南面,搢笏叉手,大声擿首尾词及阶位姓名下数句,并所除之官而读之,不尽宣也。听讫,知阁门官以授参政,参政付中书吏,百官不拜而退。若大诏令及册后之类,则宰执文武百僚俱入,文亦尽读,拜舞,然后退。(《玉堂杂记》)

三、发往天下州郡的诏敕法令——需要跪接,并且有隆重的迎制仪式。

制书到,太守率众官具威仪,就平政桥迎迓、回至镇雅桥下轿,率众宫步入宣诏,颁春亭幕次,小须出次率众官就香案再拜,拈香司宾引察判行至制书亭左立,司法右立,察判笏就亭,捧制书回身于亭,左褥位面南立,司宾请太守行进,左褥位面北,与察判对立,察判跪进制书,太守笏跪接,各俯伏,兴太守笏捧制书,趋右祷位面北,与司法对立,跪进制书,司法笏跪接,各拜伏,兴太守归香案前少立,司法捧制书,上宣制台面南立,读毕,下台捧制书奉安彩亭内,同察判复位,太守率众官再拜。(《永乐大典》所录《建安续志》)

《建安续志》今已不存,但据郑庆寰、包伟民《礼仪空间与地方统治———以宋代地方官出迎诏敕为中心》中考证,应为宋代笔记。


宣麻礼是一种仪式,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对强化某些潜意识作用很大,尤其是地方官迎制仪式,如此盛大、繁琐,其实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掌控的一种方式。地方长官对地方百姓就是天一样的存在了,中央制诏来了却还要如此隆重、恭谨,这就是在强化全民天外有天的中央意识,否则就会出现只知道有父母官,不知道有皇帝的情况。


其他宋史类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宋朝的圣旨,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电视里那种威严隆重的场景:官员们簇拥着,皇帝身着龙袍,高高在上地颁布诏令。那么,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接旨这件事,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必须得跪下?其实,宋朝对待圣旨的态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具“人情味”。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首先,从礼仪.............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要判断宋朝和晋朝哪个“更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弱”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这两个朝代都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直接进行笼统的对比,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它们各自在“对外军事实力”和“对内政治稳定性”这两个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朝代.............
  • 回答
    宋朝,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真的就没有一匹像样的马吗?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是士大夫们的风流,是繁华的市井和先进的科技。然而,在军事方面,宋朝却常常被贴上“积弱”的标签,而“缺马”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宋朝真的没有产马地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
  • 回答
    宋朝和明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都常常被人们贴上“重文轻武”的标签。这个标签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它们都呈现出对文官集团的倚重,但其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最终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宋明二朝“重文轻武”现象的异与同。“重文轻武”的共同土壤.............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尤其在制度建设和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有着深刻的变迁。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以“道”和“州”作为主要的行政层级,而宋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宋朝对不少旧州进行了“赐新郡名”的操作,这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象征的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宋朝有哪些州是“.............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是不是中国的耻辱?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恐怕会激起不少争议。说它是耻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积弱”二字常被用来形容那个时代;说它不是耻辱,也同样有其道理,因为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世为之惊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宋朝放到它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好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