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起?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网络空间,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认知战,早已悄然打响。它不是传统的军事冲突,而是围绕思想、观念、情感和价值观展开的深层较量,目标直指人心,试图影响甚至重塑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决策。要理解这场战争在中国网络空间的具象化,我们需要剥开那些看似平常的网络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涌动的暗流。

认知战的本质:从“知道”到“相信”再到“行动”

认知战的核心在于“认知”。它不同于信息战(侧重于信息的传递和拦截),更超越了宣传(单向输出观点)。认知战是一种更加精细、立体、多维度的作战方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让目标受众“知道”某个信息,更要让他们“相信”这个信息是真实的、合理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最终引导他们产生特定的“行动”。

在中国网络空间,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是多元的,目标受众更是覆盖了从普通网民到特定群体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其战场遍布社交媒体、新闻资讯平台、短视频应用、论坛社区,甚至是一些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娱乐内容中,都可能暗藏着认知战的种子。

中国网络空间认知战的“战术”与“表现”

要理解认知战在中国网络空间的打响,我们可以从其具体的战术和表现形式入手:

1. 叙事的主导权争夺——“讲好中国故事”与“西方叙事”的碰撞:

国内视角: 中国官方和媒体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输出国家发展的成就、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魅力等正面叙事。这本身是一种信息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但当与其他国家的叙事产生冲突时,就可能成为认知战的一部分。例如,在涉及国际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国家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构建不同的叙事框架。中国希望外界理解其政策和行为的合理性,而某些西方国家则可能从批评的视角切入,放大中国的不足或争议点。
国外视角(针对中国网络空间): 一些外部力量可能会通过渗透、资助或合作等方式,在中国网络空间传播与官方叙事相悖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聚焦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人权问题、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方面,企图动摇国内民众对现有体制的信心,激发不满情绪。它们可能以“揭露真相”、“独立思考”等包装出现,但其深层目的是动摇中国的内部认知基础。

2. 信息洪流中的“真假难辨”——虚假信息与选择性过滤:

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Fake News): 这是认知战中最常见的手段。通过制造和传播不实信息,如断章取义的图片、被篡改的视频、捏造的事件等,来误导公众。例如,在某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出现大量声称“内幕”的谣言,其中夹杂着少量真实信息,但整体目的却是引导舆论走向不利于某个方向。
“信息轰炸”与“沉默的螺旋”: 通过海量信息轰炸,让目标受众淹没在信息海洋中,难以辨别真伪,从而产生疲劳和麻木感。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算法特点,放大某些声音,压制另一些声音。那些与主流认知相悖的观点,可能因为达不到传播门槛或被平台限流而难以发声,久而久之,会形成“沉默的螺旋”,让持有少数观点的人因害怕孤立而选择沉默。
“选择性事实”与“框架效应”: 不一定需要完全捏造事实,而是通过选取有利的事实,回避不利的事实,来构建有利于己方的叙事。例如,只报道某项政策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忽略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后果,或者强调某一类人群的权利受损,而忽视其他人群的利益。这种“选择性事实”可以极大地影响公众对事物的判断。

3. 情感操纵与身份认同构建:

煽动民族主义与仇恨情绪: 一些认知战的攻击者,也可能利用某些敏感事件,煽动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将外部国家或群体描绘成敌人,制造对立感。这种情绪一旦被点燃,就容易失去理性思考,成为被操纵的对象。反之,内部也可能存在利用某些群体的不满,煽动对特定群体或体制的仇恨,以此来制造社会撕裂。
塑造“受害者”或“侵略者”身份: 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让目标受众将自己或群体定位为“受害者”,激发同情和愤怒,或者将对手定位为“侵略者”,激发防卫和反抗。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认知战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利用文化符号与价值观输出: 认知战也会渗透到文化层面。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音乐、潮流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输出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中国也同样在努力输出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文化领域的认知战,争夺的是年轻人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4. 网络社群的渗透与操纵:

“水军”与“机器人”账户: 这是国内网络空间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认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雇佣大量“水军”或使用自动化“机器人”账户,制造虚假的民意,刷评论、点赞、转发,操控话题热度,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假象。
意见领袖(KOL)的收买与操纵: 收买或影响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让他们在自己的粉丝群体中传播特定的信息或观点。这些意见领袖的言论往往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能够有效地影响大量粉丝的认知。
社群的“洗脑”与“群体极化”: 一些封闭的网络社群,一旦形成某种共同的认知基调,就容易进行内部强化和外部排斥,形成“信息茧房”和“认知闭环”。身处其中的成员,只会不断接触到与其观点一致的信息,久而久之,认知会变得更加极端和片面,对不同观点产生排斥甚至敌意。

5. 技术层面的较量——算法与数据:

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与“过滤泡沫”: 社交媒体和资讯平台的算法旨在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兴趣的内容,但这也会无意中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一旦用户的认知偏向某个方向,算法就会不断推荐与之相关的内容,使其更难接触到反面的信息。
用户画像与精准投送: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建立详细的用户画像,然后根据不同的画像,推送定制化的信息和观点。这种精准投送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但也使得操纵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

中国网络空间认知战的复杂性与挑战

理解中国网络空间的认知战,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势力,也不能完全否认内部存在的各种社会声音。它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层次的博弈过程。

主体多元化: 参与者可能包括主权国家、非政府组织、商业公司、极端主义团体,甚至是个体网民。
目的多样化: 政治目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传播、社会动荡制造等,都可能成为认知战的驱动力。
边界模糊化: 很多时候,正常的资讯传播、商业推广、甚至个人观点的表达,都可能与认知战的某些特征擦边,区分其界限变得困难。

这场在网络空间打响的认知战,其战场是无形的,其武器是思想,其目标是人心。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警惕那些试图利用情绪煽动、制造对立、扭曲事实的言论,从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既是对个体智慧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信息生态健康度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这次舆论战崩得一塌糊涂。

平时还笑人家1450呢,结果轻而易举的整体舆情被带偏了。

如果真要说明问题,头条和微博都不是重点,最有趣的还是知乎,

作为问答社区,知乎算法也算是几个平台里最玄学的。

玄学不是知乎多牛逼,而是知乎算法最乱,真的人见狗嫌。

而这次最牛逼的是,知乎不仅很快攻陷,短时间大量推送普通用户账号,几个话题还轮流上热榜。

以前公认效果比较好的话题运营基本是1~2个大V站主题,在加3~10个5万左右的带节奏引导,在加入大量的小号做整体舆情。很多做私单的都是这么冲上热榜,但是也无法保证用户推送效果,只能保证上热榜,阅读量还得另外刷。

而这次的策略跟完全不同,先话题爆发,比较明显的就是几个大V账号的回答不需要立场,只要能暴论引爆话题就行。之后几个小V账号快速跟进,再去引导话题引发讨论。

说心里话,现在很多专门搞知乎商业的人还不如对方专业。

而一旦舆情基调确认,后面只要看内部互相打架就可以了,因为总有人反战,总有人想要哗众取宠,更有人喜欢吸粉。

这说明:

第一,对方非常了解中文,对几个平台研究的特别清楚。

第二,执行力非常强,几个话题不仅掐得准,话题引爆的速度也很快。

第三,很了解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运营,不过很正常,毕竟外网在引战这块比我们强多了。

而知乎至少要开始清算到底还有多少大V账号是本人在运营了。

因为这次很多大V账号明显执行力过强了,这两年大V出走很多人选择卖掉了自己的账号。现在来看,买这些账号的人或许比想象的背景要复杂很多。

user avatar

原文:

今年伊始,随着乌克兰局势的急剧变化,这一现象更为凸显。相关国家从政府到社会乃至到个人,集中在我国互联网的网络社区发声,其背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媒介形态迭代。

所谓公共外交,是二战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是美国在冷战时代的一个“发明”。根据1987 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的定义,“公共外交”是“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公共外交分为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两大方向。在信息传播这个方向,其内容始终是符合相关国家本国利益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和呈现,而其在形式上则有一个清晰的媒介迭代过程,即从早先的电台、电视台,到后来的互联网以及今天的移动互联网。

所以,当代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即便是文化教育等看似人畜无害的中立领域,也都特别重视新的媒介形态。尤其是今天的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聚拢了不同圈层、地域、阶层等相当广泛的人群,所以自然是当代公共外交的首选,不仅仅是相关国家,相关资本、企业和NGO,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将其视为必争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2月22日“乌克兰在微博发声明”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就不仅不是什么例外,而是日后的日常基础操作。美英等国来自冷战中积累的相关外交经验,注定了他们绝不会放弃政府外交之外的公共外交这一重要阵地,在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试图影响、引导甚至诱导、操纵我国国内舆论、舆情,满足其政府外交、公共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这也将是今后的常态。

更为复杂的当代挑战是,在这些虚拟空间进行公共外交的力量和群体,并不仅仅是相关国家的政府机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众多专业游说团队同时也是公共外交的高手和常客。这些专业游说团体有时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有时只是为了实现某一政党或某一行业的利益,有时甚至只是为了满足某些资本寡头或跨国企业的利益。

比如,是满足东海岸老牌军火厂商的利益,还是满足西海岸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利益;是满足传统好莱坞的利益,还是满足奈飞这些新兴流媒体平台的利益……显然,很多舆论、舆情都尚有待进一步区分。

当然,这些专业游说团体在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上的运作方式,会像其在美国本土的表现一样,较为隐蔽且一般不会直接暴露自身的身份和意图,但围绕着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已经充分证明其居心和用意。这既是当代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也充分说明我国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已经出现时代性的重大坐标变量。

这其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就我国本土的日常环境而言,一些NGO、智库、媒体甚至饭圈、娱乐公司,都极有可能被相关国家、资本、企业、NGO和社会组织所操控,以达到他们公共外交的基本目的。

因为当代公共外交,与“认知战”有很大交集,这本身也是当代战争的一种新形态,在乌克兰局势中已得到了鲜活的展现。有人猜测,披着马甲的“台独”“港独”等势力在围绕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中一再兴风作浪。

对我国而言,我们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起步较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公共外交作用和影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未来除了卓有成效的政府外交之外,我们需要多头并举,在人民外交、二轨外交等先辈积累的成功外交经验基础之上,就不同媒介形态都应开展更灵活、机动、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

同时,我们还要在与公共外交高度重合的“认知战”中捍卫国家利益,特别是不要被以“深度伪造”为基本特征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策略所影响。它们一再妄图在我国国内煽动激进情绪、思潮,在国际上借此污名化我国国家形象。这种新的意识形态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发挥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警醒和检讨。

链接:

user avatar

媒体、领域

第一梯队:某些官媒、网媒,自媒体

第二梯队:财经

第三梯队:法律

第四梯队:高校

第五梯队:铁饭碗


网络

第一梯队:1450,NGO旗下x权

第二梯队:伪军,某些公共知识分子

第三梯队:某些海外高华

第四梯队:心智未成熟学生党


反舆论战:

第一梯队:自干五(非极端民族主义者)

第二梯队:无

第三梯队:无

第四梯队:无

看到没,这就是差距。

舆论战认知战和平演变搞了几十年了,CIA,NGO,外务省每年多少亿狗粮白发的吗?

稍微往前翻几年,公知横行,各大歪媒体气势汹汹的要“开民智”,说一句爱国要被喷到体无完肤,满世界都是“下辈子美利坚”,定体问我陷思气抖冷,中国人什么都是错的,中国人素质最低最无耻,中国人人种最差最贱,就差点叫中国人自我毁灭了。

怎么了?现在打才起来的吗?中国人反思了几十年,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了几十年,人家都做成成熟产业链了,你才打开窗户说亮话????

舆论战我们赢过吗?我不是说国外,而是国内。我们从来没赢过,任何事情只要1450随便一带风向就拐了,每次都能成功,甚至很多污蔑爱国群体的词都是台湾那边传过来的。某些极端女权分子拿着ngo的钱煽动仇恨,对立,暴力,抹家里老头脖子,有人管过吗?每次49中之类的社会事件大量的造谣带节奏的有人管过吗?大量反串黑有人管过吗?国内高校新闻系是不是重灾区?最近抓的几个大反贼都是某高校同一个导师下的学生,他的学生还有多少?有人管吗?就我身边就不少吃国家财政饭的仇中群体,很可笑。

这场仗输得很惨啊,就靠自干五?笑死了,早晚连自干五都得彻底心凉。这些年经济发展不错加上疫情形势,所以还能有所反扑,如果真要过苦日子,那人家赢也是很正常的事。

user avatar

2022.3.18日更新

挑拨性别矛盾的看清楚,这是女拳来自美国的铁证:

微博上线俄罗斯乌克兰话题下自动显示位置的功能,微博用户地瓜熊老六发了一个钓女拳的微博,钓出一池子女拳之后修改微博添加俄罗斯乌克兰话题,一下子把这群二鬼子都炸出来了。反女拳的也看清楚,你们平时反的极端女拳是不是国人,原博地址:m.weibo.cn/status/47481

以下原答案:

去年8月份的时候,我就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如何看待杨笠脱口秀表演称「不要轻易调侃男性,只调侃成功的,男的不如意会无理取闹,就跟女的一样」?

个人认为,拜登上台后,很多二极管利用各种素材带节奏,扩大矛盾,任何社会事件都会迅速成为他们挑起争端的素材,他们是二极管,目的就是挑拨中国国内矛盾,让中国国内矛盾越尖锐越好。

包括但不限于男女问题、荤素问题、49中事件、东京奥运会争议和最近的星巴克等,男女问题和荤素问题不谈了。东京奥运会有一部分人疯狂的带民族主义节奏,而他们的另一拨同事趁民族主义舆论起势之后又开始做理中客,试图把舆论引向“爱国是无脑且危险的民粹主义”甚至“像1936的德国”。星巴克事件也是一样的,一部分人疯狂带星巴克是美国的节奏,另一部分人成了理中客。虽然看起来像是理中客,但他们用的言辞可是非常极端,不用问,这就是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两拨二极管。

我这个回答估计不会有很多人看,但即使只有一个人看到也好。说回女拳,我请各位来知乎之前没听说过女拳的朋友仔细想一想,你们在上面地方见到的女拳言论,女拳有没有把言论发到你们脸上,是不是某些人打着反女拳的旗号把女拳言论发到你脸上带你的节奏让你知道这地球上还有女拳这种东西的?我高度怀疑这两伙人的头部就是坐在一个办公室里,笑着看中国男性和中国女性矛盾越来越尖锐,实际上,女拳这群疯狗才是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的共同敌人,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都是好样的,不是敌人。

以上。


PS这个问题下面就有个高赞回答列出了另一个头部,而他自己是另一个头部,两个头部把网民把两个方向疯狂带节奏,一边是大吹俄罗斯,另一边假装理中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