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腾讯华为“不监听个人隐私”的承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与挑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我们的社交聊天记录、浏览习惯,还是地理位置信息,都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数据。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和华为这两家科技巨头公开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无疑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声明。那么,这个承诺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呢?

承诺的意义:用户信任的晴雨表

首先,腾讯和华为的这一承诺,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对用户负责,建立和维护用户信任。在数字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用户的数据是支撑这些科技公司商业模式运转的核心。一个不被信任的平台,即使拥有再强大的技术,也难以留住用户。

对于用户而言,这项承诺是对其个人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这意味着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聊天内容被他人窥探,自己的生活习惯被算法过度解读并用于不当目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是用户愿意继续使用这些平台的基础。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品牌承诺和商业道德的体现。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用户信任是无形的资产,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更有效。一旦违背承诺,不仅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更可能遭受声誉的毁灭性打击,导致用户大规模流失。

具体“不监听”意味着什么?

“不监听个人隐私”这个承诺,从技术和运营层面来看,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数据收集的边界: 意味着企业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用户协议的约定,仅收集和使用实现服务功能所必需的数据。不会为了不相关的目的(如背景审查、不正当的商业分析)而肆意搜集或挖掘用户的私人信息。
2. 拒绝非法的数据访问和共享: 承诺企业不会主动、非法地访问用户的私密数据,例如破解加密的聊天记录,或未经授权地获取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内容等。同时,也不会将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出售给第三方公司,或与缺乏必要安全保障的机构共享。
3. 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 即使是合法收集的数据,企业也有义务保障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被非法窃取。这意味着企业会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
4. 透明化的数据使用政策: 理想状态下,这也意味着企业会提供清晰、易懂的数据隐私政策,让用户了解哪些数据被收集、如何被使用、以及用户的权利。

挑战与疑虑:在“不监听”的阴影下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承诺,但在现实操作中,科技公司在隐私保护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来自社会的疑虑。

技术上的“可能”与“意愿”: 任何技术只要存在,理论上就有被滥用的可能。即使企业承诺不监听,但技术的潜在能力依然存在。例如,某些深度分析技术理论上可以从非敏感数据中推断出用户的敏感信息。因此,“不监听”更多的是一种意愿和原则的体现,而并非完全的技术绝对隔离。
“必要性”的界定模糊: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会以“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产品功能”、“推荐更相关的内容”等理由来解释其数据收集和分析行为。而“必要性”的界定往往是模糊的,并且容易向着企业自身利益倾斜。例如,一个算法推荐系统到底需要多大的数据量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这个度在哪里?
第三方合作的风险: 科技公司往往会与许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比如云服务商、数据分析公司等。在数据流转的过程中,如何确保这些第三方同样遵守隐私保护原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某家合作公司数据泄露,责任如何划分?
国家法律与企业承诺的冲突: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可能会要求企业向政府提供用户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承诺的“不监听”可能会面临来自国家力量的压力。如何平衡企业承诺与国家法律的要求,是全球科技公司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算法黑箱问题: 即使企业不主动监听,但其算法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可能会得出一些用户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隐私信息”。这些算法是复杂的“黑箱”,用户难以理解其工作原理,也难以从中判断是否存在不当的隐私侵犯。
“隐形”的监控: 有时,隐私的侵犯并非是直接的“监听”,而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模式的分析,形成一个精确的用户画像,并基于此进行精准营销或操控用户行为。这种方式更隐蔽,也更难被用户察觉。

总结:信任需要持续的检验与努力

腾讯和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了企业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视,是构建数字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一步。它至少表明了企业在道义和商业信誉上的立场。

然而,用户和监管机构不能仅凭承诺就高枕无忧。信任是需要持续检验的,而隐私保护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科技、法律和伦理的博弈。

这意味着:

用户需要保持警惕和信息素养,了解自己的数据被如何使用,并学会利用现有工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企业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承诺的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来加强数据安全,提高数据使用政策的透明度,并接受独立的第三方审计。
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科技公司的数据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承诺的落实,并为用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最终,“不监听个人隐私”的承诺能否真正兑现,将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责任感、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它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承诺不是做给被监听的人的,是做给监听的人的。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咱们国家有自己的 隐私定义了。

不同于西方定义的隐私,咱们定义的隐私,兼顾了大局观与辩证法。 比如,你的群聊天出现了敏感词之后, 系统会自动识别,这超出了隐私的范围,进行警告或者封号处理。

虽然你的聊天 进入了一个审核处理引擎,但只要引擎没有报警,就不算侵犯隐私。如果引擎报警了,同样不犯侵犯隐私,因为内容已经不是隐私保护的范围了。

user avatar

从前一段那个钉钉软件的案子就知道了,连你的位置信息都不叫隐私。

反正他们想知道的都不算隐私就行了。

说什么监听啊,这也太见外了……

user avatar

先说下结论:大好事,是没有任何值得反驳的大好事,但没有国家监管注定一纸空文.

首先这证明,上述企业实际上都默认了自身过去曾经存在滥用个人隐私行为,而如今则是摆出了"请江东父老见证"的姿态,至少从舆论形象方面,未来短期内用户权益可以得到较为高质量的保障.


然后呢,这次自律承诺书全文有十条,我来细化一下个人想法.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建设。

那么,如果说没有遵守相关法规政策的话怎么办?企业是否有自罚的细则,哪怕送个皮肤加个贴膜也能叫做具体承诺,而不是泛泛而谈.

同时,加强合规建设,具体怎么做,何时落实到位,这需要进一步承诺.

二、坚持最小必要原则,根据APP提供服务所必需,合规设置收集个人信息范围。

最小必要原则在近期新出台的法律中已经有明确规定,对于APP必需的个人信息范围也都有具体规定了,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没能坚持,企业拿出什么措施自罚?

三、保护用户公平交易权,不利用大数据“杀熟”。

这一点很难哟,毕竟大数据杀熟就是很多平台创收的命根子了,所以我建议接下来媒体应该起到监督作用,隔三岔五实习生没事干了,让她们看看有没有类似情况,有就去曝光.

四、未经用户单独同意,不利用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线上精准营销和线下推销。

这一点看起来美好,但也存在文字游戏嫌疑,毕竟什么叫做敏感个人信息不确定,那就会给企业钻空子,所以还要细化才行.

五、严守个人隐私边界,绝不以监听监视等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

这一条就没啥好说的了,如果谁家再犯的话,建议网信办直接把当家的抓起来,大家说吼不吼啊?

六、为用户访问、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或撤回授权提供便捷的途径。

何时提供,给个时间表,提供效果好不好,一定要网友说了算,当然首先你得有才行.

七、为用户注销账户提供便捷的方式,用户账户注销后不存储和处理其敏感个人信息。

跟第六条一样道理,具体看行动,另外是否真的能注销就放弃用户信息,这事儿有关部门得定期审核.

八、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的申诉渠道,在APP内醒目位置公布申诉方式。

看落实,不看承诺.

九、在接入SDK等第三方服务前对其严格审查,确保符合本APP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谁负责审查,如果玩忽职守企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给个具体说法.

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采取充分有效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企业自身肯定会防止内部信息外漏,这个没毛病,但个人信息利益那么大,企业能否抗拒诱惑,这又是个问题...

综上可知呢,我们固然要肯定企业做出表率的姿态,但同时如果只是寄希望于企业的良心,那么承诺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

所以说,国家监管将在企业自律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监管到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企业自然老老实实做人,换来好声誉.

监管不到位,甚至扮演必胜客的话......

(........................)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什么?我给你打个比方,好比隔壁老王对你发誓:我保证不搞你老婆!

为啥这么说呢,刑法上有几个罪名专门针对窃听行为:

1、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第二百八十三条 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第二百八十四条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即使窃听行为情节不严重,不构成犯罪,还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另外,窃听他人隐私,违反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所以,在法律上,窃听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这么多条法律,制止不了窃听用户隐私,还需要公开承诺?滑天下之大稽!

这和隔壁老王信誓旦旦地承诺,我保证不搞你老婆,有什么区别?

反正我看这个新闻,是瞠目结舌。想要说点什么,却感觉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感谢老王自律!

user avatar

不监听个人隐私,最基本的就是不用强行登录。我打个电话,浏览个网页,查个天气,上x宝查个商品价格,为什么要让我登录?我不登录,难道电话就打不通了?我不登录,难道天气就查不了了?我不登录,难道商品的价格就不能给我看?这是什么行为?手机盒上有写“必须登录才能使用”吗?我去商场会登记我手机号、身份证吗?

不监听个人隐私,其次就是app不联网也能使用。我拍个照片为什么要联网?我打字为什么要联网?我记点心得体验为什么要联网?当然,这类app不联网也是能使用。但总是会提示你,联网使用全部功能,或者干脆偷偷默认就把数据保存在云端。

不监听个人隐私,第三要做到不读通讯录、不读本地存储文件、不读地理位置、不读手机号码;也不要老是像死循环一样提示用户要xx权限,烦死人了。手机系统能不能做到不去主动读取?app能不能做到不读也能用,而且是好用?现在有些人性化、讲究用户体验的系统,已经开始公开地使用虚拟通讯录、虚拟地理位置了。这是保护隐私的正确方向。我只是简单地想用个手机而已,并不想在各大网络公司的数据库里裸奔,而且还保存我小时候、成年、老年各个时期裸奔的样子。

还有一种看似不收集隐私、却还是在跟踪用户隐私的方式。app明面上不收集你的姓名、身份证,但是手机(电脑)有一个全世界唯一的硬件识别码,它app记录你这个号码,比如9527。不同的app都可以获得这个编号。然后就可以以一种看似匿名的方式跟踪你的信息了。

广告联盟就是这么干的。比如某app获知你搜了或者聊到“秋裤”,马上发送信息到广告联盟的后台:用户9527关注秋裤。然后你打开另一款app,它从广告联盟搜到9527的关注内容,于是就在开屏弹窗中显示x东的秋裤广告。

这种伪匿名的隐私跟踪也是要反对的。这类似于看不到脸、但看得到身上敏感部位的裸奔,我作为在网上奔跑的人当然反感。

有人会说,那什么信息都不收集,碰到骗子怎么办?碰到犯罪怎么办?我想说,大部分人是合法的,连法律都是这么承认的。那它一个手机系统、一个app难道要与法律相悖,假设大部分人是骗子是罪犯?

反过来说,现在隐私泄露的很严重,好像各类诈骗案反倒是越来越多了嘛!

为啥?因为你的隐私通过系统、各种明的暗的app被轻易地泄露了出去,传到了骗子集团手里,他们就能更容易地骗你上钩了。

所以,不监听隐私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张承诺,它是需要手机、系统、app各厂商共同努力净化,同时由广大用户监督指导的一个生态。

user avatar

说个真实的事:有一天晚上,在床上,正在跟老婆讲点话,突然,床头的电视机回应了一声!

惊得我一身冷汗。

赶紧查找一下电视机有没有摄像头,有没有物理可遮挡。

因为在那一个时刻,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语音智能设备,都需要全时监听你说过的所有的话。如果不监听,它怎么知道你说出了触发词呢?

智能电视如果带摄像头的,平时一定要遮住。否则,谁知道它会不会监视呢?

此时我觉得更加可怕的是:你的手机含有麦克风,它也同样可以无时无刻的监听你说过的话。比电视机更恐怖。但手机似乎误识的情况更少,大概智能家居更广泛使用了远场语音,监听范围更广泛吧。


随着国家对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细化。带语音识别与摄像头的设备很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监管限制,我觉得是好事。因为现在已经很可怕了,一度我已经不敢使用语音类设备了。

user avatar

关于家里防窃听。一、家里不要讲普通话。二、家里吃饭,手机扔远一点。三、家用电脑常备耳机一定不要有麦克风,有电话会议再换上去。

user avatar

就当放X就行了。

又不是跟腾讯打交道一天两天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你还信这种厂商的承诺?

user avatar

我没有在地里埋300两银子

user avatar

按照南京彭宇案定下的自由心证规则——你没撞为什么送医院

那,腾讯和华为——你们没监听跳出来承诺什么?那么多企业为啥就你俩承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