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反对精神病人吃抗精神病药物?

回答
对于精神病人是否应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虽然现代医学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许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严重的抑郁症伴精神症状等)的重要手段,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反对或担忧其使用。这些反对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药物的副作用、对疾病本身的理解、以及对治疗方式的哲学性思考等多个层面。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反对的原因:

一、 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和恐惧

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反对理由。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第一代(典型)和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可能非常严重且难以忍受。

锥体外系反应(EPS): 这是第一代药物最著名的副作用,包括震颤(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肌肉僵硬、静止不能(坐立不安,需要不停移动)、肌张力障碍(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扭曲姿势)。虽然第二代药物的EPS发生率较低,但并非完全没有。
代谢综合征: 许多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血脂异常(高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升高甚至导致2型糖尿病。这些代谢问题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镇静和认知影响: 一些药物会引起严重的镇静作用,导致患者白天嗜睡、精力不济,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患者反映药物会让他们变得“迟钝”、“麻木”,思维不清晰,创造力下降,感觉自己“不是自己”。这可能影响患者的自我认知和与他人的互动。
其他潜在副作用: 例如,催乳素升高(导致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乳房发育)、QT间期延长(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粒细胞缺乏症(一种罕见的但可能致命的血液疾病)、迟发性运动障碍(一种不可逆的、不可控的运动异常)。
个体差异与不可预测性: 即使是相同的药物,不同的人反应也可能大相径庭。有人可能症状明显改善,副作用轻微;有人则可能副作用严重到无法耐受,甚至效果不佳。这种不可预测性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这些副作用的描述,往往通过患者的亲身经历、家属的观察以及一些非主流的医学或心理学文献传播,它们在社交媒体、论坛和家庭聚会中被反复提及,从而加剧了人们对药物的恐惧。

二、 对疾病性质的理解不同

对于精神疾病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这也影响了人们对治疗方法的态度。

“精神疾病是被社会和环境压力制造出来的”: 一些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不公平、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框架下,他们认为对抗精神病药物只是“压制症状”,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是“掩盖”了社会和环境问题,甚至是在“惩罚”那些对不合理现实做出“正常反应”的人。
“疾病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有些人可能将某些精神体验(如幻觉、妄想)视为一种“另类意识状态”、“深刻的内在体验”或“灵性觉醒”的信号,而非必须被“纠正”的病理现象。他们认为,抗精神病药物会“剥夺”这种体验,阻碍个体的精神成长和自我发现。
“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只是一种行为或性格差异”: 这种观点倾向于将某些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视为个人性格的极端表现或对生活压力的正常反应,而不是需要药物干预的生物化学失衡。他们认为应该通过心理咨询、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来应对,而不是用药物来“标准化”人的行为。

三、 对药物的依赖性与“非人化”的担忧

“我不想成为药物的奴隶”: 许多患者及其家属担心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可能出现反弹或戒断反应。更深层的是,他们担心药物会剥夺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人变得被动、顺从,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
“这不是在治疗,而是在控制”: 在一些更激进的批评者看来,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被视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用来压制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或提出异议的人。他们认为医生和制药公司可能存在利益驱动,推广药物来管理社会,而非真正为了患者的福祉。
对“正常化”的抵制: 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目标之一是将患者的症状控制到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程度。但一些人认为,这种“正常化”是抹杀了人的多样性,是将少数群体强行拉入主流的“轨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包容差异,而不是试图用药物来“纠正”这些差异。

四、 对替代疗法和非药物治疗的偏好

由于对药物的担忧,一些人会积极寻求和推崇非药物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动力学心理治疗等。他们认为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和行为,从而实现更深层的改变。
生活方式调整: 如改善饮食、增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培养兴趣爱好等。
社会支持与环境改造: 强调家庭、社区的支持作用,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然疗法”: 有些人倾向于使用草药、补充剂、针灸等被认为是“自然”的疗法,认为它们副作用小,更能“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然而,这些疗法的科学证据往往不足,且可能与处方药发生相互作用。

五、 对医学和制药行业的怀疑

药物公司的营销策略: 一些人认为制药公司为了销售药物,会夸大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模型,淡化社会心理因素,并积极推广药物治疗。医生作为药物的“开具者”,也可能受到公司影响,过度依赖药物处方。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抗精神病药物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支持,但也有批评者指出,一些研究设计存在偏倚,或者未能充分评估长期副作用和疗效。

如何看待这些反对声音?

理解这些反对声音,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抗精神病药物的价值。

承认副作用的真实存在: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认识到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方案,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个体化的治疗是关键。
强调综合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并非万能,但有时却是不可或缺的。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确保信息准确和全面传达的前提下,患者有权了解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
批判性思维: 在接受任何治疗信息时,都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了解其科学依据,并警惕过度简化或片面的观点。

总而言之,人们反对精神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药物副作用的真实担忧,也有对疾病本质、社会环境以及个体自由的哲学思考。这些声音提醒着我们,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人文关怀的领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化学层面,而要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福祉和个体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症状源于不同神经环路的功能受损。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杏仁和海马的“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通路”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关,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前额叶皮质的“中脑-皮质多巴胺能通路”与阴性症状有关。

经典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多巴胺学说由瑞典药理学家Arvid Carlson(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之一)提出。这个学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是由于中枢一些部位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增强。该学说的提出基于以下事实: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L-DOPA促使病情恶化;②精神分裂症患者DA-β羟化酶活性较正常人低,减少了DA转化成NA,实际增加了DA含量;③苯丙胺等长期应用可引起精神症状,因它们促进DA释放和抑制DA再摄取;多巴胺D,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可以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④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后,脑组织多巴胺受体数目增加;⑤应用氯丙嗪等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可缓解症状等。后来的研究显示,中枢5-HT及兴奋性神经递质NMDA受体功能受阻也参与疾病发生;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更多的神经递质及神经环路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

至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危害,题主可以自己去搜锥体反应。

还有就是可能是因为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这些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待阐明,所以很多人会反对抗精神病药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精神病人是否应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虽然现代医学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许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严重的抑郁症伴精神症状等)的重要手段,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反对或担忧其使用。这些反对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药物的副作用、对疾.............
  • 回答
    关于“精神病人生育是反人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触及社会伦理、个体权利、以及对疾病认知的敏感话题。之所以有人会持有如此激烈的观点,通常源于多方面的担忧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1. 对后代福祉的深切担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关于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反感,以及他们在这其中的历史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你的观察很敏锐——乌克兰人在苏联的建立和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他们对苏联的复杂情感更具深度,也并非简单的“精神分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乌克兰历史和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什么乌克兰人如此反.............
  • 回答
    哈,遇到这种事儿,确实挺让人来气的,而且这话说的,有点诛心了。别急,咱也不是没理可说,而且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精神辫子”就能概括的。来,咱好好说道说道,看看怎么回击,既要讲清楚道理,又得让他明白,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他给你扣“精神辫子”的帽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化和标签化。意思是说,你喜欢日漫.............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探讨为什么在粤语方言区,有人会反对在课堂外使用粤语。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些原因,并用更自然、更贴近实际感受的语言来阐述。1. 统一与标准化的诉求: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国.............
  • 回答
    不少人对知识付费抱有疑虑,甚至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反对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考量,既有对商业模式本身的审视,也有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差异。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1. 对知识“所有权”和“普惠性”的观念冲突: 免费获取的传统: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
  • 回答
    叙利亚反对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根源,是一个错综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它交织着政治压迫、经济困境、社会不公以及长期的民族和宗派矛盾。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投向这个国家漫长的历史和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在巴沙尔·阿萨德上台之前,他的父亲哈菲兹·阿萨德已经在叙利亚执政了三十多年。这段时期,叙利亚建立起了一个.............
  • 回答
    人们支持独裁、奴役和反对民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往往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个人心理和认知偏差。要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概念及其支持者的动机。一、 支持独裁的原因及动机:支持独裁(或威权主义)的动机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望: .............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而且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比较复杂和矛盾的点。首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虐猫的人比骂他的人更可恨?这可能源于我们对“伤害”的感知方式。直接的、肉体的伤害,比如虐待动物,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制造痛苦的行为,直接挑战了我们心中关于“生命”和“善良”的基本底线。动物虽然不会说话,.............
  • 回答
    数学家对在无穷集合上使用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 LEM)持有保留或反对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持有的不同哲学立场,特别是直觉主义(Intuitionism)和经典数学(Classical Mathematics)之间的根本分歧。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排中律.............
  • 回答
    有些婆家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儿媳顺产,甚至强烈反对剖腹产。这背后往往掺杂着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理解,以及一些现实的考量。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影响——“坐月子”与“母凭子贵” “顺产更完整”的观念: 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认知里,顺产似乎是一种更“完整”的生产方式。他.............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舆论确实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态势,其中支持俄罗斯的观点也并不少见。要理解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支持者归结为反对战争本身,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战争对错的道德判断,更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信息传播以及个体价值观碰撞的复杂议.............
  • 回答
    社会舆论是个复杂且多变的群体心理活动,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后称陈世峰前女友)事件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分化和争议。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感到同情和支持,认为她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其悲痛和对正义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表达了反感,同时对刘鑫产生了同情。这种现象的产生.............
  • 回答
    妻子之所以会坚决反对丈夫做亲子鉴定,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一些担忧。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信任、未来、以及可能打破的平衡。下面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核心在于“信任”的基石动摇: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当丈夫提出做亲子鉴定,即便他可能并没有明确表达怀疑,但这.............
  • 回答
    在台湾,“统独之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其中反对统一的台湾民众,其考量是多元且深远的。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深入探讨台湾社会独特的历史脉络、政治现实以及民众的集体情感。首先,对自身民主制度的珍视是核心原因之一。 台湾在经历过长期的威权统治后,成功转型为高度民主的社会,拥有自由的媒体、多党竞争的政治体.............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为什么反虐待动物法会有如此多的支持者?而且你还提到,现有证据似乎不能直接证明虐待动物的人就一定会伤害人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积极推动反虐待动物法的通过。这背后其实并非仅仅是出于对动物本身的同情(虽然这是重要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些人越钻研传统文化,反而越对其产生抵触情绪。这其实不是个例,在许多领域都有类似的“反噬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国学”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千篇一律的东西,而是历史长河中流淌下来的各种思想、文化、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提到国足,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群人在互相“输出”。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跳出来反驳,甚至嘲讽“看不看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掰扯一下。1.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这是最核心的首先,得明白,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国足,对很多人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