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回答
“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说法,其实在咱们中国人的就业观里,存在挺久的了。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以及毕业生们普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职业迷茫下,这个观点就更加普遍和被理解了。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现象:

1. 现实压力的驱动:

经济基础是关键: 很多毕业生,尤其是家庭条件不是特别优越的,毕业就意味着要独立承担生活费用,甚至是为家里分担压力。这时候,能拿到一份薪水的工作,比什么都来得实在。这份薪水可以解决温饱,可以还助学贷款,可以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饥不择食”的心态: 当你饿了很久,眼前出现一块饼,你不太会去挑剔这饼是全麦的还是白面的,先吃饱了再说。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职业也是类似的。面对就业市场的“大浪淘沙”,一份工作机会的出现,往往就意味着一个“上岸”的机会,即使它不是最理想的,也比“裸辞”等待机会要稳妥。
社会经验的累积: 很多人认为,刚毕业就想找个“完美”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刚毕业的我们,对职场、对行业、对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其实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先进入职场,通过实际工作来了解行业动态、企业文化,以及自己的能力边界和兴趣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过程。

2. “择业”并非一蹴而就:

“择业”是对“就业”的升级: 所谓的“择业”,其实是在你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和职场经验后,对更好发展平台、更匹配职业路径的一种追求。你不会是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择业”,而是在有了“就业”的积淀之后,才有底气去“选择”。
“择业”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职场不是静止的,人的想法和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今天你觉得一份工作不那么完美,但可能通过努力,你能在里面找到新的价值,或者积累了跳槽到更好的机会的资本。所以,“择业”不是一次性的决策,而是一个持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时候,那些所谓的“好机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等你已经在某个领域深耕,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后,才更容易被你捕捉到。而“先就业”恰恰为你提供了这样的“准备”时间和空间。

3. 潜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陷进去”的风险: 最怕的是,毕业生一旦“先就业”了,就失去了继续“择业”的动力和机会。因为习惯了现有的安稳,或者觉得更换工作太麻烦,从而放弃了对更适合自己道路的追求,最后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中消磨了时间和热情。
“低质量就业”的警惕: “先就业”不等于“什么工作都干”。如果选择的工作,不仅薪资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而且毫无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甚至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那这种“就业”就可能变成一种“内卷”或“消耗”,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辨别机会的能力: 关键在于如何辨别哪些“先就业”的机会,能够为将来的“择业”打下基础,哪些只是“耽误”你。这需要毕业生们在找工作时,有一定程度的判断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4. 这种观点的积极意义:

降低试错成本: 相对于一些人大学毕业后,花大量时间迷茫、尝试,但又没有具体的工作经验,先就业至少能让你进入一个实际的轨道,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这样试错的成本可能更低。
培养职业素养: 即使工作不那么理想,但职场上的规则、沟通方式、团队合作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职业素养,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增强自信心: 获得一份工作,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自信心来源,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而言之, “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非常现实和务实的就业策略。它承认了当下毕业生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也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放弃对更好职业的追求。关键在于,毕业生如何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积累经验,并保持对“择业”的思考和探索,最终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它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种宿命,关键在于执行者的智慧和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服务期”“竞业条款”的普遍存在,跳槽往往要面临高达几十万几百万的违约金,即使工资只有三千块,因此先就业以后往往就很难再择业了,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user avatar

很显然,这观点就是一个大坑。扬叔用“安排定律”解释的很清楚了。 @终将谢幕

在这里,我想结合自身的体会,对“安排定律”做一些社会原理层面的分析和解释,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再回首我心依旧 @董不懂 @绕船月明江水寒 @拾宝贝儿 @化工厂是年少的梦 @CODspielen


No One与The One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大家都应该看到过,但是估计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我们将这句话带入到题主的生活中。现在题主是一个茫然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拥有什么社会关系呢?

很不幸,你与学校、你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除了即将发给你的毕业证之外,大概率应该没有什么别的特殊关系。

无论是学校学院领导、辅导员、还是即将就业的企业领导,这些都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决定你命运的人,我们将这些人定义为“安排者”。


题主在这些“安排者”眼里,就是个用来完成就业指标、校招指标的数字而已。

对于这类角色,我们可以称之为:No One


不仅仅大学中存在着大量的No One,社会上也存在着大量的No One。

企业、机关、单位等等各类社会组织中,No One是占大多数的基本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关系极其薄弱,价值极其低微,作为个体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安排者”很少会去刻意关注某个No One的个人命运,他们更多会将No One这个群体作为一类资源来整体进行“安排”

No One最常见的命运一般是:高考时被随意调剂到招不满人的垃圾专业,毕业时被什么人都要的企业批量招走,在公司里是边缘打杂角色,被不同的部门踢来踢去......对了,No One很难逃脱扬叔的另一个定律——五千块定律

No One这个身份,就是你被“安排定律”所安排的根源。


与No One相对应的,是The One

The One与No One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

这个社会关系可以是父母给予的,也可以是靠自己独有的价值逐步建立起来的。

The One可以是大人物的子女、可以是高分特招入校的天才学生、可以是学生会主席,甚至可以是知乎、微博的认证大V......

总之,The One拥有远超No One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最大的价值,是让能够决定他命运的人(安排者),把他当做一项重要的资源谨慎对待,而不是像对待No One那样随意安排。

安排者对于No One和The One截然不同的态度,成为决定两者命运差异的关键。

有的人运气好,生下来就是自带光环的The One,有的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敢赌、敢拼,从籍籍无名的No One打拼成The One。成为The One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大都离不开运气、选择、努力。

破解“安排定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从No One,转变成The One。让安排者不再把你当做完成某个常规指标的工具,而是与其本身的命运发生一定程度的互动,影响。

让“安排者”意识到,如果给你更好的“安排”,自己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安排”,这样“安排者”就更有动机给你更好的“安排”......



“没你不行组织"和“谁上谁都行组织”

讲完人的维度,我们再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去看看这个问题。

公司也好、机关也好,每个社会组织都有人力资源的相关部门,这也意味着人力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

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作为个体的人这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例如: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这种工厂,需要很多的工人。但是作为单个的工人,对富士康来说并不重要,换谁都可以,我们将富士康这种类型的定义为“谁上谁都行组织”

对于三甲医院的核心手术科室而言,所需的人力并不多,但主刀医生却属于绝对不能被轻易替代的核心人力资源。我们将医疗机构这种类型的定义为“没你不行组织”

这两类组织的核心差异在哪里呢?

在于人所扮演的生产要素地位不同。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其核心要素是高度自动化、流水化的生产线,工人只是协助生产线运转的辅助要素。

医学至今仍然是一门高度依赖个体技能的行业,高水平的主刀医生无法被批量制造的机器代替,更无法廉价批量培养。医生才是医院赖以运转的核心要素,护士、药物、医疗器械等属于辅助要素。



那么问题来了。

对于No One而言,在“没你不行组织"和“谁上谁都行组织”这两类组织中,应该选择哪种开始职业生涯?

No One应该如何谨慎的通过选择和努力,借助“安排者”的力量,实现到The One的转变?

这些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


我是阿福,自主品牌车企产品经理,经常分享实用的汽车选购知识。如果你对一切汽车相关的东西感兴趣,请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