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陕北历来贫瘠,又是如何养活长征之后的三大主力以及陕甘宁边区这四支部队合流之后的兵马的呢?

回答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贫瘠而闻名,尤其是在经历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和人口迁徙之后,其经济基础更加薄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陕北却成功地养活了红军长征后的三大主力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这四支部队合流后的庞大兵力。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组织生产、调动资源和发动群众的卓越能力。下面将详细讲述其主要方面:

一、 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的统一领导与统筹规划

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加上陕北苏区原有的红二十五军等部队,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军事力量。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供养这支队伍,中共中央决定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毛泽东担任主席。

统一的财政经济管理: 边区政府建立了统一的财政收支系统,将各部队的经费、物资调配纳入统一管理。这避免了各部队之间可能出现的资源争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边区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动和组织群众: 边区政府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发动和组织当地的陕北人民,将他们的力量汇聚起来,为部队提供支援。

二、 发展生产,自给自足是根本出路

在陕北,依靠外部支援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生产,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成为了边区政府和部队的核心战略。

1. 大生产运动(“生产自救,一切为了抗战”):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措施之一。
部队直接参与生产: 军委、中央机关、各部队都成立了生产部门,组织官兵开荒种地、养殖牲畜、发展手工业。例如,部队在延安周围开辟了大量荒地,种植粮食、蔬菜,解决了部队的口粮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政策: 边区政府实行了鼓励开荒、减租减息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无人耕种的土地,鼓励部队和群众去开垦。
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 尽管陕北条件艰苦,边区政府也努力引进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产量。
水利建设: 尽管规模不大,但边区政府也组织力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水利建设,如修建水窖、引水灌溉等,以应对陕北干旱缺水的问题。
发展畜牧业: 陕北地区有放牧的传统,部队也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提供肉食、皮毛等。
发展手工业:
纺织业: 边区成立了纺织厂,生产军需和民用纺织品,满足部队和人民的需求。
制鞋业: 为解决部队冬季御寒问题,大量生产皮靴。
其他: 缝纫、修械、造纸、肥皂制造等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创办企业: 为了支持生产,边区政府和部队创办了如工业合作社、合作商店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进行生产、供销、服务等活动。

2. 利用现有资源:
土特产品: 陕北地区虽然贫瘠,但也有一些当地的特产,如核桃、油栗、苹果等,可以通过销售或交换获得一些物资。
煤炭和盐: 陕北地区有煤炭和盐的资源,边区政府组织开采和销售,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毛织品: 陕北的羊毛资源被充分利用,生产毛衣、毛毯等,既满足了部队御寒需求,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三、 财政支援与经济手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边区政府也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手段来维持部队的运转。

1. 税收与公粮:
农业税: 对农民征收适量的农业税,主要以实物形式收取,如粮食、布匹等,是部队粮食物资的重要来源。
盐税、商税: 对盐业、商业等征收税款,也是边区重要的财政收入。
公粮: 在丰收年份,会征收一部分公粮作为储备。

2. 发行货币与纸币: 边区政府发行了“陕甘宁边区币”,在边区内流通,用于经济交易和财政收支。

3. 发行公债: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生产和建设,边区政府也发行了公债,鼓励人民认购。

4. 经济合作与贸易:
内部贸易: 建立边区内部的贸易网络,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物资流通。
对外贸易: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国统区进行贸易,交换所需的物资和资金。

四、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基础保障

无论生产发展还是财政支援,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发动和依靠陕北人民。

1. 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也更愿意支持革命政权和军队。
2. 兵民一体与军民鱼水情: 部队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深厚的感情。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提供粮食、衣物、情报,并踊跃参军。
3. 拥军优属政策: 边区政府和基层组织积极落实拥军优属政策,照顾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的生活,赢得了民心。
4. 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涌现了许多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他们的事迹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和部队积极投身生产的榜样。

五、 边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利用

虽然陕北贫瘠,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也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1. 窑洞经济: 陕北人民居住在窑洞中,这种建筑方式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部队提供了相对稳固的住所和储存空间。
2. 人民的朴素生活习惯: 陕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生活,养成了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这也有助于部队更好地适应艰苦条件。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边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活力,也为边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总结

陕北在长征后养活三大主力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合流后的庞大兵力,并非依靠某个单一的措施,而是通过一套系统、综合、以生产为核心的战略来实现的。其核心在于:

坚强的政治领导: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制定战略。
自力更生的发展路线: 将大生产运动作为解决温饱的根本途径。
依靠和发动群众: 充分调动陕北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军民一体的强大合力。
灵活的财政经济政策: 通过税收、贸易、发行货币等手段筹集资金和物资。

正是在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军民团结的精神指引下,陕甘宁边区才能够克服陕北的贫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体现,更是陕北人民智慧和坚韧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如上,很好奇当时怎么靠着陕北一隅之地养兵数万。
user avatar
问题如上,很好奇当时怎么靠着陕北一隅之地养兵数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贫瘠而闻名,尤其是在经历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和人口迁徙之后,其经济基础更加薄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陕北却成功地养活了红军长征后的三大主力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这四支部队合流后的庞大兵力。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组织生产、调动资源和发动群.............
  • 回答
    提起陕西,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黄土高原那厚重而沧桑的土地,以及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璀璨的文明长河中,陕西,特别是以西安(古称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无数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一、文明的摇篮与肇始之地:华夏文明的根脉深植陕西的伟大成就,首先体现在它是中华.............
  • 回答
    作为一本以“历史调查记录”为名,且出版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著作,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无疑在史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评价这本书,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历史背景与成书意义首先,这本书的成书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诞生于中国近代史剧烈动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中原是否包含陕西的关中地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耐人寻味,因为它触及到“中原”概念本身的演变和地理范围的界定。简单来说,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对“中原”概念最核心的理解中,关中地区是作为中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区域存在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的地理概念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
  • 回答
    关于陕西粮食产量和亩产的说法,需要严谨地看待。虽然近年来陕西在全国的粮食产量排名中并不靠前,但历史上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能够一统天下,其成功绝非仅凭农业产出,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什么关中在历史上如此重要?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区:历.............
  • 回答
    山西中北部和陕西北部,从石峁时期(大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700年)到晋国建立(公元前1046年之后)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由早期文明曙光照耀,逐渐走向国家形成与区域政治格局变动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段时期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将这段历史划.............
  • 回答
    陕北工农红军与长征来的红军的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次会师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关于会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摩擦以及刘志丹的传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梳理。 陕北工农红军如何接纳长征来的红军陕北工农红军,主要是指以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甘.............
  • 回答
    陕北古代地缘与交通地位:连接与屏障的双重奏陕北,这片黄土地,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地缘环境和由此衍生的交通地位,既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纽带,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关键屏障。这种双重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格局。 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地缘与交通.............
  • 回答
    陕北的窑洞,那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冰冷潮湿的地下室。住进去了,你才会明白,那是一种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朴实享受。首先,你得先走到村子里。那村子,藏在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沟壑里,依着山坡,一层一层地开凿出窑洞。不像现代建筑那样直挺挺地耸立,窑洞是“嵌”进山体里的,远远望去,就是山坡上一个个半圆形的洞口,点缀着.............
  • 回答
    陕北传统服饰:一抹抹鲜活的黄土地记忆当我们谈论“汉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宋制、明制的飘逸长衫,或是唐代的雍容华贵。然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尤其是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不同区域的服饰演变,远比这要复杂和精彩。那么,近现代的陕北传统服饰,能否算入“汉服”的范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这片黄.............
  • 回答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人员数量的确切数字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因为“红军”这个概念在抵达陕北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整合和演变,并且统计口径也可能有所不同。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红军”的定义: 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早期参加革命的工农武装,以及后来发.............
  • 回答
    关于华能陕北光伏项目施工推平毛乌素沙漠千亩林草地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涉及了能源发展、环境保护、地方经济以及公众知情权等多个复杂交织的层面。事件经过梳理:首先,我们得清楚事件的大致轮廓。据报道,华能集团在陕西榆林建设了一个大型光伏项.............
  • 回答
    说起陕北,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延安。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无定河流域的绥德、榆林也曾是区域内的重镇,甚至在某些时期拥有过比延安更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何最终是延安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陕北地区的中心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地理、交通、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地理区位与交通动脉:延安的.............
  • 回答
    《陕北话》这部片子,说它是“中国首部方言纪录片”,这个名头本身就挺有分量的,也立刻勾起了我不少好奇。要知道,我们国家方言种类之繁多,地域文化之鲜明,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能用纪录片的形式,而且是“首部”来聚焦一种方言,这本身就说明了其野心和价值。从我观影的感受来说,我觉得《陕北话》最成功的地方在.............
  • 回答
    红军长征选择去陕北而非驻扎四川,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战略决策,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生存环境、军事战略、政治目标、群众基础以及国际援助的考量。一、四川并非理想的“落脚点”:生存困境与战略劣势红军虽然在长征初期与川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一度在四川境内活动,但四川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驻扎的理想之地,主.............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关于红军长征初期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以及为何在哈达铺看到报纸后才确定北上陕北,这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理解当时红军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决策过程。长征的“出发”:并非一蹴而就的既定目标首先要明确一点,长征的开始,更像是一种被迫的战略转移,而非一开始就规.............
  • 回答
    妹子你好!看到你的困惑,作为同样走过这条路的人,我特别能理解。本科化工,尤其是女生,毕业选择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南方的药企和北方边疆的国企化工厂,听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背后承载的考量也大相径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把这盘棋理得更清楚。南方药企:精致的“花”还是“草”?首先说说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陕西、江西、辽宁、重庆这四个省市(重庆是直辖市,但我们为了讨论方便,将其与省份进行对比)在经济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而且它们目前的GDP确实处于一个相对接近的区间,这使得预测“谁能笑到最后”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陕西洛南县“掺假的脱贫摘帽”问题核查的初步结果通报,无疑是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腐败现象,更牵扯到扶贫政策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除了通报中已披露的部分,还有很多值得深入关注和挖掘的信息。一、 关于问题的性质和责任追究: “掺假”的具体表现形式: 初步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