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陕北历来贫瘠,又是如何养活长征之后的三大主力以及陕甘宁边区这四支部队合流之后的兵马的呢?

回答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贫瘠而闻名,尤其是在经历了长年累月的战争和人口迁徙之后,其经济基础更加薄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陕北却成功地养活了红军长征后的三大主力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这四支部队合流后的庞大兵力。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组织生产、调动资源和发动群众的卓越能力。下面将详细讲述其主要方面:

一、 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的统一领导与统筹规划

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加上陕北苏区原有的红二十五军等部队,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军事力量。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供养这支队伍,中共中央决定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毛泽东担任主席。

统一的财政经济管理: 边区政府建立了统一的财政收支系统,将各部队的经费、物资调配纳入统一管理。这避免了各部队之间可能出现的资源争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边区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动和组织群众: 边区政府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发动和组织当地的陕北人民,将他们的力量汇聚起来,为部队提供支援。

二、 发展生产,自给自足是根本出路

在陕北,依靠外部支援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生产,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成为了边区政府和部队的核心战略。

1. 大生产运动(“生产自救,一切为了抗战”):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措施之一。
部队直接参与生产: 军委、中央机关、各部队都成立了生产部门,组织官兵开荒种地、养殖牲畜、发展手工业。例如,部队在延安周围开辟了大量荒地,种植粮食、蔬菜,解决了部队的口粮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政策: 边区政府实行了鼓励开荒、减租减息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无人耕种的土地,鼓励部队和群众去开垦。
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 尽管陕北条件艰苦,边区政府也努力引进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产量。
水利建设: 尽管规模不大,但边区政府也组织力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水利建设,如修建水窖、引水灌溉等,以应对陕北干旱缺水的问题。
发展畜牧业: 陕北地区有放牧的传统,部队也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提供肉食、皮毛等。
发展手工业:
纺织业: 边区成立了纺织厂,生产军需和民用纺织品,满足部队和人民的需求。
制鞋业: 为解决部队冬季御寒问题,大量生产皮靴。
其他: 缝纫、修械、造纸、肥皂制造等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创办企业: 为了支持生产,边区政府和部队创办了如工业合作社、合作商店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进行生产、供销、服务等活动。

2. 利用现有资源:
土特产品: 陕北地区虽然贫瘠,但也有一些当地的特产,如核桃、油栗、苹果等,可以通过销售或交换获得一些物资。
煤炭和盐: 陕北地区有煤炭和盐的资源,边区政府组织开采和销售,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毛织品: 陕北的羊毛资源被充分利用,生产毛衣、毛毯等,既满足了部队御寒需求,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三、 财政支援与经济手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边区政府也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手段来维持部队的运转。

1. 税收与公粮:
农业税: 对农民征收适量的农业税,主要以实物形式收取,如粮食、布匹等,是部队粮食物资的重要来源。
盐税、商税: 对盐业、商业等征收税款,也是边区重要的财政收入。
公粮: 在丰收年份,会征收一部分公粮作为储备。

2. 发行货币与纸币: 边区政府发行了“陕甘宁边区币”,在边区内流通,用于经济交易和财政收支。

3. 发行公债: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生产和建设,边区政府也发行了公债,鼓励人民认购。

4. 经济合作与贸易:
内部贸易: 建立边区内部的贸易网络,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物资流通。
对外贸易: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国统区进行贸易,交换所需的物资和资金。

四、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基础保障

无论生产发展还是财政支援,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发动和依靠陕北人民。

1. 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也更愿意支持革命政权和军队。
2. 兵民一体与军民鱼水情: 部队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深厚的感情。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提供粮食、衣物、情报,并踊跃参军。
3. 拥军优属政策: 边区政府和基层组织积极落实拥军优属政策,照顾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的生活,赢得了民心。
4. 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涌现了许多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他们的事迹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和部队积极投身生产的榜样。

五、 边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利用

虽然陕北贫瘠,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也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1. 窑洞经济: 陕北人民居住在窑洞中,这种建筑方式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部队提供了相对稳固的住所和储存空间。
2. 人民的朴素生活习惯: 陕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生活,养成了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这也有助于部队更好地适应艰苦条件。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边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活力,也为边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总结

陕北在长征后养活三大主力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合流后的庞大兵力,并非依靠某个单一的措施,而是通过一套系统、综合、以生产为核心的战略来实现的。其核心在于:

坚强的政治领导: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制定战略。
自力更生的发展路线: 将大生产运动作为解决温饱的根本途径。
依靠和发动群众: 充分调动陕北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军民一体的强大合力。
灵活的财政经济政策: 通过税收、贸易、发行货币等手段筹集资金和物资。

正是在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军民团结的精神指引下,陕甘宁边区才能够克服陕北的贫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体现,更是陕北人民智慧和坚韧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如上,很好奇当时怎么靠着陕北一隅之地养兵数万。
user avatar
问题如上,很好奇当时怎么靠着陕北一隅之地养兵数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