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立陶宛政府支持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对该国政府会造成哪些影响?

回答
立陶宛政府支持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无疑会对该国政府产生多方面、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波动,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严峻考验。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影响:

一、政治层面:

执政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支持率是衡量政府合法性和民众信任度的重要指标。历史最低的支持率意味着执政党和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严重受损。这会削弱其推行政策的政治资本,使得各项改革和决策在推行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阻力。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视为“跛脚鸭”政府。
内阁改组和人事变动风险增加: 为了回应民意压力,政府可能不得不进行内阁改组,撤换表现不佳或不受欢迎的部长,以期挽回民众信任。然而,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中断和不稳定,进一步削弱政府的效率。
反对党势力抬头,政治竞争加剧: 支持率的下降为反对党提供了绝佳的攻击机会。反对党会抓住机会,更加积极地批评现任政府的各项政策,并提出替代方案,以吸引选民。这可能导致国会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议会效率可能下降,决策过程更加缓慢和艰难。
选举压力增大,可能提前大选: 如果支持率持续低迷,执政党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选举压力,甚至可能为了避免在下次大选时遭受更严重的失败而选择提前举行大选。提前大选本身也存在风险,可能导致政治真空或出现更不确定的选举结果。
联盟政府不稳定,可能面临瓦解: 如果立陶宛是联合政府,低支持率可能导致执政联盟内部的矛盾激化。联盟党派可能会因为担心自身支持率下降而选择退出联合政府,从而导致政府垮台。

二、经济层面:

投资信心受损,外国投资可能减少: 政府支持率低迷可能被解读为国家政治不稳定,这会降低国内外投资者对立陶宛经济前景的信心。投资者可能会推迟或取消在立陶宛的投资计划,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国内消费和投资意愿可能下降: 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可能会导致他们减少消费和投资,更倾向于储蓄,从而抑制国内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在低支持率下,政府推行财政刺激措施或进行经济改革时可能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其有效性也会打折扣。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情绪和政治稳定性因素。
负面经济预期可能加剧: 媒体和公众舆论的负面评价,加上政府支持率的下降,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负面经济预期,影响企业运营和民众生活。

三、社会层面:

社会不满和抗议活动可能增加: 支持率低迷通常意味着社会不满情绪正在蔓延。如果民众觉得政府无法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例如通货膨胀、生活成本上升、社会不公等),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和示威,威胁社会稳定。
社会凝聚力下降,信任危机加剧: 政府作为国家的核心管理机构,其支持率下降也反映了民众对国家整体管理能力和方向的质疑。这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加深,信任危机进一步蔓延。
民生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应对压力增大: 支持率下降往往与民众对政府未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的不满有关。政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来解决这些民生难题,并且需要更加透明和有效地沟通,以重建信任。
社会思潮的分化和极端化风险: 在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一些极端的思潮或政党可能会趁机吸引不满的民众,导致社会思潮更加分化,甚至出现极端化倾向,对民主制度构成威胁。

四、外交和国际层面:

国际形象受损,外交影响力减弱: 一个内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立陶宛可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例如在欧盟内部的协调,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与盟友的协调可能面临挑战: 对于立陶宛这样的国家来说,与盟友(特别是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如果政府支持率过低,可能影响其在国际联盟中的承诺和行动的稳定性,也可能使得盟友对其在区域安全事务上的可靠性产生疑虑。
地缘政治敏感性: 立陶宛地处东北欧,面临着俄罗斯等邻国的地缘政治压力。低迷的政府支持率和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可能会被地缘政治对手视为削弱立陶宛的契机,增加其外部安全风险。
吸引国际援助或贷款可能受影响: 如果政府的稳定性和执政能力受到质疑,国际金融机构或友好国家在提供援助或贷款时可能会更加谨慎。

具体来说,立陶宛近期支持率下降的背景可能与其国内面临的挑战有关,例如:

经济压力: 如通货膨胀、能源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是影响政府支持率的常见因素。
社会政策争议: 可能存在一些引起广泛争议的社会政策,未能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
政府沟通不畅: 政府可能未能有效地向民众解释其政策,也未能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导致信任鸿沟。
政治事件或丑闻: 任何政治丑闻或重大政策失误都可能对政府支持率产生毁灭性打击。
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例如俄乌冲突带来的地区不稳定和经济影响,也可能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处理危机的信心。

总结:

立陶宛政府支持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表明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执政挑战。这些影响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可能导致政治动荡、经济下行和社会不安。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立陶宛政府需要深入反思其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积极回应民意诉求,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信任建设,并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克服当前的困境,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否则,可能面临更深层次的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立陶宛现任政府影响很大,但对立陶宛和中国关系影响不大。

因为立陶宛是上次大选得票率第一的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在执政。就算下台了也是排第二的立陶宛绿党和农民联盟上来。这个政党虽然有个比较理智的大佬,但成员充满牛鬼蛇神,反华大合唱一个比一个调门高。

更何况反华现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正确,不光是立陶宛,作为东欧大国的捷克,在上月结束的大选中,中右翼反对党领导人彼得·菲亚拉当选总理,其任命的外交部长利帕夫斯基上来就要重新审视与中俄关系,并且大放厥词说台当局是捷克重要的伙伴,其重要性要高出中国大陆多倍。

拜登借助乌克兰挑事,貌似已经对东欧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国家一个个的更加倒向美国,并准备拿台湾问题做投名状。要避免这种情况,对立陶宛还要新一轮重击才行。

user avatar

这个国家吧约等于我国的鄂尔多斯、珠海这样吧。

GDP鄂尔多斯少100亿人民币吧,但是鄂尔多斯的人口比它还要少80万。珠海人口要更少一些,GDP差个300亿吧。面积上鄂尔多斯更像一些,珠海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虽然我国一直都是坚持大国小国平等,但是个人一直都觉得,这些小国真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们假设一下。

假设鄂尔多斯是个国家,招个公务员还能全国至少是全省去招人。而作为国家只能在这200来万人里做文章。你有国家的壳子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你政府、军队。都只能来源于这点人。

比如立陶宛的驻外大使,基本上就相当于我国一个城市驻外办事处的主任。你自己想想如果是一个国内三四线城市除了驻京办,驻省会办之外的。其他的驻外联外办都是什么条件,人员是什么条件。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你敢相像你那里的人行行长有了铸币权,武装的那帮人都摇身变成了带兵的将军吗?镇长成了封疆大吏有立法权。

不管你接受的教育水平再高,人的素质再高。但是你总没有脱离人的范畴吧。你就那么点人,你根本就选不出来几个堪用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小国的命运都很起伏。天降个猛人,就好一阵。上来一帮那什么,国家就动荡起伏。

user avatar

对于,该国国策来说影响不大。

民选政府的作用就是背锅侠,有事背锅,没事也得背锅。

立陶宛的国策不是政府可以主导的。他们只是技术性失误,导致立陶宛人民不满。

不代表立陶宛人民真反对这些政策。

新政府会沿袭这些国政。只不过策略不同罢了。

这时候是考验中国政府会不会被他们新政府糖衣炮弹所打垮时候。

比如放弃与台湾的交流。来换取中国政府开放海关。

个人觉得,熟悉立陶宛情况的只有他们邻居,还是和他们邻居保持一致吧!弄就彻底弄死他们,茸尔小国何足挂齿。

user avatar

不信“最低水平”,能比苏联时期还低?

user avatar

没啥影响。

这里有个根本性的认知误区:选票制的政府,和我们这种选拔制的政府,是两个东西。

选票制的政府,就好像犯了罪的基督徒,可以通过下台 / 告解来完成责任的追究。但是咱们这种选拔制的政府就不行,没有逃避责任的可能。

所以对于选票制的国家来说,政府混账,那就让政府下台——至于是不是换一个政府就能够不混账,反正老百姓也没能力做预测做判断,所以就换一个试试呗~~对于政客来说,相当于零成本的就摆脱了责任追究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彰显了自己的政治权利,皆大欢喜——至于因之而造成损失,那没办法,这就是代价嘛。

而对于选拔制的国家来说,政府混账,那就需要建立起自查自纠的纠错体系,好让自己不那么混账。如果成功,那么就是知错能改,进而永远正确。如果纠错体系不能建立,那么犯错的责任就会累积下来,直到某一天彻底爆发被人民推翻。

所以对比下来,选票制国家的政客,以短期的收益预期不稳定来换取长期的收益稳定。对于人民来说,以放弃长期稳定政策带来的战略利益为代价,换取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态度的权力。而选拔制国家的政客,以承担长期风险为代价换取中短期稳定的收益预期。而人民以放弃政治态度的表达权力为代价,换取中长期的战略收益。

所以我们看自己和看别人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这个根本性的差异,不能以己度人,对别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不能光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

具体到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战略是没啥意义的……就好像一个早点摊给自己制订二十年发展规划其实也没啥意义一样……因为他们的战略前景中,他们自身能影响到的部分实在太小了。所以他们的政客,哪怕是认识水平足够,哪怕是理想主义者拥有伟大的抱负,让他们基于战略的角度来决定行动也是不切实际的。对他们来说,就像早点摊一样,在不会立即吃死人的情况下给包子馅里添血脖肉才是经营的正道~~~~反正万一被顾客发现了,道个歉换个地方摆摊就是了~~~

——————对评论区的一些回复——————

首先啊,希望打算回复的同志们,先冷静一下,不要口吐芬芳或者口不择言,不然你那个评论发出来就没了,搞得我手机上一点开知乎,几十个评论,再一点进去,全都是已删除……很猫爪挠心的~~~评论这东西,没有实际内容或者纯粹做情绪输出,没啥意思就不说了,还发不出,发出来了,我还懒得搭理,何苦来哉呢。

下面我分类回复,就不对着哪个具体的评论了。

一、是分不太清楚政权的代价和政权中个体的代价的一大类。政权,是个相对固定的有组织的群体。某个官员是否承担代价,和这个政权是否承担代价,是两码事。官员下台、判刑等等,不仅不必然侵害政权利益,甚至有可能有益于政权。而政权的倒台,也不必然导致其中的官员全部陪葬。凡事总有个别现象,拿个别现象来说事儿就没有意义了。

那政权的代价有什么呢,下台,失去权力,这是最温和的了。更进一步的,就是被清算。举个例子,华约成员国政权,在苏东剧变之后,无一例外的被清算。这就是苏联类似制度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同样的,我国的皇权体系,也同样是被清算。我国民国时期的所谓共和政权,也是被清算。这个都是政权下台的代价。

所有讨论某个官员升降的,大体上在这个回答下面,都属于文不对题。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二、如果不想通过政权更迭来一股脑的解决问题,(至于为什么不能通过政权更迭来解决,往后再来论述)那就意味着需要建立纠错机制。而纠错机制这个东西,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完美的方案,因为错误是与时俱进的……而政权不更迭,或者政权稳定带来的最核心的问题,最重大的问题,就是权力阶层固化的问题。所以,实现权力阶层的流动性,将统治与被统治者一体化,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解决方案。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最核心的最致命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则别的细枝末节都无法挽救这个政权走向末路。

所以,下面说苏联的、说皇权的、说人治的这些位,说的本质上都是这个阶级固化问题。不细论了。

——————关于东方制度设计历史的补充——————

终于有电脑用了,来补充一下如何理解政治制度设计这件事。

首先,有一些基础的共识是需要建立的。这是所有一切后续工作的前提。

一、任何生物物种的天然需求,是物种的繁衍延续。

二、在确保繁衍的基础上,追求族群的扩大。

三、个体天然持有的资源是不平均的。(个体的各种能力,这里看做个体意志可以调配使用的内部资源,加上个体意志可以调配的外部资源,称为个体持有的资源)

好了。我们现在来开始一步一步的梳理。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人的群体,是否需要存在治理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制度设计这件事,是不是必需的?

答案是显然的,是必需的。因为人的群体很自然的发现协作更有利于生存繁衍,而达成协作的目的,就需要治理结构。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围猎野牛,就得有人指挥、下达指令。靠所有人临时协商是跟不上需要的。牛往这边跑了,谁上去堵,谁绕过去扎,这都不会给你留出协商的时间来,所以,需要建立指挥制度才有可能完成这件事。

第二个问题,既然产生了治理制度,就伴随着产生了治理权力。同时产生了权力分配的问题。解决了分配问题,下一步就是解决权力转移的问题,因为掌权者必然会死嘛。这是这个时期做制度设计首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权力分配,最原始最本能的方案,当然就是根据个体持有的资源来决定。谁更能打,谁当头。谁更聪明,谁当头。到了财富有了积累,私有概念产生,那么谁有财富能打造更多长矛,谁当头……这就是最原始的方案。分配其实好解决,资源产权决定了治权。

但是权力的转移,就稍微麻烦了一些。因为个人持有的资源,有些可以被转移,有些不能。比方说体能,这个就没法转移。但是财产、知识经验等等,这些是可以转移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发现,之前的权力持有者,其获取权力的基础,也就是那些资源,大概率的能够转移给其后代。到了这个时期,权力转移制度,就逐渐成为了权力继承制度。

而权力继承一出现,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相对固化。

通俗点说,之前谁能打谁上,我不能打,但是我儿子不见得就不能打。所以我可以接受谁能打谁上,因为还有翻身的机会。但是现在不是了,上位者的儿子依然是上位者。这我就不能忍了。我就要闹腾……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来解决治权的稳定移转。

这里,我们又需要先建立一些共识了。

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治权的稳定移转,避免治权争夺带来的分裂对立,进而能够维持、扩大群体规模,进而提高整体资源调配能力,进而强化群体的生存繁衍能力——这个大目标可不能忘。

这时候,出现了两条路,

产权分割。简单说就是分封制。通过分封来分割产权,然后治权随之分割。分封制广泛存在于东西方。但是在治理规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汉代走到了东方分封制的末路,有资料称那时候分封出去的人口能够高达数十万户。西方的分封制受人口总量限制,相对规模就小很多。这种规模差异也深刻的影响了后世。通过分封,可以缓解那些有能力推翻统治者的被治者的挑战欲望。虽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只要有人能掀桌子,就分封出去一块的办法,在掀桌子的能力增长缓慢,不足以追上资源增长的情况下,的确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平稳。

产治权分离。大家还记得之前咱们说过,治权其实是由资源的产权衍生而来的。但是随着社会规模扩大,治理者不再是某个单独的个体,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群体。而这个掌握者治权的群体,可不都是拥有者对应的产权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皇帝,是天下的产权所有者,但是治理不过来,还是需要属官来治理。属官拥有治权,却没有产权。所以必然的导致了产治权的分离。而产治权的分离,使得产权的分配继承,和治权的分配继承,就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单独解决了。

显然,产治权分离这个思路,虽然更加复杂,却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所以,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思想:虚君实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官官僚体制。

君主,作为产权的所有者,其产权继承遵守老套路,也就是血缘继承。以此来确保产权继承的稳定性。但是君主不掌握实际的治理权力。

实际治权由实相,或者说,由实相所代表的文官官僚集团掌握。而这个集团的成员身份,是不可继承的。

我们都知道,在唐以前,官员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血缘、人脉等关系推荐而来。显然,这直接带来的就是官僚阶层的固化。到汉代,门阀之强悍兴盛就不用多说了。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而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危害,汉朝用这么大一个王朝的衰落给了后世一个血淋淋的实例。

所以,怎么能够让治权不在某个圈子里固化的流转,而是能够把天下所有人都纳入到这个权力流转的圈子里来呢?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一个是避免权力圈子固化带来的尾大不掉。二来,如果所有人都有机会掌握治权,那么还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别么?

我们再说的清楚一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如果都是临时的,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那么,还会出现固化的对立矛盾么?显然,不会了。

这个时候,科举制出现了。伴随着科举制出现的,就是全民教育的开展。

科举制提供的,就是一个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身居万人之上的机会。通俗点说,就是你觉得他们不行,你行你上的可能性。

东方对政治制度设计这件事儿的探索,基本上到这儿,完成了一大半。

到了近现代,伟人们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发现上面这条路,还没有走完,还有进一步的空间。在哪里呢?在那个虚君。

虚君的极致,就是君主立宪。换句话说,就是把产治权分离这件事给摆到台面上来,说明白喽。事实上这个思想在东方出现的由来已久,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为啥被文官天天挂在嘴上念叨,大家都明白的。

但是哪个君能够心甘情愿的被关在笼子里呢?凭什么天然诞生于产权的治权,就要被他人分走呢?所以君权相权之争始终是我国千年来的王朝大戏。对于近现代的革命先驱来说,这就是所谓君主立宪依旧是革命不彻底。

所以,主席有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述。

简单说,就是产治权合一。产权是人民的,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治权也是人民的,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解决一个产治权分离带来的永恒的矛盾。

其次,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打破阶层固化,不允许治权的实际掌握者完成阶层固化——事实上,建国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个阶层固化乃至腐化的速度之快,程度之严重,是极其可怕的。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制度性的,而非运动性的解决这个问题,主席做了很多尝试,其中一些,甚至有些饮鸩止渴的架势了。

这几十年综合下来,总体上还是继承了文官官僚制度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全民教育+科举制。还是那句话,你行你上。其实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教育公平,所有的大政方针里,你都能看出打破阶层固化,加快阶层流转,进而阶层一体化的影子。简单说,就算你想苟着,也不行。

这里插一句,腐败、裙带关系等等是永远杜绝不了的。可要是认为靠这些个东西能够支持起这么大个国家的运转,那只能说,还是太天真了。2021年,全国光省考的招录人数就高达15万人,这一个一个的都是在任官员的亲戚?

但是,这就解决了问题了?并没有。最大的问题,来源于社会进步特别是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带来了信息沟通的大畅通。而这使得社会资源的组织协调整备的效率大大提升,也使得全社会,对社会矛盾的容忍度大大的下降。

通俗点说,过去我看不到那么些个问题,到我死,还没让我觉得不能忍了。现在,手机一开,全是负能量,这个社会啊,还是毁灭了吧~~~过去呢,我不能忍了,我也没法忽悠起那么些人手,能接触的就是身边这些个,一个一个说服做工作,没等我忽悠够人手就老死了。现在不是,发个帖子,五湖四海群起响应。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治权行使者,也就是政府的治理能力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传统的,更新政府人员所能提升的速度。

说白了,人就是这些个人了,你不能指望每年招进来的公务员都比去年招进来的智商高三成。那怎么办?还是这些个人,大家想办法来探索新的治理方式吧。这也是为什么要讲,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原因。现在是不是就有了完美答案?还没有,恐怕永远也都不会有,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恐怕解决问题永远赶不上出问题才是常态。

如果接受不了,很简单,你行你上。反正考公务员么,没有要求爹必须是处级以上,对吧?

——————关于西方票选制度设计的部分————————

选票制的设计,带来了几个优点,最大的优点,是政权更迭可以温和化。当然,并不必然温和化。其次,为民主概念提供了一条具备可操作性的方式。不过请注意,在这个制度的宣传上,第二点才是核心。但是这就带来了一点……问题。

显然,直接民主制,才是最原教旨的民主制度。事事都投票,还有比这个更民主的么?但是显然直接民主的效能直接和管治规模成反比。所以直接民主无法用于稍大规模人群的治理。换句话说,所谓民来做主的原教旨民主思想,从根本上,和人类社会规模扩张的实际是相违背的。

所以有了代议制民主。理论上,代议制代议制,是代表民来议。但是这里隐含了一个内容,就是代表们,其实他们已经不是民了。换句话说,统治和被统治者,在这里已经分离了。

那么,对于代表群体,也就是实际的统治权掌握者,他们的核心诉求就成了啥呢?是如何确保自己对权力的掌握如何实现固化。

怎么办呢?很简单,把权力的获得方式,同可固化的东西进行绑定,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你看,实际被设计出来的选票体制,就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

两党,或者两个党派联盟,最多不超过三个能够实际参与治理的政治团体。原理也很简单,因为首先要实现寡头垄断。总冒出来新玩家是不可以的。这是一个封闭的玩家圈子。这是权力更迭可以温和化的最基本的基础。这也是美共日共即便可以参选,但是绝对不可能胜选的原因。因为你这家伙上来是要掀桌子的。甚至稍微有一点这个倾向的桑德斯之流也是必须被干下去的。

选举的表演化。反正选举的目的,就是提供给被统治者一个权力表达的形式,所以在垄断集团内部进行权力竞争的时候,大家尽管煽动情绪就好,至于讲道理,不仅是不重要的,更是应该避免的。

待续……

user avatar

西方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出现了,买办阶层当政,大多数民众也被民主自由的神话给蒙蔽,想要翻盘,必须要来一次内部思想的重新构建。支持率下降不是问题,关键是换了新一届政府上台,会不会又重蹈覆辙,继续被美国忽悠瘸。


日本就是这么个国家,亲中势力一旦上台,必定没有好下场,久而久之,日本也只能跟着美国。立陶宛虽然有自己的主权,但是体量太小,有和没有也差不多,选择了北约,就只能一路走到黑。立陶宛其实是可以划水的,只是小弟多了,难免有几个傻的,喊了口号就真的做了,美国现在缺的是小弟,难道立陶宛划水摸鱼了,美国就倒了?不可能吧。


这一届立陶宛政府给立陶宛人民呈现的是一个道理:美国说什么,跟着喊两句就好了,你真的去照做,只会是自己被坑。然而即使有前车之鉴,也不一定有用,由于美国长时间宣传自己那一套价值观,加上媒体的控制,使得西方国家对曾经的冷战阵营抱有严重的刻板印象。再加上现在美国敌对阵营还没有比美国明显的优势,西方小国家都是在求稳,怕赌输了被清算。


立陶宛如果换届了,最多是开始划水,打个嘴炮就完事,然后日常交保护费,过一天是一天。

user avatar

我不信能比苏俄统治时期还低……

user avatar

无非下台而已

立陶宛政府本身就不是服务立陶宛人的,支持率低又如何?

再者说,这种问题真的很具有诱导性。仿佛想要暗示一种“反华不得民心”的气氛似的。

然而反华在西方世界本身就是政治正确,把立陶宛政府支持率下跌和反华联系起来显然是一厢情愿。

立陶宛人民从来不是反对政府反华,而是反对政府以这种没脑子的行为反华而已。包括立陶宛民众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民众都是反华立场,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分歧只在于如何反华,具体手段要怎样罢了。

即便现任立陶宛政府下台了,下一任立陶宛政府依旧会延续反华政策,只不过是程度罢了。那种暗戳戳地反华恶心人往往比明着公开反华对我们造成更大的伤害。早日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而不是在左右摇摆中来回变换。

一会儿亲华一会儿反华,我们迟早有一天会麻木。

user avatar

西方的政府支持率低,最差的结果就是换一届政府换一个党派。

不能以中国的政治思维考虑这个,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无非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一波不好,就换下一波,他们代表的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可能是大财阀,也可能是中层往上的人群,但是西方执政政党几乎不可能是代表工人农民阶级利益的政党群体,你看法国那个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得票率总是徘徊在10%,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无产阶级很难有话语权。

立陶宛会不会放弃所谓台湾政策,全看它背后的野爹鹰酱的态度与馊主意。美国不会直接与中国发生过于激烈的冲突,但是不排除它鼓动其他国家群体来恶心中国,比如印度、立陶宛、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看起来就像全世界都要围攻中国一样。但是实际上也就是分散一些关注精力。是不是真的伤筋动骨还真不一定。

话说回来,立陶宛不过就是鹰酱在东欧立的一个标杆,但是这个标杆最后能不能亮,真的要看立陶宛的经济发展能力到底能不能挺住,自己挖出来的坑能不能自己填。立陶宛之于中国,不能说经济影响忽略不计,但是确实占的比例非常低。中国之于立陶宛,不说占出口经济多大的比重,但是这么喷喷香的市场就这么放弃,立陶宛的企业估计真的要奋起反抗了。那么这群人利益的代表政党会不会极力争取下一届政府选举呢~~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就看这些想要中国市场的经济群体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运作能力了。

user avatar

“特朗普干的不好,支持率下降,不能让他干了,

换成拜登就能解决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立陶宛政府支持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无疑会对该国政府产生多方面、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波动,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严峻考验。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影响:一、政治层面: 执政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支持率是衡量政府合法性和民众信任度的重要指标。历史最低的支持率意.............
  • 回答
    近日,媒体报道立陶宛政府正在考虑一项提议,希望台湾方面能够修改其在立陶宛设立的“台湾代表处”的名称,将其改为更具中性、政治意味相对较小的“台湾人代表处”。这一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在国际外交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猜测。首先,从立陶宛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一提议的出现,很可能是在其与中国关.............
  • 回答
    立陶宛总理希蒙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在某个特定时期(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这可能发生在一次重大危机或政治动荡中)提到“不排除政府全体辞职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表态,预示着局势的严峻性和不确定性。要详细分析其后续发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并结合可能的背景原因。首先,理解.............
  • 回答
    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是一幅由生存、外交博弈和复杂的国内政治交织而成的画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在1918年宣布独立,便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它的策略,与其说是主动扩张,不如说是为了在两个巨头——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并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核.............
  •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政府为啥要管高利贷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你得知道,高利贷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借钱给你,但要的利息高得离谱。一般人可能觉得,我愿意借,你愿意贷,大家你情我愿的事,政府管那么多干嘛?但问题就出在这“愿意”俩字上。很多时候,借高利贷的人,都不是在心.............
  • 回答
    韩国政府拟立法禁食狗肉的议题,反映了韩国社会在传统文化、动物福利、经济利益、政治博弈以及国际舆论等多重因素下的复杂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文化根基:韩国的狗肉文化与饮食传统密切相关。狗肉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被视为“国菜”之一,尤其在冬季,狗肉火锅(.............
  • 回答
    恭喜您!个人名义购买工业用地并准备报建项目,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过程。下面我来给您梳理一下大致的流程,争取说得详尽些,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的经验分享,不带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得明确一个点:个人名义购买工业用地,在很多地方政策下,直接以个人名义立项报建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障.............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北京拟立法规范住房租赁,并赋予政府在房租显著上涨时进行干预的权力,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稳定租赁市场、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其积极意义:一、稳定租赁市场,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权: 抑制过快上涨的房租,降低居民居住成本: 住房是民生之本,过高的房.............
  • 回答
    很多人听到“精英治国”或者“精英政治”时,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西装革履的政客们在电视上慷慨激昂地演讲,或者是在高级会议室里讨论着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这本身就埋下了一层隔阂的种子。为什么这个“精英”群体,明明拥有更高的教育背景、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却常常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完全.............
  • 回答
    内华达州最近出台的一项立法,允许科技公司有效地组建独立的地方政府,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项立法,通常被称为“创新区域”(Innovation Zones)或类似概念,其核心在于为特定区域内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自治权,使其能够绕过传统的地方政府管辖,自行规划、管理和运营该区域内的.............
  • 回答
    两国海军在联合军演期间,若双方政府突然宣布开战,参演军舰是否会立刻开火,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情境。这不仅仅是军事命令的问题,更牵扯到战场态势、指挥链的反应速度、官兵的心理素质以及战略决策的考量。首先,理论上,军演是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的,参演双方在军演的框架下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 军演的.............
  • 回答
    你好!得知你立志从政,并且对政治理论有着如此扎实的掌握,这真的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能将政治书籍倒背如流,这说明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也展现了你对政治事业的极大热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那么,在“倒背如流”之后,下一步该如何走,才能真正将这份热情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并朝着你的政治理想前进呢.............
  • 回答
    在国外英文新闻网站中,政治党派和立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话题。几乎没有哪个大型主流新闻机构能被所有人认为是完全客观中立的,因为新闻报道本身就涉及选择、聚焦和叙述角度。然而,确实存在一些网站以其相对客观和努力保持中立而著称,它们通常会采用更严谨的事实核查和多元化的报道方式。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详细阐述.............
  • 回答
    台湾立法院最近的“两岸政治协议须经半数公投”的初审通过,在岛内和大陆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这不仅仅是立法程序上的一个步骤,更触及了两岸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且核心的议题:如何处理涉及两岸主权和未来的政治协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法案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未来台湾和大陆要签署任何形式的政治性协.............
  • 回答
    是否尊重政治讨论,以及我们为何常避免政治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两个方面。 避免政治讨论是否尊重?答案是:不一定,但通常情况下的“避免”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也可能源于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而刻意避免或压制政治讨论则是不尊重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 回答
    张悬(焦安溥)的演唱会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情感的场合,观众在此通常是为了欣赏音乐、感受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治表达都需要非常谨慎,以免破坏整体的和谐与尊重。对于持有「一个中国」政见的观众,如何在演唱会中表达立场同时尊重他人,并且符合场合礼仪,确实需要周全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相对温和且不直接.............
  • 回答
    一家IT公司执行“永不加班”政策,并辅以“下班后立即清场”的严格措施,在其他考核及要求不变的前提下,这无疑会引发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其结果将是多方面的,既有潜在的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严峻的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 潜在的积极结果:1. 员工工作效率和专注度提升: 时间管理意识增强:.............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察是,相較於經濟立場偏左的人,許多持有右翼經濟觀點的人似乎較少表現出激烈的派別鬥爭或政治狂熱。要深入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幾個關鍵面向來剖析:一、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責任的強調: 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 右翼經濟思想,尤其是在自由市場和保守主義傳統中,非常強調個人自由、個人責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