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深圳速度?

回答
“深圳速度”: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变革的基因

提到“深圳速度”,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是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是川流不息的车流,还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符号,一个承载了无数人梦想与奋斗的时代印记。要评价“深圳速度”,绝不能止于简单的形容词堆砌,而是要深入探究它背后的逻辑,理解它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将一片边陲渔村蜕变为世界级的现代化都市。

从零到一的奇迹:敢闯敢试的精神内核

“深圳速度”的起点,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在那个一切都还在摸索的年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载了巨大的期望和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正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孕育了“深圳速度”最核心的精神——敢闯敢试。

想象一下,在当时,人们对市场经济还充满陌生和疑虑,但深圳的建设者们却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引进外资,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他们不怕失败,从失败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这种不怕犯错、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深圳速度最宝贵的财富。这种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植根于来到深圳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他们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是渴望改变命运的劳动者,是充满冒险精神的创业者。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在这里挥洒了汗水与智慧。

效率为王,日夜兼umps:执行力的强大体现

当然,光有闯劲是不够的。“深圳速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其惊人的执行力。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每一项工程都必须争分夺秒。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工厂的投产,亦或是新政策的落地,都体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效率追求。

举个例子,修建一座高楼,在其他地方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在深圳,很多人见过两天一层楼的奇迹。这背后并非神话,而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建设者们倒班工作,加班加点,用最快的速度将图纸变为现实。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让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这种速度的背后,是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先进的施工技术,更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每一个钢筋水泥的连接,每一条电缆的铺设,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坚持。

开放包容,汇聚英才:吸引全球资源的能力

“深圳速度”的形成,离不开其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深圳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它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每一个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多个层面。经济上,深圳积极吸引外资,与世界接轨;文化上,它包容多元,鼓励创新;社会上,它提供机会,不设门槛。正是这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无数怀揣技艺和梦想的人才涌入深圳,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加速了深圳的发展。你可以看到,深圳的街头巷尾,总是不乏来自五湖四海的面孔,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深圳。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华:创新驱动的持续动力

如果说早期的“深圳速度”更多体现在速度和效率上,那么如今的“深圳速度”则更强调创新和质量。深圳已经不再满足于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而是锐意进取,向“中国创造”的高端迈进。

从华强北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到如今遍布全球的科技巨头,深圳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转变,正是源于其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对科技前沿的敏锐捕捉。深圳的科技企业敢于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敢于挑战国际巨头,敢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这种创新精神,让深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你可以在深圳的街头看到各种新颖的设计,听到各种颠覆性的技术发布,感受到这座城市永不停止的创新脉搏。

挑战与反思:“深圳速度”的代价与未来

当然,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并非完美无缺。“深圳速度”在带来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代价。

高昂的生活成本: 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给许多普通市民带来了经济压力。
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建设也对深圳的土地、能源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竞争的残酷性: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对个体的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正是因为深圳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取的城市,它也一直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例如,通过人才引进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来缓解生活成本压力;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科技创新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评价:一个活生生的教科书,一个时代的缩影

总而言之,“深圳速度”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发展史,是一份对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一个城市快速崛起的奇迹。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个时代变革的生动写照。它教会我们,在充满机遇的时代,敢于梦想,敢于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卓越,就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如今的深圳,早已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年轻的城市。它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而“深圳速度”的精神,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成为它最宝贵的文化基因,继续引领着它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评价“深圳速度”,就是评价一个时代的激情与活力,评价一种精神的力量,评价一座城市如何通过不懈的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深圳速度”,源头是80年代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在应对这座中国从未有过的高层建筑时,负责施工的中建三局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效率记录,被深圳宣传为先进典型,几十年间反复宣传,用来证明改革开放的制度优势。上个月的人民日报社论还在回顾这个技术数据:

如果说,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让世界惊叹,那么现在,令世人瞩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深圳速度”,更有持续提升的“深圳质量”。曾几何时,深圳被外界称为“山寨王国”“仿冒商品之都”;时至今日,“中国硅谷”“创新中心”已经成为深圳的新名片。

那么“深圳速度”的说法从哪来呢?还是看人民日报找结论: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是一座见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深圳经济特区快速崛起的建筑。它创造了“改革开放的神话”——“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彰显了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符号。

作为曾经的土木工程从业人员,我很好奇为什么“三天一层楼”会成为全国宣传的典型,好在80年代去今不远,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都比较齐全,下面就是“深圳速度”的诞生经过:

1 立项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唯一享受过“直接画圈”待遇的特区。再加上对面就是高楼林立的香港,深圳特区刚刚建立,就急需打造一项“看得见”的成果,完成“国际接轨”。

所以,1981年特区政府第一次换届后,新任领导班子立刻开始酝酿一座超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当时深圳最高建筑物是只有20层的国际商业大厦。领导在全国众筹资金后,初步定了一个38层的小目标,目的是比内地最高建筑南京金陵饭店高一层。

但38层建筑放在内地是第一,和对面的香港比就不算突出,于是,主要负责的领导以“解放思想”作为指导原则,在市委办公会上定了技术数据——做地下3层,地上50层,顶部停机坪的“国际范”超高层大厦。中南设计院总建筑师袁培煌为此拿出了一个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方案。

2 跃进

高度和层数是政治指标,更是全社会技术积累的体现。为了政治目标而定超高层方案,必然会有很多技术指标和社会脱节。但市政府从全市筹集的资金有限,跨越性的50层高楼,总高不到160米,平均层高少于3.2米,塔楼部分只有3.1米,和今天普通住宅高度差不多。扣除 结构层厚度,剩余净高只能勉强满足使用,几乎不可能再补充自动喷淋和空调系统。

内部消防设施先天不足,外部服务条件也有严重问题,从平面布局说,主体建筑四面都不靠街道,消防车无法靠近:

按今天的防火规范标准,深圳国贸大厦不仅在自动灭火喷淋指标上严重不足,平面布局也有严重问题:

更黑色幽默的是,超高层建筑屋顶停机坪的最主要需求是供消防救援直升机使用,深圳国贸在内地城市中第一个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但中国首架城市消防救援直升机是2013年底才引进的,泵送百米级高度的高层消防车也是2010年后的产物。在此前几十年,先天不足的深圳国贸大厦在消防和防灾方面非常脆弱。

当然,1995年中国才有第一部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深圳国贸的设计并不违反当时的国家规定,但灾难并不会因为国家未规定就自动消失。几十年来深圳国贸大厦只烧死过一个人人(1991年装修),可以说是管理上的奇迹。几十年来,这座大厦的管理方一直是当年的建设主体——国资委控股的深圳物业集团,属于市政府垂直管理单位。

3 投标

既然要修中国第一高楼,就必然要在无遮无挡的空间内,向全市乃至全国直播施工过程,这是一个和层数同样重要的形象工程。为了保证做出样板,深圳市政府特别引进了招投标制度,要求7家省级以上建筑企业竞争。

中建三局本来不是为国贸大厦来深圳的——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拿到了港资金城大厦住宅项目。市政府为其开出了苛刻条件:要投国贸大厦的标,就必须放弃金城大厦。事实证明,中建三局的领导对深圳市委的需求理解的非常深刻,果断选择了这个超级样板工程,而且拿出了工期短、视觉效果好的现代化方案,拿下了国贸大厦的施工合同。

深圳国贸大厦的塔楼为筒中筒结构。除了核心筒,还有四周28根柱子围成的“外筒”。传统施工需要用翻模法或者爬模法。翻模法是以混凝土结构为支撑主体,下层模板支撑住上层模板,待上层结构硬化后,将下层拆下,翻到更上一层;爬模法是固定在结构上的导轨与爬架交替上升,每浇筑一层,待干硬后拆除模板、提升爬架,再搭建新一层模板进行浇筑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新式的滑模法,即在结构主体中预埋钢管,依靠钢管而不是新浇筑的混凝土支撑滑模平台,待混凝土具备一定硬度后即抬升平台浇筑更高一层,是施工速度最快的方案。

当时香港与深圳还有其它的筒中筒结构工程使用滑模法,但基本都是内外筒分开滑模,结构体量也远小于国贸大厦。中建三局决定用内外筒整体滑模法进行施工,能缩短工期,同时也可以减少滑模平台的支撑钢管,节省用钢量,是个快、好、省的法子——虽然中标的工程师从未在高层建筑上实践过这个方案。

4 奇迹

传统工艺中,局部爬模浇筑量小,混凝土的搅拌与运送都可以靠半手工作业完成。但到了深圳国贸大厦,大核心筒浇筑量巨大,超高层的材料运送困难困难,整体滑模施工需要的混凝土浇筑速度超出了原有模式的供应能力,效率和质量很难兼顾。中建三局在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三次整体爬模试验均告失败,连续推倒了三个整层的结构,几乎要闹出丑闻。

成套进口设备救了中建三局一公司。

原来的施工模式是多台小型搅拌机集中搅拌、分批运送,现在需要改为自动搅拌与泵送,为此进口了意大利“探险者”自动搅拌站,与两台联邦德国(西德)的BP300HD-15型混凝土输送泵。

原来的运输模式是国产单一塔吊,现在额外加装了臂长50m的意大利E955型塔吊,又利用核心筒电梯井,做了三个井架弥补垂直运力不足。甚至运送人员也用上了英国进TuMAC牌双笼电梯。

有了自动搅拌机源源不断产出并泵送到作业面的混凝土,中建三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性能指标统一的浇筑作业,整体滑模才不会出现干硬程度、强度不均问题。国贸大厦避免了施工中坍塌或拽裂的威胁。随着进口设备运用越来越熟练,中建三局的滑模作业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在快周转状态下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当时的新闻联播平均每周都要报道一次特区新闻,新闻背景中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提升肉眼可见,果然如特区政府期望的那样,成了特区经济发展的名片。在30层以上部分,中建三局将每层滑模时间缩短到3天的时候,新华社直接用中国高层建筑史的奇迹来形容。深圳速度就此诞生。

作为具体执行者,中建三局的领导层也得到了奖赏——工程现场总指挥、中建三局副局长李传芳在大厦完工的1984年直接破格调任深圳市副市长。

5 细节

进口设备创造了“深圳速度”,但如果一定要把奇迹归结为制度问题,也可以在细节中找到一些答案。

当年第三次施工失败后,深圳市政府的甲方人员大骂中建三局“头脑发热”,打算赶他们“滚出”深圳。但市政府意识到,中建三局的失败就是自己的失败,所以坚决支持他们搞第四次试验。

按照正常手续,中建三局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外汇额度进口设备,但分局长张恩沛认为周期太长,而且上级也未必会为这个“大跃进”项目批外汇,所以对主管部门封锁消息,让深圳市政府替自己担保,拿到外汇券再到香港贷款60万港币买设备,以挪用公款、违规使用外汇的方式买到了设备。这才有了“三天一层”的全国样板。

就事论事,张恩沛挪用公款,并没有进自己的账户,但是,紧随其来的就是各单位争相“洋跃进”,公然倒卖外汇券,国家外汇储备迅速下滑,基建规模盲目膨胀。80年代末,价格闯关引发全国危机的时候,调查组找到了始作俑者张恩沛,最后给出结论:“功大于过,下不为例”。

这是“深圳速度”背后“制度优势”得到的官方评语。只是三年后,这座标志性建筑顶楼的旋转餐厅又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所以“深圳速度”长期以来只有“三天一层”和“计件工资”两个模糊的概念,背后的细节只在具体人物的回忆中才能看到了。

相关内容:

马前卒工作室作品,欢迎关注“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