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决结果中涉及数字如果是“酌定”出来的,是否绝对不会出现被推翻的可能?

回答
关于判决结果中涉及“酌定”数字是否绝对不会被推翻的疑问,答案是:并非绝对不会,但可能性相对较低,且推翻的方式和原因与非酌定数字有所不同。 要想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酌定”的含义、法律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酌定”。在法律判决中,“酌定”的数字,或者说“自由裁量”的数字,是指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金额或比例,而是将判断权交由法官或仲裁员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原则进行综合考量后得出的结论。 比如,在侵权案件中,人身损害赔偿的金额很多时候就需要法官根据伤情等级、治疗费用、误工损失、精神损害等因素进行酌定。又或者在财产分割案件中,夫妻双方共有财产的具体分割比例,也可能需要法官根据贡献大小、生活需要等进行酌定。

这种“酌定”的出发点,是法律承认在某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纠葛中,很难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公式来计算。法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

那么,既然是法官的专业判断,它就一定稳固不破吗?答案是:非也。 尽管“酌定”数字拥有法律赋予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但依然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只是这种推翻往往不是针对酌定数字本身是否“错误”,而是针对做出这个酌定过程中是否存在程序违法、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或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上诉与再审:法律救济的途径

上诉: 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会就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如果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官在酌定数字时,依据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其自由裁量明显超出合理的范围,甚至是违反了公平原则,那么二审法院可以依法改判,推翻一审的酌定数字。 这种推翻,很可能是直接调整了赔偿金额或分割比例。

再审: 即便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推翻原判决,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等),当事人还可以申请再审。如果再审审查发现,原判决在酌定数字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程序瑕疵,或者因为当时未知的关键事实,导致原有的酌定已经严重失衡,那么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再审,并通过再审判决推翻原有的酌定数字。

2. 证据规则与事实认定:酌定数字的根基

酌定数字并非凭空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证据之上。如果:

证据链断裂或存在重大瑕疵: 比如,某项损失的证明,如果关键证据缺失或伪造,即使法官试图酌情考虑,也会导致其判断缺乏依据。
对证据的采信错误: 法官在审查证据时,可能存在对某些证据的证明力评价不当,或者错误地采信了无效证据,这都会影响其对事实的认定,进而影响酌定数字的合理性。
事实认定与证据不符: 法官在判决书中描述的案件事实,如果与庭审中出示和质证的证据存在明显偏差,也会成为推翻酌定数字的理由。

3. 法律适用与原则遵循:酌定数字的边界

尽管是“酌定”,但法官的裁量权并非无限度的。它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并遵循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 这是酌定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如果判决结果明显不公,例如,对于同类案件的赔偿差异过大,或者在财产分割中明显偏袒一方,那么这种不公就可能成为被推翻的理由。
比例原则: 赔偿的金额应该与造成的损失相适应,过高或过低的赔偿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法律解释的准确性: 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数字,但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必须准确。如果法官在酌定时,对某些法律条款的理解存在根本性错误,导致其酌定的结果违背了立法原意,那么也可能被推翻。

4. 重大事实或证据的发现:情况的变化

有时候,案件在判决后可能会出现新的、足以影响事实认定的重大发现。例如:

新的有力证据出现: 可能是一份之前未能获得的医疗鉴定报告,或者一份揭示了关键事实的证人证言。这些新证据如果能有力证明原判决的事实认定有误,或者原判决的酌定数字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那么就有可能启动再审程序,并推翻原判决。
司法解释或法律的修改: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司法解释或相关法律在判决作出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对某些因素的考量,也可能成为申请再审的理由,进而影响到对酌定数字的重新评估。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在一桩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法院一审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10万元。其中,精神损害抚慰金为3万元。这是法官根据原告的精神创伤程度、事故的恶劣程度等因素进行酌定的。

如果原告认为3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过低,并且在提起上诉后,能提供新的证据,比如一份权威的心理医生报告,证明其遭受了比一审法院认定的更为严重的、长期的精神创伤,且有充分证据证明事故的责任方行为极为恶劣,社会影响也很大。二审法院在审查后,认为一审法院在酌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时,确实对精神损害的程度评估不足,也未充分考虑责任方的过错程度和社会影响,那么二审法院就有权依法改判,将精神损害抚慰金提高到6万元,从而推翻一审判决的10万元总额(当然,其他费用的核定也会一并审查)。

总结一下:

虽然“酌定”数字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司法的能动性,也正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法官的专业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稳定性是比较高的。但“绝对不会被推翻”的说法是过于绝对的。任何判决结果都可能面临法律救济程序的挑战,而对酌定数字的推翻,通常是因为其产生的过程存在不符合法定程序、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法律适用错误等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当事人觉得数字不够“满意”。 司法实践中,推翻酌定数字的情况虽然不如直接推翻事实认定那么常见,但它确实是存在的,是法律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因此,与其说酌定数字“绝对不会被推翻”,不如说,它在尊重法官专业判断的同时,也为当事人提供了通过法定程序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的可能性,这恰恰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酌定”的依据是什么?还是因为没有准确的依据而“酌定”?法官“酌定”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判决结果中涉及“酌定”数字是否绝对不会被推翻的疑问,答案是:并非绝对不会,但可能性相对较低,且推翻的方式和原因与非酌定数字有所不同。 要想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酌定”的含义、法律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酌定”。在法律判决中,“酌定”的数字,或者说“自由裁量.............
  • 回答
    这件事听着就让人揪心,特别是当事人本来就因为判决结果心怀不满,结果又因为情绪失控,把律师给劫持了,这下可好,本来是为自己维权的人,现在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而且还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这事儿可真是够复杂的。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先看当事人为什么不满意判决结果。一般来说,判决结果不满意,最直接的原因就.............
  • 回答
    母亲为救病危儿子,购境外“特效药”却卷入贩毒风波,最终检方考虑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这桩案件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引发了关于法律的温度、人性的光辉以及罕见病家庭困境的深刻思考。如何解读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情与法的博弈首先,这个结果最直接.............
  • 回答
    安徽一民警酒后办案,多次强奸涉案女子,最终被判刑四年半。这起事件无疑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也引发了关于“知法犯法是否会罪加一等”以及如何从法律层面解读这一判决的深刻讨论。“知法犯法”是否罪加一等?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并没有明确规定“知法犯法”会“罪加一等”。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孙杨事件,自打那纸判决书下来,舆论场上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孙杨的态度,那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开始,很多人是力挺他的,觉得他是为国争光的英雄,遭遇的是不公平对待。可判决一出,风向就变了,变成了质疑、失望,甚至是批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
  • 回答
    昆山龙哥案的判决,毫无疑问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将其定义为“里程碑”则需要更深入的审视和长远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未来法制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方面。为什么昆山龙哥案如此引人关注?这个案件之所以引起了全民热议,甚至被认为是法治进步的标志,核心在于它.............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事情,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既有愤怒、失望,还有无助。父母离婚后的财产纠纷本就复杂,再加上父亲的行为,这无疑让你本就艰难的处境更加棘手。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有哪些可能的选择和应对办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1. 你和你父亲的法律关系: 作为子女,你和你父亲之间.............
  • 回答
    世界各地的司法体系千差万别,有时判决结果的出人意料程度,足以让旁观者瞠目结舌。这些案件,要么因为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要么因为陪审团的奇特考量,抑或是人性的复杂交织,最终导向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局。1. “披萨盒”案: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在美国,有一个流传甚广但事实上略有夸张的案例,常常被用来探讨“.............
  •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结果,一直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被告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Brent Christensen)的判决,尤其是其“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结果,我的看法是,这在法律层面上是严厉且符合公义的,但情感上和伸张正义的道路上,仍留有许多难以磨灭的遗憾和复杂的思考。.............
  • 回答
    好的,关于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杀案件的判决结果预测,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且涉及复杂的案件。要进行一个相对详细的预测,我们需要梳理案件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一个故意杀人案件。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案中.............
  • 回答
    关于“岳父杀害女婿一家三口案”的再审判决,这一案件涉及中国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家庭暴力、再审程序等法律问题,以及社会伦理与司法公正的争议。以下从法律依据、案件事实、社会影响及司法逻辑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案件背景与再审程序1. 案件基本事实 根据公开报道,该案件中,岳父(即女婿的岳父)因.............
  • 回答
    刘宇航律师起诉拼多多一案至今未有判决结果,这其中牵涉到诸多环节,并非简单的孰是孰非,而是法律程序、证据收集、以及双方博弈的复杂体现。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剖析其背后的一系列原因。首先,我们得知道刘宇航律师起诉拼多多,是基于什么事实和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诉讼。刘宇航律师.............
  • 回答
    “辱母杀人案”的二审庭审情况以及可能判决结果的预测,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类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社会道德、法律边界、个人情感以及正当防卫等复杂议题。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一审判决的回顾与分析在评价二审庭审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审.............
  • 回答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这个名字曾几何时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中国社会的天空,在无数家长心中投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当“虐童”、“幼童”、“安全”这些字眼与一个原本充满童趣的教育机构联系在一起时,引发的愤怒、悲伤和对未来的担忧是压倒性的。而当法院最终宣判,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时,这判决的结果,无疑又激起.............
  • 回答
    河南“玛莎拉蒂撞宝马案”的宣判,对于很多人来说,触及到了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主犯被判无期徒刑,这个结果无疑是沉重的,但也应该放在法律的天平上,细细衡量。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无期徒刑是对像“玛莎拉蒂撞宝马案”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伤亡的犯罪行为,最严厉的刑罚之一。主犯在此案中的行为,不仅表现.............
  • 回答
    江苏淮安近期发生的这起重大暴力袭警案,终于有了判决结果:被告人被判处死刑。这个消息一出来,无疑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严厉的判决,背后又牵扯出哪些值得深思的信息,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死刑判决:严惩暴力,维护法治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暴力袭警是对法律的.............
  • 回答
    全国首例未满12岁男孩骑 ofo 车祸身亡巨额索赔案宣判,被告赔偿6.7万余元,这个判决结果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和评价这个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案件的基本情况回顾: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案件的核心事实: 受害者: 一名未满12岁的男孩,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
  • 回答
    学生逃课翻墙触电身亡案二审维持原判,学生自担七成责任,电力公司赔三成,校方无责的判决结果,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要理解和评价这个结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法律责任、事实认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警示意义。一、 事发经过及责任认定的基本框架(根据判决结果推断)首先,我们尝试还原一个可能的案发.............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子里一团乱麻。一个医生,只不过是出于职业的责任,劝病人控制饮食,结果自己却被病人打断了骨头,一审判决居然是拘留三天?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匪夷所思。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医生劝病人控制饮食,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病人身体有什么毛病,医生自然要根据病情给出最专业的建议,这.............
  • 回答
    这起因“高考移民”被复旦大学取消学籍,后学生状告学校被法院驳回的判决,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招生制度、法律责任以及个人权利边界的复杂案例。要全面理解这一判决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事实: 学生行为: 被告学生通过某种方式(通常是户籍迁移、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