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朝历代的边将都有剿而不灭,养寇自重的现象,为什么没有相应的政策来制约他们?

回答
自古以来,边疆将帅“剿而不灭,养寇自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固然有战事复杂、敌我界限模糊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历朝历代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来防范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而是这些制约机制的建立,往往步履蹒跚,难以根除根源。

为何会出现“剿而不灭,养寇自重”?

要探究为何没有“相应政策”来制约,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统治者为何对之“纵容”或“无能为力”。

1. 客观的军事复杂性:
边疆环境的特殊性: 边疆往往是地广人稀、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之地。游牧民族或周边敌对势力常常采取袭扰战术,来去无踪,难以彻底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剿”的难度极大,很多时候只能做到阶段性平息。
敌我界限的模糊性: 在某些时期,边患并非是成建制的国家级威胁,而是部落冲突、民族迁徙、甚至土匪流寇。这些势力可能与当地居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部分居民会与之为伍。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粗暴的“剿灭”可能会伤及无辜,引发更大的动荡。
后勤补给的困难: 远征边疆,粮草、兵器、军饷的供应是巨大的挑战。长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往往难以持续,一旦补给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战事半途而废。

2. 统治者的“默许”与“利用”:
边疆的战略价值: 边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战略缓冲地带。只要边疆的敌人不构成对核心腹地的直接威胁,朝廷往往更倾向于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控威胁”状态,而不是投入巨大代价去彻底根除。这样做的好处是:
避免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彻底灭寇意味着巨大的军费、人力投入,以及可能伤及国本的风险。相比之下,维持一定程度的边患,只需要边将负责区域内的安全,朝廷就可以相对安逸。
维持边将的军权: 边将之所以能“养寇自重”,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兵权和对边疆的控制权。朝廷也需要边将来维护边疆的稳定,防止更大的危机爆发。如果边将彻底消灭了边患,那么他们的战略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其兵权也可能被削弱或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边将的拥兵自重的基础。
震慑与威慑: 有时候,朝廷也乐于看到边将与边患“缠斗”,利用这种对峙状态来震慑潜在的敌人,或者迫使敌对势力保持一定的谨慎。

3. 边将的利益驱动:
军功与晋升: 边将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军功,以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而一场能够持续吸引朝廷关注的边患,能够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军功来源。如果将敌人彻底消灭,新的边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这反而断了他们的晋升之路。
经济利益:
军饷与物资的消耗: 长期用兵,意味着持续的军饷、粮草、军需品供应。边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从中获利,例如压低粮价、虚报军需、甚至贪污克扣。
“养寇”的直接经济收益: 更为恶劣的情况是,边将可能通过与敌对势力勾结,提供武器、情报、甚至允许其劫掠边境,以换取金钱或物资。或者,他们可以从当地的走私、抢劫中获取好处,而这些“寇”的存在恰恰是他们“监管”不力的借口。
边境贸易的控制权: 在一些时期,边疆的贸易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边将可以利用其权力控制边境贸易的税收和渠道,甚至垄断某些商品,从中渔利。“养寇”的存在,也为他们提供了对边境贸易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理由。

为什么没有“相应政策”来制约?

这并非说历朝历代完全没有采取过措施,而是这些措施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难以称之为“有效制约”。

1. 制度的“滞后性”与“执行力”的弱化:
重心不稳: 许多朝代更注重对内部的统治和稳定,边疆问题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朝廷的政策重心容易随着内部政治斗争、经济状况而摇摆。
信息不对称与监督困难: 边疆地区远离中央,朝廷对于边疆的具体情况往往知之甚少。边将可以轻易地向朝廷汇报虚假战况,掩盖真相。派遣钦差大臣进行监督,也容易被当地势力收买或蒙蔽。
官官相护: 即使朝廷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会遇到“官官相护”的情况。揭发边将的官员,可能面临被报复的风险,而参与袒护的官员,则能分享利益。
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重赏轻罚: 对于边疆战事,朝廷更倾向于论功行赏,一旦边疆出现大的败仗,惩罚固然严厉,但对于“剿而不灭”这种慢性病,奖惩的力度往往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威慑。
难以界定“剿灭”的标准: 何为“剿灭”?是彻底消灭所有敌对势力,还是将其驱逐出境,使其暂时无法构成威胁?这个界限模糊不清,给了边将很大的操作空间。

2. 对边疆将领的权力过度集中:
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于一身: 许多边疆地区的统治权高度集中在边将手中,他们既是军事统帅,也是当地的行政长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经济命脉。这种权力集中,使得他们能够轻易地压制任何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养寇自重”的目的。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 理想的制度设计应该有军事、行政、监察等部门相互制衡,但许多朝代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例如没有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机构的权力被架空。

3. “一事一议”的政策缺陷:
缺乏系统性政策: 历朝历代的政策往往是针对具体边患事件来应对,而非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能够预防和解决“养寇自重”问题的长效机制。朝廷更像是“救火队员”,而不是“消防规划师”。
战术的局限性: 许多政策停留在战术层面,例如增加兵力、改变战略等,但未能触及到深层的制度根源。

4. 对“敌寇”性质的误判:
将复杂的民族矛盾或社会问题简单化为“盗匪”: 在一些情况下,边疆的动荡并非简单的盗匪作乱,而是源于民族矛盾、土地纠纷、阶级压迫等深层社会问题。如果朝廷将其简单地视为可以“剿灭”的敌人,那么就会忽视了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为边将“养寇”提供了口实。

一些尝试与局限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也并非完全没有采取措施。例如:

轮换制度: 有些朝代尝试通过定期轮换边疆将领来打破其与当地势力的联系,但如果轮换不及时或权力交接不清,依然会被腐蚀。
设置副将或参谋: 尝试通过设置副将或参谋来监督主将,但同样容易出现同流合污的情况。
朝廷直接调拨军需: 尝试朝廷直接调拨军需,减少边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但这也增加了朝廷的行政成本和被蒙蔽的风险。
羁縻政策: 在某些时期,朝廷会采取“羁縻政策”,即在形式上承认当地首领的地位,通过册封、朝贡等方式来维持边疆的相对稳定,而不是进行彻底的武力征服。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直接冲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为“养寇自重”提供了空间。

总结来说,历朝历代的边将“剿而不灭,养寇自重”并非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因为:

根源复杂: 这个问题是客观军事困难、统治者战略考量、以及边将自身利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
制度设计不足: 缺乏能够真正有效制衡权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并能适应复杂边疆环境的系统性制度。
执行力偏差: 即使有制度,也难以保证其在遥远的边疆得到有效执行,官官相护、利益输送等问题难以根除。
重心偏移: 统治者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统治和稳定上,对边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的决心不足。

因此,与其说“没有相应的政策”,不如说“缺乏能真正有效解决这一顽疾的政策,并且现有的政策也难以克服执行上的重重困难”。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历代王朝的难题,直到朝代更迭,新的统治者可能又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调过去战斗力太差,后勤压力也过大。

只有确保中央的权威能被边境的豪强认可,才能限制这种行为。

但是限制太过,没有强力的军事贵族阶级的存在,武官被文官严重压制,士兵的地位被看成猪狗,战斗力极速降低,边界会被蛮族严重侵扰,被压榨的农民也会用实际行动,威胁帝国统治。

而限制太轻,地方豪强威逼中央,养寇自重,无限的索取钱粮,中央只能更加压榨底层平民,而且上升渠道完全被利益集团封锁,直到中央政府再无钱粮供养官军,大量官军倒戈加入农民军(或者蛮族),王朝覆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古以来,边疆将帅“剿而不灭,养寇自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固然有战事复杂、敌我界限模糊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历朝历代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来防范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而是这些制约机制的建立,往往步履蹒跚,难以根除根源。为何会出现“剿而不灭,养寇自重”?要探.............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一场有趣的“如果”推演。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兴衰并非一蹴而就,天灾人祸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非唯一的稻草。不过,如果我们剥离掉“天灾”这个变量,将所有王朝的末代皇帝都置于一个风调雨顺的理想环境中,那么哪些朝代更有可能凭借其内在的稳定性和统治力得以延续呢?这需要.............
  • 回答
    斗鸡,这项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娱乐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关于它何时产生,历史记载并非那么清晰,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中窥见其踪迹。起源的漫漫长河:普遍认为,斗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可能更早。当时,人们就开始注意到鸡的争斗习性,并尝试将其加以驯化和利用。 史书记载的早期.............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要说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版图“都没什么变化”,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时期来看。总的来说,相比于北方地区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剧烈变动,南方疆域的稳定性确实更强一些。但“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演进。为什么会有“变化不大”的印象?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大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转折点。说清朝文人士大夫普遍不如前代“有骨气”、“有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常见的感受,但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却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表象,看到制度、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对“骨气”和“家.............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要说历朝历代对秦的地位和贡献是否都“认可”,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毕竟,历史不是铁板一块,不同时代的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视角,对秦的评价自然也是天差地别。首先,从秦朝自身来看,它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割据,这是它最重要的功绩,也是它后.............
  • 回答
    历朝历代灭亡后,宗室成员的命运往往都十分悲惨,但要说下场“最惨”的,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评判,因为“惨”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不过,如果从数量最多、手段最残酷、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灭族性清算来看,元朝灭亡后明朝对元朝宗室的清洗无疑是最为惨烈和系统性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元朝灭亡的背景.............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让后人看了直挠头的皇帝们,他们可不是影视剧里演的那般英明神武,有时也真是干出不少匪夷所思的蠢事,把江山社稷都差点折腾个够呛。这事儿说起来,可比评书还精彩。汉武帝晚年那点事儿:求仙问道,倾家荡产汉武帝,这位爷绝对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开疆拓土,文治武功,那叫一个威风。可就是.............
  • 回答
    “开府仪同三司”,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头,在古代官场上,这几乎是士大夫能够企及的最高荣耀之一,代表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尊崇的待遇。说它牛,可不是吹的,这四个字,承载了无数文臣武将的荣耀与奋斗,也见证了王朝的更迭与兴衰。要说历朝历代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总人数,这就像是要去数天上星星一样,恐怕没有一个精.............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像柳公权这样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书家,其“柳体”并没有像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后世的颜真卿、赵孟頫那样被官方或民间大规模地“推行”或成为主流,形成广泛的“体派”影响?同时,后世又有谁是以柳体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呢?这背.............
  • 回答
    这话题可真有意思!要说历朝历代谁的“卡池”里SSR出卡率最高,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几个来。不过,“出卡率”这个说法有点现代,咱们就按“涌现的牛人”来理解吧,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能够成为“顶级战力”(SSR)的人物是不是特别多,而且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在那个时代呼风唤雨,独当一面。要我说,论SSR的密集程.............
  • 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治贪的历史同样悠久。历朝历代都在探索与贪腐的斗争,并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和案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提及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贪腐案件和人物。历朝历代治贪的特点与手段虽然历朝历代在治理贪腐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
  • 回答
    白莲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与沧桑。它不像佛教那样被供奉在宏伟的寺庙里,也不像道教那样有成体系的道观,但它的影响力却如同潜藏在地下的暗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涌动,扰动着王朝的根基。关于白莲教何时“彻底消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个能够被简单地“关停”或“取缔”.............
  • 回答
    商朝对鬼神的崇拜和巫(祭司)的高地位,以及周朝对其地位的下降,乃至历朝历代这种趋势的演变,是一个涉及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阶段、分角度地进行分析。 商朝:鬼神至上,巫士通神商朝是一个高度依赖宗教信仰的时代,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
  • 回答
    明朝的专制程度之高,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朝政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表现欲”,这似乎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专制程度越高,敢于直言的人越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作为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阅读、解读的经典,《三国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记载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在于其中蕴含着那些引人深思、甚至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细思恐极”。一、 人性的幽深与冷酷:曹操与吕布父子的对待之道曹操一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