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的书法,后世有没有以柳体为基础发展成为的书法家?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像柳公权这样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书家,其“柳体”并没有像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后世的颜真卿、赵孟頫那样被官方或民间大规模地“推行”或成为主流,形成广泛的“体派”影响?同时,后世又有谁是以柳体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呢?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以及审美上的复杂原因。

为何历朝历代“不推行”柳公权?

首先,我们要明确“推行”的含义。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文化符号,尤其是在官方和文教领域。一个书体被“推行”,往往意味着:

官方的认可与使用: 比如科举考试的官方标准、官方文书的范本、碑刻的定制等。
教育体系的强调: 在书学教育中,某个书体被作为主要的学习范本,世代相传。
社会风尚的引领: 某个书体因为受到当权者、名士或权威书家的喜爱,而成为一时风尚。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为何没有达到那样“推行”的程度:

1. 时代与审美潮流的变迁:
唐代中期至晚期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唐代前期,书风尚“尚法”,以严谨、规整、大气为主要特征,如欧阳询的“欧体”就极具代表性,其结构严谨、用笔方折,非常符合官方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颜真卿的书法雄浑、奔放、气势磅礴,代表了唐代书法的一种高峰。而柳公权的“柳体”则以其“瘦劲”、“骨力”、“骨肉停匀”著称,更偏向于一种“瘦硬”的审美取向。
宋代书法的转向: 进入宋代,文人书法兴起,书法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趣的表达,风格更加多样和自由,比如苏轼的“尚意”书法,其洒脱、厚重、富有书卷气,在当时的社会中更受欢迎。柳体的峻峭和“瘦硬”,与宋代文人追求的温润、含蓄、自由的意境有所不同。
元明清的继续发展: 元代崇尚复古,但更多是追溯晋唐的尚韵之风,赵孟頫的“赵体”以其圆润、流畅、妍媚的书风成为主流。明清时期,虽然碑学复兴,但王铎、傅山等人的狂放和个性化表达,或者篆隶的复兴,也使得柳体不至于成为唯一的标杆。

2. 柳体本身的特质:
“瘦劲”的极致追求: 柳公权的书法,尤其是其成熟时期的楷书,以“骨力”著称,“笔笔瘦劲”,甚至达到“骨多肉少”的程度。这种极致的瘦劲,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显得有些刻露、劲厉,缺乏颜体那种温润、饱满的亲和力。对于需要大量书写的官方文书或者需要普及的教材来说,柳体这种风格的普适性可能不如结构更圆融、用笔更丰满的字体。
颜体的先声夺人: 柳公权与颜真卿并列,但颜真卿的书法更早达到盛期,且其雄浑的风格在唐代中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了一大批书家。柳公权在颜真卿之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颜体那种大气磅礴、包容万象的风格“压制”了其纯粹的瘦硬风格的推广。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提到唐代楷书的代表,往往会先想到颜真卿的雄浑,然后才提到柳公权的瘦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柳体被作为“第一推崇”的地位。

3. 学习难度与普适性:
柳体楷书的结构严谨,用笔瘦劲,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其瘦劲的用笔和紧凑的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相比之下,一些结构更平稳、用笔更易掌握的字体,可能更容易在初等教育和民间推广。
如果说欧体是以“法度森严”著称,颜体是以“气势磅礴”取胜,那么柳体则是以“骨力绝伦”见长。这三者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学习难点。但在历史上,“法度”和“气势”可能比纯粹的“骨力”更能吸引广泛的追随者和更强的官方认可。

4. 官方推行的历史机遇:
历史上,官方大规模推行某个书体往往需要契机,例如某位帝王极其钟爱某位书家的字体,或者在某个特殊时期需要统一字体标准。唐朝虽然推崇书法,但并未明确指定某一家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欧阳询的书法因为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点画,在唐代实际上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科举考试的书法要求,可能就受到欧体的影响。颜真卿的书法更是被后世尊为“集古圣贤之所长”,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柳公权的书法虽然艺术成就极高,但可能没有遇到那样一个能够让他“独领风骚”的契机。

总而言之,“不推行”并非意味着柳公权的书法不受重视,而是说它没有像某些书体那样成为官方强制推广的标准,也没有在民间形成那种压倒性的风尚。它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特定的欣赏者和学习者。

后世以柳体为基础发展成为的书法家

尽管柳公权的书法未被大规模“推行”为一种官方或主流的学书范本,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其楷书的瘦劲、骨力和严谨结构,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书家并非完全照搬柳体,而是在学习柳体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气质,从而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书风。

以下是一些可能受到柳体影响,或是在学习柳体后有所发展的人物:

1. 明代:
李东阳: 明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其楷书被认为是“体势遒劲”,结构严谨,用笔瘦硬,有柳公权的神韵,被誉为“柳骨”。他本人曾言自己学习柳体,并将柳体的骨力融入自己的书风之中,使其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别具风格。李东阳的书法既有柳体的峻拔,又带有一些文人书法的雅致,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融合。
宋纁: 明代后期书法家,其楷书也颇有柳体遗风,用笔峻劲,结构紧密。

2. 清代:
何绍基: 清代中期至晚期的大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以雄浑厚重、篆隶行草兼擅著称。但他在学习历代名家书法时,对柳公权的楷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临习。何绍基的行书尤其能见到柳体的痕迹,其用笔的瘦硬、转折的果断,以及结构中的筋骨感,都透露出对柳体的借鉴。他将柳体的“骨法”融入到自己的行书创作中,使其行书既有颜体的浑厚,又有柳体的峻劲,形成一种“古朴苍劲”的风格。
邓石如: 清代篆书大家,虽然主要以篆书闻名,但邓石如也对柳公权的楷书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的楷书虽然不像他篆书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中也融入了柳体那种骨力内含的特点。
康有为: 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康有为提倡“尚势”,他的书法风格雄强、奇崛,极具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也曾学习过柳公权,并从中吸取了笔画的瘦硬和结构的紧凑,将其融入自己追求奇险壮伟的书风中。虽然他的风格与柳体大相径庭,但那种对骨力本身的重视,以及对结构严谨性的追求,可能受到柳体的影响。
赵之谦: 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赵之谦的书法杂取多家之长,风格多变。他学习过柳公权,并在其楷书中体现出一种古朴遒劲的风格,用笔瘦硬有力,结构紧凑,具有一种碑刻的金石意味,这与柳体本身所蕴含的碑刻精神相契合。

3. 近现代:
于右任: 民国时期伟大的书法家,其“于体”标准草书影响广泛。于右任的书法虽然以草书为主,但在早期的楷书学习中,也曾用力于柳公权。他的楷书端庄严谨,用笔瘦劲,结构紧凑,有柳体的风骨。虽然他的草书风格与楷书迥异,但那种对用笔的精准控制和结构上的骨感,可能与他早年对柳体的学习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书法家并非“柳体传人”或完全“继承柳体”。他们更多的是在博采众长、熔铸百家的过程中,从柳公权的书法中汲取了滋养,例如笔画的瘦劲、结构的骨力、点画的遒劲等特质,然后将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个人气质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可以说,柳公权的“柳体”并非被历史“遗忘”或“冷落”,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具渗透性的方式,影响着那些真正有心探求书法深度的人。它成为了一种风格的滋养源,而非被设定的某种必须遵循的“体”。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来说,理解和掌握柳体的精神内核,比单纯模仿其形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建议题主专门读一些柳公权书法研究的专著或者论文,相关的研究者会给你比较全面的回答。

你对柳体、欧体、颜体的评价有一些问题,需要客观公正的评判,不可刻意拔高或存在偏见,当然这需要时间来认识。

柳体确实法度很森严,但给人的感觉不是温和的,而是冷峻的。所谓的“冷峻”是讲其沉着而严肃,凌然不可侵犯的。因此柳体楷书的似乎点画有如“长枪大戟”。其点画形态的刚硬与力度,结构的张力与舒展都达到了极致,当然柳体楷书仍然是饱满的。

我谈谈我对柳体的一些认识。最初我喜欢上书法是因为颜体和柳体,为什么呢?颜体和柳体的笔锋是最明显的,因此一看就能感觉到书法形式上的美感,直接而且这种感觉是强烈的。

历史上颜柳并称“颜筋柳骨”,简单说颜真卿的书法多丰腴之感,柳公权的书法多硬朗的骨感。这是两种审美。

而作为初学者的我,毫无疑问地被这两种美所打动。并开始自己学习,临摹他们的作品不亦乐乎。

上了高中后,我开始跟着更加专业的老师学书法,楷书方面老师只教欧体,没办法,我只能学欧体。

说实在的,在那时我觉得欧体一点也不美,像是打印出来的楷书印刷体,在彼时看来太含蓄太内美,我完全捕捉不到。

学了很久,我开始喜欢欧体,觉得他的点画、结构都好看,并深深地被它含蓄安静的张力所打动。于是我沉醉于欧体,2009年我来到杭州,跟着刘庭全老师系统地学习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中,写颜体的人不多,写褚体的很多,写欧体的就更少了。

大众的审美与专业圈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大众的审美只考虑我喜欢,我看着舒服。也就是只停留在“眼观”而没有进行实操。大众不会考虑到是否好学、易学,是否可以轻松地从临摹转换到创作的问题。

是否推行或流行某种书风,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决定的。

比如说写得是否够好,是否能够作为标准(典范)去推广,柳公权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艺术水平是无可置疑的,那么他的楷书可以作为典范推广开去吗?

个人看法可能会比较难,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偏爱含蓄内敛的审美,讲究中庸之道,即掷其两端而用其中,两个极端都不取,而是在中间取一个合适的点。我们看柳公权的楷书,是含蓄、内敛的吗?不是,他的字锋芒毕露,森然肃穆;然而有学者认为“露”构成了柳公权楷书的基本特征。从柳楷书风的“露”的审美看,要推广开去几乎不大可能。

“楷书四大家”有两种说法,一是颜、柳、欧、赵(孟頫),一是颜、柳、欧、苏(轼)。有三人在唐代,我们比感受一下颜、柳、欧在书风上的不同。


是否好学、易学,对于一般的读书人而言容易掌握书写、结字的技巧,这是本着实用的观点来看,在古代书写对考试的影响比较大,唐代的科举中有“以书取士”的讲法,到了明清台阁体、馆阁体对考生书法的要求更加细致,千人一面。

就柳公权楷书而言似乎并不容易学,从历代书家取法的结果看确实如此,学习并有所成就者少之又少。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一个时期是以柳楷作为典范来推行的,具体情况如何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赐教。

还有,楷书到行书的过渡衔接也是人们学习楷书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比如学习颜真卿的楷书之后,过渡到行书比较顺畅,在颜真卿本身他既有经典的楷书也有不朽的行草书,如《祭侄文稿》。我写楷书、行书比较少,为什么可以顺利过渡我还不能讲得十分清楚。历史上学颜书的多擅长行草,比如苏轼、蔡襄、何绍基等等。

苏轼的楷书学颜真卿较多,而且形成较为明显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大。前面说楷书四大家中有推苏轼的,你看了苏轼的楷书作品后肯定也会赞同。苏轼的楷书似乎加入了行书的笔意,势态飞动。

其行书《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其水平之高。熟悉《祭侄文稿》的朋友也许能明显感受到取法颜真卿而贯以己意别具一格。

当然某个时代流行某种书风和朝廷的风向标是分不开的,简单点说与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有没有以柳体为基础且有一定成就的书家,答案是:有。相比较而言,比较少。比如说溥心畲、启功的书法就受到柳公权书法的影响。


在当代的书法专业圈子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柳体不能学,大家都这样做。学颜真卿、褚遂良、智永、魏碑等等,甚至学习赵孟頫,就是不学柳公权,这着实令人搞不懂,毕竟柳体也是典范。

吴先生的文章谈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供大家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像柳公权这样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书家,其“柳体”并没有像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后世的颜真卿、赵孟頫那样被官方或民间大规模地“推行”或成为主流,形成广泛的“体派”影响?同时,后世又有谁是以柳体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呢?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自古以来,边疆将帅“剿而不灭,养寇自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固然有战事复杂、敌我界限模糊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历朝历代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来防范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而是这些制约机制的建立,往往步履蹒跚,难以根除根源。为何会出现“剿而不灭,养寇自重”?要探.............
  • 回答
    《三国志》系列游戏的能力值设定,历来以“五维”为基础,即武力、智力、统率、政治、魅力。这种设定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构成了玩家对游戏中武将能力认知的重要基石。然而,我们也不免会思考,为何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尝试“七维”甚至更多维度的能力值呢?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也并非完全没有尝试,但.............
  • 回答
    明朝的专制程度之高,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朝政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表现欲”,这似乎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专制程度越高,敢于直言的人越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
  • 回答
    要说中国历朝历代南方版图“都没什么变化”,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时期来看。总的来说,相比于北方地区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剧烈变动,南方疆域的稳定性确实更强一些。但“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演进。为什么会有“变化不大”的印象?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大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转折点。说清朝文人士大夫普遍不如前代“有骨气”、“有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常见的感受,但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却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表象,看到制度、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对“骨气”和“家.............
  • 回答
    问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玩GTA也有一阵子了,确实,这玩意儿有个挺奇怪的坚持,那就是一直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车速表。你想啊,这游戏里你能干嘛?飙车是核心玩法之一吧?什么飞车追逐,警察在后面追得屁滚尿流,这种场面少了速度感,那还有什么意思?但你就是没法在屏幕上看到自己这辆跑车到底跑了多快。不像很多赛.............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边患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盛世王朝都曾为之苦恼,却未能彻底根除。而到了乾隆时期,情况却大为改观,似乎是四海升平,边疆得以巩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某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完全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差异。一、 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我国历史悠久,治贪的历史同样悠久。历朝历代都在探索与贪腐的斗争,并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和案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提及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贪腐案件和人物。历朝历代治贪的特点与手段虽然历朝历代在治理贪腐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统治者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这句“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看似是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历史的洞察,实则饱含了他对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以及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要说透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生存基本盘来看。“种田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民,他们是最贴近土地、依赖土地生存的群体。.............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白莲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与沧桑。它不像佛教那样被供奉在宏伟的寺庙里,也不像道教那样有成体系的道观,但它的影响力却如同潜藏在地下的暗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涌动,扰动着王朝的根基。关于白莲教何时“彻底消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个能够被简单地“关停”或“取缔”.............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