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的书法,后世有没有以柳体为基础发展成为的书法家?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像柳公权这样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书家,其“柳体”并没有像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后世的颜真卿、赵孟頫那样被官方或民间大规模地“推行”或成为主流,形成广泛的“体派”影响?同时,后世又有谁是以柳体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呢?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以及审美上的复杂原因。

为何历朝历代“不推行”柳公权?

首先,我们要明确“推行”的含义。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文化符号,尤其是在官方和文教领域。一个书体被“推行”,往往意味着:

官方的认可与使用: 比如科举考试的官方标准、官方文书的范本、碑刻的定制等。
教育体系的强调: 在书学教育中,某个书体被作为主要的学习范本,世代相传。
社会风尚的引领: 某个书体因为受到当权者、名士或权威书家的喜爱,而成为一时风尚。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为何没有达到那样“推行”的程度:

1. 时代与审美潮流的变迁:
唐代中期至晚期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唐代前期,书风尚“尚法”,以严谨、规整、大气为主要特征,如欧阳询的“欧体”就极具代表性,其结构严谨、用笔方折,非常符合官方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颜真卿的书法雄浑、奔放、气势磅礴,代表了唐代书法的一种高峰。而柳公权的“柳体”则以其“瘦劲”、“骨力”、“骨肉停匀”著称,更偏向于一种“瘦硬”的审美取向。
宋代书法的转向: 进入宋代,文人书法兴起,书法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趣的表达,风格更加多样和自由,比如苏轼的“尚意”书法,其洒脱、厚重、富有书卷气,在当时的社会中更受欢迎。柳体的峻峭和“瘦硬”,与宋代文人追求的温润、含蓄、自由的意境有所不同。
元明清的继续发展: 元代崇尚复古,但更多是追溯晋唐的尚韵之风,赵孟頫的“赵体”以其圆润、流畅、妍媚的书风成为主流。明清时期,虽然碑学复兴,但王铎、傅山等人的狂放和个性化表达,或者篆隶的复兴,也使得柳体不至于成为唯一的标杆。

2. 柳体本身的特质:
“瘦劲”的极致追求: 柳公权的书法,尤其是其成熟时期的楷书,以“骨力”著称,“笔笔瘦劲”,甚至达到“骨多肉少”的程度。这种极致的瘦劲,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显得有些刻露、劲厉,缺乏颜体那种温润、饱满的亲和力。对于需要大量书写的官方文书或者需要普及的教材来说,柳体这种风格的普适性可能不如结构更圆融、用笔更丰满的字体。
颜体的先声夺人: 柳公权与颜真卿并列,但颜真卿的书法更早达到盛期,且其雄浑的风格在唐代中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了一大批书家。柳公权在颜真卿之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颜体那种大气磅礴、包容万象的风格“压制”了其纯粹的瘦硬风格的推广。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提到唐代楷书的代表,往往会先想到颜真卿的雄浑,然后才提到柳公权的瘦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柳体被作为“第一推崇”的地位。

3. 学习难度与普适性:
柳体楷书的结构严谨,用笔瘦劲,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其瘦劲的用笔和紧凑的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相比之下,一些结构更平稳、用笔更易掌握的字体,可能更容易在初等教育和民间推广。
如果说欧体是以“法度森严”著称,颜体是以“气势磅礴”取胜,那么柳体则是以“骨力绝伦”见长。这三者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学习难点。但在历史上,“法度”和“气势”可能比纯粹的“骨力”更能吸引广泛的追随者和更强的官方认可。

4. 官方推行的历史机遇:
历史上,官方大规模推行某个书体往往需要契机,例如某位帝王极其钟爱某位书家的字体,或者在某个特殊时期需要统一字体标准。唐朝虽然推崇书法,但并未明确指定某一家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欧阳询的书法因为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点画,在唐代实际上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科举考试的书法要求,可能就受到欧体的影响。颜真卿的书法更是被后世尊为“集古圣贤之所长”,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柳公权的书法虽然艺术成就极高,但可能没有遇到那样一个能够让他“独领风骚”的契机。

总而言之,“不推行”并非意味着柳公权的书法不受重视,而是说它没有像某些书体那样成为官方强制推广的标准,也没有在民间形成那种压倒性的风尚。它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特定的欣赏者和学习者。

后世以柳体为基础发展成为的书法家

尽管柳公权的书法未被大规模“推行”为一种官方或主流的学书范本,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其楷书的瘦劲、骨力和严谨结构,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书家并非完全照搬柳体,而是在学习柳体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气质,从而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书风。

以下是一些可能受到柳体影响,或是在学习柳体后有所发展的人物:

1. 明代:
李东阳: 明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其楷书被认为是“体势遒劲”,结构严谨,用笔瘦硬,有柳公权的神韵,被誉为“柳骨”。他本人曾言自己学习柳体,并将柳体的骨力融入自己的书风之中,使其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别具风格。李东阳的书法既有柳体的峻拔,又带有一些文人书法的雅致,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融合。
宋纁: 明代后期书法家,其楷书也颇有柳体遗风,用笔峻劲,结构紧密。

2. 清代:
何绍基: 清代中期至晚期的大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以雄浑厚重、篆隶行草兼擅著称。但他在学习历代名家书法时,对柳公权的楷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临习。何绍基的行书尤其能见到柳体的痕迹,其用笔的瘦硬、转折的果断,以及结构中的筋骨感,都透露出对柳体的借鉴。他将柳体的“骨法”融入到自己的行书创作中,使其行书既有颜体的浑厚,又有柳体的峻劲,形成一种“古朴苍劲”的风格。
邓石如: 清代篆书大家,虽然主要以篆书闻名,但邓石如也对柳公权的楷书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的楷书虽然不像他篆书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中也融入了柳体那种骨力内含的特点。
康有为: 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康有为提倡“尚势”,他的书法风格雄强、奇崛,极具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也曾学习过柳公权,并从中吸取了笔画的瘦硬和结构的紧凑,将其融入自己追求奇险壮伟的书风中。虽然他的风格与柳体大相径庭,但那种对骨力本身的重视,以及对结构严谨性的追求,可能受到柳体的影响。
赵之谦: 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赵之谦的书法杂取多家之长,风格多变。他学习过柳公权,并在其楷书中体现出一种古朴遒劲的风格,用笔瘦硬有力,结构紧凑,具有一种碑刻的金石意味,这与柳体本身所蕴含的碑刻精神相契合。

3. 近现代:
于右任: 民国时期伟大的书法家,其“于体”标准草书影响广泛。于右任的书法虽然以草书为主,但在早期的楷书学习中,也曾用力于柳公权。他的楷书端庄严谨,用笔瘦劲,结构紧凑,有柳体的风骨。虽然他的草书风格与楷书迥异,但那种对用笔的精准控制和结构上的骨感,可能与他早年对柳体的学习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书法家并非“柳体传人”或完全“继承柳体”。他们更多的是在博采众长、熔铸百家的过程中,从柳公权的书法中汲取了滋养,例如笔画的瘦劲、结构的骨力、点画的遒劲等特质,然后将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个人气质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可以说,柳公权的“柳体”并非被历史“遗忘”或“冷落”,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具渗透性的方式,影响着那些真正有心探求书法深度的人。它成为了一种风格的滋养源,而非被设定的某种必须遵循的“体”。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来说,理解和掌握柳体的精神内核,比单纯模仿其形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建议题主专门读一些柳公权书法研究的专著或者论文,相关的研究者会给你比较全面的回答。

你对柳体、欧体、颜体的评价有一些问题,需要客观公正的评判,不可刻意拔高或存在偏见,当然这需要时间来认识。

柳体确实法度很森严,但给人的感觉不是温和的,而是冷峻的。所谓的“冷峻”是讲其沉着而严肃,凌然不可侵犯的。因此柳体楷书的似乎点画有如“长枪大戟”。其点画形态的刚硬与力度,结构的张力与舒展都达到了极致,当然柳体楷书仍然是饱满的。

我谈谈我对柳体的一些认识。最初我喜欢上书法是因为颜体和柳体,为什么呢?颜体和柳体的笔锋是最明显的,因此一看就能感觉到书法形式上的美感,直接而且这种感觉是强烈的。

历史上颜柳并称“颜筋柳骨”,简单说颜真卿的书法多丰腴之感,柳公权的书法多硬朗的骨感。这是两种审美。

而作为初学者的我,毫无疑问地被这两种美所打动。并开始自己学习,临摹他们的作品不亦乐乎。

上了高中后,我开始跟着更加专业的老师学书法,楷书方面老师只教欧体,没办法,我只能学欧体。

说实在的,在那时我觉得欧体一点也不美,像是打印出来的楷书印刷体,在彼时看来太含蓄太内美,我完全捕捉不到。

学了很久,我开始喜欢欧体,觉得他的点画、结构都好看,并深深地被它含蓄安静的张力所打动。于是我沉醉于欧体,2009年我来到杭州,跟着刘庭全老师系统地学习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中,写颜体的人不多,写褚体的很多,写欧体的就更少了。

大众的审美与专业圈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大众的审美只考虑我喜欢,我看着舒服。也就是只停留在“眼观”而没有进行实操。大众不会考虑到是否好学、易学,是否可以轻松地从临摹转换到创作的问题。

是否推行或流行某种书风,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决定的。

比如说写得是否够好,是否能够作为标准(典范)去推广,柳公权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艺术水平是无可置疑的,那么他的楷书可以作为典范推广开去吗?

个人看法可能会比较难,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偏爱含蓄内敛的审美,讲究中庸之道,即掷其两端而用其中,两个极端都不取,而是在中间取一个合适的点。我们看柳公权的楷书,是含蓄、内敛的吗?不是,他的字锋芒毕露,森然肃穆;然而有学者认为“露”构成了柳公权楷书的基本特征。从柳楷书风的“露”的审美看,要推广开去几乎不大可能。

“楷书四大家”有两种说法,一是颜、柳、欧、赵(孟頫),一是颜、柳、欧、苏(轼)。有三人在唐代,我们比感受一下颜、柳、欧在书风上的不同。


是否好学、易学,对于一般的读书人而言容易掌握书写、结字的技巧,这是本着实用的观点来看,在古代书写对考试的影响比较大,唐代的科举中有“以书取士”的讲法,到了明清台阁体、馆阁体对考生书法的要求更加细致,千人一面。

就柳公权楷书而言似乎并不容易学,从历代书家取法的结果看确实如此,学习并有所成就者少之又少。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一个时期是以柳楷作为典范来推行的,具体情况如何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赐教。

还有,楷书到行书的过渡衔接也是人们学习楷书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比如学习颜真卿的楷书之后,过渡到行书比较顺畅,在颜真卿本身他既有经典的楷书也有不朽的行草书,如《祭侄文稿》。我写楷书、行书比较少,为什么可以顺利过渡我还不能讲得十分清楚。历史上学颜书的多擅长行草,比如苏轼、蔡襄、何绍基等等。

苏轼的楷书学颜真卿较多,而且形成较为明显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大。前面说楷书四大家中有推苏轼的,你看了苏轼的楷书作品后肯定也会赞同。苏轼的楷书似乎加入了行书的笔意,势态飞动。

其行书《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其水平之高。熟悉《祭侄文稿》的朋友也许能明显感受到取法颜真卿而贯以己意别具一格。

当然某个时代流行某种书风和朝廷的风向标是分不开的,简单点说与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有没有以柳体为基础且有一定成就的书家,答案是:有。相比较而言,比较少。比如说溥心畲、启功的书法就受到柳公权书法的影响。


在当代的书法专业圈子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柳体不能学,大家都这样做。学颜真卿、褚遂良、智永、魏碑等等,甚至学习赵孟頫,就是不学柳公权,这着实令人搞不懂,毕竟柳体也是典范。

吴先生的文章谈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供大家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