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尔塔毒株在全美扩散,密苏里州医疗濒临崩溃?

回答
德尔塔毒株在美国的肆虐,尤其是在密苏里州等地造成的严峻形势,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不仅仅是一个病毒变异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疫苗接种策略、医疗资源分配、公众行为惯性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到其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尔塔毒株的“狡猾”和“强大”。相较于早期的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在传染性上有了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它能更快地在人群中传播,即便是在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也存在突破性感染的可能。这种更高的传染性,直接导致了感染人数的激增。当感染基数迅速扩大,即便是较低比例的重症患者,也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密苏里州所面临的“医疗濒临崩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疫苗接种的滞后与不均衡:虽然美国整体疫苗接种率不低,但各州之间、甚至州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密苏里州就属于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的州之一。部分人口对疫苗的犹豫或抵制,使得群体免疫的建立进程缓慢。当疫苗屏障不足以阻止病毒的广泛传播时, unvaccinated(未接种疫苗)人群就成了病毒肆虐的温床,他们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已接种人群,直接推高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

医疗资源本身的脆弱性:长期以来,美国的医疗系统就面临着成本高昂、人员短缺等问题。疫情的反复冲击,尤其是像德尔塔这样高传染性的毒株带来的新一轮高峰,将这些本已存在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ICU(重症监护室)床位饱和、呼吸机不足、医护人员精疲力尽,这些都是我们在报道中经常看到的场景。更关键的是,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高强度的工作、持续的风险暴露,以及面对大量死亡的心理创伤,导致部分医护人员选择离开岗位,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短缺的困境。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感染人数增加 > 住院人数增加 > 医疗资源紧张 >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 医护人员倦怠或离职 > 医疗服务能力下降 > 更难应对新增患者。

公共卫生措施的执行困境:在德尔塔毒株出现之前,一些地区为了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过早地放松甚至取消了强制性口罩令、社交距离限制等公共卫生措施。当德尔塔毒株来袭时,这些放松措施的“惯性”依然存在。再加上公众对于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等行为的疲劳感和抵触情绪,使得重新实施或加强这些措施面临阻力。政治化的解读、虚假信息的传播,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卫生建议的有效性。

社会信任的侵蚀:信任是公共卫生行动的基础。当政府和卫生机构在信息传达上出现混乱、政策反复甚至带有政治色彩时,会严重损害公众的信任度。在一些地区,对疫苗有效性、病毒危险性的怀疑,以及对政府干预措施的抵触,都源于社会信任的缺失。这种不信任感,直接体现在疫苗接种率上,也体现在对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上。

详细来看密苏里州的状况: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密苏里州的某个医院,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急诊室的拥挤: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驶来,候诊区挤满了咳嗽、呼吸困难的病人。医护人员在有限的空间里穿梭,为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和分诊。许多病人因为病情严重,需要立即进入重症监护室,但ICU已经满员。
ICU的极限运转:在ICU里,每一张床位都住满了病人,大部分是因新冠重症而插着呼吸机、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的患者。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丝不苟地监测着病人的各项数据,但面对如此多的危重病人,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维持。病人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医护人员,而医护人员则疲惫却依然坚持。
医护人员的心理重压:在忙碌间隙,护士们可能默默地流泪,他们目睹了太多生命的逝去,经历了太多失败的抢救。下班后,他们可能需要独自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疲惫,第二天又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有些人开始出现倦怠,甚至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资源的调配困境:医院可能正在紧急从其他地区调集医护人员或设备,但僧多粥少。一些非新冠的紧急手术和治疗不得不推迟,因为所有的资源都被优先用于新冠病人。医院管理层可能在艰难地决定哪些病人可以得到救治,哪些可能不得不放弃,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抉择。
社区的影响:医院的崩溃,也映射了整个社区的困境。感染的蔓延意味着社区的正常运转受到干扰,学校可能关闭,企业面临运营困难。而对于那些曾经对疫苗和口罩不以为然的人来说,亲眼看到医院的状况,或者身边有人因此遭受不幸,可能会让他们开始反思。

总而言之,德尔塔毒株在全美尤其是密苏里州的扩散以及医疗系统的濒临崩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意外”,而是疫苗接种策略的不足、医疗资源本身的承载能力、公共卫生措施执行的挑战以及社会信任度的波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现实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性传染病时,科学的认知、有效的动员和广泛的社会合作是多么重要。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病毒战役,而是一场对社会韧性、治理能力和人类团结的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德尔塔还能变异出什么王者?

现在西方这种打疫苗不防疫的态度,会逼病毒向疫苗逃逸进化。

最后变成疫苗和变异的竞赛。

现在疫苗还可以防重症,以后行不行?

变异到重症防不住怎么办?

国门不开,冬奥会的时候看看。

user avatar

太狡猾!新冠“德尔塔”变异株专盯这2种人,想保命一定要.......接种疫苗

这篇文章旨在分析“德尔塔”变异病毒

已有证据表明,相比原始病毒和早期变异毒株,Delta变异的传播力最强,潜伏期短,发病进程快,目前已经传至90多个国家或地区[1]

这也使得全球的疫情防控难度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新冠病毒研究最深入国家之一的英国,目前感染Delta变异毒株的病例,已占英国新冠确诊病例的90%以上。

按原计划,英伦三岛所有防疫社交接触限制本来应该在6月21日解除。

但因为最近快速流行的Delta变异毒株比主要在英国流行的Alpha变异毒株传染性高出60%,解封时间推迟到了7月19日之后。

今天,就来聊聊英国发现Delta变异毒株后的疫情流行情况, 并借此评估这次变异对我国乃至全球未来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时间倒回到今年2月。

在Delta变异的产生地印度,人们似乎都快忘记新冠病毒的存在了。

(来源:新华社)

虽说从全球疫情开始以来,印度也经历了国内疫情的迅速传播,但从去年9月起,每日新增感染数就开始下降,并且持续了几个月。

在这期间,印度并没有开展大规模的疫苗接种,防控措施也在逐步放松。

这些似乎都暗示,新冠疫情在印度正走向结束。

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民众采取的适当防护措施限制了病毒的传播,或是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不再利于新冠病毒传播等等。

当时,政治家急不可耐地放松防控,就连公卫部门的专家也充满乐观情绪。

然而,3月之后,情况却急转直下。

印度政府社会放宽防控后,对新一波的疫情应对失措,酿成了惨剧。

事后看来,印度这波“诡异”的疫情高峰与Delta变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病毒数据。来源:德国之声DW)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碱基结构不稳定,复制时容易变异。

能够存活并繁殖的变异毒株时时刻刻都在产生。

再加上新冠病毒已经广泛传播,全球的病毒总量已经高得难以计数,因此,诞生出一个传播力更强毒株的“中奖”概率并不低。

随着时间推移,传播力强的毒株会逐渐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

病毒变异层出不穷,那政府是否需要因此升级防控策略呢?

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升级疫情防控的一个关键措施在于

政府公卫部门需要全面监测流行毒株的变异,再结合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变异和疫情变化趋势之间的联系,从而快速评估变异可能造成的影响。



遗憾的是,印度总体感染人口数量巨大,但其公卫部门却一直没能开展迅速且大规模的病毒基因测序。

尽管在检测中也探查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异,但因为一方面样本量不够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结果差异巨大,难以分析出有意义的联系,公卫部门也就不能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2]。

事实上,迅速、大规模地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只是疫情防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了解流行变化并不能代替防控措施。

自从去年上半年惊慌失措地经历了第一波疫情之后,英国科研部门全力运转,在疫苗开发、病毒基因测序、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以及传染病预测模型方面,都很快走到了世界前列。

比如,截至今年6月,在当前全球流行的新冠基因组序列共享数据库GISAID中,记录了两百万条序列,其中英国就贡献了近四分之一。

正因为大规模高效测序,英国在去年11月就发现了所谓的肯特变异,也就是后来被命名为Alpha的变异。

到去年12月初已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充分表明Alpha变异毒株的传染力比之前提升了50%左右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有力证据表明Alpha变异正在蔓延,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升级防疫级别。

由于圣诞节意义重大,政府原本计划去年12月恢复常态。关于节日前两个月的防控升级,政府给出的理由之一是——要保住圣诞节的自由。

因此,在对Alpha变异的应对上,英国政府投鼠忌器,导致最终没有禁止圣诞节家庭聚会。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随后的2021年1月,英国迎来Alpha变异疫情高峰。无论新增感染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超过了2020年3-4月的疫情。

回头看,虽然公卫部门在疫情高峰前1-2月就开始持续发出预警,但政府防控措施未能有效跟进,最终结果令人惋惜。



再说回Delta变异。

目前世界对这种变异的了解,多半来自英格兰公卫体系积累的数据分析。

早在今年3月,英国就在本土监测到了Delta变异。

到4月初,新增感染中30%都是Delta变异毒株。当时,英国已开始了大规模接种疫苗,每日新增感染人数正在稳步下降。

而彼时的印度,正处于疫情高峰。

英国与印度之间因为历史原因,人员交流频繁,所以本土出现Delta变异倒也在意料之中。

(英国90%的新发病例发现Delta变异株。图片来源:德国之声DW)

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很快发现,某些地区曾经是Alpha变异占主导地位, 后来Delta变异却在这场竞争中渐渐占了上风。

这表明,Delta变异的传播力可能比Alpha变异更强。

5月中,英国政府首席医疗顾问克里斯·威蒂便预测道——

Delta变异会像去年底的Alpha变异一样,很快变成英国的优势流行变异毒株。

接下来的数据,很快就证实了这些猜测。

在连续4个月的稳定下跌后,英国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又从5月份的2000例左右上升到6月中旬的10000多例。

据英格兰6月公卫报告,英国新增感染中,超过90%是Delta变异;这种变异毒株的传播力比Alpha变异高出60%[3]

为什么Delta变异能够在英国迅速传播?

主要有几点原因比较关键。

首先,有科学家认为,Delta毒株在表面棘蛋白上积累的突变,让病毒更容易感染人体细胞。

也就是说,Delta变异对人体的感染力更强了。

研究数据显示,在预防新冠病毒引起的有症状感染方面:

单剂疫苗预防Alpha变异株感染的保护力是51.1%,而预防 Delta变异株的保护力降到了33.5%;

接种两剂疫苗后,预防Delta变异株的保护力水平(80%)仅仅稍低于Alpha变异(88%)[4]。

但在无症状感染方面,Delta变异株会不会让疫苗保护力降低、会不会因此带来更大的传染,还不得而知。

第二,新增感染多数并没有接种疫苗。

从6月份英格兰公卫部门公布的Delta变异感染年龄分层来看,超过50%的感染发生在30岁以下这个年龄段[3]

我自己所在的30~40岁年龄段,到了5月中才接种首剂疫苗;而18~30岁的更是排在后面。

所以,Delta变异专盯没有疫苗保护或仅接种一剂疫苗的年轻人这个“战术”,实际上已经酝酿几个月了。

(图片来源:英格兰公卫报告)

第三,防疫措施降级,也帮助了Delta变异传播。

在今年1-2月Alpha变异毒株疫情高峰期,根据疫苗接种进度和当时对Alpha变异效果的评估,英国曾制定了“四步走”解封计划:

  1. 只允许必需的超市购物;
  2. 逐步让学生返校;
  3. 允许室内外餐饮娱乐,以及社交活动;
  4. 5月中旬,除了对大规模群体活动和出入境有些限制外,其他限制都已经解除了。

但这些解封措施却在无形中间接帮助了Delta变异株的传播。


(英国首相约翰逊确信,推迟解封可拯救更多生命。来源:路透社)

虽然Delta变异在英国来势汹汹,但相比前几波疫情,其实“温柔”了不少。

首先,新增感染人数虽然在上升,增速却没有前几波迅速。

在流行病学中,用来监控疫情发展速度的R值,现在已经降到了1.1-1.2。

也就是说,1个病人平均会传染1.1-1.2人。

虽然R值高于1,说明感染人数还会上升,但已经接近顶点。

其次,因为感染集中在年轻人,虽然感染人数已经快速上升很多天,入院和死亡数却只是缓慢增长(当然,这两个数字会有一定滞后性)。

5月是英国疫情最为缓和、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的时期,新冠日均感染人数在2000左右,而日均死亡人数大致在个位数,比同期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更低。

到6月,日均新增感染人数上升了5~6倍,截至23日达到16000人,但日均死亡人数只增加到了19人。

在英格兰公卫部门确认的3万多例Delta变异感染中,病人在感染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0.3%,低于Alpha变异的2%死亡率。

现在,英国专家的当前主流判断是——

这波Delta变异疫情已经接近达到峰值,不会再出现年初Alpha变异带来的那种情况[5]

当然,前提是不再出现新的超级变异,目前仍需对最近出现的Delta+变异密切监视。

所以,目前英国政府并没有升级防控措施,只是把最后一步彻底解封期,从6月21日推迟到了7月19日。

另外,根据之前的研究结论,英国政府在18~30岁人群中加快了疫苗接种,并大大缩短了原来两剂之间的间隔期。

尽管每天新增感染的数字还在迅速上升,但在我们学校,同事聊天的话题已经不再是疫情,而是如何安排7月份的假期。

这说明,大家日常的休闲出行并没有因为这波疫情改变。

偶尔听说附近有感染病例,也是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或大学,危险性远低于以前的养老院、医院等地。


英国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和防控的最佳观察样本之一。

首先,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而且疫情影响相对较重,加上有顶尖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力,积累起了丰富的数据。

二是,没有“躺平”任病毒肆虐,而是在一波接一波的病毒攻击中,反思并运用科学手段应对疫情。

世界可以透过英国这面镜子,了解病毒的特征,评估防疫方法。

经历了去年3月的手忙脚乱后,英国迅速铺开病毒检测,到今年5月,日均检测保持在80万次左右,相当于每天都对超过1%的人口进行了检测。

比如,除了前面提到的大规模测序外,政府的管控措施也不断发展和细化,根据疫情级别提前公布并随时调整限制项目,包括多个家庭间聚会、公共餐饮娱乐场所开放、学校幼儿园开放、办公室工作、外出旅行等。


更重要的是,今年2月起,英国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按年龄段从高往低打,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优先。

截至6月中旬,英国总人口中约65%的人(约80%的成年人)接种了至少一剂疫苗,约50%完成了两剂接种。

公卫部门6月初抽样调查结果证实,超过80%的成年人体内已经具有新冠抗体[6]

前面已经提到,接种两剂疫苗对Delta变异株引起的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在80%左右。

在预防感染引起的住院方面,疫苗对Delta和Alpha变异的效果非常相近,都在90%以上[4]。

总的来看,英国疫情防控策略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公卫部门迅速且大规模地收集数据,监控疫情发展;政府在科学证据的支持下,精细化调整防控策略。

最重要的是,毫不犹豫地展开疫苗接种。一针疫苗还不够,那就赶紧打第二针。

目前看来,这些措施在对抗Delta变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尽管感染人数上升,但在防疫限制措施没有升级的情况下,R值持续下降,没有出现医疗资源紧张。

当然,如果有新的证据出现,比如发现Delta+更加危险,或R值回升,也会随时调整策略。如果有证据证明二针疫苗还不够,那就再加一针,或者升级疫苗。

或许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下去,时而还会出现新的变异毒株或引发不同规模的疫情。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决策难免会出现偏差。

但只要坚持科学的防控方法,就可以把新冠带来的死亡威胁降到极低水平,把对正常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要说:不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在中国或全球,科学防控疫情、加快疫苗接种,都是应对新冠的不二法宝。

特约作者:无争|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巴茨和伦敦医学与牙科学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1]Weekly epidemiological update on COVID-19,WHO, 22 June 2021

who.int/publications/m/

[2]Anoo Bhuyan. BMJ 2021;372:n854

bmj.com/content/372/bmj

[3] Public Health England.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England: Technical briefing 16

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

[4]Public Health England. COVID-19 vaccine surveillance report: Week 24

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

[5]Adrian O’Dowd. Covid-19: Cases of delta variant rise by 79%, but rate of growth slows. BMJ 2021;373:n1596

bmj.com/content/373/bmj

[6]Public Health England.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Survey, antibody and vaccination data, UK: 22 June 2021

ons.gov.uk/peoplepopula

user avatar

没事,到今年秋冬,南美那些更厉害的变异毒株会教印度毒株做人的。

user avatar

一个普通中国人,如果不看新闻,现在新冠疫情在他眼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他们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除了出国留学旅游,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就连两针疫苗,还是社区工作者、社区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到处贴标语、发微信、大喇叭到处喊,上门求着他去打的,打完了还要唠叨两句骚话:“这玩意儿不会影响我的X功能吧?”

什么印度疫情、南美疫情、什么变异毒株、什么阿尔法、德尔塔,在普通中国人眼里根本不存在。

是的,他们认为国外也没有问题了,因为电视里刚刚还在播法网、欧洲杯、美洲杯、NBA、奥运会热身赛.....你看老欧老美们的体育馆里,乌压压全是人,特别是看足球的那帮货,端着啤酒脱了衣服袒胸露乳口水横飞,几万男女人挨人没有一个戴口罩,这像是有什么“疫情”?

然而呢,病毒并不关心你对体育的热爱,也不关心你“伟大而平凡的民族性”,英国苏格兰公共卫生部门表示:目前苏格兰已经有累计将近2000例新增的新冠感染病例,其中三分之二前往伦敦观看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比赛。包括397名在温布利看比赛的球迷

美国嘛,你知道的,拜登上台后搞了“口罩令”,全面打疫苗,一开始确实控制了感染人数的增长,但是到了夏天,美国人终究是憋不住的。举个例子,NBA正在打季后赛、总决赛,不但场馆里有几万人,场馆外还挤着成千上万的人,看着大屏幕,正在支持他们的球队,赢球了大喊我们是冠军,输球了大骂马则法克,顺便再和穿别的球衣的兄弟打一架,讨论讨论谁硬谁软的问题......大型公共场所这么密集的聚集,会让你误以为美国已经完全康复了。

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美国人、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自由嘛,我也喜欢,打球踢球嘛,兽血沸腾多么热闹,我也喜欢,若是没有疫情,我也会在人山人海的现场看球,总是有些激素要挥发掉的嘛......但是,凡事能不能分个轻重缓急啊?能不能先把检测、防控措施做好啊?能不能先把疫苗打完啊?

美国已经连续第四天报告超过2万例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美国有近一半的州呈现病例数量上升趋势,内华达州的阳性检测率自2月份以来首次超过8%,病例激增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德尔塔毒株。而据阿肯色州卫生部9日数据显示,该州已连续3天报告日增1000例以上新冠病毒病例。截至9日,密苏里州卫生部门共记录了533670例新冠肺炎病例,比前一天增加了1544例,这也是该州连续第三天新增感染病例超过1000例。新增确诊病例中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患者比例高达73%。而且,在密苏里州的医院,呼吸机又不够用了。

实际上,不在那个环境中,感染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在普通的局外人看来,都只是个地球那边的数字,当然,他们自己也未必在乎,你看印度自己统计死了40万人,美国自己统计死了62万人,他们自己都不觉得惊讶,都不愤怒,我们又能有多少共情呢?

人类的社会中优秀的政党、民众、科学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防控了疫情,用强大的生产力生产出了用不完的疫苗,并且通过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完成了一线的疫苗免费注射,每出现一个病例都会动员无数的人力物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别人作死啊。

你在这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在那儿接着奏乐接着舞。

屋子打扫得再干净,外面的世界依旧是脏的,病毒还在养蛊池中变异。

到底是流感化,还是毒性增强,谁也说不准,科学家不是预言家,科学不是巫术,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真是千难万难啊,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文明”起来,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user avatar

西方的媒体目前正在给他们的民众,进一步灌输「新冠已经逐渐流感化」的思想。许多新闻都在强调Delta虽然造成的感染病例在上升,但是重症率并不高,这种灌输以西方惯用的选择性表达来呈现,甚至为了弱化新冠疫情的风险,拿数据与其他疾病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情况好转很多。


对于接种过疫苗的人来说这个误导,伤害性不大,但对于未接种过的人来说,这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让他们以为Delta毒株真的没啥危险性。

为什么这么说?

抛开变量看轻致病性,属于幸存者偏差

西方的许多媒体拿确诊病例数量增加的同时,ICU率和死亡率增加不大,来诱导所有人将Delta当成一个没什么致死率的普通流感。

但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统计学错误。

要评价新冠突变毒株造成的死亡率变化,不是直接看病情的发展结果就行,而是先控制变量,在同样的比较条件下,例如相同的年龄组、同样接种过或者未接种过疫苗的群体,这样感染后的死亡率才可以进行比较。

科学比较的重要原则就是控制变量。试想一种极端情况,两组完全不同的群体,一组以老年人居多,同时都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而另一组以中青年人居多,并且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当前面一组感染的是alpha毒株(世界大流行刚开始,毒力较低),由于老年人非常易感,加上身体本身的各种基础疾病,死亡率颇高。而后一组中青年人,即使是感染了变异的具有更高毒力的新冠毒株delta毒株,但由于年轻力壮,又接种了疫苗,机体内具有免疫力,死亡率反而偏低。

可见抛开前提,用死亡率数值进行直接比较的话,很容易得出delta毒株的毒力要弱于alpha毒株的错误结论,甚至delta已经弱成普通流感病毒的结论。因为这种组内不一致的比较,本身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换句话话,评判变异毒株的致死率,显然不能直接拿一个疫苗接种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参照。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要将所有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年龄,是否接种过疫苗(接种过几针次疫苗),有无基础疾病,近期生活饮食习惯,个人喜好等等,统筹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从而得出死亡率的差异的结果。

因此Delta 致死率低的结论不适用于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应该让未接种疫苗的人保持警惕,及时接种。

看看印度,delta变异毒株也正是在印度大流行中产生的,疫苗接种率非常低,到目前为止,delta毒株都是印度疫情的优势毒株,在印度疫情的高峰时期,死亡人数日均几千人。

目前印度官方报告的新冠死亡患者为40万人左右,但一些死者家属、公卫专家和统计学家均表示,这一数据远远低于真实死亡人数。有研究机构和专家估计,印度的真实死亡人数或达110万人甚至200万人左右,而就算是经常为印度说好话的美媒《华尔街日报》都认为,正是由于印度的统计偏低,导致全球对于德尔塔这种高强度变异病毒产生了错误理解,推高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疫情的严重程度。显然,Delta毒株非常强,同时传播速度也很快。

新冠病毒还在突变,Delta后还有plus 版

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迅速上升的Delta突变株衍生的新型突变株,Delta还在继续突变,称之为Delta Plus(Delta-AY.1,或B.1.617.2.1)感染;虽然这一Delta Plus最早在印度被报道,但是目前很有可能将在夏天成为美国主导的流行病毒类型。

Delta plus 其S抗原具有K417N突变,简单的说,可能对疫苗接种或既往感染诱导的抗体产生更严重的抵抗。Delta plus 的存在说明了病毒大流行中病毒与人体宿主的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中进化。

防御新冠病毒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疫苗

总之,要想通过人体自然感染来抵抗病毒,之前不可能,变异了依旧不可能,别以为变异了病毒就变弱了,目前能有效抵抗新冠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打疫苗。

Delta毒株虽然能对疫苗适度耐药,但还只是适度,换句话说,新冠疫苗并非对Delta束手无策。对于那些只打了一针的人还是有风险,但对于完整接种疫苗的人来说,疫苗仍对delta突变株仍有效。

诸多研究证明,不管是血清学中和抗体实验还是真实世界数据,都显示了疫苗的保护力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很有效。

user avatar

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曲线明显不一样。但最后结果似乎没多大差异。

user avatar

拜登开始回到特朗普的老路上了,本来民主党选民希望拜登上台后,赶紧结束新冠管理乱象,拜登上台后百日新政还有点意思,可是最近拜登老糊涂情况加剧,慢慢也顶不住疫情紧绷导致的经济下滑,六月份就开始不在那么严厉的疫情控制。

现在碰上德尔塔泛滥,估计美国人现在崩溃的要死。

现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德尔塔毒株出现,而美国有一半人还没打疫苗,也就是说最少1.5亿人在无防护状态下,而德尔塔的传染性更强,连擦肩而过不用,最需要在一个空间呆过就能传染。广州的病历里,有的人只是经过感染者餐桌一秒钟就中招。

德尔塔致死率也更强,密苏里新冠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人没接种疫苗,德尔塔新冠占总患者人数70%以上,整个密苏里州疫苗接种率是39.4%,很多县镇连20%都不到。

疫苗对于重症还是有保护效果的,可是不打就没办法了。

拜登这个老糊涂,干的更牛皮的事情就是废除学校抗疫政策,学校全民开课,放弃要求学校必须实施CDC所有建议的新冠病毒对抗措施。学生这群再不听话的孩子群体聚集,真是完美。

六月份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全面开始营业,那里可以称得上全美人口流动中心,现在就是优质病毒交换中心。

同时很多州更是极端,直接废除强制佩戴口罩进入商城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命令,现在很多州今进入商城都不戴口罩。

而现在拜登政府据说最新政策就是派突击队进入社区, 强制宣传接种疫苗,这怎么听都是有点违反人权的架势,美国是不是要在反人权的路上狂奔开来。

但是密苏里疫情严重和疫情政策回到老路有密切关系,老百姓得病没啥,但是大企业病了可不行,尤其疫情。

拜登政策回老路,不过新官上任三把火,烧过之后,背后大企业和金主们还是挺不住,拜登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一个被大金主们渗透到骨头里的队伍。

各种商城放开口罩强制措施,和特朗普理由差不多,就是经济。老百姓死活无所谓,但是企业不能垮,企业倒了可没有人帮忙。

密苏里的疫情就是这么简单,老百姓不打疫苗,政府放开口罩管制,背后金主们要经济不要命,然后德尔塔病毒加倍效果,简直巧的不能再巧。

user avatar

关于美国的疫苗接种率和密苏里州医疗资源面临击穿的情况,这个回答将从全美和密苏里州新冠疫苗接种率新冠疫苗接种对Delta变种的防御能力潜在的ADE效应做个简单的信息梳理和最新的文献阅读。

先说结论吧,我不认为美国的变种病毒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这个判断是基于目前美国疫苗接种率、主流疫苗种类和美国去年的抗疫表现。

先说接种率

美国目前的疫苗接种率表现还是不错的,全国每百人接种剂次刚好是100。其中两剂疫苗都接种过的是44.2%。有一说一,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成绩。

那么目前比较惨的密苏里州呢?目前看是比较拖后腿的,两剂疫苗接种完成的比例是36.9%。

所以无论是全美接种率还是密苏里州的情况,距离依靠免疫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就算是疫苗诱导的抗体对所有新冠病毒变种都有良好的中合作用,对个体有良好的保护力,假如不做有效的隔离和封闭措施,疫情在全美扩散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各州Delta变种的占比,密苏里简直是一骑绝尘,达到了惊人的73.3%。

同时,从全美范围来看,Delta变种不愧为最强传染性毒株,4月10日到6月19日仅仅70天时间里,在美国的占比从可以忽略不计,一路狂奔到30.9%。

目前Delta变种在美国,尤其是密苏里州的扩散形势已经非常明确,那么未来美国疫情是会失控,还是被“先进”的疫苗技术控制住,我们还要查看最新的文献。

疫苗诱导的抗体对Delta变种的作用下降了

《自然》杂志前天刚快速发布的新论文《Reduced sensitivity of SARS-CoV-2 variant Delta to antibody neutralization》(DOI:10.1038/s41586-021-03777-9)指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不乐观的情况——新冠病毒Delta变种(B.1.617.2株)对多种单克隆抗体(mAbs)和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了抗性。

这里稍微做一个解释,所谓单克隆抗体是可以直接结合目标蛋白从而快速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靶向生物药,常用于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去年懂王感染新冠以后没多久就治好了,用的就是大量的单克隆抗体。所以懂王马上跳出来跟民众讲新冠不是啥大事儿,你看我,这不几天就痊愈了吗。但他只字不提这些抗体到底有多么昂贵。据制药行业人士估算,懂王的治疗费用,仅药费可能就达到百万美元级别。这是美国一般民众万不可能享受的医疗条件。

论文指出的另一个问题和广大美国老百姓关系更密切:

Sera from convalescent patients collected up to 12 months post symptoms were 4 fold less potent against variant Delta, relative to variant Alpha (B.1.1.7). Sera from individuals having received one dose of Pfzer or AstraZeneca vaccines barely inhibited variant Delta.

大致翻译一下:康复期患者血清对Delta变种的抑制能力比Alpha变种低四倍。接种一剂辉瑞疫苗(mRNA疫苗)或阿斯利康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个体,其血清几乎无法抑制Delta病毒[1]

那么目前我国广泛注射的灭活疫苗对Delta变种的防护力如何呢?

目前最新的关于灭活疫苗的研究是关于印度BBV152/Covaxin的。以一篇短讯的形式发表在《旅行医学》(the 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该研究指出Covaxin灭活疫苗诱导的抗体对新冠病毒Beta和Delta变种都有良好的反应,可以为接种者提供良好的保护[2]

由于目前国内不要说Delta变种,就连全部新冠肺炎患者都屈指可数,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只能寄希望于得到我国援助疫苗的国家了。但目前印度灭活疫苗的表现既然还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国内注射的灭活疫苗一样好用,相比mRNA疫苗和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效果会好一些。

因为从理论上说,灭活疫苗的抗原成分比mRNA疫苗和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更加丰富。后两者仅仅围绕刺突蛋白,而灭活疫苗的抗原成分既包括刺突蛋白,也包括病毒的其他蛋白质。而Delta毒株发生变异的恰恰是刺突蛋白。

(以上结论基于现有文献做理论推理,不代表实际情况)

至于如何看待德尔塔毒株在全美扩散,密苏里州医疗濒临崩溃?

最近天气这么热,当然是吹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看咯。

我是菲利普医生,点点关注不迷路

其他疫苗科普请移步:

参考

  1. ^ Planas D, Veyer D, Baidaliuk A, et al. Reduced sensitivity of SARS-CoV-2 variant Delta to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Nature. 2021 Jul 8
  2. ^ Yadav PD, Sapkal GN, Ella R, et al. Neutralization of Beta and Delta variant with sera of COVID-19 recovered cases and vaccinees of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BBV152/Covaxin. J Travel Med. 2021 Jul 6:taab104.
user avatar

————2021年7月17日第一次更新————

更新两条悲报啊。

(其实有很多悲报,但为了不显得过于黑美,只精选两条吧……)


悲报一:AY.3终于在GISAID上线了,于是Outbreak.info上终于查得到这货的增长曲线。

各位请品鉴:


悲报二:然而AY.3已然不是最新版本了。

在密西西比州已经出现了AY.3的子变异毒株……


————以下是2021年7月11日原回答————

一、

delta在美帝扩散的速度已经慢得出奇了。

delta早在3月18日就登陆美帝,比英国还早两天。

然后,美帝禁航印度是啥时候,英国又是啥时候……

结果呢,现如今英国都成啥样了?美帝这边居然才刚刚过半而已。


二、

当然了,说delta在美帝扩散得慢,这不是在表扬美帝防疫得力。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没有采取高强度非药物干预式防疫策略的地区,delta快速取代原有流行毒株本来就是正常情况。

没有发生这种快速取代的那些少数例外,可能反而有大问题。

比如说啊:

  • delta进入巴西,delta被挤没了……
  • delta进入秘鲁,delta又被挤没了……
  • delta进入智利,delta再次全军覆没……
  • delta进入阿根廷,delta欲哭无泪……
  • delta进入埃及,delta(可能)还是被挤没了……
  • delta进入博茨瓦纳,流行率死活没法过半(然而隔壁南非和纳米比亚早已陷落)

那么美帝是啥情况呢?


三、

密苏里医疗资源紧张的原因,也不是delta,或者说不再是delta……

因为delta在美帝早已开枝散叶了。

密苏里那一枝叫做AY.3。

(太新了,pango网站上还没发布,暂时看不到)

AY.3长这样:

突变点位见高亮
拿DeepMind画出来的Nsp6结构图,左边是常规的delta,中间和右边是AY.3(特别是ORF1a 3646和3731)


这个AY.3有多猛呢?

请看它跟西海岸那边AY.2的对比:

红线AY.3

user avatar

当你说濒临崩溃的时候,它就已经崩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尔塔毒株在美国的肆虐,尤其是在密苏里州等地造成的严峻形势,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不仅仅是一个病毒变异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疫苗接种策略、医疗资源分配、公众行为惯性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到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尔塔毒株的“狡猾”和.............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提到的“感染德尔塔毒株两三天就会发病”,以及德尔塔毒株的传染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涉及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人体免疫反应以及疫情传播的动力学。一、 关于“两三天发病”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三天发病”指的是从感染病毒到出现 第一个症状 的时间段.............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CDC)关于德尔塔毒株传染性超过流感、堪比水痘的报告,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疫情的严峻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数据的发布,更是对我们应对策略的一次重要提示,甚至可以说是对我们以往认知的一次颠覆。传染性“指数级”的飞跃:为什么德尔塔如此“厉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传.............
  • 回答
    南京疾控部门确认疫情病毒毒株为德尔塔变异株,这无疑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消息的公布,意味着我们对这次疫情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也为后续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德尔塔毒株的特殊性德尔塔毒株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相比早期毒株,展现出了一系列令人警惕的特点: 传播速度更快: 德尔塔毒株.............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国产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有效”的表态,无疑是在当时全球疫情焦灼,特别是德尔塔变异株肆虐的情况下,给国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判断,更是对公众信心、国家疫苗研发能力和未来防控策略的重要释放。核心信息:国产疫苗的有效性这句话最直接、最核心的信息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
  • 回答
    德国新发现一种不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在咱们经历了这么多轮疫情反复之后,大家听到“变异毒株”这几个字,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要说它会不会对当前疫情产生影响,那得先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病毒变异是它自己的生存法则。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生命体,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它会不断地“.............
  • 回答
    关于连花清瘟对德尔塔病毒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科学严谨讨论的问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一、 连花清瘟的基本情况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薄荷、甘草、知母、黄芩、鱼腥草、广藿香、板蓝根等。它在中医理论中.............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种在美国导致日均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高峰期这一现象,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背后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首先,得承认奥密克戎变种的传播速度确实是惊人的。它比德尔塔更具传染性,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更多的人被感染。即使我们知道疫苗和加强针在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 回答
    关于杨子峰教授提及“新发现中药连花清瘟对德尔塔病毒有效”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且客观的审视,这其中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证据的充分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首先,我们来看“杨子峰教授”的身份。通常情况下,一个教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涉及医疗健康方面,会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尝试搜索杨子.............
  • 回答
    关于吴尊友关于“奥密克戎导致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我国新冠病死率低是因为采取多项措施”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等同于“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强”。这句话本身需要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审视。 传播速度和感染基数: 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 回答
    鲁能成功归化德尔加多,这绝对是中超联赛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影响深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德尔加多是谁?他的来路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让大家明白德尔加多是哪个“德尔加多”。他是个小伙子,名字叫德尔加多(Delgado),具体全名是戴恩·德尔加多(Dayron Delgado),是个阿根廷人。在来.............
  • 回答
    2019年美洲杯季军争夺战,阿根廷对阵智利,这场比赛的结局充满了戏剧性,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梅西和梅德尔在比赛中段爆发的冲突,导致两人双双被罚下。事情发生在比赛的第37分钟,当时比分是20,阿根廷领先。梅西带球推进,梅德尔上前进行防守。从录像回放来看,梅德尔在逼抢过程中有一个抬膝的动作,虽.............
  • 回答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尤其是杨晓明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征程中,其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便是发现了能够有效对抗德尔塔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这项发现不仅是疫苗研发之外,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的有力补充,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希望。这项研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生物在新冠病毒早期,就已启动的对中和抗.............
  • 回答
    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因2023年澳大利亚政府拒绝其入境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政治与体育、法律与人权的广泛讨论。以下从背景、法律依据、政治动机、国际反应及对运动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德约科维奇的入境争议1. 2023年事件回顾 时间线:2023年.............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