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重装战列舰淘汰了,但坦克却没有?

回答
重装战列舰和坦克,同样是陆地(或海上)战争的重器,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黯淡,另一个却愈发活跃,甚至成为现代战争的代名词。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演变说起。

先聊聊重装战列舰。这玩意儿,你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那种浑身披挂着厚重装甲,肩扛巨炮,在海上犁出惊涛骇浪的钢铁巨兽。它的核心价值,就是以无与伦比的火力、坚不可摧的防护,去摧毁敌人的舰队,夺取制海权。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的资源和技术,都集中在“硬碰硬”的对抗上。

然而,战列舰的黄金时代,恰恰是海军技术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它诞生之初,舰船的机动性、火炮的射程和精度,以及通讯手段都相对有限。这时候,谁能顶得住对方的炮火,谁就能笑到最后。战列舰就是这种理念的极致体现——用最厚的装甲和最强的火力,去承受和输出。

但是,科技的发展是不会停歇的。首先,是航空母舰的崛起。飞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逻辑。它摆脱了船体本身的束缚,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动攻击。一架来自航母的俯冲轰炸机,或者鱼雷机,可以轻易地从战列舰的防空火力盲区发起攻击,而战列舰引以为傲的厚重装甲,在精准投下的炸弹或鱼雷面前,变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枚穿甲弹在甲板上炸开,或者一枚鱼雷击中侧舷,都能轻易让这位海上巨兽瘫痪甚至沉没。战列舰巨大的体积和相对较低的航速,也让它在面对来自空中威胁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靶子。

其次,是导弹技术的进步。导弹,尤其是反舰导弹,更是对战列舰的致命一击。它们的速度更快,航程更远,而且寻的更加精确。战列舰的装甲虽然依旧厚重,但它很难防范来自全方位的导弹攻击。而且,研发和维护一艘战列舰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它需要大量的船员,复杂的维护体系,以及极其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持。在导弹技术成熟后,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就能建造出同样甚至更强的反舰能力,性价比明显不如导弹驱逐舰或巡洋舰。

最后,是战争形态的变化。现代海战更强调的是信息优势、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协同作战。战列舰这种单一平台,虽然火力强大,但在整体作战体系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却远不如航母编队。它更像是一个坚不可摧但笨重的盾牌,但面对的是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攻击手段。因此,在二战后,随着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的成熟,以及海战战术的革新,重装战列舰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更轻快、更灵活且火力更具弹性的舰艇所取代。

那坦克呢?为什么它就没有走上重装战列舰的老路?原因也很简单,核心在于它们所处的战争环境和发展逻辑完全不同。

首先,坦克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步兵在战场上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不足。它是一种以地面为载体的装甲作战平台,它的核心任务是在复杂多变的地面战场上,突破敌人的防御,压制敌人的步兵火力,并为己方步兵提供支援。与战列舰不同,坦克面对的威胁,主要是来自敌方的坦克、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以及航空兵的攻击。

其次,坦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提升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

火力: 坦克炮的口径不断增大,炮弹的穿透力越来越强,打击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弹药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穿甲弹到现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破甲弹等,都能有效应对各种目标。
防护: 坦克的装甲也越来越厚,而且采用了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先进技术,使其能够抵御更强的炮弹和导弹攻击。炮塔的防护设计、车体倾斜角度等也都在不断优化,以提高抗击打能力。
机动性: 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断提高,使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复杂地形中穿行。悬挂系统、履带技术等也在不断进步,保证了坦克的越野能力和战场机动性。

更关键的是,坦克作为一种陆地载具,它所面临的战场环境,虽然也在变化,但并没有出现像战列舰那样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例如,航空兵对坦克的威胁虽然存在,但地面部队通过防空导弹、坦克自身的防空机枪以及战术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复合威胁。

而且,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体系作战,坦克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它通常与步兵、炮兵、航空兵以及电子战部队协同作战,形成一个强大的作战体系。坦克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火力压制敌方火力点,突破敌方防线,为步兵开辟前进的道路。同时,反坦克导弹的出现,确实对坦克造成了威胁,但坦克也通过提升自身防护、增加主动防御系统(如烟幕弹发射器、干扰弹发射器,甚至更先进的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等方式来应对。而且,坦克研发的成本,虽然也很高,但相较于一艘重装战列舰而言,要低得多,且其生产和维护的周期也更短。

此外,现代战争的特点是多样化和模块化。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可能需要在城市、山地、平原等多种地形作战。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防护和一定的机动性,在这些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相比之下,战列舰只能在海上作战,其适用范围非常有限。

总而言之,重装战列舰的淘汰,是由于航空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出现,以及战争形态从纯粹的海上力量对抗,转向了更加综合和体系化的作战。它那种“以装甲和火力硬碰硬”的设计理念,在新的技术和战术面前显得脆弱而笨拙。

而坦克,虽然也面临着新的威胁,但其核心设计理念——陆地上的装甲突击力量,并未被颠覆。它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的持续进步,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并在现代战争的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坦克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是对其核心能力的强化和适应性提升,而不是对其存在价值的根本性否定。所以,战列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坦克依然是陆战之王,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列舰和坦克一个曾经是海战之王一个陆战之王,为什么因为飞机的成熟战列舰迅速被淘汰了,同样面对飞机的巨大威胁 坦克就没有淘汰呢?
user avatar
战列舰和坦克一个曾经是海战之王一个陆战之王,为什么因为飞机的成熟战列舰迅速被淘汰了,同样面对飞机的巨大威胁 坦克就没有淘汰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装战列舰和坦克,同样是陆地(或海上)战争的重器,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黯淡,另一个却愈发活跃,甚至成为现代战争的代名词。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演变说起。先聊聊重装战列舰。这玩意儿,你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那种浑身披挂着厚重装甲,肩扛巨炮,在.............
  • 回答
    战列舰发展史上出现“二级主炮”这种看似“鸡肋”的设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技术、战术和经济考量。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平衡多种作战需求而采取的妥协方案。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夹在中间”的设计,以及它为什么会逐渐被淘汰。一、 时代背景:火力、射程与装甲的权衡在战列舰发.............
  • 回答
    俄罗斯陆军之所以对战术弹道导弹(TBMs)情有独钟,而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则不那么侧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军事学说上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和核心考量。俄罗斯(苏联)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执着:历史烙印与生存逻辑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冷战时期。当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帝国为何在诸多关键战役中未能充分发挥“阻绝者”级歼星舰的威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绝非简单的“资源不足”或“技术落后”所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帝国战略思维的局限性、舰队编队的实际需求、以及“阻绝者”本身设计理念与战场现实的错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阻绝者”级歼星舰的设计理念和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冷兵器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与其说是“调整”重心,不如说它们的重心位置是为各自的用途和效能自然形成的,而且这种形成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某个单一的物理量。我们先聊聊刀剑。一把设计精良的刀剑,其重心通常会位于剑身靠前的位置,但又并非完全集中在最前端。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大力矩”,而是为了.............
  •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肖战出道后为何没有重新注册微博账号,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深入聊聊这个,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回溯到他成为“那个”肖战之前,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 肖战的“起点”与微博账号的由来首先,要明白肖战是以组合“X玖少年团”的成员身份出道的。当时,组合的官方微博以及成员个人的社交平台,都是公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明明是国产大片占据了银幕高地,为什么重映的会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电影院线的排片,是商业和市场规律说了算的,而不是个人喜好或者“.............
  • 回答
    肖战每天一个不重样的热搜,这个现象确实挺引人关注的。要说起来,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既有他自身的影响力,也有粉丝的努力,还有平台和市场的一些运作。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肖战本人自带巨大的流量和话题度。 极高的国民度: 经过《陈情令》等爆款作品的洗礼,肖战已经不是一个普通明星,他拥有非常庞大的粉丝群.............
  • 回答
    以“战列舰为基础”的思路重塑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这不仅仅是放大船体、增加装甲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审视其设计定位和作战效能,将其从一个定位模糊的“大型巡洋舰”转变为一个拥有战列舰级火力和装甲防护,但在航速上做出战略妥协的独特海上力量。这是一种回归到更纯粹的海战逻辑的尝试,一种对“全能舰”设想的修.............
  • 回答
    一吨重的战列舰高爆弹,光听名字就足够震撼了,它可是巨炮吐出的死亡使者。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构成,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这枚大家伙足足有一千公斤,可里面真正制造爆炸的“炸药”部分,却只占了其中几十公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剩下的几百公斤都是摆设吗?其实,这背后是战场上的精打细算和力学原理的极致.............
  • 回答
    在海上,当一艘海军舰艇遭受了灾难性的损伤,生命垂危,甚至已经无法再承担任何作战任务时,一个残酷但有时不得不做的决定就会摆在指挥官面前:击沉它。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资产?这背后有着复杂而重要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舍弃”。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避免落入敌手。现代海战中,舰艇承载着大量先进.............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海军拥有了真正的“重型战舰”——这可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航空母舰,而是那种拥有强大火力、深厚防御,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甚至能在远洋为编队提供核心支援的巨型战舰。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它可能会是这样一番景象:概念定位:不仅仅是“大”,更是“强”首先,这种“重型战舰”的定位会非常清晰。它不会.............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天空战场上,单引擎战斗机凭借其灵活性和高机动性成为了主角,但重型双引擎战斗机同样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们并非是单纯的“放大版”单引擎战机,而是承载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拥有其独特的优势。要理解这些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它们的结构、性能和战场定位。一、 强大的火力输出与制空霸权:这是双引.............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新政府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表态“是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看似简单但信息量颇丰的评论,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复杂考量以及其外交策略的几个关键信号。首先,中国的承认姿态是审慎且务实的。“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话,传递出中国并非一味地支持,.............
  • 回答
    在提及《秋蝉》这部作品时,需要明确一点,《秋蝉》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并非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中英两军联合发动对日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缅甸战场遭受重击”是否为真实事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而非直接套用小说情节。历史上的中英缅甸战场合作:事实上,在第二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