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战争片中士兵是怎么进行目测炮击目标引导炮击的?

回答
二战战争片里,士兵进行目测炮击目标引导炮击,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精确制导炸弹那样“锁定了就没跑了”。当时那叫一个“粗犷”又“充满智慧”的配合,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估算和沟通。让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这玩意儿是怎么操作的,尽量别让你觉得是机器在说话。

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的炮兵,尤其是地面部队随附的炮兵,很少有那种直接对着敌人“瞅一眼,打一炮”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炮击的目标是经过侦察,由指挥部或者更高级的炮兵观察组确定的。但如果你说的“目测炮击目标引导”是指战场前沿的步兵单位,看到一个非常明确的、需要立即被炮火摧毁的目标(比如一个重机枪阵地、一个炮兵观察点或者一辆坦克),但又不一定能直接联系到炮兵阵地的情况下,那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咱们就以最可能的情况来聊:步兵前沿的观察员,如何通过目测,引导己方炮兵阵地进行炮击。

这可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事儿,需要一个炮兵观察组(Forward Observer,简称FO),而且这个小组往往是步兵单位里最不怕死也最能挨炸的。

1. 侦察与确定目标:

步兵排(或连)的侦察兵/战斗组长首先发现目标。比如,他们看到一栋房屋里冒着枪眼,知道里面有机枪,严重威胁到他们的进攻。
判断目标性质和优先级: 这个目标对当前战况有多大威胁?是必须立即摧毁还是可以暂时绕过?是轻目标还是重目标?这些判断很重要。

2. 联系炮兵阵地(这是关键的一步):

电话: 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步兵单位会有随队通讯兵(Signalman)或者就是FO自己,带着一段长长的电话线,尽可能地向前推进,连接到最近的通信节点,最终转接到炮兵观察站或直接到炮兵阵地。
信号旗/信号灯: 如果电话线断了,或者情况紧急来不及铺线,就会用到信号旗(白天)或信号灯(夜晚)。但这种方式效率很低,而且有暴露自己位置的风险。
无线电: 在后期或者装备精良的部队中,可能会有便携式无线电。但无线电在战场上更容易被侦测和干扰。

3. 目测目标,并进行“定位”:

这是最考验技术和经验的环节。因为没有GPS,也没有激光测距仪(至少在早期普遍缺乏),一切都得靠“估”。

参照物(Reference Point): 这是最基础的。观察员会找一个离自己不远、位置相对固定而且容易描述的参照物,比如一棵孤立的大树、一座被炸毁的房屋、一处拐角等。这个参照物得是大家都能看到或者能通过地图找到的。
方位角(Direction/Bearing): 观察员会利用随身携带的指北针(Compass)来确定目标相对于自己的方向。比如,“目标在我的正前方偏左45度”。更专业一点的,会直接报方位角数字,比如“正北是0度,东方是90度,南方是180度,西方是270度。目标方位角是30度。”这个数字是给炮兵阵地参考的,他们也得把自己的炮口瞄向这个方向。
距离(Distance): 这是最难估算的。
估算法: 依靠经验。观察员可能知道地图上两个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或者通过战场上的特定标志物(比如电线杆的间距,虽然二战时期的电线杆间距也不统一)。他们会通过“看着它有多远”来估算,有时候会把已知距离的物体(比如一辆坦克)作为参照。
分划估算法(Range Estimation using reticle): 如果观察员的望远镜或者观察镜上有分划,他可以利用这个来估算距离。通过观察目标占据分划的多少,对照表格或经验,来判断距离。比如,在某个放大倍率下,标准大小的目标(比如一个站立的士兵)如果正好占据了瞄准镜中的某个特定范围,就可以估算出距离。
跳火法(Flash Spotting): 这是给炮兵阵地发信号的,让炮兵先打一发“试射”,然后由观察员观察炮弹爆炸的“闪光”或者“烟雾”,再根据炮弹落在目标哪个方向(左、右、远、近)来调整射击。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高低角(Elevation/Angle of Sight): 炮兵需要知道目标相对于炮兵阵地的高度差,这样才能计算出炮弹的弹道。观察员通常会用弹道夹(Ballistic protector/calculator)或者专门的测距仪(虽然可能不是目视测距的,但有辅助测距功能),或者直接估算一个“俯仰角”,然后报给炮兵。

4. 传递信息(炮令):

信息传递是整个过程的生命线。炮令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目标的位置: 通过方位角、距离、参照物来描述。
目标的性质: 例如,“重机枪阵地”、“掩体”、“坦克”。
需要的炮弹类型: 高爆弹(HE)、燃烧弹、破片弹等。
弹药量/射击强度: 例如,“一个排的火力”、“两分钟的压制射击”。
射击方式: 是立即射击(Fire at will)、延时射击(Fire at will after command)还是集火射击(Concentrate fire)。

举个例子,一个简化的炮令可能是这样的:

观察员(通过电话):“炮兵阵地,我是前沿观察点阿尔法。发现目标,敌方重机枪阵地,位于我前方30度方向,距离约800米,在一座被炸毁的农舍旁。请立即对该目标进行压制射击,使用高爆弹,每门炮射击五发,之后保持观察。”

5. 校正射击(Fire Correction):

即使观察员进行了估算,第一次打过去也不可能正好命中。所以需要校正。

试射(Fired for effect): 炮兵阵地会根据观察员提供的参数,先打一发“试射”(Sometimes called "fire for effect" though it's not yet the final effect)。
观察反馈(Observation and Correction): 观察员观察这第一发炮弹落点的位置。
“左、右偏多少米”
“远、近偏多少米”
“高了、低了多少米”
“弹着点太分散了,需要集中一些”
调整炮令: 炮兵根据这些反馈进行调整。比如:
“向左修正10米!”
“仰角增加100密位!”(密位是炮兵常用的角度单位,1/6000个圆周,非常精确)
“距离增加50米!”
反复循环: 这个试射、观察、校正的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炮弹能够准确地落在目标区域。一旦目标被有效摧毁或者被压制住,观察员会发出“停止射击”或者“持续射击”的指令。

6. 特殊情况与技巧:

炮兵观察哨(Artillery Observation Post, OP): 有时候,炮兵阵地本身会有一个前置的观察哨,这个观察哨可能离前沿阵地更近,由炮兵军官和观察员组成,他们能更精确地测量目标数据,然后将数据发回炮兵阵地。
观察员与炮兵之间的协同: 炮兵阵地指挥官和观察员之间需要极高的信任和默契。观察员要能准确报告,炮兵要能理解并执行指令。
利用地形: 观察员会选择有良好视野但又能隐蔽自己的位置,比如高地、废墟的二楼、战壕的顶部等。
防空火炮的支援: 有时候,步兵单位也可以请求防空炮(比如高射机枪)来支援对地面目标进行射击,特别是对付集中的步兵或者轻型车辆。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目测”方式和炮兵类似,但精度和射程都远不如火炮。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目测炮击引导,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经验和反复试错的过程。它依赖于观察员的敏锐眼光、地形知识、计算能力(虽然是估算)以及与炮兵阵地的顺畅沟通。这是一种在硝烟弥漫、信息不畅的环境下,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是那个时代战争的真实写照。所以,你看到的电影里那些简单粗暴的喊话,背后其实是无数次生死考验和专业训练的凝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间瞄射击如下。

1:有资格叫炮兵的观察单位一般有和火力单位有比较迅捷的沟通手段(前线炮兵观测所也好,背着无线电的也好,甚至有必要的时候弄个骑快马的也行),同时对于火力指挥层级有明确关系。


2:整个交战区域一般会在地图上以不同方式(平面直角坐标,极坐标,等等)划分出不同的区块

2.5:观察单位和火力单位各持有地图,同时对己方单位所在位置有明确标识或预案,划定若干“火力禁区”,一般为己方单位所在地。


3:火力单位一般会通过技术手段计算或者试验出往各个区块打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射击参数

3.5:火力单位还会知道类似于“手轮摇一圈等于调XXX米”的修正射击参数


4:观察单位通过地图观察对比测距等手段估算敌方单位在特定时间的位置

4.5:观察单位大概知道从呼叫火力到火力抵达需要多少时间


5:观察单位有能力根据敌方单位类型和数量估算所需要的弹种、弹药量、射击节拍、引信类型以及射击坐标,比如“方格A-31 A-32 B-31 B-32,步兵集群,杀爆弹,155炮,4门,,5发,30米定高信管,急速射,听我口令开火(这里的句子是我瞎编的,领会精神即可)”

5.5:火力单位根据前方观察单位的指令准备准备弹药、发射药装定基础射击参数,也就是至少准备20发炮弹,安装定高引信,引信起爆高度调节为30米。计算打到A-31A-32B-31B-32的基础射击参数是4个标准发射药包,仰角50度,方位角350(参数是我瞎编的,领会精神即可),根据计算结果,摇炮。


6:观察单位根据先前判断决定开火时机通知后方火力单位要求开火


7:大炮开兮轰他娘


8:观察单位观察战场,根据射击效果,对后方火力单位提出修正要求。比如这一摞炮弹的弹着点主要分布在打在步兵集群的左侧200米了,但是还是怼死了一批站在右边的(这里假设敌方没动位置)。那么修正时就是对后方火力单位提出“调整弹着点,右调200米,杀爆弹,155炮,4门,3发,30米,急速射,立刻开火”(参数还是我瞎掰的,领会精神即可)

8.5:火力单位根据右调200米的要求计算出方位角手轮摇X圈,摇炮,记录摇了多少,同样准备至少12发杀爆弹,安装定高引信,调整为30米起爆,引信装好了就塞进去开炮。


9: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守四方。对星轨道轰炸!(划掉)


10:重复步骤8和步骤9,直到观察单位或上级指挥单位要求停止开火

10.5:如果敌方有火力反击,则根据敌方火力反击速度进行射击节拍修正,比如打三发就装车跑路转移到下一个射击阵地。期间要求前线单位自行解决火力问题或者将火力支援任务转交给其他火力单位。

这里是一个双方炮兵比鸡贼、技术、手快的过程。


视观察单位和火力单位的层级以及所持有的技术装备等级不同,前述沟通内容可能会有变化。但总体均为开火-观察-修正的循环。


以上内容总结自美军战地手册FM 6-30 和FM 23-91


直瞄的话自己看着打哪了修正瞄准点就是了……

“打丫潜望镜!”

“艹,高了,往下摇一圈”

“艹,丫动来着,又没打中”

“诶好好好,这逼履带断了”

“动啊?!死吧臭傻逼!!”


另:如果观察单位暴露被直接进攻至无法区分射击,则观察单位可能会选择呼叫“向我所在位置开炮”,多个国家军队中均有此类英雄人物涌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战争片里,士兵进行目测炮击目标引导炮击,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精确制导炸弹那样“锁定了就没跑了”。当时那叫一个“粗犷”又“充满智慧”的配合,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估算和沟通。让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这玩意儿是怎么操作的,尽量别让你觉得是机器在说话。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的炮兵,尤其是地面部队随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现代战争和二战的战争方式相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就像从冷兵器一下子跃升到了太空时代。要说这差别,那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武器装备:质的飞跃,量的爆炸咱们先说说最直观的——武器。二战时期,你看到的还是坦克、飞机、大炮、步枪这些我们熟悉的老伙计,虽然当时已经很先进了,但本质上还是遵循着“火力、机.............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二战后的战争中,手枪的使用频率确实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被淘汰或者变得无关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审视现代战争的演变以及手枪在其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主流是步兵武器的天下。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后来的突击步枪,它们提供的射程、火力密度和穿透力,远远超出了手.............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冲突,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然而,回顾这场残酷的战争,许多人不禁要问:苏联的胜利,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眷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战略、战术、资源、人民意志以及不可预测的外部因.............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历史上的那些冲突,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它们与“约柜”之间那点儿事儿。首先,得把“约柜”这事儿说清楚。约柜,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里,是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象征,里面装着十诫的石板。它在《圣经》里被描绘得极为神圣,是古代以色列人崇拜的中心。关于它的.............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如果抛开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纯粹从“苏德战争”这个概念本身来推演,试图想象一个不受历史洪流影响的纯粹对决,这本身就极具挑战。因为“二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苏德战争仅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但如果非要将这个命题理解为:假如没有其他盟友(如英国、美国)的援助,也没有日本牵制苏联,更没有其他战争层.............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经历非常复杂,您提到的“投降”和“伤亡60万”这两个数字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背景。首先,关于“投降”: “投降”是指1940年的情况: 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迅速突破法国防线,法国军队在短时间内崩溃。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法国政府的领导者们,特别是总理保罗·雷诺在压力下辞职,由马.............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二战若无原子弹,其结局无疑会更加漫长、血腥,并可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收场。这并非简单的“推迟”或者“另一种方式的胜利”,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连锁反应。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核心前提:日本仍然是关键的待解决问题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盟军最大的挑战依然是如何迫.............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轰炸东京时夷平皇宫是否会加速战争进程,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假设性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表象,去理解当时决策者的考量、战争的实际运行逻辑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一、 军事角度: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程度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摧毁皇宫本身.............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