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日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时未缔结军事同盟?

回答
德日意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时,未立即缔结军事同盟,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简单地说,当时这三个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有共同敌人——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但它们的直接利益、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考量,使得军事同盟的时机尚未成熟,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1.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性质与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反共产国际协定》本身并非一个传统的军事同盟条约。它更侧重于“政治”、“情报”和“意识形态”上的合作,其主要目标是:

共同应对共产国际的威胁: 协定的直接目的是对抗共产国际(Comintern)的活动,包括其宣传、颠覆和革命输出。三国都视共产主义为对其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威胁。
信息共享与协调: 协议规定三国将就共产国际的活动交换信息,并协调立场,以更有效地阻止其在各自国家的影响力扩张。
政治姿态的统一: 签订协定本身也是三国在国际舞台上宣示其反共立场,形成一种政治上的“统一战线”。

从这些目标来看,它并非旨在直接协调军事行动,而是更侧重于预防性、防御性的合作。

2. 直接利益的不一致性与战略优先级的差异

尽管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但德日意三国在具体的地缘政治利益和战略优先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德国: 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主要指向东方,特别是斯拉夫民族居住的地区,这直接指向苏联。德国渴望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重新武装并扩张势力。
日本: 日本的战略重心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它希望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排除西方殖民势力,并控制东亚的资源和市场。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地区存在潜在的冲突,但其主要扩张方向和对手是中国。
意大利: 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在地中海和非洲扩张势力。它与英国、法国在地中海的传统势力范围有冲突。虽然意大利也反共,但其直接的战略目标与德国和日本的焦点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当三国签订协定时,它们的“反共”立场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共同出兵对抗苏联。德国当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欧洲,日本则深陷中国战场。意大利虽然也有扩张野心,但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且更看重在地中海的利益。

3. 缺乏共同的军事目标和即时军事需求

军事同盟最关键的要素是共同的军事目标和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计划。在《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时:

没有直接的军事威胁需要三国共同应对: 虽然三国都反共,但当时并没有出现一个需要它们联合军事干预才能解决的、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苏联虽然被视为威胁,但其整体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在1936年协定签订之时,还不是三国必须立刻联盟才能对抗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德国和日本的重心和作战方向不同。
德国与苏联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导致未形成军事同盟的关键因素。在1939年,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秘密瓜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份条约使得德国在进攻波兰时,无需担心苏联的直接干预,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苏联的中立。这对三国之间形成军事同盟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碍,因为德国的战略决策(与苏联合作)与军事同盟的潜在盟友(反苏)产生了直接冲突。
日本与苏联的远东冲突: 尽管日本与苏联在远东有过边境冲突(如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事件),但这些冲突的性质主要是区域性的,且双方都有所克制。日本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国,无暇与苏联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更不用说与德国协同作战。

4. 对其他大国的顾虑与外交策略

三国在外交上也有各自的算计,需要考虑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

英国和法国: 德国和意大利都清楚,公开的军事同盟可能会激怒英法两国,增加它们反对轴心国扩张的决心。因此,保持一定的“模糊性”可能更符合它们当时的外交策略,以便在不同时期争取不同的外交空间。
意大利的地位: 意大利在三国中相对较弱,它更希望通过与德国的“拉近”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而不是立刻被卷入一场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军事冲突。

5. 德国国内政治的“非对称性”

希特勒的纳粹政权虽然对外扩张野心勃勃,但在国内,它仍然奉行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并需要维护国内的“纯洁性”。与苏联(即使是反共的苏联)建立正式的、紧密的军事同盟,在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尴尬”,尤其是在没有更强的共同利益驱动下。

6. 发展与演变:从协定到同盟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反共产国际协定》并非终点,而是轴心国形成更紧密联盟的一个开端。随着时间推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三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在1940年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Pact of Steel 的前身,但最初是德意之间的条约,日本后期加入的合作协议更加侧重于亚洲)。

《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 这份条约比《反共产国际协定》更具军事同盟的性质,规定如果缔约国之一受到第三国攻击,其他缔约国必须立即提供军事援助。然而,即使是这份条约,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例外,尤其是在日本的亚洲战略和德国的欧洲战略之间。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 这是轴心国军事同盟的最高体现,规定如果签约国之一不参与当前欧洲或亚洲战争的国家所攻击,其他签约国应站在日本一边,互助以保卫自身存立。尽管如此,由于前面提到的战略分歧和未协调的利益,这个同盟的实际军事协调效果是有限的。

总结来说,德日意三国在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时未缔结军事同盟,是因为:

协定本身定位为政治和情报合作,非军事同盟。
三国在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战略目标和扩张方向上存在差异。
当时不存在需要三国联合军事行动才能应对的即时军事威胁。
德国与苏联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任何反苏军事同盟变得不可能。
三国需要顾虑英法等国的反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策略。

《反共产国际协定》更多地反映了三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共同点和对苏联的警惕,是它们在走向全面军事同盟道路上的一个早期政治表态,但其内在的利益冲突和战略考量,决定了军事同盟的时机和形式必须经过更复杂的演变才能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AKI协定本身就是在当时一个比较适合签署的东西

另外,钢铁条约就事实来说不是个同盟,至少意大利没当同盟

希特勒是高明的外交家,你觉得他会蠢到直接鼓吹进攻性同盟么?

墨索里尼的小算盘打的也好着呢,你觉得他会那么甘心给德国打下手么?


AKI协定呢,我真心建议你们至少读读AKI协定的内容,真心不长

至少不要在读都没读过的条件下讨论这件事,成为标题党

这是表面上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其实35年就打算签了

当然那时候日本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你们都知道,所以就拖了一会

简单解释

1:互相通知KI活动信息

2:拉拢其他国家

3:有效期5年

好了,这就是三句废话,不是么?

还是说世界上的人会天真到,1936年才惊奇地发现:

哦,原来国社党带头反共啊,我们以前都不知道呢~


我刚才强调了“表面上的”,那就是说这事没完呢

柏林,昭和11年11月25日
大使阁下:
我荣幸通知阁下今日签署秘密协定附加之事由
大日本帝国政府和贵国政府完全同意以下:
上述秘密协定第二条所指定的“政治条约”既不包括关于渔业特许的条约,也不包括日本及满洲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等国的边界问题条约
如贵国政府同意上述条款,我将十分感谢阁下,同时我借此机会向阁下表明最高的敬意

武者小路
大日本帝国特命全权大使
---------
德意志帝国特命全权大使阁下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先生 收

柏林,1936年11月25日
大使阁下:
我荣幸通知阁下今日签署秘密协定附加之事由
根据本协定之精神及义务,德意志帝国政府不认为,之前德意志帝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现有之缔约——如1922年拉帕洛条约及1926年中立条约,将因本协定失效
同时我借此机会向阁下表明最高的敬意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德意志帝国特命全权大使
--------
大日本帝国特命全权大使阁下
子爵武者小路公共 收

AKI协定及附加协定之保密协定
缔约国承诺保守AKI协定及I至IV号附件之秘密,如有必要通知第三国,各缔约国需相互理解。
柏林,1936年11月25日/昭和11年11月25日
德意志帝国特命全权大使/大日本帝国特命全权大使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子爵武者小路公共

至于条约内容,你们也看见了

日本说,我们这几个不算

德国也说,我们这几个也不算

这个协定就是这样的,一点不严肃,你看德日都有很多例外,就是走过场,就像里宾特洛甫说的

Stalin würde auch selbst dem Antikominternpakt beitreten
斯大林也要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里宾特洛甫

总之一句话,这个条约完全没有一点约束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最多就是表个态

那么1937年意大利要表什么态呢?

墨索里尼在攫取了法西斯议会的权力之后,开始向德国和日本靠拢,他就是要表这个态

之前的意大利法西斯更不鸟日本,天天宣传日本是“黄祸”(以前国社党也这样恶心日本)

同时也一直往中国运武器和顾问

墨索里尼要靠拢德国,就要靠拢日本,条约只是一个方面

他跟在德国屁股后面把顾问也撤走,应该还把一船凯申物流买的武器沉海里了,这都是在表态

所以说访问柏林以后(墨索里尼在柏林认识到自己不是法西斯大佬),就签了这个


我拯救了欧洲!!!
——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后

要说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墨索里尼就是想在1939年开第二个慕尼黑会议

墨索里尼觉得,慕尼黑会议的时候,自己是欧洲的仲裁者

只需摇唇鼓舌,就能割地赔款,还能让英法废物退让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他们两个人从来不谈打仗

而且关于两国结盟,希特勒认为,两国不应该明说打仗的事,这样对大家都不好

你们以为墨索里尼上当了?那不是

墨索里尼也是这么想的,他也不想让希特勒知道自己想打仗,当然他忍不住先动手了(1939.4)


《钢铁条约》墨索里尼看都没怎么看,就签约了,在签约之前他就发表了,他就没当个正经事

墨索里尼知道德国要打波兰,但是他不关心啊,他想开第二次慕尼黑会议

德国爱怎么打怎么打呗,反正意大利也不用出兵,到时候谈判的时候自己出面“拯救欧洲”就行了

不要以为墨索里尼签了同盟,他就真同盟了,举个栗子

8月26号,马上就要打波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商量打仗

墨索里尼直接说,我意大利穷啊,先送我一万七火车皮的物资(这个数字是很夸张的)

你们觉得,墨索里尼这个态度,是不是“军事同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日意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时,未立即缔结军事同盟,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简单地说,当时这三个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有共同敌人——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但它们的直接利益、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考量,使得军事同盟的时机尚未成熟,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1. 《反共产国际协定.............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历史上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也是理解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袖不同执政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简单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而斯大林则是在“保卫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概念在两个时期有很大区别。要详细讲,我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拉开来看。一、 列宁的处境:《.............
  • 回答
    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德国最终还是输掉了一战,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这纸条约,本应是德国在东线战场上获得战略性优势的“胜利果实”,却未能成为其赢得整个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反而可能加速了其覆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本身的性质和它对德国战略格局的影响。.............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德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病死率,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德国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其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德国在此次疫情中低病死率及其成功之处的详细阐述:一、强大的、体系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Strong and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德国收留犹太人,犹太人却背刺德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和简化,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个说法的根源也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德国并没有“收留”犹太人,而是犹太人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并且是德国社会的一部分。 德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
  • 回答
    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文化传统、制度设计、技术创新、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德国制造口碑良好的原因: 1. 工业传统与工匠精神 历史积淀: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了以精密制造、机械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传统。从19世纪.............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国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成功地进行改革并恢复经济,最终走向了法西斯道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后果与《凡尔赛.............
  • 回答
    德国国家队和拜仁慕尼黑的王朝虽然都很辉煌,但相对某些超级长久的王朝(例如西班牙国家队在20082012年间的辉煌,或者皇马在1950年代的五连欧冠),它们的“王朝”时期确实相对更“短”。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德国国家队王朝的短暂性分析:德国国家队在历史上多次经历.............
  • 回答
    “德吹”球迷之所以饱受厌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涉及到对球队的过度推崇、对其他球队和球迷的贬低、以及在讨论中表现出的不理智和攻击性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过度推崇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德国战车”的黄金时代滤镜过重: 德国足球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特别是2.............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两个非常不同但又有些相似的角色在读者心中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德拉科·马尔福“被接受”而爆豪胜己“没那么被接受”(或者说,读者对他们的情感和解读有所不同),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就像我们分析身边的人一样,不能只看表面。德拉科·马尔福的“被接受”:成长、环境与复杂性首先.............
  • 回答
    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却似乎在“世界级大国”的标签上始终与英美等国存在微妙的距离。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叙事。历史的沉重遗产与自我约束德国未能成为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