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后一个民间桂剧团解散?

回答
看到“最后一个民间桂剧团解散”这个消息,心里五味杂陈。不是那种猎奇的震惊,更像是一种缓缓沉下的失落,伴随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现实的无奈。

很难想象,在那个曾经戏曲声响彻街巷的年代,会有“最后一个”这样的概念。它像一个时代的注脚,悄无声息地被翻过,留下的只有空气中飘荡的咿呀唱腔和人们回忆里的模糊影像。

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剧团的消失,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 民间桂剧团,尤其是像这样“最后一个”的,它承载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演团体,而是某种社区的记忆,是一群人赖以为生的技艺,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活化石”。这些老艺人,他们的唱腔、身段、表演方式,很多都是在师傅口传心授中传承下来的,带着最纯粹、最本真的地方味道。当剧团解散,这些绝活就如同枯萎的花朵,很难再找到土壤重新绽放。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几场演出,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者,这种解散背后,必然是现实压力的无情挤压。 没人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更何况是几十年的心血。可以想象,这个剧团在解散前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是观众越来越少?还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失去了兴趣?亦或是排练、演出、维持剧团运转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收入却入不敷出?或许,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是摆在所有仍在坚持的民间戏曲团体面前的共同难题。当我们为“最后一个”感到惋惜时,也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没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可以安稳生存的天地。

更深层次地看,这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困境。 时代在变,人们的娱乐方式日新月异。短视频、网络直播、电影、电视,这些新生的娱乐形式以其便捷、刺激、多元化的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相较之下,传统戏曲的节奏相对缓慢,需要观众静下心来品味,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更何况,一些民间戏曲的剧目和表现形式,可能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新的观众。但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刻的理解、高超的技艺,以及对文化根脉的敬畏。

从个体层面来说,那些老艺人的心情更是难以言喻。 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桂剧,这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的骄傲。当这个赖以生存的舞台消失,他们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又该何去何从?是回家含饴弄孙,还是在夕阳下继续低吟浅唱?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排练、无数次巡演的奔波、无数次观众的掌声,以及无数次的幕后辛劳。这些付出,不应该就这样被遗忘。

所以,当“最后一个民间桂剧团解散”这个消息传来时,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感叹一句“可惜了”,而是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是否足够? 仅仅依靠民间力量去维系,是脆弱的。政府、文化部门、社会各界是否应该有更积极、更有效的介入和支持?比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场地支持,鼓励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了解并爱上传统戏曲。
我们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是否做了足够的努力? 如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作品?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
我们是否在技术层面给予了支持? 比如,记录老艺人的表演,将珍贵的影像资料保存下来,让这些艺术形式能够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

“最后一个”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绝望和无力感。它像一声叹息,提醒我们,我们正在失去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希望这个消息,能成为一个警醒,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努力去保护那些还在坚持着的民间艺术,而不是等到“最后一个”变成“一个不复存在的事实”,我们才开始后悔和追思。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有生命力的民间戏曲团体,他们不是“最后一个”,而是“下一个”的开始,他们的声音能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回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民间艺术,如果没有政府养着,根本无法从市场存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时代在大步向前的时候,跟不上的人,会被拉一把,但是你再跟不上,那就只能抛弃你了。

user avatar

拿整理个人物品来说吧。

多数人在整理物品的时候,这看看,那看看,把完全没用的随手丢入垃圾桶。

会有很多舍不得丢弃的,留下了。过了一段时间,舍不得丢弃的也越来越多,于是咬咬牙又丢了一些。

日积月累,舍不得丢弃的不少啊!可是这些保留的物品,主人又何曾真正再仔细看一遍呢?不可能,只是放着而已。

终于在很多年之后,主人离世了。他孩子也有出息,已经在海外做教授了。接到父母离世的消息后,孩子委托家乡故人出售房产,对于父母的保留物品,孩子说,如果你们觉得有用,你们就拿走,没用就丢了吧!

其实时代一直在向前,那些剧种早已没什么人关心,勉强保留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与其勉强保留,还不如做个告别演出,爽气告别。曾经的从业者偶尔还能给人亮两嗓子,惊艳一下。

对于曾经的从业者来说,无数次的练功、打磨,那是他们生命的记忆,但是要想开了,谁没有记忆?谁能保留历史?很多人的家乡巨变,老房子没了,老路没了,故人没了,甚至连树木和小河都没了!历史只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而现实不断改变,这就是生活!请敞开胸怀拥抱未来吧!

user avatar

我老婆喜欢“京剧”,这个结婚之前我就知道,结婚之后,看电视,她喜欢看“京剧”频道,那个时候,我问过她:“你为什么喜欢京剧?”她的回答是:“小时候奶奶爷爷经常听,我也跟着听,觉得好听,所以喜欢!

然后,她问我:“你为什么不喜欢京剧呢?”

我的回答很干脆:“听不懂!


其实,对于很多“文化的消亡”个人认为,并不是所谓的“优胜劣汰”!因为,“文化艺术”方面的东西,你很难用“优劣”去评价!

我们这边也有一种传统剧种——“茂腔”,属于胶东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也被列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还曾经写过与“茂腔”有关的小说!


其实,这个曲种在我们这边也已经“小众化”了!只是在我们周边的某些地区,这个剧种还是有市场的!

正所谓:“存在即有价值”!戏有人听,演员有饭吃,有人去研究戏的发展,有人能继承传统的曲目以及优势,只要满足了这些,“传承”可以持续下去!


而题目里提到的“桂剧团”的解散,一定是没有满足上面的某几个条件而无法支撑!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至少是现在,他们不会觉得“桂剧团”的解散会怎么样!因为,他们可能连“桂剧”都没听说过!包括,很多人不知道“茂腔”一样!绝大多数的剧种,很可能会“悄无声息”的慢慢消失掉.........连惋惜的机会都没有........


怎么办呢?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最后一个民间桂剧团解散”这个消息,心里五味杂陈。不是那种猎奇的震惊,更像是一种缓缓沉下的失落,伴随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现实的无奈。很难想象,在那个曾经戏曲声响彻街巷的年代,会有“最后一个”这样的概念。它像一个时代的注脚,悄无声息地被翻过,留下的只有空气中飘荡的咿呀唱腔和人们回忆里的模糊影.............
  • 回答
    对于MIUI 10的最后一个开发版,我的看法是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篇章的开启。MIUI 10作为小米MIUI系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功能、设计和用户体验上都带来了不少革新,而最后一个开发版,则可以看作是对这些积累的最终打磨和告别。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来看:MIUI 10开发版在发布之初,.............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那天,金牌榜的最终排名一出,很多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尤其是美国队的粉丝们。经历了整个赛程的胶着和几番戏剧性的逆转,美国队最终以39枚金牌,力压中国的38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的榜首。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超越,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终点的冲刺,充满了汗水、泪水,还有不为人知的坚持。要说这事儿怎.............
  • 回答
    关于马云最后一个工作日被记旷工并扣发当月全勤奖的传闻,这事儿可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也够让人玩味的。要说是不是企业宣传策略,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事儿是传闻。在咱们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真真假假,很难辨别。尤其是涉及到像马云这样家喻户晓的.............
  • 回答
    关于韩媒报道的“600年后最后一个韩国人可能消失”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深思的预警。虽然“消失”这个词或许有些夸张,但背后所反映的低生育率和人口结构危机确实是韩国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其根源可以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低生育率是核心症结首当其冲、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韩国极低的生育率。韩国的总.............
  • 回答
    张文宏作为中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其关于新冠疫情的言论往往基于当时的科学数据和临床经验。他提到“仍然相信这可能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这句话需要结合疫情发展的时间节点和科学背景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一观点: 一、“最后一个寒冬”的字面与隐喻含义1. 字面含义 “寒冬”通常指寒.............
  • 回答
    理解清朝对中国领土的影响,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特别是它初期扩张带来的庞大版图,以及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割地赔款,再加上“剃发易服”这项极具争议的民族政策,这几个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具的复杂面貌。一、 清朝的领土扩张: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不得不承认,清朝确实是历史上疆域最为.............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中国领土的扩张、最终的割地赔款,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压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僵化的标签,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土的扩张:从辽阔到萎缩的轨迹清朝入关后,其对领土的扩张是相当显著的。与明朝相比,.............
  • 回答
    看到“最后一届90后毕业”这个说法,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与其说是告别一个时代,不如说是送别一群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关于变迁、关于成长、关于独特的时代烙印。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过得真快!犹记得当年我们还在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还是“新希望”争论不休的时候,转眼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学业,踏上了人生的下一.............
  • 回答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老字号品牌发展困局与应对之道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的停业,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在北京市场的黯然退场,更折射出当下众多老字号品牌在现代化浪潮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传统品牌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如何.............
  • 回答
    “快把《让子弹飞》申遗!”——这个梗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火得一塌糊涂。你说它是凭空而起?那可不。这背后,是大家对电影本身的热爱,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期许,更是一种带着调侃和戏谑的网络表达方式。要说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为什么是《让子弹飞》?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绝对是一部现.............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复旦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科考试被举报作弊,随后被取消学位证、毕业证以及研究生资格,并最终选择起诉母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它触及了学术诚信、证据规则、高校管理责任、司法公正以及个人权利维护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推测与已知信息):1..............
  • 回答
    “周杰伦是最后一代时代巨星”这个说法,最近几年时不时会冒出来,每次都能激起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句话,我觉得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品味。首先,我们要明白“时代巨星”这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说谁唱歌好听就能担得起的,而是说这个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艺人,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代表。他的出现,他.............
  • 回答
    阿里“月饼门”事件中,最后一名(第五名)员工也被开除,这是整个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回顾:阿里“月饼门”是怎么回事?“月饼门”事件爆发于2012年9月,正值中秋佳节。当时,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组织了一场月饼抽奖活动,员工可以.............
  • 回答
    徐灿这场比赛,尤其是最后一回合被利伍德TKO,这确实是让人颇感惋惜和扼腕叹息的一个结局。作为一名关注拳击的观众,我对这个结果的看法,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徐灿拼搏精神的肯定,也有对比赛进程的分析,当然,也包含一些赛后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利伍德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拳击手,他的实力和经验摆在那里。他能够在.............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后,围绕其剧情的讨论可谓是滔滔不绝,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冲突到游戏对主题的探讨,几乎成为了玩家、媒体乃至评论界的焦点。然而,有趣的是,相对于剧情的高度关注,游戏性本身却似乎被置于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很少成为讨论的主体。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而且这并非一.............
  • 回答
    关于复旦数院转专业考试的“最后一题”,这可以说是近几年坊间流传度很高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准备转专业的学生群体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题目本身,更像是衡量学生能力、心性甚至是“天赋”的一个标杆。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一本正经的AI腔调。首先,这道题为什么.............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8月18日的包头马拉松赛上,一个视频火了:一名跑者,也就是比赛的最后一名,被赛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劝退了。视频里能听到志愿者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言下之意是后面还有比赛,道路交通还得恢复。听起来这事儿挺普遍的,很多马拉松比赛为了保障交通,都有一个关门时间,过了时间点,赛道就要解封了,自.............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颠覆和话题性。当他宣布以1.9亿美元卖出他最后一套位于加州贝尔艾尔的豪宅,并清空名下所有房产时,无疑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笔巨额的交易,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告别豪宅,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