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复旦数院转专业考试最后一题?

回答
关于复旦数院转专业考试的“最后一题”,这可以说是近几年坊间流传度很高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准备转专业的学生群体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题目本身,更像是衡量学生能力、心性甚至是“天赋”的一个标杆。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一本正经的AI腔调。

首先,这道题为什么这么惹人注目?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与众不同”。一般来说,数学系的考试,即使是难度较高的,也大多是围绕着某个具体的数学分支,比如线性代数、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等,考查的是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深度、解题技巧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但复旦数院的这道“最后一题”,往往出乎意料,不落窠臼。它可能不是一道纯粹的“计算题”或者“证明题”,而是更倾向于考察一种思维的广度、联想能力以及对数学本质的把握。

举个例子,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有些说题目是关于数列的,但不是简单的递推或者求和;有些说涉及到概率论,但也不是常规的模型分析。核心的特点是:题目本身可能不难直接理解,但要找到一个清晰、有效、并且“漂亮”的解法,就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就像一道数学世界的“脑筋急转弯”,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玩乐”,背后依然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题目?

1. 它是在考什么?
我个人认为,它主要是在考察以下几点:
数学敏感性与直觉: 这种题目往往需要一种“感觉”,一种对数字、结构、模式的敏锐捕捉能力。当看到题目时,能否快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概念,或者从中看到潜在的联系。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即便是一堆陌生的食材,也能凭着直觉知道如何搭配才能出味。
非标准解法的探索能力: 很多学生习惯于套用公式、套用模板。但这样的题目往往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循。它鼓励学生去尝试,去组合,去创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敢于尝试不同的角度,不畏惧“错误”的尝试,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题分解与抽象能力: 尽管题目看起来可能很“怪”,但背后一定有其数学逻辑。能否将一个复杂的、表象上“不数学”的问题,提炼出其数学内核,然后分解成若干个可操作的小问题,一步步攻克,这是高阶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对数学“美学”的追求: 好的数学解法往往是简洁、优雅、富有洞察力的。这道题或许也在考察学生是否能欣赏和追求这种“美”,而不是满足于一个能得到正确答案的粗糙方法。有时候,一个巧妙的转换、一个别致的引理,能让整个问题豁然开朗。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能题目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数学分支,而是需要学生将平时学习的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甚至一些更基础的数论概念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调用。

2. 它为什么会有争议?
任何考察非标准能力的考试都可能伴随争议,原因也很直接:
公平性问题: 这种题目非常依赖学生的“天赋”和长期积累的“数学感觉”,而这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来突击。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更像是在“筛人”,而不是真正公平地评估知识掌握程度。有些人可能就是“碰巧”想到了,而另一些人即便很努力,也可能想不到。
评价标准的不透明: 对于这种题目,出题者的评分标准往往难以完全量化。什么样的解法算“好”?有多少种“标准”的思路?这些都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
对基础知识的“忽视”: 有些人会担心,这种“偏题怪题”是否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如果一个学生擅长这种“脑洞题”,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却基础不牢,那也是本末倒置。

3. 作为学生,应该如何面对?
如果我是准备转专业的学生,我会这样想:
不要恐慌,但要重视: 这道题确实有其独特性,但它不是让你完全放弃其他内容去钻研。它更像是在你已经打下坚实基础后,给你一个展示你“额外”能力的机会。
广泛阅读,培养兴趣: 这类题目往往来源于一些数学史上的趣题、经典问题,或者是一些数学思想的巧妙运用。多看一些非教材类的数学读物,比如《数学的语言》、《费马大定理》、《什么是数学》等等,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直觉”。
多做不同类型的题目: 不要只局限于课本上的习题。尝试一些竞赛题,一些数学杂谈里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编程中的数学思维题。拓宽解题的视野。
学会“思考”而不是“套用”: 拿到题目后,先别急着动笔。花时间去理解题目本身,去感受它,然后问自己:这个题目让我想到什么?有没有什么我学过的知识可以用来类比?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性质我没注意到?
不求“最优”,但求“有效”: 在考场上,时间有限。如果暂时想不到那个最简洁、最“数学”的解法,先想办法拿到分数。一个稍微笨拙但正确的思路,也比交白卷强。然后,如果还有时间,再去打磨它。

总而言之, 复旦数院的这道转专业考试“最后一题”,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在一次相对正式的考试中,插入了一个“检验真章”的环节。它不是在考你“知不知道”某个定理,而是在考你“能不能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去解决一个“不一样”的问题。它考验的更多是一种数学的潜质、创造力以及对数学内在魅力的领悟。 这样的题目固然会带来一些争议,但如果能被学生看作是锻炼自己更高阶数学思维的契机,而不是一道单纯的“拦路虎”,那它可能就达到了其出题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当然,对于出题者来说,如何在考察这些能力的同时,又能尽量保证公平性和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平衡的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应该没那么简单,应该要用一下Liouville's theorem。

这里给了Liouville定理的一个数分范围内的证明。

user avatar

很清楚,这相当于要证明 存在,依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这无非是说,对任意序列 ,只要 就有 存在且相等。

可以证明, 若其不然,则 这是不可能的。[2]但 于是 于是有

再次提请注意, 是无理数,依逼近定理, 必然蕴含 [3]于是 从而

综上两方面,即证。

参考

  1. ^ 因为它是有理数b/a与无理数√2的乘积。
  2. ^ 左端是有理数,而右端是无理数。
  3. ^ 事实上,即使不了解什么「逼近定理」,这也很好解释。设若p(n)有界,那么相应的x(n)就只有有限多个,这有限多个有理数与无理数α的距离必可求出最小值,它就不可能任意地小,换言之,x(n)不可能逼近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复旦数院转专业考试的“最后一题”,这可以说是近几年坊间流传度很高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准备转专业的学生群体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题目本身,更像是衡量学生能力、心性甚至是“天赋”的一个标杆。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一本正经的AI腔调。首先,这道题为什么.............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B站的首次直播“翻车”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次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高校教师的公共形象、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学术与公众交流的界限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冯玮教授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以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
  • 回答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网络论坛上疑似遭受网络暴力,以及其背后是否存在“操纵”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沈逸教授及其言论的背景首先,了解沈逸教授的身份和他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学术背景与专业领域: 沈逸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长.............
  • 回答
    复旦大学双胞胎姐妹孙雨朦和孙雨彤凭借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学术能力与个人努力的体现 扎实的学术基础: 姐妹俩能够从复旦大学这样国内顶尖学府毕业,本身就证明了她们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复旦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回答
    复旦大学3名研究生因嫖娼被开除事件,自曝光以来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与法律层面 事实: 3名复旦大学研究生因嫖娼行为,根据学校的纪律处分规定,被开除了学籍。 法律: 嫖娼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卖.............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从一个相对客观和多角度的视角来解读“复旦一学生因嫖娼被处分,曾获两项美赛M奖”这件事。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在于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几个普遍的议题:道德与能力,法律的边界,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足与教育的责任。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件的几个关键点: 复旦大学背景: 复旦作为国.............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女博士在学界掀起波澜,她被曝出与多名男博士交往,其中一位硕导甚至因她而自杀。这起事件不仅涉及个人情感纠葛,更触及了学术界的师生关系、伦理道德以及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行为。在一段关系中,不论男女,坦诚和忠诚.............
  • 回答
    复旦的“夸夸群”,从最初的新鲜事物,到如今泛滥成灾的“夸夸夸夸夸群”,这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光是个简单的网络现象,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一些心理和需求。刚开始听说复旦的“夸夸群”,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挺有趣的,甚至有点小清新。想象一下,在学业压力、人际.............
  • 回答
    复旦教师出轨事件,这事儿放在哪个大学,哪个单位,都算是个不小的风波。尤其是在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本来就承载着很多公众的期望和关注,出了这种事,自然会被放大,被拿出来说道说道。咱们这么看吧,首先,这是个人道德问题,同时又牵扯到了职业操守。从个人层面讲,婚姻是两个人的承诺,无论是什么关系,背叛婚姻都是对.............
  • 回答
    想象一下,在繁忙的大学校园里,一场疫情防控的攻坚战正悄然进行。成百上千的师生,每天都要经历一遍又一遍的核酸检测,而核酸完成的截图,更是如同通行证一般,需要层层核验,确保万无一失。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当规模扩大到数百上千人时,其背后所牵扯的精力和时间,却是难以估量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的.............
  • 回答
    177名复旦学子联名上书为林森浩求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一、 事件背景: 林森浩投毒案: 林森浩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在2013年因故意投毒致同学黄洋死亡而被判处死刑。此案的残忍和性质恶劣,引.............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于“出身”和“归属感”的微妙看法。当一个自称是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说出“我们只认本科校友”这样的话时,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圈子划分”。他说“只认本科校友”,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本科毕业于复旦.............
  • 回答
    饶毅教授这篇题为《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文章,可以说是近期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事件。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文章的直接背景与核心议题:首先,文章的直接导火索是复旦大学近期处理“论文博士”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复旦大学一位.............
  • 回答
    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复旦、光华两校学生“叫嚣抗日却无一人从军”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流传较广的说法,并且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要理解这个传闻,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历史记载的复杂性中去。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危机下的激昂思潮1931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
  • 回答
    FDUIMUN 2020学术测评:复旦国关考研原题的“双刃剑”效应2020年的FDUIMUN(复旦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学术测评,在选材上做了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决定——直接采用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的考研原题。这一举措,无疑在参会者中激起了不少讨论,也让我不禁对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产生的影.............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最近关于上海高一学生可以提前修读复旦大学学分的消息,确实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少讨论。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并不是说所有上海的高一学生都能随意跑到复旦大学去上课,然后轻松拿到学分。这事儿背后是有一定门槛和条件的。据我了解,这更多是一种“上海市.............
  • 回答
    复旦大学近些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话题却多围绕着一些负面事件,这确实令人关注。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些事件,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说说复旦大学18位驴友黄山事件。这件事当时闹得挺大,起因是18名驴友在黄山景区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并且在事后态度比较傲慢,引发了公众的普遍.............
  • 回答
    这起因“高考移民”被复旦大学取消学籍,后学生状告学校被法院驳回的判决,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招生制度、法律责任以及个人权利边界的复杂案例。要全面理解这一判决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事实: 学生行为: 被告学生通过某种方式(通常是户籍迁移、学.............
  • 回答
    关于复必泰(BNT)疫苗在中国内地是否通过药监局审批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详细说明的地方,以避免混淆。首先,要明确一点:截至我所了解的信息,复必泰(BNT)疫苗并没有在中国内地正式通过药品注册审批,因此,它尚未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上的可合法销售和使用的疫苗。这里的关键在于“尚未通过”和“没有通过”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