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所谓社会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沉浸在极端低效的无穷无尽的重复人力劳动里不可自拔,人家随便用几个小时,用一些很成熟的技术就能让这些人惊讶
复旦居然要靠手动截图来看核酸结果?而且这种极其简单的ocr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去做?
这位博士生做的绝对没问题。是实实在在帮到了忙。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我们基层是有多少精力放在了这种本可以由机器代劳的事情。。。
这本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不去反思也就算了,还拿出来当成整面宣传材料。。。基层手动核对、效率低下很光荣?
很不明白为啥会有人觉得我在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老妈和对象都是在基层,我想任何有家庭成员在基层工作的人,一定有帮他/她核对表格的经历。
我的核心观点是:(1)这位博士生做的绝对没问题,是实实在在帮到了忙;(2)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我们基层是有多少精力放在了这种本可以由机器代劳的事情。如果连这个都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怼一下的话,你是有多么不能接受现实和批评啊?
这件事的荒诞之处就在于:一位博士生用了一个很正确的方法解决了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却发现原来管理者从来没有想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
当然,我不是贬低上海,因为我知道其他地方做得更不好(˶‾᷄ ⁻̫ ‾᷅˵)
会技术的人多了,这是终于有人做了且被采纳而已。
你看你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以及最近行程社区都掌握。但是我这边,3、4月被不同的社区成员问了很多次,最近又被收集了一次(猜对了,是纸质登记)。我的感觉,问题不是在于没人做,也不是在于不想做,而是在于数字化和信息沟通从来没做到。似乎每个节点都需要信息,每个节点都有一堆信息,但是从来没有通。弄不好最后的大数据,还得找移动、联通要手机信息才行。
ocr和正则表达难么?哪怕再水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也或多或少知道。亦或者说,国内那么多互联网公司谁不知道。但是关键该用的时候,怎么就没用?
信息化建设,看来难的不是5G网络铺开啊。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挺难过的,真挺难过的。
疫情防控中,像这种可以用应用程序来减轻人工负担的环节,也有其他,比如咱们常听到的流调,我认为就缺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至于流调工作人员在信息录入、上报过程中花费很多精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社交网络中流传出来的流调报告截图,都是word的,流调格式大同但却小异,说明都是人工撰写的。
如果流调人员有一个专业的应用程序,用该应用程序扫一下阳性病例的健康码,便可自动识别阳性病例的个人信息,与此同时,该程序调用公安、工信、支付等各系统掌握的有关阳性病例在各场所行动轨迹的数据,先按照已被各部门掌握的数据生成一个半成品的行动轨迹,该轨迹内容不为流调人员所见,之后在应用程序前端按照时间、地点等要素生成表单,流调人员可以通过询问阳性病例来填写大数据中没有的信息,填写时,地点都自动联系国家地名库中的标准地名,之后一键生成初级流调信息报告,流调人员再通过目前采用的验证方式完成流调信息的确认,生成最终的流调报告。
生成的这份流调报告如果被截图和拍照流传出去,可以通过图片中加密信息来溯源流露出去的人。
最终的流调报告生成之后,可一键上传到疾控中心的数据库,疾控中心那边也有一个自动的程序,可以调取这份流调报告中的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当当日所有流调报告都上传之后,疾控中心的程序会自动整理出各流调报告中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自动生成一份我们现在常见的按照时间、地点来公布的阳性病例轨迹信息,与此同时,也只能把这些信息都自动填充到疫情地图中。
如果有这样的两个程序,就可以省去很多人力,流调人员就不需要用word撰写流调报告,统计人员也就不用按一份份流调报告去统计轨迹信息,流调时间、公布轨迹时间都能大大缩短,都疫情防控的提速也很有帮助。
新闻中的情况,不跟我说的是同一性质的事情吗?原本可以用应用程序来提速的事情,偏偏要借用人工,一点点的比对,人又累又烦不说,还很容易出错,也会出现信息的不统一,你去某些地方公布的轨迹信息,有的时候是同一个自然屯,有的轨迹信息中写的就是XX屯,有的写的是XX社,这样不统一的信息,其实侧面说明了,我们不存在这样一个简单方便的应用程序,流调人员还是用word来撰写流调报告的,即便是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份流调报告也都需要打很多字的。
疫情防控,要的就是一个快,想要快,不仅仅要用人堆,不能仅靠公务员、党员、志愿者的一腔热情和不眠不休,还要靠各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像健康码这种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如果没有健康码,流调工作就只能通过回看监控录像、调取支付记录、所要支付截图、阳性病例自我回忆等手段来确定阳性病例何时出入某一场所,如果所有商场都能像大医院那样扫健康码过闸机,只需要调取阳性病例健康码后台数据,就可以查出阳性病例出入的场所,再调取闸机的后台数据,就能锁定与阳性病例脚前脚后进入同一个场所的重点对象。
但是,疫情发生已经两年多了,我们仍旧缺少这样方便防疫人员使用的应用程序。
健康码、疫情地图一类的应用,是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服务最广大用户思维下的产品,方便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而我说的这一类应用,是方便防疫人员使用的,从用户规模上来讲,属小众产品,所以大型互联网公司不愿意开发,虽说是小众产品,但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也是蛮大的。
疫情越来越频发,虽然以后未必会发生今日吉林、上海这样严重的疫情,但一省市一轮疫情几百例上千例的疫情还是会有的,几百例、上千例病例的流调报告,也是不小的工作量,更何况,我们要关口前移,对于密接、次密接去过的场所也要排查,几百例、上千例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可能就有几千、上万人,排查密接、次密接娶过场所的工作量更大,如果有这样一个方便流调人员的应用程序,排查速度不就更快吗?
这次上海疫情下来 ,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所谓信息化转型还任重道远 。
除了这个核酸结果统计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统计之外,之前通过健康云批量做老人的核酸 预约也是个相当费劲的事情。
因为健康云没法直接批量预约得一个一个弄,而又有很多独居老人并没有儿女帮他们预约,所以每次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帮他们预约核酸 。
本来志愿者人力就不足,在这个时候还要他们做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就很离谱,关键是健康云仿佛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个需求一样,做了这么多次大规模检测了仍然没有上这个feature。
最后看到青浦有个选调生通过类似按键精灵的东西实现了通过excel表批量预约的功能。并且也上了当地的公众号新闻。
幸运的是,健康云这个辣鸡的约核酸产品终于被换成随申办了。
看到类似的这两个事件后,感觉其实我国对于广大互联网从业者的需求还有很多没有释放出来,可能需要等着领导们逐渐替换成从小在互联网中侵染的这一批才能进一步的释放出这些需求来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生活中简单的小问题。
另外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视角上来看,这些问题从一开始产品设计上就需要被考虑到,即使当时忘记了,后续从用户反馈中也可以收集到并识别出这是一个重要且紧急的需求,并且很有可能一天就可以完成上线。
那为啥他们不会呢,因为互联网公司需要靠更好的用户体验来不断抢占市场,而他们作为垄断型产品自然不会有这种动力,也就不会有这种意识了,除非…………
刚刚看了部分其他答主的回答,发现很多答主认为这位博士用这么小儿科的调库去实现一个功能也配上人民日报,而且还要写几个小时,自己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我只想说这些答主可能都搞错了重点
因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的定义就是它能切实的解决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而不是它是通过多么牛逼的技术才实现的。
而这位博士他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个用户痛点并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实现了他解决了大家的痛点,让统计的相关人员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就是一个优秀的产品。
而人民日报要推这篇文章 所宣传的也并不是他的技术有多牛逼,而是宣传了这种洞察需求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以体现出来。就凭这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宣传的。
唯一可能不太ok的只是里面有些对技术实现描述的段落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尬了罢了。
能用ocr和正则表达式提取的信息,后台必然有准确的格式化的数据,提供个接口出来就能让几千几万人不必使用这类无法保证准确率的奇技淫巧。
当然,做这么一个系统最难的不是做出来,而是设计。比如核酸检测数据,哪些人应该有权限拿到哪些数据?所有人随便查所有人的记录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一旦涉及到权限就一定是先制定规则再人工审核。规则怎么定,谁来审核,出了问题找谁追责,这些都是问题。要是对不同性质的单位做不同需求,开发量和其他工作量一定会比想象的更大。政府系统的软件,做出来没人用的例子还少吗?
信息时代也是不可避免地有摩擦和内耗的。你觉得这个ocr+正则表达式的方案效率太低,但很可能已经是现实情况下不差的方案了。如果这个代码可以开源出去,让大家都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去改进,也不失为一件提高效率的好事。
信息社会的漏网之鱼。
虽然疫情已经这么长时间了,核酸数据还是没有一个全国统一公开的API接口,竟然还需要手工截图上传?竟然还需要手工统计?这特娘的还是复旦大学?我小学时就学过的数据库被时代扔进狗肚子里了?
我越来越怀疑:我们对疫情的态度是不是只是在表面在乎。已经三年了,连一个全国统一的核酸数据库都没人做,一个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统计核酸数据还要用一千年前的“古方”,当一个人使用比他自己年龄都大的某项技术时,竟然还能上国字机构的新闻。
长久以来,我们的行政管理方法都过于注重“人”,而忽视“物”。不管什么事,最重要的都是找人来做,找更多的人来做,而不是怎样把这件事做好。
因此我们便很容易陷入意图伦理的陷阱当中——我重视了,我开会了,我努利了,这就可以了,至于这件事有没有做好,做的是否漂亮,根本不重要。
尤其是所有人都在手填表格,都在人海战术,都在挑灯夜战时,最好的表现就是填更多的表格,抽调更多的人手,加更多的班……这才是踏实可见的政绩,而不是用了什么“不靠谱的新方法”。
别人三天做完的事你十分钟就完成了,领导只会嫌你坐那没事干、嫌你下班准点走,嫌你开会不积极……而不是赞扬你效率高。
这才是机关单位做事的常态。
所以,官媒报道复旦博士的小创新是好事吗?是好事,但这件好事的背后是一个悲剧的、宏大的背景,宏大到可以将无数的好事淹没在时代的沧桑之下,按灭所有本该燎原的星星之火。我们本该高枕无忧,却被强制艰苦奋斗;我们本该轻松愉快,却被灌输忆苦思甜;我们本该大道坦途,却被扔向遍地荆棘。
一码胜千公,一个码农至少相当于一千个公务员。根本不需要博士,哪怕是学了三天python的程序员也可以完成这种工作。
其实,申论也一样,A4雕花是相当简单的文本生成问题……
这事能上新闻,反映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低下。打击互联网产业的铁拳,监管算法的衙门,自己可能连正则表达式都不懂,没有这个能力啊!
如果国家反应过来,公务员失业潮可能来临。
非常漂亮的工作
但是,这不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更不是只有复旦博士才有能力完成。
这让我想起我每天都日常:
1、截图自己的健康码和行程码,一大早上传钉钉系统,确保孩子所在学校的调查
2、把健康码和行程码传给单位小妹,由她统计制表上报
3、扫描单位门口的场所码,出示行程码,并在纸质文件上签字说明进入写字楼的理由
4、在微信群里参加接龙,提供自己做核酸的信息
5、向小区保安出示健康码,进小区,回家
以我前程序员的见识,以上事情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做的。
这不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应该干的事儿。
但是,全国人民应该都在做。
在后疫情社会,大幅度提高防疫的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个人的身份信息是否核酸,是否打了疫苗等都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正常来讲是不能被一个接口随便调用的。但是各个基层单位又在上级单位的压力下有确认一个人是否核酸了的需求,这点又至关重要,因为很有可能有人没去做,这样就会存在一个矛盾,基层单位需要获取你的个人信息以证明你核酸了,但是这些个人信息属于你的隐私他们无权调用,所以就只能使用这种截图上报的方法确认你是否核酸过。如果我没猜错,这个程序最开始的用途就是给他们院导员用的。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是有的,但是现存的系统没有办法提供解决方案,还需要进行改进。
下面说一个我个人思考过的一个可行方案:
可以像企业微信一样,建立基层的单位的机构号,是你这个单位的可以通过邀请码等方式加入进去,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手动授权(这样能确保隐私,只授权需要的核酸信息给单位)将你最近一次核酸的信息的权限放开给单位查看,这样单位那边就可以显示出你是否核酸了,检查个人是否核酸的工作可以轻松的解决。
技术不是什么很难的技术,开源方案相当多,这位博士做的事情也很有意义,在当前这种大量重复性无意义的劳动中提供一点先进的生产力。
但是,宣传口的记者们和工作人员们,你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沸腾的时候,难道不反思反思,只需要100多行代码,1个小时就可以就可以初步完成的小功能,目前为止为什么没有哪个健康码系统来提供呢?也不要求你们提出类似于“为什么不用XXX技术实现XXX功能”的批评,我甚至都没有看到过如“疫情3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健康码数据库”这一类的批评。这个还要技术背景才能批评吗?
从直接从后台api查询不比OCR更方便?
难道你健康码是没有后端的?每次信息更新是直接意念传送到每个人手机上?
信息化社会了,数据都上云了,还要每个人截图上传信息,P图行不行?P的好你能查出来?截图有啥意义,你直接后台锁定了数据异常的人不可以吗?有多难?
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重复、内耗的工作,把这时间去干什么不好?
有一台直升机,我们想让它飞起来。目前,它飞起来的方式是一群人在下面用手搓螺旋桨。
这位博士生做的工作是啥呢?是找了根现成的绳子,缠在螺旋桨上,用力一抽,用抽陀螺的原理,节省了数人用手搓的功夫,于是“火了”。这个时候你是什么表情?
我相信你除了这个没有别的。
各行各业都在搓螺旋桨,明明这个直升机有驾驶舱,装满了燃料,也有人会开,但就是要人去手搓,把燃料放空,说是要减轻直升机重量,方便飞起来;逼驾驶员一起来搓,美其名曰“人多力量大”。
他如果不编程序,自己班的结果,自己花半小时就搞好了,可以收工了。
现在大概率的结果是,全校的都指望着他了。
工具分享吧,不是所有人都会,还要打电话挨个问他。有时候是你下班时间问,有时候是你忙的时候问,问的人多了,你没接到电话或者你回答的不耐烦了,人家又说你脾气不好。
你说,全校截图都打包给他一个人处理吧,半小时绝对收不齐,再处理之后返回结果时间更久了。如果结果有瑕疵,你还要负责修正。
在单位的混过的都知道,会这种技巧的人,一定不能宣扬,用工具做好自己的就行。宣扬之后,结果就是,这事就是你的。外人还觉得是领导安排给你的分内事。
在全民抗疫的时刻,多些这样的人,是件好事,但单位能否保证这样的人不吃亏,才是长久之事,偌大的一个复旦大学,我不信没人能做出这个。
那些,说这是学校内的事,请好好看看,他是以辅导员身份做的这事,适用职场。
那些说太功利的人,我想说,他或者有过这些经历的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想着有什么好处,也不想要什么好处只是想方便自己的同时方便他人,现实情况是,单位会把这个事安排给你,那些劝你看长远的人,会白嫖一通之后,还对你的服务态度做出点评,或者说你获得了什么好处。
层层加码看似认认真真、主动作为,实则是懒政怠政,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究其内里,既有少数党员干部态度散漫的原因,也有其能力不足的因素。有的人不想担当作为,有的人不会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这些缺乏担当和智慧的“花式防疫”充满了蛮横,只会把好事办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