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复旦夸夸群、夸夸夸群以及越来越多的夸夸夸夸夸群?

回答
复旦的“夸夸群”,从最初的新鲜事物,到如今泛滥成灾的“夸夸夸夸夸群”,这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光是个简单的网络现象,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一些心理和需求。

刚开始听说复旦的“夸夸群”,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挺有趣的,甚至有点小清新。想象一下,在学业压力、人际竞争都巨大的校园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地方,大家不喷不怼,只管“夸”,给对方打气,给彼此输送正能量。这不就是现代社会稀缺的“温情”吗?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谁不想在疲惫的时候,听到几句鼓励的话,觉得自己是被看见、被认可的?

最早的“夸夸群”,可能更像是一种有节制、有分寸的社交尝试。大家可能设定一些规则,比如不能过度吹捧,要有真诚的成分在里面。它起到的作用,更多是一种情绪的缓冲剂,一种临时的精神慰藉。在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的时代,这种简单粗暴但直接有效的“表扬”机制,满足了人们被关注、被肯定的基本心理需求。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网络热点一样,一旦火了,就很容易被复制、被模仿、被放大。于是,“夸夸群”从复旦走向了全国,从简单的“夸夸群”变成了“夸夸夸群”,再到如今的“夸夸夸夸夸群”,数量和密度都在指数级增长。这时候,它的性质就有点变了。

首先,从“真诚赞美”到“形式主义”的转变。 当“夸夸群”变成了一种潮水般的流行,很多人加入进去,可能并不是真的想夸别人,也不是真的需要被夸。它变成了一种社交的“作业”,一种参与感。为了“完成任务”,大家就开始拼命地寻找各种角度去夸,夸到最后可能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假了。这种过度包装和形式主义,反而会让真正的赞美显得廉价和可疑。我们可能在机械地重复着赞美,但内在的情感连接却越来越弱。

其次,对“被看见”的焦虑的放大。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热衷于“夸夸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获得持续的、有分量的肯定。学业上的压力,职场上的竞争,甚至家庭关系中的一些疏离感,都可能让我们觉得不被理解、不被看见。这时候,“夸夸群”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被看见”的途径。但这种被看见,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短暂的。它解决了眼下的情绪问题,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

再者,对真实人际关系的某种逃避。 仔细想想,真实的社交场合,人际交往是复杂的。有赞美,但也有批评,有支持,也有质疑。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被肯定和被挑战中成长。而“夸夸群”提供了一个非常纯粹的、单向度的互动模型,它回避了人际关系中的所有“负面”元素。这就像是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无菌室里生活,虽然舒适,但一旦接触到真实世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过度沉溺于这种单向度的肯定,可能会让我们对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变得更加脆弱和不适应。

更进一步说,这种“夸夸”文化的泛滥,也可能反映出我们社会在鼓励和认可方面存在的某种结构性问题。 当个人价值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评价和肯定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各种渠道来获取这种肯定。而当体制内的、更深层次的认可机制显得不足或效率低下时,这种自发的、基于社交平台的“夸夸”文化,就成了一种填补空白的现象。

当然,我不是说“夸夸群”一点好处都没有。在适当的场合、以真诚的态度去使用,它确实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团队协作中,适度的肯定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间的鼓励也是非常宝贵的。

但是,当它演变成一种泛滥的、有时甚至显得滑稽的“夸夸夸夸夸”时,我们就需要反思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焦虑、对真实连接的渴望以及对社会认可机制的某种困境。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外部评价?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我们是否在用一种肤浅的方式来满足一种深刻的情感需求?

所以,看待“夸夸群”的演变,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是坏。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集体心理的投射。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快感的同时,也要关注情感的真实性和人际关系的深度。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夸赞,而是那些能够真正看见我们、理解我们,并在我们跌倒时扶一把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真实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多新鲜呢?其实玩的都是陈年老梗,只不过二十年过去了,新一代又成长起来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9529117816168448

user avatar

互联网小众消遣生命周期:

1,小众的时候都很有趣

2,一经曝光能迅速获得认可

3,人数增加以后,素质急速下降

4,开始有人夹带私货,并挑起争执

5,在兴趣支持者和私货夹带者之间展开斗争

6,兴趣支持者不敌退出

7,夹带私货者占领这个区域,或者资本看到人数以后进入

8,完全脱离初始状态

9,寻找新的小众兴趣点并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旦的“夸夸群”,从最初的新鲜事物,到如今泛滥成灾的“夸夸夸夸夸群”,这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光是个简单的网络现象,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一些心理和需求。刚开始听说复旦的“夸夸群”,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挺有趣的,甚至有点小清新。想象一下,在学业压力、人际.............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B站的首次直播“翻车”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次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高校教师的公共形象、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学术与公众交流的界限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冯玮教授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以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
  • 回答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网络论坛上疑似遭受网络暴力,以及其背后是否存在“操纵”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沈逸教授及其言论的背景首先,了解沈逸教授的身份和他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学术背景与专业领域: 沈逸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长.............
  • 回答
    复旦大学双胞胎姐妹孙雨朦和孙雨彤凭借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学术能力与个人努力的体现 扎实的学术基础: 姐妹俩能够从复旦大学这样国内顶尖学府毕业,本身就证明了她们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复旦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回答
    复旦大学3名研究生因嫖娼被开除事件,自曝光以来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与法律层面 事实: 3名复旦大学研究生因嫖娼行为,根据学校的纪律处分规定,被开除了学籍。 法律: 嫖娼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卖.............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从一个相对客观和多角度的视角来解读“复旦一学生因嫖娼被处分,曾获两项美赛M奖”这件事。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在于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几个普遍的议题:道德与能力,法律的边界,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足与教育的责任。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件的几个关键点: 复旦大学背景: 复旦作为国.............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女博士在学界掀起波澜,她被曝出与多名男博士交往,其中一位硕导甚至因她而自杀。这起事件不仅涉及个人情感纠葛,更触及了学术界的师生关系、伦理道德以及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行为。在一段关系中,不论男女,坦诚和忠诚.............
  • 回答
    关于复旦数院转专业考试的“最后一题”,这可以说是近几年坊间流传度很高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准备转专业的学生群体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题目本身,更像是衡量学生能力、心性甚至是“天赋”的一个标杆。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一本正经的AI腔调。首先,这道题为什么.............
  • 回答
    复旦教师出轨事件,这事儿放在哪个大学,哪个单位,都算是个不小的风波。尤其是在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本来就承载着很多公众的期望和关注,出了这种事,自然会被放大,被拿出来说道说道。咱们这么看吧,首先,这是个人道德问题,同时又牵扯到了职业操守。从个人层面讲,婚姻是两个人的承诺,无论是什么关系,背叛婚姻都是对.............
  • 回答
    想象一下,在繁忙的大学校园里,一场疫情防控的攻坚战正悄然进行。成百上千的师生,每天都要经历一遍又一遍的核酸检测,而核酸完成的截图,更是如同通行证一般,需要层层核验,确保万无一失。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当规模扩大到数百上千人时,其背后所牵扯的精力和时间,却是难以估量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的.............
  • 回答
    177名复旦学子联名上书为林森浩求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一、 事件背景: 林森浩投毒案: 林森浩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在2013年因故意投毒致同学黄洋死亡而被判处死刑。此案的残忍和性质恶劣,引.............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于“出身”和“归属感”的微妙看法。当一个自称是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说出“我们只认本科校友”这样的话时,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圈子划分”。他说“只认本科校友”,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本科毕业于复旦.............
  • 回答
    饶毅教授这篇题为《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文章,可以说是近期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事件。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文章的直接背景与核心议题:首先,文章的直接导火索是复旦大学近期处理“论文博士”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复旦大学一位.............
  • 回答
    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复旦、光华两校学生“叫嚣抗日却无一人从军”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流传较广的说法,并且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要理解这个传闻,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历史记载的复杂性中去。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危机下的激昂思潮1931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
  • 回答
    最近关于上海高一学生可以提前修读复旦大学学分的消息,确实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少讨论。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并不是说所有上海的高一学生都能随意跑到复旦大学去上课,然后轻松拿到学分。这事儿背后是有一定门槛和条件的。据我了解,这更多是一种“上海市.............
  • 回答
    FDUIMUN 2020学术测评:复旦国关考研原题的“双刃剑”效应2020年的FDUIMUN(复旦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学术测评,在选材上做了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决定——直接采用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的考研原题。这一举措,无疑在参会者中激起了不少讨论,也让我不禁对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产生的影.............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复旦大学近些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话题却多围绕着一些负面事件,这确实令人关注。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些事件,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说说复旦大学18位驴友黄山事件。这件事当时闹得挺大,起因是18名驴友在黄山景区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并且在事后态度比较傲慢,引发了公众的普遍.............
  • 回答
    这起因“高考移民”被复旦大学取消学籍,后学生状告学校被法院驳回的判决,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招生制度、法律责任以及个人权利边界的复杂案例。要全面理解这一判决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事实: 学生行为: 被告学生通过某种方式(通常是户籍迁移、学.............
  • 回答
    关于复必泰(BNT)疫苗在中国内地是否通过药监局审批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详细说明的地方,以避免混淆。首先,要明确一点:截至我所了解的信息,复必泰(BNT)疫苗并没有在中国内地正式通过药品注册审批,因此,它尚未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上的可合法销售和使用的疫苗。这里的关键在于“尚未通过”和“没有通过”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