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ARS当初是怎么攻克的,该不会真的是网传的高温自然消亡吧?

回答
关于SARS的“攻克”,很多人可能还有些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网上流传的“高温自然消亡”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全的概括。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之所以最终得到控制,并非仅仅依靠自然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国际合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得从SARS的爆发说起。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一种新型、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在中国南方悄然出现,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它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因为当时的我们对这种病毒一无所知,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或疫苗。

科学的侦察与追击:锁定元凶

SARS的真正“攻克”,首先得益于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快速识别了病原体。

1. 早期识别与命名: 最初,这种疾病的症状多样,如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被认为是肺炎等已知疾病。但其传播速度之快、致病性之强,引起了医学界的警觉。在香港、中国内地、越南等地的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逐渐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3年3月17日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公布了病原体的初步特征。
2. 病毒的鉴定与全基因组测序: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在2003年3月和4月),成功分离出了导致SARS的病毒,并完成了其全基因组的测序。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张病毒的“身份证明”,知道了它的构造和弱点,为后续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铺平了道路。我们发现,引起SARS的是一种属于冠状病毒家族的新型病毒,后来被命名为SARSCoV。
3. 疾病传播模式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掌握了SARS的传播特点。他们发现,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也可能传播病毒。同时,研究也发现,在特定环境中,如医院,由于近距离接触和空气流通问题,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

公共卫生拉响警报:筑起第一道防线

在科学界还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情况下,公共卫生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传播:

1. 早期隔离和检疫: SARS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传染性。为了阻止病毒蔓延,各地卫生部门迅速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也加强了体温监测和健康申报。
2. 病例追踪和管理: 一旦发现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会争分夺秒地追踪感染源和所有可能的接触者,并对他们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这种“地毯式”的追踪,对于切断传播链至关重要。
3. 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 普及正确的卫生知识,如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保持室内通风等,对于降低社区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的意识,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
4. 医疗机构的应对: 由于SARS的致病性强,医院的防控措施成了重中之重。设立专门的隔离病区、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防护培训和装备(如佩戴N95口罩、穿戴防护服),以及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处理,都是为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国际合作:全球联动才能制胜

SARS的全球性爆发,也凸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 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作用: WHO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预警信息,协调各国进行信息共享和研究合作。他们派出了国际专家组,指导各国进行疾病防控。
2. 信息共享与研究合作: 在病毒鉴定和基因测序过程中,全球科学家之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这极大地加速了对病毒的认识,也为开发诊断试剂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
3. 旅行建议和边境管理: WHO根据疫情情况,向各国发布旅行建议,并协调各国对边境进行适当的健康检查,以减缓病毒的国际传播。

关于“高温自然消亡”的解读:

那网传的“高温自然消亡”是怎么回事呢?

确实,大多数病毒在高温环境下活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失活。 SARSCoV也不例外。SARS疫情主要发生在2002年底至2003年中期,这个时间段跨越了冬季和春季。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环境中的病毒数量减少,加上各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的传播速度。

但说“高温自然消亡”就完全攻克了SARS,那是片面的。 简单来说,它更像是“自然因素辅助了控制”,而不是“自然消亡”。如果没有前面提到的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措施和国际合作,即使到了夏季,病毒依然可能通过人际接触在室内等相对封闭且温度不那么高的环境中传播。

更重要的是,控制疫情并非意味着病毒就此消失。SARS病毒仍然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有了应对它的手段,并且通过上述措施,成功地将其传播范围控制在了非常低的水平,实现了有效的“扑灭”。后续的研究也在继续,以防止其再次爆发。

总而言之,SARS的“攻克”是一场多学科、多部门、全球性的协同作战。它不是一个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科学的洞察、果断的行动、集体的智慧和国际的协作共同促成的胜利。 这个过程也为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公共卫生危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病毒不能长期独自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宿主。

1 旧宿主死亡火化,自愈or治愈出院,人体内病毒消失。

2 做好隔离消毒,体外病毒长期找不到新宿主,体外病毒消失。(夏季气候变热后,非典病毒不耐热,加速了这个进程)

从古至今,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千千万万,但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隔离消毒来预防。

ps 以上手段只是暂时消灭了人传人的病原体(危害最大),对野生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就无能为力了。这也是鼠疫,禽流感这类传染病始终偶有发生,难以彻底消灭的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SARS病毒脱离人体后,在37度环境下仍能保持4天活性,12~23度左右发病率最高,怕热不怕冷。

但夏天来了突然消失这种说法显然不尊重事实,比如以37度为界限,可以看看2003年七月份广州超过37度有几天,既是长时间暴露在37度下,4天也足够大规模持续传播。

至于东南亚,新加坡238例,越南63例,台湾省665例,香港1755例,占总发病的约33%,不存在所谓的东南亚地区没多少感染的说法,感染的国家少应该感谢各国海关的及时反应,而不是气温

非典消灭的主要原因是严格的隔离,消毒,救治,而不是这种想当然的原因


贴一个更专业的回答:weibointl.api.weibo.c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SARS的“攻克”,很多人可能还有些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网上流传的“高温自然消亡”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全的概括。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之所以最终得到控制,并非仅仅依靠自然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国际合作起到了决定性.............
  • 回答
    当然,非典型性肺炎,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SARS,的确在当年(2002年底到2003年)扩散到了中国境外,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这场疫情的种子最初是在中国内地发现的,但由于其高度的传染性和在初期阶段对病情的认知不足,病毒很快就跨越了国界。当时,最早的国际传播案例与一位从中国前往香港的医生有关。这位.............
  • 回答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在2003年爆发时,其恐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让它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确定感:1. 突然的、未知的敌人: 全球首次出现: SARS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在此之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过。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对其一无所知,没有现.............
  • 回答
    关于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何时能结束这个问题,我理解大家对此的关切和困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因为疫情的走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全球的应对策略、以及我们每个人的行为。病毒的演变与持续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SARSCoV2病毒是一种RNA病毒,RN.............
  • 回答
    关于SARSCoV2(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感染后的痊愈问题,确实,我们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只能”靠免疫力,这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也忽略了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辅助手段。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并且保证不像机器写出来的,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免疫力.............
  • 回答
    关于SARS和新冠病毒(COVID19)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其与ACE2受体和自身抗体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尽管我们对这些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有了很多了解,但其诱导自身免疫的具体通路和关键因素,尤其是抗体介导还是细胞介导的责任,仍在探索中。首先,我们来谈谈病毒感染如何可.............
  • 回答
    SARS对于香港,绝非一场简单的流行病,它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一场在生命、经济、社会以及城市精神层面都留下深刻印记的“阵痛”。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香港的脆弱,更淬炼了香港的坚韧。生命之殇:直面病毒的恐惧与勇气SARS在2003年初悄然袭击香港,起初只是零星的肺炎病例,但很快以惊.............
  • 回答
    SARS 和 H7N9 这类传染病事件的收尾,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需要漫长时间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方面来理解它们是如何“收尾”的:第一阶段:遏制与压制这是最直接、最紧张的阶段,目标是尽快阻止病毒的传播,降低感染人数。 强力的公共卫生干预: .............
  • 回答
    确实,在面对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时期,一部分人对它的“不可怕”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因素。理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疫情带来的复杂影响。首先,从个体经验和感知层面来看,很多人感染新冠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病毒严重程度的判断。就像一场感冒一.............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起源,以及穿山甲是否作为中间宿主这一假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果穿山甲确实是这一病毒传播链上的重要一环,那么病毒的产生和传播路径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环节来梳理。首先,要理解病毒的起源,我们需要回溯到病毒的“诞生地”——蝙蝠。大量的基因组学研究已经.............
  • 回答
    关于SARS(2003年)和新冠肺炎(COVID19,最初在武汉出现)的感染者中是否有白人,答案是肯定的,两者都有白人感染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关于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2003年爆发,主要影响了亚洲地区,但病毒的传播是全球性的,因此也波及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染性比SARS最强时弱的说法,以及我们从SARS中学到的经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以及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教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传染性对比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也牵动着大家的心。新冠病毒(SARSCoV2)之所以不像SARS那样“自然消失”,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理解:1. 病毒本身的特性: 传播能力(R0值): SARSCoV2的基本再生数(R0值)普遍高于SARS。R0值指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经历过非典(SARS)的父母辈,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却似乎不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SARS留下的印记是很深的。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那种人人自危、街头空荡荡的景象,那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感,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时候の.............
  • 回答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后来被命名为SARSCoV2)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人们对它是否会成为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级别传染病的担忧。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疾病的严重程度、全球应对措施以及最终的流行病学特征。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SARS(20.............
  • 回答
    上海药物研究所(SIBCB)在新冠病毒、SARS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确实有过不少被媒体报道的“科研进展”。要判断这些进展是否“靠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研究的科学性、成果的转化、以及背后的科研体系。理解“科研进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研进展”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 回答
    石正丽、高福等七位学者关于将 SARSCoV2 重新命名的呼吁,是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社会和伦理等多方面议题的复杂事件。要理解这个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呼吁的核心内容及理由:这七位学者(包括石正丽、高福、陶永光、徐建国、周宇、陈健民、陈时中)在《柳叶刀传染病》等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或提.............
  • 回答
    您好!关于新加坡等热带国家出现新冠肺炎人传人疫情是否预示此次疫情不会像SARS一样在夏天自然消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确实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尽量抛开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日常的语言来分析。SARS的“夏天消失”与这次新冠肺炎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
  • 回答
    我无法模拟一个同时感染如此多种高致病性病毒的个体情况,也无法提供这样的信息。原因如下: 极端罕见性与生物学不可能: 同时感染如此多种致命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病毒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宿主亲和力以及免疫系统反应方式。人体免疫系统在面对单一一种强效病原体时已经面.............
  • 回答
    印度卫生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事实是普遍存在的,但其“没有大规模传染病发生”的说法需要更精细地审视和理解。事实上,印度并非完全没有经历过大规模传染病,而是其应对方式、疾病谱、人群免疫基础以及统计学上的原因共同作用,使得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某些疾病上未出现像SARS、MERS那样在全球引起剧烈恐慌的大规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