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上985的学生和二本学生毕业后差距大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身边太多例子了,可以说差距是挺明显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得看具体情况。我尽量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听来的故事,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从学业本身来说,985和二本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研究机会上就有很大区别。

学习资源和深度: 985的课程往往更前沿、更深入,理论和实践结合得也更好。很多课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教授也大多是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会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见解。而二本学校可能在某些基础学科上有优势,但整体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深度可能就差那么一截。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门课,985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会更广、更深。
研究机会和平台: 985有更多参与科研项目、与教授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至关重要。很多985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前沿课题,发表论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优势。二本学生想要获得类似的研究机会,难度会大很多。
同学圈层和视野: 985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一些高考状元或者曾经的优秀学生,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很高。大家聚在一起,会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氛围。这种“头部效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学习态度和目标设定。同时,985学校也更容易吸引到国际交流项目、知名企业宣讲会等,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职业视野。

再来说说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敲门砖效应(第一份工作):
985的优势: 毋庸置疑,985的标签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是个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国企、金融机构、知名互联网公司等。这些单位的招聘门槛里,“985/211”往往是硬性要求,甚至会优先筛选。这就意味着,985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进入好公司的“入场券”,接触到更优质的平台和更专业的培训。
二本的挑战: 二本学生在求职时,确实会遇到更多的“看学校”的门槛。很多招聘启事明确写着“只接受985/211院校毕业生”。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二本学生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积极实习、参加竞赛,或者选择一些对学校要求不那么严格的企业。但即便如此,在同等条件下,985的学生通常会更具竞争力。

2. 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速度:
平台红利: 在进入同一家公司后,985的学生因为起点高,更容易被分配到核心部门或项目组,接受更系统的培训,从而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这种平台红利会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上比二本同学跑得更快。
能力匹配: 经过4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985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通常会比二本学生有更扎实的功底。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更复杂的挑战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并胜出,从而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很多985的学生,即使在职业初期遇到困难,也能凭借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力,快速调整并克服。而二本学生,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或者在适应新环境时付出更多努力。

3. 深造和留学:
继续深造的优势: 985学校本身拥有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实验室,学生更容易获得保研资格或者推荐去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在申请国内顶尖研究生项目或国外名校时,985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二本的努力: 二本学生想要继续深造,需要付出比985学生更多的努力,考研分数可能需要更高,或者选择一些对学校背景要求不那么严格的专业和学校。留学方面,如果想去顶尖学府,二本学生可能需要有更突出的其他方面成就来弥补学校的不足。

4. 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软实力: 985学校的培养模式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领导力。通过参与各种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学术竞赛,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协作、组织和管理能力。
心态和视野: 长期在名校环境中,接触到更优秀的人和事,985学生往往会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积极的心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本的可能性: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二本学生拥有极强的个人能力和学习意愿,他们通过自我奋斗,在很多方面甚至能超越普通的985毕业生。比如,一些二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非常主动地学习,积极实习,锻炼各种技能,最终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比一些不思进取的985学生还要好。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二本学生就一定不行。

兴趣和热爱: 如果一个二本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热情,并且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独立完成某个项目、掌握了某项核心技能),那么他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力可能会非常强,甚至超过那些仅仅因为学校名气而选择专业的985学生。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毕业只是一个开始。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技能和知识储备的二本学生,完全有可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弯道超车”。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
行业和岗位选择: 有些行业或岗位对学校背景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如果二本学生能够找到这样的机会,并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他们的发展前景也会非常好。

总结一下,985和二本在毕业后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

起点更高: 985学生更容易获得好工作的敲门砖,进入更优质的平台。
发展更快: 凭借扎实的学业基础和平台优势,很多985学生在职业发展初期会跑得更快。
机会更多: 深造、留学、参与高精尖项目等机会相对更多。

然而,这个差距并非不可逾越:

个人努力是关键: 强烈的学习意愿、持续的自我提升、以及正确的人生规划,是弥补学校差距、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因素。
兴趣和专业适配度: 对专业的热爱和投入,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眼光和选择: 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岗位,也能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所以,与其纠结于出身,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上。无论是985还是二本,最终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还是取决于他自身的素质、努力和机遇。身边也的确有很多二本考上985名校研究生,或者在工作中凭借努力成为行业精英的例子,他们的故事同样鼓舞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个人。

大学毕业后,差距大不大看具体个人的位置、能力、机遇等综合情况。鄙人做了一个简图:

简化称之为①、②、③三类。

①类即大众常说的成功人士,杰出校友。这类人跟985、211、双一流等帽子名校关系不大,全在于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机遇。好的学校如清华北大,只是比例高一点,但是比例很难突破10%,甚至只有5%,而差一点的二本,如省属地州上的本科类院校,比例则在0.5%左右。看似最好的和基本最差的比例差距在10倍上下,实际也要考虑到清华北大学生家庭状况优于一般院校,所以比例差距会更小。至于不知名的985、211差距只会更小,毕竟某些985也是浪得虚名,具体可以查看院校的杰出校友,基本了解个大概。

这类人占比很小,但会给所在的大学带来大量声望,远远的超过②类,哪怕②类人数占绝对多数。①类也是各大高校校庆时受邀请的对象,也是院校招生宣传时经常拿来忽悠考生的东西。

比如一般院校本科毕业的周某人建立的某论坛网站,由于曾经拿到过某985院校一年制的专业硕士,两个学校照样你来我往的攻击对手,抢的是面红耳赤,甚至出现某985高才生门直接将人家的本科宣传成自己的母校,这所谓的“杰出校友”,真是各大高校的一大笔糊涂账。

深圳大学没有985,也没有211,照样有腾讯的马化腾,同理杭州师范大学也有阿里巴巴的马云,但是百度的李彦宏是北大的,所以,这类人靠很多综合因素,高校的知名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关系却不大。

一句话: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

②类即知乎上各个大牌名校的高才生们,属于上蹿下跳型。这类人跟学校就有关系了,具体表现在就业上,好的学校就业会好一点,非常差的学校就业只能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但是好处就在于此类名校毕业生上限极低,混个小白领就是其一生的上限。哪怕是三本毕业,只要考上一个好的公务员岗位,就可以完美追平甚至反杀②类中的名校高才生。

这类人属于上蹿下跳型。上蹿表现在争排行榜,尤其是高考分数线,那怕是比对手高校高几分都会分出一二三,985中分出十几种差异。下跳表现在忽视不如自己大学的人,特别是高考录取线低的院校,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真把自己当成功人士。

遗憾的是此类人对于大学而言,属于可有可无型,他们不会给高校带来一点声望值,高校也不会宣传他们。但是这类人最爱校,为了一点关联母校的事吵的是面红耳赤,而到了高校的校庆时,此类人哪怕是自费也基本买不到入场券。典型的往往开口年薪XX万,可以参考知乎上携带大学签名的各类名校人士,统统属于此类人,他们需要母校的声望给自己找工作赚钱带来便利,但同时他们自己不会给母校带来声望。

很多人心中的“高分低能”就是这类,与一般院校差距不大,都是小白领。此类人中的佼佼者,往往是工作稳定的公务员。

一句话: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就忘记你。

③类则是各校所遮掩的东西。比如北京大学“杰出校友”吴谢宇同志,北大从不宣传,同理清华大学也有铊中毒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大家彼此彼此。

这类人,要么在坐牢,要么在坐牢的路上,剩下的还有枪毙的。各个学校一样,都遮遮掩掩,毫无区别,这类人一曝光就是媒体攻击某些著名大学的把柄。

一句话: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耻。

所以,①类人占比小,英雄不问出处,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杰出校友,上限的区别在于出高水平校友的比例。

②类人占比最大,每个大学占比不小于80%,甚至接近100%,这种人上限很明显,也是大众的层次,就业单位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差一点的院校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就可以破解。根据各校的就业报告,北京大学公务员、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大于30%,而某省地级市上的普通本科(二本)毕业两年内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比例大于60%,差别是工作的地点。北京大学有选调生,二本就只能考个好岗位,所以二本生如果在②类,尽量学一个比较好考公务员的专业。

③类每个学校都有,不稀奇,没办法,狗熊也不问出处。

好大学、差大学根本区别就在三类人出现的概率差距。

好大学①类高端比例比差大学高,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5%还是0.5%,看着差距大,其实也不大。

人群中的②类中间比例差距不大,好的90%,差的大学接近100%。

差大学③类比例比好大学高,但是二本的③类也不会太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