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总统特朗普欲起草并通过行政命令,规定新建与改建的美联邦政府建筑须优先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

回答
如何看待特朗普欲起草并通过行政命令,规定新建与改建的美联邦政府建筑须优先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曾试图通过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新建和改建的联邦政府建筑优先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这项命令旨在重塑美国公共建筑的视觉形象,恢复一种他认为能代表美国价值观和历史的建筑风格。然而,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特朗普政府的意图和目标:

特朗普总统本人曾多次表达对现代建筑风格的不满,认为许多现代政府建筑“野蛮”、“丑陋”,并且缺乏庄严感和象征意义。他认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更能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历史传承以及政府的权威和稳定性。具体来说,他的意图可能包括:

恢复建筑的“美学”和“品味”: 特朗普经常以对美学的个人判断来指导政策,他认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更符合他所理解的“美”,能够提升政府建筑的观感。
象征美国历史和价值观: 新古典主义风格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传统有着深厚的联系,而这些传统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和民主发源地。特朗普希望通过这种风格来连接美国的建国理念和历史根源。
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庄严: 雄伟、对称、装饰丰富的古典建筑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传递出一种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可能符合特朗普政府希望塑造的形象。
对抗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 特朗普批评许多现代建筑设计缺乏人性化和社区感,而新古典主义风格通常更注重细节、比例和装饰,被认为更具亲和力和叙事性。
政治信号: 通过推崇一种“复古”和“传统”的风格,特朗普也在传递一种政治信号,即他代表着一种回归传统、反对激进变革的力量。

二、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点及其与联邦建筑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兴起于18世纪,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反动”,强调理性、秩序、对称、比例,并大量借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元素,如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角楣、拱券、穹顶等。

在美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国初期和19世纪初期的公共建筑设计中非常流行,这并非偶然:

象征民主共和: 美国建国者们将古希腊和古罗马视为民主共和的典范,因此在设计代表新国家权力的建筑时,采用了这些古典文明的建筑语言,以示传承和合法性。
庄重与权威: 宏伟的古典建筑能够赋予政府机构以庄重感和权威感,例如美国国会大厦、最高法院等,都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元素。
稳定与持久: 古典建筑的坚固、对称和清晰的结构,能够传递出一种稳定和持久的感受,这对于象征国家永久存在的政府建筑尤为重要。

因此,从历史和象征意义上来说,新古典主义风格与美国联邦政府建筑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 行政命令的潜在影响和争议点: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虽然旨在提升公共建筑的美学水平和象征意义,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1. 对建筑设计自由的限制:

扼杀创新和多样性: 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推崇单一风格可能会扼杀建筑师的创造力,限制了对新材料、新技术以及适应不同功能和环境的创新性设计的探索。
忽略地域和文化特色: 美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传统和审美偏好。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可能会忽视这些地域和文化特色,导致建筑与当地环境脱节。
“官方审美”的危险: 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来规定建筑风格,容易被视为“官方审美”,这可能侵犯建筑师和公众的审美自由,也可能导致艺术和文化领域趋于单一化和保守化。

2. 成本和可行性问题:

“老派”工艺的成本: 新古典主义风格通常包含精细的雕塑、石材装饰等,这些工艺可能比现代建筑的材料和建造方式更加昂贵,增加了建设成本。
与现代化功能的需求矛盾: 现代政府建筑需要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需求,如高效的能源利用、先进的技术集成、灵活的空间布局等。一味套用古典风格可能难以完全适应这些现代化的需求。
“优先”而非“强制”的模糊性: 命令中“优先采用”的表述可能存在模糊性,如何界定和执行“优先”也存在操作上的难题。

3. 对现代建筑的过度贬低:

对现代主义的误读: 现代主义建筑并非只是“冷漠”或“丑陋”,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在功能性、可持续性、材料运用以及对城市空间的贡献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特朗普的观点可能过于简化甚至误读了现代建筑的价值。
历史脉络的断裂: 建筑风格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新古典主义并非唯一能代表美国历史的风格。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并试图“复兴”某种风格,可能是一种历史上的片面解读。

4.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解读:

“特朗普主义”的体现: 这一命令可以被看作是“特朗普主义”的一种体现,即强调民族主义、传统主义、以及对精英文化和现代主义的某种反叛。
文化战争的一部分: 在某些层面,这项命令也可能被视为美国社会文化战争的一部分,即关于现代性与传统、进步与保守之间的争论在建筑领域得到了体现。

四、 行政命令的后续和影响: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试图推动这项行政命令,但并未完全实现其最初的强硬目标。最终发布的命令(如“Make Federal Buildings Beautiful Again”)更多地是指导性而非强制性,也包含了一些灵活性。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引发了对公共建筑重要性的讨论: 无论争议如何,这项提议都成功地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意义,让人们思考这些建筑如何代表我们的国家和价值观。
对建筑界产生了影响: 建筑师们需要回应这一倡议,思考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和现代审美的同时,也能够借鉴历史的智慧,创造出既有美感又能传达国家认同的建筑。
对未来的启示: 未来政府在制定公共建筑政策时,可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经验,如何在保护历史传承、尊重建筑多样性、鼓励创新与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五、 总结:

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新古典主义风格作为联邦政府建筑的主流风格,其初衷是为了恢复建筑的美学价值、体现国家历史和价值观、并提升政府的庄严感。新古典主义风格在美国建筑史上确实有着重要地位,与国家建国理念相契合。

然而,这项政策引发了关于限制建筑设计自由、扼杀创新、增加成本、忽略地域特色以及“官方审美”的担忧。过分强调单一风格可能会导致建筑的单一化和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多元化。

总而言之,看待特朗普的这项提议,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意图和历史渊源,但也必须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保持警惕。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建筑环境,应该是在尊重历史、鼓励创新、包容多样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强制推行一种特定的审美取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外且有趣的新闻,不过放在现任总统身上倒不是那么意外了。毕竟搞过地产生意。但他旗下的地产项目罕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多数是玻璃与钢材结合的现代主义设计。

话说回来,华盛顿特区大量效仿古罗马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算是一种政治上的含义吗,但别忘了无论纳粹德国或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也同样热衷于此。罗马继承者之争从未消停过......

对于美国建筑界而言无异于开倒车,在现代主义和多元风格早已深入人心的现在欲以行政命令下命题作文,尤其是在新古典主义早已不是主流的现在,并试图以当政者个人品味影响联邦政府未来的建筑风格。AIA 的声明很明确,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sets a dangerous precedent for future Administrations)。这还不用提为此需要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


极度推崇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纳粹德国、法西斯时代的意大利,当政者也没有以法令形式规定公共建筑应优先采取的设计风格。希特勒虽然热衷体现秩序、意志、力量的宗教风格纪念碑式建筑,但也发表现代主义者们奉为信条的“形式追随功能”,并反对一味效仿过去的设计风格。纳粹德国的公共建筑风格并不是完全的新古典主义,它结合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传统风格和实用主义,在保持简洁、拘谨乃至肃杀表面的同时极度放大了投影其中的象征意义(即之前提到的秩序、力量、意志和宗教式的图腾形象)。

希特勒对新古典主义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年轻时代在维也纳生活期间的影响。同时纳粹德国时期不同风格建筑设计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德国社会当时对现代主义的矛盾态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结果是纳粹时代同样留下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


至于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著名的罗马 EUR 区也是多种风格并存。

所以这个回答还是中途跑题了。

user avatar

川普这是要剃头啊。。。。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做过类似政府项目的建筑师吐槽一番说点儿碎碎念(终于回答一个自己工作的问题了)

一句话评论就是:会产生不少东施效颦的造物了。

@李乐贤 的回答已经说得好全面了。目前再做新古典主义建筑问题特别多,


造价高是铁定的,但头疼的是美帝一些政府项目又对预算限定的很严,所以最后总是得在一些外观上挺重要的地方做Value Engineering,等会给大家讲故事--

其次,传统工匠难找,很多装饰工艺几乎在这面也算是半灭绝状态了,别看上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石工铁工上佳,但是战后这类项目骤减,其实人才有严重断代的,觉得要是谁想回归新古典主义建筑细部的荣光,就得做好花大钱搜山检海筛选好匠人的准备。现代标准化的建材也不是这么玩的。您要问,就不好用现代技术做么,等会儿给大家讲故事--

其三,现在的建筑师基本是被现代主义的教育喂养大的,Beaux-arts的训练只是建筑史书上一两句带过的东西,还带着教条主义的意味;这就是说设计人员也没有能力直接上马,项目来了一番突击学习,能不能把住历史风格的精髓就看造化了,等会我也细细讲--

更不用说当代建筑的功能和体量,以及当代美国城市规划的变化还适不适合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些造物——某些新的空间硬塞进去就是不好办的,而且那些新古典主义建筑也是挑场地不是downtown随便找个街区就能扔下去的。

所以,这世道,在正常价钱里,上面两个图,他什么都得不到。


哎。


伽罗姐姐讲故事时间。

先讲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再讲身边的一个故事。

做过一个在东海岸校园里的项目,挺大的实验楼,一堆尺度不小的实验室,外加一个模拟火星环境测试火星车的大空间。

麻烦就是这个学校有个规定,为了保证校园风貌统一,所有建筑都得是学院哥特风格滴。

哥特复兴也是大统领觉得行的风格,而且,不管什么历史复兴风格,套到现在都是一样难实现的。

所以我也就能体验到现在做联邦项目的痛楚了。


我加入之前我司的先烈们为这栋楼试过各种实为打现代主义擦边球的方案,

都被校方毙了。

不,不行,我们就要纯的。

于是我个人就担任起来这个怎么把大楼搞得哥特的任务了,因为公司里大家也发现,在这件事上面,上到principle下到我,大家经验都差不多。

于是我个小字辈就开始了无比欢乐的外观设计。对着10世纪-19世纪的图册,画了一堆研究图,在SU和revit里加扶壁,调窗户比例,用砖石挡住楼顶的空调部件,把塔尖往高里拉。明知道每一样改动,不是在降低这座楼的空间效率就是在加钱,而自己又明明不该这么做。

偶尔玩大了,老大看了看会说,嗯,这个还是算嘹,咱预算现在就超了。

对了,这是政府项目,州政府在楼上面锱铢必较,咱随时得记着呢。于是我们砍了小广场,砍了漂亮的回廊,砍了我设计的走廊上绵延的“石中灯”,还不够,

最后砍到表面材料了。



这个学校校园的外立面材料要求是一种叫Hokie Stone的青灰色糙面石灰石,一般搭配一种米黄色的细石灰石做哥特立面,得,Hokie砍不掉,我们就得考虑把米黄色石灰石换成预制混凝土件了。

我说,不要。

因为这个大楼有个大门,在我反复折腾下勉强保留了哥特拱门的比例,然后在两边有两块饰板,上面哥特的外框里是我做出来的古代欧洲机械和当代大工业超级机器的浮雕,一边一面。

我一面哀叹世道不古一面拿rhino画出来的。(捂脸)

用软件而不是大幅素描纸来做这个本来已经够掉价的了,现在呢,公司大家都觉得,大约找不来开价合适的石匠来做这两块碑一般的饰板,于是开始讨论能不能CNC出来模子,然后也用混凝土浇了。

平时不吭声的我坚决抵抗。

大家也觉得在离视点近的地方做混凝土太掉价了,于是低处还是保留了石灰石。

松一口气。

之后图出完了,后来我就去了别的地方,和组里做CA的同事联系不多,不知道那饰板最后打算怎么实现的,我也打算竣工的时候去看看,别看到它们惭愧赧然无地自容就好。

或许它们在又一轮的VE里被砍掉了捏?

不过怎么说,这栋楼是整个校园里最有古意的一栋近年的建筑了,而内部又是一种从哥特进化出来的未来风,虽然被砍掉了不少但是还勉强能让人看出个感觉来。

但是,如果不是哥特复兴呢?这栋楼又能把省下的钱花在更好的地方呢?我喜欢我一手捏出来的塔楼们,但是我更希望这笔钱能用在一个未来感炸裂的门厅,至少的至少,不要让每层楼研究生学习的空间都被两对奇怪的支撑打断。

(这栋楼的图我就先不放,等竣工了我去拍哈)

新古典主义也一个道理。我想不出来有什么便宜办法去车那些大理石柱头和柱鼓,而如果没了这些装饰构件,大统领拿到的不是个新一代莫斯科七姐妹,就是个漂白版的新奥尔良piazza d'italia也未可知。


这就扯到下一个故事了。

大概1998年,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UT Austin)请了大腕赫尔佐格&德梅隆(对不熟悉的同学提示一下,鸟巢是他们做的)给学校设计个校博物馆/美术馆。

但是这个学校也有自己的风格要求,虽然当时还不太严格,但是校园的大多数建筑都是一种漂亮的浅黄色,嵌着贝壳的石灰石,赤陶瓦覆顶的西班牙殖民复兴的风格。(大统领这次说,这个也可以有)

赫尔佐格&德梅隆做了一版设计,一个巨大的红色屋顶绵延横穿预定的城市中轴线延伸部:

学校受不了

他们做了第二版,稍微乖了一些,现在成了一堆存在感没这么强的盒子。

学校把他们炒了。

然后换了个建筑师,一板一眼按学校的风格要求,做了个这样的。

虽然我也不见得喜欢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也觉得他们不见得尊重了文脉,不过,现在这座美术馆在校园里彻彻底底地泯然众人,在效率和造价上比不过普通的现代主义建筑,又在装饰和尺度把握上输了校园里真正的西班牙殖民复兴建筑一筹,让它变成了一个花了不少钱的尴尬存在。

虽然它的建筑师也尽力了,

但是今天来奥斯丁的游客们几乎也想不起来这个校园里这座Blanton Museum的存在,

这座大家伙也不见得比赫尔佐格德梅隆匍匐的红色屋顶省了多少钱,

而奥斯丁也永远失去了用全新的城市景观,做出点点突破的机会。



UT的建筑学院院长因为这个城市这个机会的失去,愤而辞职了。

他在十几年后讲起的时候还耿耿于怀。

几年以后,学校不得不放宽了对校园建筑风格的限制。

austinchronicle.com/art



故事讲完了,也是我的一家之见吧。同行看看笑笑就好。

这两个校园对风格的保护,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两个学校的校园我都非常喜欢,但是,从故事里我想说的是,

如今的建筑师,为了保持某个古典/复兴风格,其实再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这是我自己品尝过的。我一个整天醉心于艺术史的人尤其知道,

时代变了,大人。

user avatar

从2018年底开始,我陆续写过很多有关于近现代建筑的回答,得到过很多人认可,也见到过一些知友的反对意见。这次,我想借着上次在 如何看待国家建设部说不会再给北京大裤衩、鸟巢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报批? - Striveforv的回答 - 知乎 这一个回答中讨论的东西,继续拓展。也与这个回答形成联动。

关注这个问题时我就意识到,川总的这一举措,极有可能博得一些对新古典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有美好的幻想的网友的支持甚至吹捧。但是观察下来,这两天的事态发展得相当过火,甚至出现了一些网友,把不了解建筑学教育和建筑史发展历程当成了一种“荣耀”,并借此对一些先驱进行了无故的辱骂甚至攻击。我认为,如果不能抑制住情绪,与广大建筑学专业人士进行不违反《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互动,那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还是先列一下这些网友的几个观点吧:

  1. 新古典主义建筑精美而富有细节,而现代主义建筑很单调无味。
  2. 新古典主义建筑才是欧美的文化的象征,还是美国立国精神的体现,作为国家机关,将纯粹的古典主义建筑当作办公地点使用是最佳解,因为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使国家具有凝聚力。
  3. 喜欢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境界”,只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会有那种“境界”(答主按:哥们儿你想法很危险)。
  4. 建筑师就是服务甲方的,既然甲方喜欢这样,你们凭什么反对?(答主按:直击行业痛点,可惜是国内的)

以上几点算是典型,我来回答一下。

第一点,相对于其它几个观点,看似温和一些。但是很不巧的是,这样的观点常常被某些人利用,发展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比如:

虽然在川总这一则新闻出来后,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已经不攻自破了,但是对于不是本专业的广大网友来说,其中的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去讲一下的。

@朱耶伽罗 有提到,让现在的建筑师去干那种画柱式和线脚,甚至设计图案的事情,已经是很艰难的了。原因就是,近百年以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筑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诸位讨论的几大体系之争的来源,详情请见:

我相信诸位喜欢古典建筑的爱好者们幻想的建筑师,大概也就是布扎体系(即很多资料中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学院派)出来的建筑师,这个体系17世纪就存在了,纵观近现代建筑史,你会发现这些人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历史建筑的形制,所以但凡是有点自己的观点,著书时也要言必称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以强调正统地位……

不难看出来,这样的教育体系总是过于纠结一些不属于建筑师生活的年代的问题。这里不是说这些知识没有用,相反,考古和整理史料都应该被重视起来,所以现在建筑学也分了方向,甚至有专门独立存在的古建筑保护专业。然而正是这样的分方向甚至分专业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考古和建筑史研究并非那些以职业建筑师为志向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和从业者的主要任务,职业建筑师的工作,还是给人们设计一个供他们进行活动的空间,更高一层的要求,也是“易用和美观”,而不是“和古建筑有多相似”……

由此可见,布扎体系对于新生事物的反应之迟钝是相当致命的一件事情,它无法在一项新技术来临之际及时作出回应并且研究运用,这直接导致了建筑学在19世纪面临危机,因为很多建筑师在建筑类型的拓展甚至远远不及当时的工程师……

布扎体系出现时,建筑师还是在为封建贵族服务,因此,不论是造价还是地块的形状大小,建筑师完全不必操心。随着社会的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崛起了,并且逐渐成为了建筑市场的主力军。相比较于贵族,他们财力有限,建筑的地块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让建筑师畅想,这就导致了建筑师需要更加灵活地处理他们的方案,还需要注重造价。自此,建筑师的职能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各种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走进了建筑之中,比如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除此之外,空间内部的物理环境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由于梁柱体系导致外墙不用承重,窗户可以开的更大了,室内更加的明亮,通气也远远比古典建筑方便。正是这一阶段的尝试,使得广大学者和建筑师意识到了何为“以人为本”,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加入这个议题,他们甚至于大众媒体和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现代主义思潮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诞生的。

至于布扎体系,他们在二十世纪后依然缺乏变革。在各种各样的新思潮冲击下,采用布扎体系的院校纷纷改革了教学体系,而布扎的大本营,法国巴黎美院,最终于1968年丢掉了自己的建筑学院,即现在独立存在的巴黎贝勒维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美丽城)、巴黎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凡尔赛国立高等建筑学院 、巴黎马拉盖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巴黎瓦尔德塞纳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和马恩拉瓦莱国立高等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马恩河谷)六所院校(感谢 @cdcswa提供的信息),自此,完整的布扎体系已经荡然无存,而其遗存,如手工制图、水彩渲染作业,在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制图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显得非常陈旧低效,正在被很多院校淡化。

包豪斯体系的故事不多说了,就像 @袁牧 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这个时代还在推崇包豪斯,正是因为在它诞辰百年的今天,那一代先驱提出的很多富有远见的举措,至今还没被落实到位。

不论是制造时使用的工艺还是最终成品的配色外观,包豪斯的师生们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寻找着可以让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毕竟,在一个有了火车、汽车和飞机的世界里,城市更复杂了,人们也在享用着这些成果带来的便捷,此刻倘若还要照搬不动的套用古人的方法,那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

啊,对了,包豪斯体系恰恰是很重构造细节的,对于历史,他们也更是没有舍弃。

至于打压他们最终导致这些人才出走的那些人想出的日耳曼尼亚计划,首先不说能否实现,单从预想的效果看,那些建筑的内部的尺度就已经非常的使人不适了……

说白了,他们想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直接把建筑当成了可以不计代价不计实用的雕塑。所以哪怕抛开一些敏感的因素,这些设计也注定是笑话。

如今想要成为职业建筑师,参加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时有一门考试叫方案设计,听起来像艺术生艺考,实际上真题往往罗列满了房间数量和面积要求,还有限定条件的地块,最重要的是题干中的四个字“符合规范”……

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和水平体现在什么地方,不言而喻。

再说说阴谋论问题,格罗皮乌斯等人来到美国后,的确是没有停止发声,从某位答主提到的杰斐逊纪念堂开始,再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西馆,这些前包豪斯的教师和欧洲、美国支持他们的同行一起,不仅从媒体上进行宣传,还为这些项目投标。虽然最终没有拿到这些项目,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各种经济上的优点和其美学上的创新最终博得了普罗大众的支持,由此,很多国家机关也开始使用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办公地点,当然了,也包括——

我觉得,“文化侵略”风波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是人们选择了多快好省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不是几十年以来一直有个什么高人在左右这个世界,建筑这个东西有文化属性,但更多的还是实用价值,何况现代主义建筑同样有其自己的美学原则,比如透明性(见zhihu.com/question/2741)和极少主义,为的是强调材质本身的美感。有些人啊,想多了……

时至今日,现代主义思潮已经过去了很久,后现代主义也随着不同人的看法和观点走向不同的道路,但是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哪怕是为了反对它而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死了吗?至少我觉得没有,它只是换了个壳子活在你我身边,包括诸位在阅读答案时所在地附近的各种新建建筑。

第二个点呢,相比于其他几个,对历史还是了解一些,然而,也就如此了……

的确,美国建国初那会儿各方面受影响最深的正是巴黎美院的所在地法国,毕竟,作为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个当时新生的国家的榜样,为此,他们甚至邀请了法国的建筑师朗方来为自己的首都华盛顿做规划,把巴黎作为华盛顿的蓝本(虽然事后的使用情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自文艺复兴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样式已经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象征,为的是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巴洛克式进行对抗。

那么,为什么这个不能代表美国呢?

首先一点就是,那些当年的资产阶级群体并不是不想用其他的风格代替,然而……没得选……

这也就不奇怪到了19世纪新技术新材料出现之后,很多公共建筑开始使用之前并未被使用过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了……

时至今日,像官方使用的这种大型公共建筑,造价和最终的使用效果都被公众监督,其实用性及体现的一些理念自然是广受关注的,以汤姆.梅恩的旧金山联邦大厦与加州交通运输局第七区总部为例,作为机关的所在地,它们都在表皮和自然通风上下足了功夫,以确保绿色节能。旧金山联邦大厦更是直接取消了空调,完全依赖这一套系统保证室内环境宜人,除此之外,电梯也被设计为隔层停靠,为的是强制内部的工作人员在设计好的一处开敞的楼梯上通行,以增加交流的机会。材料的选择上也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因为这会避免建造和未来可能的拆除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过多。

什么,你嫌这个太花哨了,是“奇奇怪怪的建筑“?

那我们也可以这样子,不就朴素一点嘛……

说到底,这种政府项目虽然有一定的掣肘,但是做得好的话,也完全可以代表这座建筑建成那个年代的主题和一些价值取向。比如说绿色,比如说智能。一个国家发展了那么多年,肯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么一想,机关的总部走绿色可持续方向,也并非是不可以的嘛……再说了,新古典是文化,西海岸院校盛行的解构主义建筑就不是文化了?

至于有些人讲的什么“统一风格增强凝聚力”的说法,我就更不懂了。纵观美国建筑史,新古典主义建筑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美国是摩天大楼的故乡,是弗兰克.赖特的故乡,还是包豪斯的衣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个文化多元的国家,时至今日,东西海岸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风格,都存在着些许差异。正是这么一种保持了百年的状态,导致了美国在近现代建筑史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甚至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种潮流都有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人物。耳熟能详的路易斯.康,杨廷宝先生的同学,在学校接受的是布扎体系教育,然而工作以后受源于欧洲的包豪斯的影响更多,最终,他成功地通过思考结合了两者中可以共存的东西,发展了现代主义思潮,却无意中启发了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这远远不是个例,而是近现代美国建筑界的常态。因此,“统一风格”不是什么救世良方,而是不折不扣的自毁长城,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出反对的原因。

所以,我也不清楚个别网友竟然拍手称好要求学习是什么原因……毕竟就算国内,各地的机关所在地的风格也是差异很大的,也是存在大量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的……

那么,再讲讲第三个问题。

说实话,我在上大学之前,也曾经很天真地认为,所谓“继往开来”就是继承古代建筑的外壳,保留现代建筑的功能。然而事实上,当我进入建筑学专业学习时,在自己尝试做设计时,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共存的。建筑的形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诞生的,建筑设计行业每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风格时,背后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实用需求,以及建筑师们的深思熟虑。更何况没有哪个建筑师可以脱离前人的实践进行创作,包括在这个问题下被无端指责的包豪斯系的建筑师。

抛开纯粹的美感、形式等问题,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原因,正是很多人不以为然的“需求”,有人说:“不就是需求吗?有人喜欢新古典主义建筑,就不叫需求了?”是,那也算是需求,但相比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需求”那已经是第二层的事情了。

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试图寻找一个满足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建造方法,这股思潮的式微,也是因为其中很多的解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发现了诸多问题,而不是不够美观

下面这个视频中的建筑是柯布早年最成功的公共建筑项目之一,作为难民收容所使用的巴黎救世军大楼。这座大楼证明了柯布在一些问题上的远见。它在一处地基条件不好、朝向不利的地块上,甲方预算拮据,而官方由一群布扎体系建筑师组成的民用建筑高级委员会则在以仅仅适用于坡屋顶建筑的顶部轮廓线的旧规范逼迫柯布退让了最顶层。然而结果是什么?这座项目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按时完工了。不仅如此,柯布还第一次实现了他想要的全封闭幕墙、维护幕墙用的升降机与遍及全楼的空调系统。完工投入使用之日,总统亲自剪彩,后期的使用中也表现出色,效益极佳。

那么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局限呢?美观问题当然是其中一个问题,但是说到底,还是当时的相关研究不够多,比如对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太少,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过于的简单粗暴。与此同时,当年的人们对于真正的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出现了“瓦赞规划”这种只能停留在纸上的方案了。之后人们一度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也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社会进步了,研究实践后更好的原则和标准也出现了,自然就可以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了。

所以第四个问题就明确了:既然要完成甲方的任务,那更应该谨慎分析啊,很明显,这一条命令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一旦通过,很多曾经用过的解决问题的通道也将堵死。更何况时代变了,建筑师的职能也变了,就算是我国建国初十大建筑的设计阶段,装饰大样也不是建筑学专业的人设计的,而是由工艺美术专业完成的……

时代在进步,行业也在进步。巴黎美院刚创立那会儿,建筑师们只能靠为数不多的总结的科学技术和历史研究成果,像做雕塑一样做装饰精美却功能单一建筑。到了今天,仅仅是场地设计功能布局,就得付出几年的心血去学习,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法做到尽善尽美,更别提哪怕是建筑学专业内的工程技术(哪怕把结构和给排水等非本专业内容排除在外)。信息时代,在这么多的信息冲击之下,本来就很需要专业背景的建筑学专业和建筑设计行业,只能用更明确的分工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过去那种“通才”今天已经绝迹,但是也正是如此,建筑学才能在先前的领域,甚至新开辟的领域中迎接未来。

至于复古与否这个问题,我支持历史建筑的修复,甚至是重建,但是并不支持更多现有建筑的复古。前者可以作为某段历史时期的见证,某个时代的象征,然而对于新建的地标性建筑而言,符合时代的特征是更适合的,特别是在如今的建筑已经这么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强行复古除了符合个别人的审美之外,也没什么好处可言了……

我不刻意去反对什么建筑风格或理念,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该被过多的个人因素去干扰甚至否定。特别是在今天,理性地看待问题,以此来解决它,反而越来越难能可贵地成为了一种品质。

包豪斯诞辰100周年后的今天,建筑学再一次走到了岔路口上。该怎么走呢?大家认真思考吧。

user avatar

特朗普是个明白人,美利坚要是再这么沉沦下去,还不定谁才是罗马正统呢。

不但有古典主义元素的运用,还有解构

与民族风格的融合

最终走向抽象

就这样的建筑在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好几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