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餐通常不对骨头、刺等做过多处理,这背后蕴藏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差异?

回答
中餐在处理骨头、刺等食材上的态度确实与西方餐饮有显著差异,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经济、历史和哲学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历史与经济因素:资源的充分利用

节约是美德的根深蒂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粮食产量也曾面临挑战。因此,“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动物来说,从头到尾、从骨头到内脏,都被视为宝贵的食物来源,绝不能浪费。这是一种源于生存压力的智慧,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
骨头的经济价值: 即使是骨头,在过去也并非完全丢弃。骨头可以熬制高汤(如猪骨汤、鸡骨汤),为菜肴增添鲜味和营养。一些部位的骨头(如猪脊骨、羊蝎子)本身也可以作为菜肴烹饪,如红烧、炖煮,是重要的肉类来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边角料可能就是普通百姓获取蛋白质的重要途径。
刺的无奈与适应: 鱼刺的存在是天然的,但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鱼肉,人们学会了如何处理带刺的鱼。通过精细的烹饪技巧,如将鱼剁碎、做成鱼丸、鱼片,或者选择刺较少的鱼类,尽量减少食用过程中的不便。

二、 烹饪技艺与风味追求

吊汤与增鲜: 骨头中富含骨髓、胶原蛋白和矿物质,长时间炖煮可以析出大量精华,形成浓郁鲜美的汤底。这在高汤、炖菜、火锅等中餐烹饪中至关重要,是许多菜肴风味的基础。
骨肉相连的风味: 有些菜肴,如红烧排骨、糖醋里脊(带骨)、羊蝎子等,正是因为保留了骨头,才能在烹饪过程中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并且骨头本身也能提供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骨头的连接处有时也包含筋膜,经过烹饪会变得软糯,增加口感层次。
精细刀工的体现: 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彻底去除骨头,但中餐厨师也具备高超的刀工,可以将肉类分割得恰到好处,方便食用。例如,将整鸡斩件,将鱼剁成段,都是在保证骨肉相连的前提下,方便烹饪和夹取。
“啃”的乐趣: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时“啃”骨头也被视为一种享受,尤其是在品尝一些烧烤、炖煮的骨头类菜肴时,可以吸吮骨髓,感受肉与骨头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一种更直接、更原始的食物体验。

三、 哲学与生活观念:顺应自然,注重整体

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食材本身的原貌,包括骨头和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过度去除骨刺,在某些观念看来,可能是一种“人为”过度干预,破坏了食材的“本真”。
“形”与“神”的平衡: 中餐在追求口感和风味的同时,也注重食材的“形”和“神”。保留骨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呈现食材的形态,同时骨头释放的鲜味也是其“神”的一部分。
“食不厌精,但求实用”: 相比于西方餐饮对“精致化”的极致追求,中餐更强调“实用性”和“效率”。在食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有效地获取营养和风味是关键。将骨头和刺的处理复杂化,可能不符合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吃”的社交属性: 中餐的许多菜肴是共享的,包括一些带骨或带刺的菜品。大家围坐一桌,共同享用美食,即使在食用过程中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和耐心,也是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方式。

四、 对比西方餐饮的差异点:

西方餐饮的“去骨去刺”: 西方许多料理,特别是西餐,非常强调食材的“纯净”和“易于食用”。牛排、鸡胸肉、鱼排等常常被精细地去骨去皮,以方便食客直接享用肉质本身,避免食用过程中的干扰。这体现了西方餐饮对“个体享用”和“精致度”的重视。
西方对肉类部位的细分: 西方对不同肉类部位的划分非常精细,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烹饪方式和名称(如Tenderloin, Ribeye, Sirloin等)。一些部位(如肋排)虽然有骨头,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风味和包裹肉质,最终也会尽量减少骨头对肉质口感的干扰。
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历史上可能更早进入工业化,对食材的处理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个人主义的文化也可能导致对“方便”和“个体体验”的更高要求。

五、 现代中餐的演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口味的变化,现代中餐在处理骨头和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出现更多去骨或少刺的菜肴: 市场上涌现了大量去骨的鸡爪、去骨的鱼片等方便食品。
部分菜肴的改良: 一些传统菜肴在烹饪时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去骨处理,以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对特定菜肴的坚持: 然而,像羊蝎子、猪脊骨、醉蟹(带壳)等菜肴依然保留了骨头和壳,因为骨头和壳本身的风味和口感是这些菜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中餐对骨头、刺等不进行“过多”处理,并非是偷懒或缺乏技巧,而是深植于其悠久的饮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对资源的珍惜、对风味的追求、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一种实用的生活哲学。这种处理方式,让食物更具“人情味”,也让品尝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是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了这些背后蕴藏的文化差异,我们更能欣赏中餐的博大精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与文化没关系,得工业化之后由供应商送来的时候就处理好才行。

巴沙鱼没刺是因为供应商进货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没刺了。而不是厨师特别勤快帮你去刺。

但是缺点也很显然:巴沙鱼的味道跟口感比同样做法的正常鱼类都逊色不少。

提前去刺去骨基本都要求对应食材相关产业高度工业化自动化,而国人并不喜欢也不习惯工业化的食物。自然也就相对比较少接触这些东西。

鳕鱼也同样是买本身去刺的鱼,而不是烹饪的时候临时去刺。

鸡胸一般就是直接买的鸡胸肉,而不会买个鸡排由厨师割肉下来。无骨鸡柳也是买回来就直接无骨的,不是厨师处理的。

由厨师负责去骨去刺很难成为标准方案,毕竟厨师的人工是昂贵的,这样诞生的菜不可能广泛流行成为主流。相对来说食材供应商批量去骨去刺的成本低不少。那样才能改变民众习惯。

结论:应该是工业化食材没能在我国占据主流的缘故。

user avatar

这问题有点抬杠了,

中餐把带刺的变成没刺的,把有骨头的变成没骨头的菜式多了,只是你见识少而已。

老话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餐仅仅是在肉菜和鱼上不预处理一下骨头和刺,就显示出文化差异了?

这也太自说自话了。

中餐最伟大的成就是对主食的预处理,说是冠绝世界几千年也不为过,

比如中国出土的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是小米磨的,不是今天通常用的小麦磨粉。

在此之前,意大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面条的国家。

要理解面条背后的涵义,就必须了解过去世界上的人们都在吃什么。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主食之一,

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先民最早不懂发酵,也不懂烘烤,把小麦拿来煮粥,煮成糊糊状的东西下咽,直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才有了磨粉加水变成烤饼的吃法,前三千年左右,才有了发酵面包的概念,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传之秘。

后来面包的做法普及了,但是研磨小麦的工具非常稀有,烘焙面包的燃料也不易得,

所以面包直到今天也是相对比较成本高的主食,

在整个古代欧洲,贵族才有财力吃精磨面粉的白面包,而平民直到中世纪还在啃黑面包,

所谓黑面包就是磨得不好的面粉,里面还经常有糠,混杂木屑和石头,

因而贵族和平民,光看牙齿磨损程度就能轻易区分。

中国就强太多了,研磨技术一直无与伦比地高超,什么都能拿来磨成细粉,没有麦子就磨小米和黄米,

有了麦子就轻易实现了面条自由,

面条古称汤饼,从字面意义上也能看出,相比传统的烙饼要更加易食,煮沸的水加上磨好的谷物,既健康又好调味,

还诞生了逆天的发明,就是豆腐。

这种蛋白质含量异常丰富,又好吸收的植物蛋白来源,无论是口感上,还是营养均衡上,都甩了黑面包不知道多少个次元了。

在日照不强,水网遍布的江南地区,水稻比麦子更普遍,然后就有了各种米粉米线和米糕,

简单来说,中国的主食史,就是一部精细研磨史,磨细细的再过筛,或者用笸箩扬出去杂质,麦子,豆类,水稻,被磨成粉后加工成各种精细主食,能磨到很细是各种花式做法的前提,

而这带来的巨大好处就是,

不怎么太废牙。

回到问题,为什么对骨头和刺做预处理呢?

逗比点的说法,人吃饭要有乐趣,本来米饭馒头大饼就已经很容易入口了,再不让人啃点骨头,嗦点鱼刺,这饭吃起来太无聊了,

老给狗吃狗粮,狗都想磨牙,整点骨头啃啃那不是太正常了么?


背后的根源就是中国在主食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弄了,能提供充足的碳水和蛋白质,口感也相对很好,所以在菜肴上没必要精致化,非要把骨头和刺都整没了再做。

西方和西餐也不是从中世纪到今天,顿顿惠灵顿牛排,

各色面包蘸豆子和蔬菜煮的汤汁才是大部分时间的平民饮食,这玩意废牙废得超厉害,吃出什么都有可能。

而肉类,野味,熏鱼等东西,无论东西方都是硬通货,能吃得多干净就多干净,连血液都不放过,

工业革命让西方富裕了起来,诞生了很多精细的吃法,并且有了预先把骨头鱼刺都处理好的习惯,

而中国在封建王朝鼎盛的时候,八宝做法的鸡鸭,东坡肘子,鱼丸,潮汕牛肉等菜肴,已经是对菜品处理到极致的做法了,

鸡鸭预先脱骨,肘子用大量燃料煮到骨肉分离,鱼打成鱼糜上浆汆水定型成鱼丸,牛肉片成薄片

这不是处理,那啥叫处理?

更别提文思豆腐,烫干丝这种用豆制品当主材的菜肴了,

豆子搞成各种豆制品的过程,已经是处理完了。


综上,外国人矫情起来,不啃骨头,不吃内脏,不吃鸡脚猪脚也就是这一二百年富裕起来的事情,早年他们啥都吃,烹饪水平不够的时候,剁稀碎变成布丁香肠也一样吃。

中餐的预处理已经是保姆级的了,你问问中世纪的人,黑面包蘸豆子碎顺口,还是大米饭泡鱼汤顺口,估计是个人都知道大米饭泡汤更能咽下去,

刚长牙的孩子,吃大米饭泡鱼汤也行,米浆米粉也能管饱。

这还是多亏他们畜牧业兴旺,乳制品多,不然小孩没母乳吃啥,干噎面包么?

user avatar

去吃吃意大利菜和西班牙菜,就会发现骨头啥的都是正常,只有英法德美这些新兴国家,奇怪的很,吃鱼带不了刺,吃肉不习惯带骨头。

其实往上捣鼓一下,就会发现,进入文明社会越久,饮食来源越广、精细化程度越高,对骨头、鱼刺反而没那么多奇怪要求。

英法德的历史往上捋一下,发现公元五世纪之前,他们还都是原始部落状态,部落状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粗放。

现在很多原始部落可以看到肉食习惯,就是饮食粗放,尤其肉类,因为肉类夏天不耐保存,并且是通过狩猎获得,所以经常是大块分掉之后,骨头之类就会被抛弃。而鱼刺较多的鱼不在捕捉范围之内。所有原因就是粗放。

看看意大利因为有较长的文明史,所以我们经常以为西方人不吃的动物内脏,意大利人都会做成相应的美食,包括骨头的问题。

盎格鲁原始部落走出来的的人,组成的国家反而最多,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让我觉得很多西方国家做不了骨头多、鱼刺多的饮食。

问题的答案就在历史里,他们历史短,还没学会这种饮食文化,时间够久,他们自然会学会,落后一点不怕,关键是要带着他们学习,先进带后进。

user avatar

笑了,什么叫“通常”?

狮子头、鱼丸里有骨头和刺吗?包子饺子都是直把骨头包里面的?

你说鸡有不脱骨的,我想问问美国的炸鸡、火鸡都脱骨吗?

红烧排骨你看着有骨头了,那T骨牛排,你不带骨头上来?

题目就是个伪命题,有啥可聊的?

user avatar

巴沙鱼片席卷全国,说明不用讲什么文化,口感合适的情况下,只要足够便宜,没人非喜欢吃带刺的鱼。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价格。

另外,每年因为误食鱼刺、鸡骨头、枣核进医院的病人非常非常多,有不少因此丧失生命。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早日实现食品无刺化。

user avatar

这话题背后是中餐的工业化问题,我在CBD上班的时候,就曾经想过以此创业的事,用精加工的半成品供应链,支撑CBD的中央厨房,帮助无力建立食堂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兄弟姐妹们,解决可口热乎的午餐难题。

然而我是懒人,也没啥魄力,一想到要去理顺各种食材,建立条形码管理,还有一大堆冷链仓储配送之类的破事,我很厌烦,宁愿思考,不愿湿手,所以我还枯坐在家里,没有成为东子,话说东子是个毫无人大气质的傻子。

中餐目前绝大多数的模式依然是菜市场直供厨房,中国家庭绝大多数也非常享受这个生活方式,那就只好再等等看,Z时代们成家立业的时候,是不是就需要改进了呢?资本家可以做准备了。

外卖,我总觉得还不够彻底。

user avatar

因为工业化。

历史上的欧洲国家,即使是贵族也要啃骨头,因为肉食太稀缺了。可种植的土地是很珍贵的,比如说德国在工业革命前夕还要与黑森林作斗争,希腊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排干巴尔干半岛上的沼泽(这也是为什么故事里的城堡都要建在森林/泽地旁),加上小麦的热值较低,种种因素限制了欧洲的养殖业。传统欧洲贵族热衷于大张旗鼓地打猎,很大程度在于猎物是当地领主的一大蛋白质来源。

有了工业化,就有了抽水机、拖拉机、化肥等等机械造物,这些才使得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才使得集约化牧场成为可能,才使得欧洲人不再珍惜骨头上的残渣。科技的发展才促成了今天人类能吃上完全由肉组成的食物。

话说回来了,为什么欧洲人更偏爱无骨肉?因为目前初步完成工业化的我们还吃不起呀。

user avatar

你这个通常是怎么得出来的?

应该说,中餐通常都会对食材进行适口化改造处理才对吧



至于那些不进行适口化改造原样端上来的菜品,通常要么是烤要么是煮。我告诉你,全世界的人都有这种菜品,这根本不是中餐的特点。想一想,你在野外打到只兔子或者抓条鱼,你会怎么做?难道不是直接木棍一插直接烤么?这算什么餐?这叫野餐……


中餐的特点是炒,除了排骨,你见过什么炒菜不是把肉剔下来,切成片或者条,然后再炒熟端上来给人吃的?


你想找什么背后蕴藏的财富木马什么的,麻烦你先对世界有一点儿起码的认实……

你觉得其他国家吃鱼不吐刺,是因为他们主要吃的本来就是没有刺的海鱼。吃个葱烧海参你给我吐个刺看看?

user avatar

事实上就是食材选择问题。

举一个经典例子:西湖醋鱼。

传统西湖醋鱼用草鱼,肌间刺是很头疼的东西。

现在去杭州吃西湖醋鱼,可以发现鱼肉片过,鱼刺很少。甚至有改良版用笋壳鱼,直接没肌间刺了。

同样的还表现在饭店里带骨的菜品也在减少,无骨的菜品在增加。

随便看家菜馆,苏浙汇,前十推荐菜里素菜和主食撇开,剩下的4个不带刺骨,4个带刺骨。

带刺骨的是糖醋小排,清蒸鲥鱼、白水鱼和樟茶鸭,传统菜品,也没什么改良余地。而熏鱼这类一般都是将肌间刺处理掉了,和菜场版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是饮食文化的差异,而是食材供应和选择的差异。

价格都能接受,味道差不多,当然选择方便做、吃的。比如淡水鱼里,在我小时候鳊鱼也是可以拿来清蒸的,但是现在基本只清蒸鲈鱼、鳜鱼了,后者没肌间刺。

再比如做白斩鸡,传统用整鸡,家里当然也可以用整鸡,肋骨、鸡脖边角还可以用来熬汤,但是偷懒的话,直接用全鸡腿来制作,轻松得多。

时代不同了,烹饪也在与时俱进。要是能自由选择,除非有闲的,谁高兴吃有刺的啊?

不信?去吃一次代拆的蟹试试看吧。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人都享受那种一大坨、一大坨的肉和肉糜。

讲实话,你如果把一只鸡拆掉骨架,只留下鸡肉,我是不会吃的,不是什么饮食文化的问题,是因为老子偏偏不喜欢。

美国人有个臭毛病,非要吃什么看不出形状的肉,我也有有个臭毛病,吃什么都要知道它原来是什么!鸡要有鸡的来历,鸭要有鸭的痕迹,鱼要有鱼的形状……否则我就毫无食欲。

我就喜欢歪着脑袋啃排骨,享受用牙齿把肉和筋膜从骨头上撕扯下来的感觉,我甚至还会拿筷子去捅骨头缝,吮吸那一口肥美的骨髓……炖烂的排骨还有个好处,就是骨头本身也是可以嚼碎了吮吸一口肉汁的。讲直白点,我就是为了这口骨头,才吃这块肉的。


你要是只是给我一大坨猪肉、牛肉、羊肉,真的不是很有食欲,甚至看着就饱了。

我还喜欢啃鸭脖、啃鸡脚、啃猪蹄,就为了那点皮肉,搭上一瓶酒和一部电影,我还会把一只大草鱼的头细细拆解、把细细碎碎的嘬个干净,那种成就感比解方程都高。

很多人硬是喜欢贬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要说吃河鱼、河蟹、土鸡是低端的,吃没有形状的金枪鱼、三文鱼、大坨牛肉牛排、大坨鱼肉蟹肉才是“高端”的……实际上咱们的饮食习惯才是低碳、环保、物尽其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中国式煎鱼,是西式鱼肉无法与之相比的特殊美味,一条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武昌鱼……就有不同的做法和风味,中国人会在乎刺多吗?鱼头、鱼腹、鱼尾巴、鱼泡、鱼子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东西。

咱享受的就是那个过程!没有刺那才叫奇怪,小孩子不会吃鱼,那都是要被嘲笑的。

我们不浪费每一块肉,更不会浪费每一块动物身上的边角料,而且都能做成令人食指大动的美味猪头、猪耳朵、猪心、猪肺、猪大肠、猪皮、猪血、猪尾巴;鸡头、鸡脚、鸡肝、鸡胗、技嘉;鸭脖、鸭脚、鸭肝、鸭肠、鸭血、鸭舌头……样样都能做出最好吃的菜,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事情吗?

为了一口没有形状的肉,丢掉大半食材,那才是暴殄天物,奢侈浪费,而且毫无人类先祖的武德和审美。

有人扯什么方便、快捷、大口大口……你怎么不直接吃饲料?

user avatar

四川有个名菜,爆炒鳝鱼。还有个名菜,青笋鱼鳅片。

主要食材就是黄鳝和鱼鳅。

这两样东西都是脊椎动物,有骨头的。

如果你有时间吃一吃,这两样菜如果有骨头,可以喊老板退钱。

我就会划鳝鱼。

要准备一个长凳,一个锥子,一个平头小刀。

将盆里的鳝鱼抓起来,大拇指将鳝鱼扣紧,将鳝鱼头重击在板凳上,使其昏迷。

用锥子刺入鳝鱼头部,扎穿,然后钉进长凳,固定鳝鱼。

一手抓尾巴,一手用平头小刀在鳝鱼颈部划一刀,再沿着背脊将鳝鱼破开,一直到尾部。

再用刀将脊骨剔除,鱼头不要。

这个菜绝对无骨。

所有的肉丝、肉片、肉丁、肉丸子、红烧肉墩子之类,绝对无骨。

乌鱼花、水煮鱼片、菊花鱼之类,绝对无骨。

宫保鸡丁,鸡丝面之类,绝对无骨。

你要仔细研究中国菜谱,一大半都是无骨加工的肉类产品。

有骨类反而是少数。

这个通常假设,是错的。

user avatar

因为我就喜欢啃鸡爪,而不是吃鸡胸

user avatar

没啥差异,全世界的日常的饮食都是不处理的。

你要说不日常的,北京烤鸭是不是剔骨的,无骨凤爪,还有鸡肉有一些做法,牛肉的很多做法,都是去骨的,鱼也有去骨的做法,无非就是方便食客。

大块的、需要形状通常都不会去骨,去骨了之后做熟就会变形,不好看了,所以通常见到的去骨食物都是小块的。

user avatar

你看过荒野求生节目不?里面的人连骨头都不放。还是穷,社会生产力低下。脱骨肉和没有刺的鱼都不便宜。很常见的鲤鱼草鱼这些鲤科的鱼都是适应性最强的动物,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存。随处可见,所以便宜。美国人不吃。因为刺多。他们可以多花点钱买没有刺的鱼。我们没钱。6亿人月入1000。肉夹连馍里的肉都少的可怜。因为多一块钱的肉,人都嫌贵。

这不是饮食文化差异。是经济差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餐在处理骨头、刺等食材上的态度确实与西方餐饮有显著差异,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经济、历史和哲学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历史与经济因素:资源的充分利用 节约是美德的根深蒂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粮食产量也曾面临挑战。因此,“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动.............
  • 回答
    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利用其庞大的美债持有量作为武器,通过大规模抛售来反击美国?这似乎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但真的如此简单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持有美债的 缘由。这并非是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御坂美琴和一方通行能力设定的核心差异。简单来说,御坂美琴的“超电磁炮”能力和一方通行的“反射”能力,虽然都与电磁力有关,但它们的作用原理、控制方式和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两人的能力:一方通行(Accelerator)——矢量控制一方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在用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主旋律”作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1. 历史与国家建构的起点不同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财政体制的核心矛盾,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简单归结的原因。理解中央“不直接放开地方债”却又“默许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累积高额债务”的背后逻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中国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收入来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配。中央集权的.............
  • 回答
    中原王朝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发海外殖民地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观念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 历史与观念的制约1. “天朝上国”的观念与农业中心的定位: 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立.............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铁路客运里那些“西瓜拉两节绿皮”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轨道巴士、通勤动车组没能普及,甚至连这方面的新品研发似乎也少了些。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绿皮车: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绿皮车(特指那种最基础的25B、25G等型号的客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 回答
    在《三体》中,丁仪通过观察粒子运动的不规则性来得出“物理学不存在”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桥段,也展现了作者刘慈欣构建科幻世界的深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层来剖析,从丁仪的视角和当时的情境出发。首先,我们要明确丁仪所处的那个“不存在”的物理学世界,以及这个判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一、.............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是否希望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作为AI,我没有“希望”的个人情感,但我可以分析这件事的潜在影响。如果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那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积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 文化传播的窗口: 汉语的普及.............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以及留学生在中国居留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关于中国高校招录留学生的标准:中国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时,确实遵循一套既定的招生流程和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包括高中毕业学历、语言能力(如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或英语水平证明)以及一定的学术成绩。然而,“综合素质达标”是一个相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关键,触及了 x86 体系结构函数调用机制的核心,而且是个很有意思的“为什么不”的追问。 简单来说,如果把 `push ebp` 和 `mov ebp, esp` 硬编码进 `call` 指令,确实能简化一些汇编代码,但这样做会带来一系列难以接受的弊端,而且,很多情况下,这种“简.............
  • 回答
    MG42通用机枪的有效射程差异,确实是源于它“通用”的本质,以及实战中不同使用场景的需要。简单来说,它既能当“轻”的用,也能当“重”的用,而这两种用法在射程上的表现自然会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核心原因在于射击的稳定性和弹道控制。1. “轻机枪”的用法——步兵支援和扫射压制: 场景.............
  • 回答
    在讨论家庭暴力中母亲可能表现出的“懦弱”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懦弱”这个词在这里并非全然指向个体性格上的缺陷,而更多是描述一种在极端压力和复杂权力关系下,当事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或呈现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
  • 回答
    在化学领域,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用克(g)来衡量物质的质量,用千焦(kJ)来衡量能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实际应用以及科学计量体系的考量。这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让化学研究和实际操作更加便捷、直观,并且与我们观察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现象相吻合。关于质量:为什么是“克”? 与宏观世界的联系与.............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的间谍总能安然脱险,这恐怕是影迷们津津乐道,同时也乐此不疲的一个话题。细想之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三个字能概括的。电影之所以这么拍,既有剧情需要,也有观众期待的因素,当然,也离不开我们编剧们精心设计的各种“套路”和“门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影首先是为了“好看”。你想啊,如果.............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不少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游戏里的货币最小单位要么是10,要么是100,很少直接从1开始。这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出于游戏设计、玩家体验以及背后的一些心理学和经济学考量。1. 避免数值膨胀带来的混乱和不直观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之一。想象一下,如果游戏里的钱最小单位是.............
  • 回答
    好莱坞电影中,退伍军人之所以经常被塑造成平民英雄,其背后有多种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了社会心理、叙事需求、商业考量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 退伍军人身份的内在优势与共鸣点:退伍军人身份本身就为塑造英雄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 军.............
  • 回答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港口建设和升级,这背后有着多重战略考量,包括促进贸易、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而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海参崴港(俄罗斯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设想,虽然在理论上有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使得中国更倾向于自主建设和控制其他港口,而不是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且普遍的观察!好莱坞电影中,大反派常常顶着一口英式口音,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历史、文化、刻板印象以及创作选择等多重因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白一点,并非所有英国口音都是“反派”的代名词。英国是一个口音极其多样化的国家,伦敦的“Queen’s English”和曼彻斯特的“S.............
  • 回答
    关于日本公司将同型号产品“偷工减料”后卖给中国市场的说法,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剥离一些笼统的论调,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 任何规模化的生产企业,为了在不同市场获取利润最大化,或者适应不同市场的特定需求和成本结构,都会对产品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