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忽必烈会不会说汉语?

回答
关于忽必烈是否说汉语,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毕竟,他可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后来又开创了元朝,这其中跟汉文化、跟汉语那可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忽必烈不仅会说汉语,而且说得相当不错。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是有史料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支撑的。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看看忽必烈是怎么一个人。

忽必烈,那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早年可是在蒙古的广袤草原上长大的。 他的成长环境,自然是以蒙古语为主。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本人,虽然是草原上的雄主,但他的主要文化依托还是在蒙古和突厥语系方面。

但是,忽必烈和他的父辈们,特别是他的父亲拖雷,就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眼光和策略。 拖雷在管理自己的封地时,就大量吸纳汉族官员和人才,开始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这种趋势到了忽必烈这一代,更是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忽必烈从小就很聪明,而且他对汉族的文化、制度非常感兴趣。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身边就有很多汉族谋士和老师。比如,他最器重的汉臣耶律楚材,就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契丹族人,他从小就深受汉文化熏陶,也是忽必烈重要的汉语老师和文化启蒙者之一。通过耶律楚材以及其他汉族文士的教导,忽必烈不仅学习了汉语的读写,还深入了解了汉族的哲学、历史、文学等。

更关键的是,忽必烈后来决定定都大都(今天的北京),并且改国号为“元”,正式开启了元朝的历史。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统治的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帝国。如果他不懂汉语,无法和绝大多数的臣民进行直接沟通,那他的统治将面临巨大的障碍。他需要通过汉语来理解民情,发布政令,处理政务,更重要的是,他要赢得汉族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因此,忽必烈不仅仅是学了点皮毛,而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和使用汉语。 他不仅会说,而且在很多场合都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发表重要的演讲。史书上就记载了许多他与汉族大臣用汉语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景。他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甚至能够领会其中的文化含义。

而且,忽必烈对汉文化的推崇,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兴办学校,鼓励汉族科举,修建孔庙等等,这些都表明他想将蒙古帝国与汉文化更好地融合。而语言,正是文化融合最重要的载体。他明白,只有掌握了汉语,才能真正走近汉族文化的核心,才能更好地治理这个帝国。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他不可能像一个母语者那样,完全没有口音或者在使用某些方言时有细微的差异。 即使是现在,不同地区的人学习第二语言,都会带有一定地域特色。但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的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能够胜任统治者的程度,能够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和文化交流。

总而言之,忽必烈说汉语是毋庸置疑的。 他不仅学会了,而且是深入学习,并且将其作为统治帝国的重要工具。他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统治者,他深知语言的力量,也懂得如何通过掌握一门主流语言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促进文化的融合。所以,他说的汉语,绝对不是简单的“会几句”,而是能够理解和运用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严重低估了蒙元时代的蒙古贵族的汉语水平了。

咱不说元朝,就说伊尔汗国。

旭烈兀的太孙子合赞汗,就是那个带着伊尔汗国伊斯兰化的可汗。他奶妈的老公叫伊升(音译)就是个汉人,他的老师巴黑失牙鲁黑(蒙古名,汉名失载)也是个汉人,自幼除了学习蒙古语外,还要从巴黑失牙鲁黑处学习汉语、畏兀儿语。这都隔了多少代人了,而且说实话,统治波斯的蒙古皇帝,学汉语有毛用啊。


忽必烈要是不会汉语,就不会跟汉人军头尿一个壶里了。

看另外几个回答的评论里有人提怯薛,俺这里就说明下,怯薛不代表元朝皇帝就可以不用懂汉语了。因为越到后期,怯薛越是汉人。而从忽必烈开始,真正履行御林军职责也不是怯薛,而是汉人侍卫军。


蒙哥死后,蒙古人拥戴的阿里不哥和汉人拥戴的忽必烈都在抢着拉拢蒙哥的的怯薛宿卫,忽必烈专门找来木华黎后裔安童、博尔术后裔玉昔帖木儿、博尔忽后裔月赤察儿三个根正苗红的人物来组建自己的怯薛军。

为什么要新组建呢?

尼玛原来,蒙哥死后,蒙哥的怯薛要护送蒙哥的尸体归葬蒙古,这一支御林军到了蒙古后自然就归顺阿里不哥了。

所以忽必烈为了标榜自己正统,必须用最快时间复制一个怯薛出来,结果……忽必烈指认的怯薛长安童,这时候还真是个童子,才十三岁……这怯薛根本就是个幌子,就没几颗人……

既然忽必烈的怯薛是个徒有虚名的幌子,但是怯薛的工作得有人干啊。忽必烈必须得有禁军啊。

于是忽必烈的谋士姚枢和商挺就建议组建中原王朝式的御林军,取名武卫军(大伙有没有想起曹魏和西晋呢,嘿嘿)。兵源呢,就从入股忽必烈的各路汉人军头的部队里挑猛男,最终挑了三万。

然后,忽必烈就以李伯佑为武卫军都指挥使,郑江和刘复亨为副都指挥使,以王仲仁、刘思敬、董文蔚等人为千户,部下清一色汉人,用来做忽必烈的御林军。

后来元朝又进一步扩充御林军,新增了前后中左右五卫、虎贲卫、忠翊卫、海口侍卫等,合称“侍卫亲军”,基本而言,保护元朝皇帝的都是这些汉人。当然后面为了民族团结,元朝增设了一些色目人和蒙古人的侍卫亲军,比如阿速卫、左右翊蒙古侍卫等等,但这些非汉族的侍卫都不驻防大都,而是驻防大都周围地区了。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元朝皇帝要是不会两句汉语,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问题,卫兵说几句牢骚话都听不懂。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因为元朝毕竟很乱,董卓辈出(这些董卓大多数都是掌握侍卫亲军军权的蒙古贵族)、皇帝动不动就是傀儡,所以这个只能是一般情况。


而皇帝的御林军都是汉人了,那么怯薛怎么办?

怯薛真没有战斗力了。

大伙看了前面就知道,元朝皇帝的天子亲军,基本多数都是汉人。那么成吉思汗时代的传统宿卫——怯薛咋办?忽必烈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一直留着怯薛的建制,但这时候的怯薛就是个幌子,只有一点点人,忽必烈给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后宫,给皇帝养马放羊、做翻译官、以及给皇帝端盘子、穿衣服、抱奏章……说实话这种活……尼玛太监干的啊……

毕竟在忽必烈复制怯薛的时候,连怯薛长都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这些蒙古小孩也就只能干太监干的活儿了。而且忽必烈也知道怯薛的战斗力,出征乃颜时,怯薛长月赤察儿曾经要求参战,忽必烈说:“你给我干背弓箭袋的活儿功劳很大,何必跟那些卖命的抢功劳呢。”

在元朝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中,怯薛基本只有挨打被杀的命,在汉人为主、色目人为辅的侍卫亲军面前毫无反抗能力。比如“南坡之变”中,怯薛长拜住率领怯薛保护元英宗,结果被掌握侍卫亲军中的阿速卫的权臣铁失轻易碾压,史料中都找不到怯薛跟阿速卫激战的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些干太监活儿的蒙古官N代子弟,连抵抗之力都没了。

而忽必烈之后的怯薛都是什么人组成呢?可怜怜怯薛成员也被汉人篡夺了……

首先,怯薛的源头就是蒙古首领们的“伴当”,说白了就是贴身护卫和杂活仆人,职责略等同于皇帝身边的太监。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自己就经常冲锋陷阵,所以怯薛战斗力很强。忽必烈时期,为了笼络蒙古勋贵,专门搜集成吉思汗的功臣后代充任怯薛。而这些怯薛身份高贵,也有自己的“伴当”,而这些怯薛自己的伴当从哪儿来呢?就是不少通过走后门的门路混进怯薛中的汉人、色目人市井之徒。

怯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忽必烈时代的汉人功臣子弟,也就是归并了成吉思汗时代的“质子军”,说白了就是要求外族军头提供儿子给皇帝当仆人以为人质。结果忽必烈为了笼络或者控制汉人军头和汉人文官,拉进来大批汉人官N代,这些官N代越到后期越是文官子弟,别说战斗力了,鸡可能都没杀过……

所以在元朝中后期,怯薛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开支也越来越大,一些皇帝已经准备整顿怯薛,让混混下岗了。元成宗就已经发现,怯薛中很多都不是蒙古、色目、汉人勋贵子弟了,而是一些市井之徒,于是下令将这些“外城子里的百姓内,回回、畏兀儿、汉人、蛮子人(南方汉人)”投充怯薛的整顿,把其中出身“街市”的裁撤掉。而这些市井之徒都是哪儿来的呢?其实说白了都是正经的官N代怯薛们自己拉来的“伴当”。

由于怯薛的成员,都是蒙古人、汉人、色目人的官N代和这些官N代拉来的市井之徒,而且汉人文官子弟和色目人、汉人市井之徒在其中占绝大多数,这也就是元朝覆灭后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北元的大汗都是被军头当傀儡的缘故了。而为什么怯薛中汉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占绝大多数呢,因为汉人武官子弟和蒙古贵族子弟当怯薛,就是个年轻时的过度身份,人家的前程不限于此。而一直做怯薛吃这口铁饭碗的,也就是没啥前程的汉人文官纨绔子弟和做正规怯薛的伴当“怯怜口”的市井之徒了。

所以,尼玛皇帝、北元大汗能直接指挥的兵都是些汉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的后代,能有战斗力嘛?元朝侍卫亲军的军权经常被董卓们篡夺,但怯薛一直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大概是董卓们根本就看不上怯薛的战斗力吧……这对皇帝或者北元大汗来说也是好事儿,因为这些汉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的后裔,在北元的斗争中也逐渐学会了打仗劫掠、骑马射精,最终拥护小王子达延汗完成了北元的“复兴”,形成了现代蒙古族中重要的“察哈尔部”,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你能想到,在电脑游戏里代表蒙古特色兵种的怯薛——在元朝后期和北元前期,原来大多数都是毫无战斗力的江南汉人文官子弟和大都城的汉人、色目人市井之徒嘛……………………

user avatar

“朕,不识字粗人”——元世祖汉语言能力小考

本文未写完,手滑不小心把草稿发出去了...........仅有绪论,万分抱歉

  • 马上的忽必烈汗——内蒙古正蓝旗人民政府南广场中央铜像

- 绪论 -

“忽必烈会不会说汉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很少有什么小话题能让历代蒙-元史研究者产生如此明确的分歧。认为忽必烈不会汉语的学者包括较早的研究者吉川幸次郎、傅海波与中国现代专家中的周良宵、李治安、罗贤佑、张帆等,而陈得芝、萧启庆等元史学者则认为世祖至少粗通汉语。而笔者以为,世祖实际的汉语言能力应在“粗通”之上。

不通汉语说大概滥觞于清人赵翼,赵翼以“是凡进呈文字必皆译以国书”得出结论“可知诸帝皆不习汉文也.......”(《廿四史札记》卷三十 元诸帝多不习汉文[1])此条屡被后世持类似意见者转引,不过三半老人的原意应该只是认为元诸帝大多是“不识汉字”的文盲,结合元诸帝大多受过正规书院教育并工于书法的史实来看,赵翼的"多不习汉文"说并不正确,赵翼其实也并未明示元帝“不会口语”。

现代以降,研究过元诸帝汉学能力的日本东洋学者吉川幸次郎与德国汉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均认为忽必烈不懂汉语[2]。如傅氏云[3]:

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的汉语知识颇差,正如福克斯曾指出,世祖在接受中原学者进言时需要口译者。这一事实使人们对《御选元诗 帝制》中收录的那首被标注为世祖所作的《涉玩春山纪兴》产生了怀疑。很明显,这首精雕细琢的传统八行律诗的作者不可能是一位连汉语口语都不甚了解的人。我们大致可以做出推断,《涉玩春山纪兴》应该是御用文人据皇帝的指令创作的。

建国以来元史学者中,对忽必烈汉语能力持否定态度几乎成为了主流意见:

范文澜版《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代的主笔周良宵认为:忽必烈“除蒙语外,似乎不懂得其他语言”[4]。

《忽必烈传》的作者、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教授认为:“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忽必烈,却只通晓蒙古语,不懂汉语。忽必烈和一般汉族臣僚的交谈或听取其上奏,就需要借助怯里马赤翻译......”,“忽必烈不懂汉语,也不提倡其他蒙古人学习使用汉语。”[5]

北京大学张帆教授认为:"与其他朝代不同,元朝皇帝大多不通汉语,对文言尤为隔膜......如至元二十四年立尚书省时,赵孟頫奉命草诏,“援笔立成”,忽必烈“闻大旨,召近臣译以对,喜谓公曰:‘卿言皆朕所欲言者。’自是国有大议,必以咨询‘。”[6]

以上学者断定世祖没有汉语能力的依据,主要是史料中屡见忽必烈在汉族大臣奏对、呈递文字时使用“怯里马赤”(译者)的相关记录。同时,掌握蒙古语(“国言”)也是元初汉人将领、文臣、怯薛的一项便利技能,例如“由善国言”的贾居贞,“大小庶政不资舌人,皆特入奏”[6]。史天泽在“大拜”(拜相)之后言:“今眷倚如,正以军国事体,微多历练,老夫有通译其间,为诸公掉达耳。”[7]可知元初朝堂之上的工作语言确是蒙语。忽必烈也曾命部分汉族近侍学习“国语”,赵壁是忽必烈最早接触的汉族文人之一,世祖在潜邸时“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8]以学习典籍,并称赞赵壁“ 汉人乃能为国语深细若此”[9]。世祖亦曾命管如德“习国书”,并说:“习成,当为朕言之。”[10]

乍一看来,似乎已能得出世祖不通汉文的结论,实则不然。这些学者们都或多或少的无视了史料中一些不能用“存在译员”来解释的史实,甚至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裁剪使用。如此的确颇为“省事”,由此得出的结论却可能与史实大相径庭。

  • 马振声、朱理存:《忽必烈营建大都》

现当代元史学者中,对世祖汉语言能力有较为严谨看法的是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与已故的国立清华大学(台湾)萧启庆教授。萧启庆很早就指出忽必烈“至少略谙汉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11],原是是萧启庆1959年自台大历史系毕业的本科论文),陈得芝教授则认为世祖“大概是懂一点汉语的......他不仅的确能听懂少许汉语,而且能略约理解许衡讲的一些大道理”,但认为“他无疑是不通汉文的”[12]。

  • 韩书力、边巴顿珠《八思巴与忽必烈》

需要辨析的是:“使用译员”,与“需要译员”不能等同忽必烈在有汉臣奏对时使用“怯里马赤”,并不能作为世祖不通汉语的依据。因为实际上有足够材料说明世祖本人并不依赖“怯里马赤”,口译人员的服务对象应该另有其人。同样,世祖朝“御前奏闻”的工作语言为蒙古语也与世祖本人的口语能力没有关系。至元之后的元诸帝除泰定帝外都接受过正规经史教育,通晓蒙汉双语,而元廷“御前奏闻”使用的语言直至元末也一直是蒙古语。

笔者以为,根据部分直接史料与合理推理,世祖的汉语言能力不应被过低估计。至少比陈得芝所判断的“能听懂少许汉语”要高出许多,另外世祖似乎不应是个完全的文盲,至少不能轻率判断“无疑不通汉文”。

-正文-

(待续.......一定要等我写完啊..........)


— 部分参考资料与注释 —

[1].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

[2]. (日)吉川幸次郎:《元の诸帝の文學(五):元史叢說の一》,《東洋史研究》,1945,9(3):179-188.

[3]. 译自 (德)傅海波(Herbert Franke):《蒙古皇帝能够读写汉文吗?》(“COULD THE MONGOL EMPERORS READ AND WRITE CHINESE?”),《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英文],慕尼黑,1994,28-41.傅氏原文为:

Qubilai's(r.1260-1294) knowledge of Chinese was rather poor,as has ready been pointed out by Fuchs.He had to use interpreters when receiving Chinese scholars.This fact must arouse suspicion regarding the poem attributed to him in the collection of poetry yu-suan yuan-shih(御选元诗) under the heading 帝制.The title is "Record of emotions during an excursion to the mountains in springtime"(涉玩春山纪兴) and noting in this elaborate and traditional poem of eight-word lines suggests an author who had a poor knowledge of even spoken Chinese.We may perhaps assume that it has been composed by some poet Laureate on emperial order.

[4]. 周良宵:《忽必烈》,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除了蒙古语之外,忽必烈似乎不懂得其他语言(对所谓八思巴文掌握到什么程度则不得而知),但他可以用畏兀儿蒙文作书。.....因此,尽管他不懂得汉语,不谙汉文,但他仍然拥有足够的知识与手段,能够牢牢地控制和指挥这一套主要以汉文化为基础的官僚机器,按自己的意志进行有效的运转。(《忽必烈》P234-235)

[5]. 李治安:《忽必烈传》,人民出版社,2004.

当时,朝廷内外各民族官民频繁接触交流,汉人懂蒙古语,蒙古人学汉语,色目人懂蒙古语或学汉语的,蔚然成风,数量甚伙。但是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忽必烈,却只通晓蒙古语,不懂汉语。忽必烈和一般汉族臣僚的交谈或听取其上奏,就需要借助怯里马赤翻译.......值得注意的是,忽必烈本人不懂汉语,也不去提倡和鼓励其他蒙古人学习使用汉语,反而督促汉人和南人官僚学习蒙古语。(《忽必烈传》P771)

[6].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民族研究》 , 1987 (05) :67-74

[7]. 张帆:《元朝诏敕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姚燧:《参知政事贾公神道碑》,《元文类》,商务印书馆,1958. 卷六十一 .

[7]. 王恽:《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秋涧集》卷四八.

公初进大拜,制下之日,朝野交庆,公门阁萧然,若无所事。有面说公以威权自张者,公因举唐周墀为相问于韦澳曰:“力小任重,何以能济?”澳曰:“愿相公无权。”墀愕然不知所谓。澳曰:“爵禄刑赏与天下共之,何权之有?”又曰:“其缘汗马,颇著微劳,余将何有?今眷倚如,正以军国事体,微多历练,老夫有通译其间,为诸公掉达耳,相,则吾何敢当?”言者悚服而退。

[8]. 《元史》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六.

[9]. 虞集:《中书平章政事赵璧谥议》,《道园学古录》卷十二.

[10].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二.

[11]. 萧启庆:《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

[12]. 陈得芝: 《元世祖诏令、圣训从谈》,《元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忽必烈是否说汉语,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毕竟,他可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后来又开创了元朝,这其中跟汉文化、跟汉语那可是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忽必烈不仅会说汉语,而且说得相当不错。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是有史料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支撑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看看忽必烈是怎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历史人物的性格、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当时的大背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郭靖的性格、他作为襄阳守将的责任、他对宋朝的忠诚、他对蒙古的敌意,以及忽必烈承诺的“不屠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郭靖的性格与信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郭靖最核心的品.............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网上看到的苏州招聘物流专员、押运员的信息,我来给您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能帮您辨别真伪,避免踩坑。首先,网上招聘苏州的物流专员和押运员,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是真的。苏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物流中心,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 物流专员:负责协调货物的运输、仓储、信息管理等环.............
  • 回答
    忽必烈攻打日本,史称“元日战争”,这两次远征(1274年和1281年)虽然都以元朝失败告终,但细究起来,其路线选择和战略考量,并非是随意为之,更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经过库页岛”。实际上,库页岛在当时对于元朝而言,战略价值有限,且跨越其南部再南下日本,存在一系列难以逾越的困难。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蒙古帝国和清朝统治策略的根本差异,以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要理解为何这几位大汗的政策与清朝如此不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他们的统治基础、统治目的、文化接受度以及历史时期的不同。一、 蒙古帝国:征服者与统治者的不同考量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作为蒙古.............
  • 回答
    忽必烈身上背负着一个帝国,一个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庞大存在。然而,在他统治的晚年,这个曾经统一的庞然大物却显露出了不可遏制的裂痕,最终走向了分裂的命运。说忽必烈“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并非说他丝毫没有作为,而是说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却终究无法逆转历史的洪流。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
  • 回答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之所以没能像忽必烈南征北战,征服西欧、北非,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没能力”或者“没野心”就能概括的。这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更深层面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说:一、 战略重心与地理限制: 金帐汗国: 他们的核心区域在东欧大草原,北临.............
  • 回答
    关于忽必烈时代的怯薛歹和侍卫亲军中汉人的比例问题,确实存在一定的研究和讨论,但要说“大量的汉人”是否完全准确,需要结合史料进行更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怯薛歹和侍卫亲军在元朝统治体系中的地位。 怯薛歹(Qesig): 这是蒙古语,意为“亲卫队”或“宿卫”。在成吉思汗时期,怯薛就是一支精锐的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突然对游戏没了兴趣?这种感觉我太懂了。曾经我也是那种一头扎进游戏世界里,吃饭睡觉都想着什么时候能再上线的那种玩家。结果呢?有一天醒来,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废寝忘食的游戏,现在摆在眼前,我却提不起一点点想玩的冲动。这感觉就像是,你明明饿着肚子,眼前摆着山珍海味,却一点胃口都没有。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实话实说,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医生,他们都是怀着救死扶伤的心来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辛辛苦苦学了那么多年,就是为了能治好病人的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你想想,他们面对的都是生命,这个责任感是很重的。但是,你说会不会.............
  • 回答
    要说东亚民族“总是”忽视蒙古,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蒙古在东亚的国际舞台上,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存在感不强”的感觉,尤其是在中国和韩国的视角下。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上的隔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蒙古这块土地上,历史上的身影实在太彪.............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喝牛奶这件事,大家看似都懂,但仔细想想,不少细节咱们可能真就这么随手一带而过了。今天咱就聊聊,那些平时喝牛奶大家可能会忽略的“小事”,希望能让您喝得更明白,也更舒坦。1. 牛奶的“最佳搭档”和“冤家对头”——搭配得当,事半功倍;错误搭配,得不偿失。 哪些是牛奶的好朋友? 谷物类(.............
  • 回答
    断交,这词儿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生硬的决绝,带着点时代剧的厚重感。如果中国和加拿大之间,这俩国家忽然就“拜拜”了,那绝不是简单的外交官收拾行李回国那么简单,那后面牵扯的涟漪,能把太平洋都搅得不平静。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人员往来上的剧变。两国之间的领事馆、大使馆,那可都是官方联络的桥梁,一旦断了交,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做老公的都深有体会。咱们女人呢,说到底,就是想要一份踏实的安全感,想知道你在心里有没有她。你觉得是小事,觉得每天按部就班就好了,但对她来说,那点主动的关心,就是爱情的养分,能让她心里暖暖的,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我理解你,有时候男人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心思确实会放在别的地方。加上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2021年4月21日,你提到的那个时间点,确实是显卡市场那段“跌宕起伏”时期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很多消息都指向显卡要降价,尤其是以NVIDIA和AMD为代表的各大厂商,以及各家媒体都在大肆宣传。但如果你真的去市场或者电商平台对比过,就会发现,所谓的“大幅度降价”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而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我们往往身处信息洪流、需求变更、市场压力和团队协作的漩涡中,很容易在这些“要事”和“紧急事”之间顾此失彼,从而忽略了一些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方面。以下是我认为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可能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事项,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深层用户理解的“隐形需求”与“情感需求”.............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像抖空竹一样的嗡嗡声,其实是鸽子翅膀拍打空气时发出的声音,而且这声音之所以会忽远忽近,有着挺多有趣的门道。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鸽子翅膀扇动的原理。鸽子在空中飞行,靠的是翅膀有力地向下、向前扇动。这个扇动过程中,翅膀会切割空气,产生气流。当翅膀快速下拍时,空气被猛烈推开,就会形成一股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